第一章 性变异 (1/2)
笔趣阁 www.xbqg.net,性学三论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在生物学中,人们常用“性本能”这个词来表述人类或动物对性的需求。我们认为,性行为和人们感到饥饿时寻找食物的行为具有极大的相似性,都是人的本能需求。可是,这种类似于饥饿时需要食物的性需求,在我们目前的词汇中,还很难找到准确的词语来表达。所以,在学术性研究中,我们暂时用“原欲”(力比多或性力)来代指这一类欲求。
以为自己已经了解并掌握了性行为的实质的人有很多,他们认为:性行为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到青春期后,随着生理功能的成熟才出现的,而童年期不存在性行为。而且人们还认为,性的欲望只存在于异性之间,它是一种异性间相互吸引的力量,这种力量强大到足以压倒一切,而其最终意图也只在于实现两性的交融,或者至少是性行为的交融。
可是,很多显现的事实让我们不得不相信,这种大多数人所认为的真理,已经离事实真相相去甚远。这些想法漏洞百出,都是错误和偏见,由此而得出的结论必定是鲁莽和不审慎的,我们可以通过认真的思考会发现这一点。
在这里,另外引进 “性对象”“性目的”这两个名词,我认为很有必要。所谓“性对象”就是那些具有性的诱惑力的人物;而“性目的”则是指性冲动想尽力追求并得到的东西。而我们当下所进行的科学研究,其重点就在于理清各种与性对象和性目的有关的异常现象,以及了解这些异常现象和正常现象之间的关系,这里面具有非常大的探讨价值。
“性对象”的变异
有一个史诗般的传说是这样表述的:在久远的最初,人都是单性的,后来才分成了男人和女人两种性别,男女之间相互吸引,经过种种艰难曲折,又走在一起重新融合。对于性行为,很多人都持有这种观点,而且根深蒂固。因此,一旦听说有些男人的性对象不是女人,而是和他一样的男人;或者听说有些女人不喜欢男人而希望和女人相守一生,一般人会感到十分不理解。我们把这种同性之间相爱慕的人叫作“同性恋者”,而更准确的称呼是“性倒错者”。目前世界上性倒错者的人数有多少?这个还无法估算,但可以肯定是,这个数目应该不会小。
一、性倒错
所谓性倒错即性对象的颠倒,即同性恋。
(一)性倒错者的行为分类
根据性倒错者的具体表现,我们大致将其行为分为三种不同的种类:
(1)完全性倒错者。对于这类人来讲,自始至终,同性都是他们追求的性对象。而且不管怎样,他们都对异性没有任何性方面的欲望和渴求;甚至异性对他们来说是毫无需要的,甚至有些厌烦。伴随着这种厌烦情绪,他们就不会像正常男女那样进行两性之间的性行为,即使勉强为之,他们也不会有什么快乐或兴奋的感觉。
(2)两栖性倒错者。这种性倒错者无明显的确定特征,但他们却是双性恋者,在性心理上则属于半阴半阳。他们的性对象是两性皆可,也就是说,这类人的性对象可以是同性,也可以是异性。
(3)偶尔性倒错者。这类人只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尤其是当正常的性对象不在身边,个人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时,他们也可以通过模仿将同性人作为性对象,聊以慰藉。
很多人对这种怪异的性行为持有不同的看法,性倒错者自己也看法各异。有些人认为这是个人的正当权利,这些人为了满足自己的原始欲望,采取这样的方式也属正常。而有的人并不认为这是一种正常行为,甚至觉得这是病态的,患者虽然千方百计地去纠正自己这种性倒错行为,但最后还是不由自主。其实,患者是否有必要接受精神分析治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面对自己的性倒错行为,是否有克服和挣扎的动力,以及该动力的大小。
此外,发病时间的不同也是性倒错的差异化表现之一。有些人在记事之前就出现了性倒错症状,而有些人则在青春期前后才会出现,而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讲,性倒错症状甚至会伴随其一生,但也可能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消失,只作为人体正常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小片段。还有一些人则是反复摇摆于正常的性对象与异常的性对象之间,不时更换。除此之外,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有些患者是因为和正常性对象结合后,产生了一种糟糕的经验,所以才开始寻找异常的性对象,从而患上性倒错症。
应当特别指出的是,很多专家发现,一些患者自己认为的性倒错出现的时间常常是不确切的,原因是患者的记忆往往压抑他早年对异性的认识和感受。通过精神分析法对性倒错者进行分析,这种看法已经得以证实,通过这种方法,专家要从患者小时候遗忘的东西中,重新寻找到各种事实来填充其本身的记忆缺失。
一般来说,以上种种不同的性倒错类型之间并没有什么关联。当然,非常极端的情况也是存在的,这种性倒错者往往沉湎于自己的认知里,不会对自己异于常人的性取向表示怀疑或修正,他们会认为自己的状态很正常,在这种状况下,性倒错状态将伴随着他们一生的生命历程。
性倒错者的不同点有很多,因为这一点,很多专家偏向于研究不同性倒错者之间的差异,并由此得出其对性倒错的一己之见。在研究中,他们不会将性倒错者归为一类,对性倒错者的共同点,他们经常性地忽略不计。其实,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那就是对于性倒错现象,不管人们怎么分类,处于两个极端的人还是少数的。所以,分类过细,或者说过于强调他们之间的差别,对于这类问题的深入研究,反而会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
(二)产生性倒错现象的因由
为什么会产生性倒错现象呢?对于这个问题,可能很多人都会不假思索地认为,这是一种先天性的心理变异。乍一看,这种想法貌似与下面的事实恰相符合:性倒错现象,最初是医生们在那些患有心理疾病的人,或者是具有这种心理疾病征兆的人身上发现的。可是,对于这种观点中的两个因素,我们应当分别予以考证,一个是先天性,另外一个则是退化。
(三)退化现象
对于“退化”这个词的使用,尤其是滥用,人们曾提出各种理由来反对。但是,人们还是倾向于将那些创伤性和感染性疾病之外的病症的原因统统归为“退化”。在玛格南(Magenan)对“退化”现象的分类中,即使最高级的心智能力也有面临“退化”情况的可能,于是,“退化”一词也已经丧失了它特定的含义和用途,假使马格南的说法是正确的话。探究“退化”一词的定义,并不能给我们的研究带来什么实质性的促进作用,因此,在这里我们不予深入探讨。况且,“对于退化现象做的诊断,从全面角度来看是毫无意义的。” 莫比尤斯(Moebius)就曾这样指出过。
在我看来,下面两种情况是不应该用“退化”现象来定义的:
(1)出现异常情况的概率并不大,大多数情况下仍属正常;
(2)没有造成损害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能力的后果。
对于性倒错现象的成因,如果我们按照以上标准来分析的话,我们就会发现,并不是所有性倒错者都伴随“退化”现象。对于这一结论,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事实来证明:
(1)性倒错患者在其他方面往往和正常人毫无差别。
(2)从古至今,患有性倒错症的人群中,其中有很多人都有着较好的名声,一些心智能力和道德修养水平较高的人,时常会发生性倒错现象,甚至是完全的性倒错。
(3)如果我们置身于一个更广阔的范围或者角度,跳出时代环境以及人类医学进步的经验来看的话,我们可能会得到两种结果:一是从历史来看,性倒错现象的频繁出现反而是在一些文明古国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而且还被赋予了极高的意义和重要功能;二是性倒错曾十分风靡于原始部落和野蛮人时代。
布洛赫(bloch)认为,性倒错现象在古代文明比较常见,而“退化”这个词往往只能在文明发展程度较高的时期使用。按照布洛赫的观点,则可以说明,性倒错并非是一种“退化”现象,前面所述的两个事实也说明了这一点。
在过去,性倒错一度被视为是病态现象,但因为布洛赫发表的观点,现在的学者们已抛弃了这一错误态度,他们开始站在人类学的角度去研究它。人们发现,由于气候、人种、文明的不同,以及人们对性倒错的不同态度和认识,在欧洲这样的文明国家里,也存在着性倒错现象,并且分布也有所不同。
(四)先天性
由于先天性因素而导致的性倒错现象,大概只属于完全性倒错者,对于这一类人,我们可以猜测它的成因是先天性因素。但对于另外两类人,尤其是偶尔性倒错者,这种先天性成因的假设就无法成立了。
完全性倒错者曾这样表明过:他们一生中的性行为都是和同性进行的,从来没有和异性有过性行为。对于性倒错现象的成因是先天性因素的观点,这大概是唯一的佐证。因为,如果一个人会毫无缘由地出现异常,唯一的解释就只有先天性原因。基于这一推论,将完全性倒错者与其他性倒错者做完全的区分,也就成为必然的结论。但如果这样的话,性倒错这一概念又不能继续统一了。于是就出现了另外一种观点:性倒错现象的成员是因为后天的习惯或倾向的发展,持有这种观点的人提出了以下三种理由:
(1)永久性的同性恋倾向,其背后的成因往往是患者幼年的某些与性有关的经历,这些经历在他们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乃至于深入骨髓。很多性倒错者,包括完全性倒错者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2)对于一些幼年没有相关性经历的性倒错者而言,受到某种激励性或者压制性的影响也可以成为其性倒错现象的成因,这是从其他一些事例中所得出的结论。在当事者的童年时期,或者是成年时期(战争时或服刑期间),这种影响都有可能出现。虽然这些决定性时期产生的影响力有性质上的不同,比如鼓励性的影响力(例如长期和同性相处)和抑制性的影响力(例如害怕和异性进行性行为、长期单身独居或性功能低弱等),但最后都推动并强化了他们的性倒错现象。
(3)对于先天性的性倒错症状,即使采用催眠性联想也应当无法根治,但事实是,这种方法对性倒错确然有所疗效。所以,他们认为先天性性倒错应该是不存在的。
对此,我们不能苟同。理由如下:假如更加细致地去检查这些所谓的先天性性倒错者案例,我们仍然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儿童时候的某一次经验能够决定其性倾向。艾利斯曾经说过,我们可以重新召唤出性倒错者的某些回忆,即使他们自己无法进行。在这位专家眼里,所谓的性倒错,是由于外在环境刺激下,给患者造成的一种性行为上的变异。
这个看法看似理据充分,甚至可以对“性倒错是受后天影响而出现的”观点进行盖棺定论,但一个很显然的证据就可以推翻这个看法:比如有很多在幼年时曾受过诱奸、相互手淫等性行为影响的人,后来却并未因此而变成性倒错者。由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不论先天因素,还是后天的影响,都不能单独解释清楚性倒错这一现象的成因。
(五)对性倒错的解释
正如上面所说,对于性倒错现象的产生,我们既不能归因于先天性因素,也不能归因于后天原因。因为如果只用先天性因素解释性倒错现象,那么就必须承认下面这种不可能的事实:一些人的先天性性行为只对某一种性对象感兴趣。而且如果认同性倒错是因... -->>
在生物学中,人们常用“性本能”这个词来表述人类或动物对性的需求。我们认为,性行为和人们感到饥饿时寻找食物的行为具有极大的相似性,都是人的本能需求。可是,这种类似于饥饿时需要食物的性需求,在我们目前的词汇中,还很难找到准确的词语来表达。所以,在学术性研究中,我们暂时用“原欲”(力比多或性力)来代指这一类欲求。
以为自己已经了解并掌握了性行为的实质的人有很多,他们认为:性行为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到青春期后,随着生理功能的成熟才出现的,而童年期不存在性行为。而且人们还认为,性的欲望只存在于异性之间,它是一种异性间相互吸引的力量,这种力量强大到足以压倒一切,而其最终意图也只在于实现两性的交融,或者至少是性行为的交融。
可是,很多显现的事实让我们不得不相信,这种大多数人所认为的真理,已经离事实真相相去甚远。这些想法漏洞百出,都是错误和偏见,由此而得出的结论必定是鲁莽和不审慎的,我们可以通过认真的思考会发现这一点。
在这里,另外引进 “性对象”“性目的”这两个名词,我认为很有必要。所谓“性对象”就是那些具有性的诱惑力的人物;而“性目的”则是指性冲动想尽力追求并得到的东西。而我们当下所进行的科学研究,其重点就在于理清各种与性对象和性目的有关的异常现象,以及了解这些异常现象和正常现象之间的关系,这里面具有非常大的探讨价值。
“性对象”的变异
有一个史诗般的传说是这样表述的:在久远的最初,人都是单性的,后来才分成了男人和女人两种性别,男女之间相互吸引,经过种种艰难曲折,又走在一起重新融合。对于性行为,很多人都持有这种观点,而且根深蒂固。因此,一旦听说有些男人的性对象不是女人,而是和他一样的男人;或者听说有些女人不喜欢男人而希望和女人相守一生,一般人会感到十分不理解。我们把这种同性之间相爱慕的人叫作“同性恋者”,而更准确的称呼是“性倒错者”。目前世界上性倒错者的人数有多少?这个还无法估算,但可以肯定是,这个数目应该不会小。
一、性倒错
所谓性倒错即性对象的颠倒,即同性恋。
(一)性倒错者的行为分类
根据性倒错者的具体表现,我们大致将其行为分为三种不同的种类:
(1)完全性倒错者。对于这类人来讲,自始至终,同性都是他们追求的性对象。而且不管怎样,他们都对异性没有任何性方面的欲望和渴求;甚至异性对他们来说是毫无需要的,甚至有些厌烦。伴随着这种厌烦情绪,他们就不会像正常男女那样进行两性之间的性行为,即使勉强为之,他们也不会有什么快乐或兴奋的感觉。
(2)两栖性倒错者。这种性倒错者无明显的确定特征,但他们却是双性恋者,在性心理上则属于半阴半阳。他们的性对象是两性皆可,也就是说,这类人的性对象可以是同性,也可以是异性。
(3)偶尔性倒错者。这类人只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尤其是当正常的性对象不在身边,个人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时,他们也可以通过模仿将同性人作为性对象,聊以慰藉。
很多人对这种怪异的性行为持有不同的看法,性倒错者自己也看法各异。有些人认为这是个人的正当权利,这些人为了满足自己的原始欲望,采取这样的方式也属正常。而有的人并不认为这是一种正常行为,甚至觉得这是病态的,患者虽然千方百计地去纠正自己这种性倒错行为,但最后还是不由自主。其实,患者是否有必要接受精神分析治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面对自己的性倒错行为,是否有克服和挣扎的动力,以及该动力的大小。
此外,发病时间的不同也是性倒错的差异化表现之一。有些人在记事之前就出现了性倒错症状,而有些人则在青春期前后才会出现,而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讲,性倒错症状甚至会伴随其一生,但也可能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消失,只作为人体正常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小片段。还有一些人则是反复摇摆于正常的性对象与异常的性对象之间,不时更换。除此之外,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有些患者是因为和正常性对象结合后,产生了一种糟糕的经验,所以才开始寻找异常的性对象,从而患上性倒错症。
应当特别指出的是,很多专家发现,一些患者自己认为的性倒错出现的时间常常是不确切的,原因是患者的记忆往往压抑他早年对异性的认识和感受。通过精神分析法对性倒错者进行分析,这种看法已经得以证实,通过这种方法,专家要从患者小时候遗忘的东西中,重新寻找到各种事实来填充其本身的记忆缺失。
一般来说,以上种种不同的性倒错类型之间并没有什么关联。当然,非常极端的情况也是存在的,这种性倒错者往往沉湎于自己的认知里,不会对自己异于常人的性取向表示怀疑或修正,他们会认为自己的状态很正常,在这种状况下,性倒错状态将伴随着他们一生的生命历程。
性倒错者的不同点有很多,因为这一点,很多专家偏向于研究不同性倒错者之间的差异,并由此得出其对性倒错的一己之见。在研究中,他们不会将性倒错者归为一类,对性倒错者的共同点,他们经常性地忽略不计。其实,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那就是对于性倒错现象,不管人们怎么分类,处于两个极端的人还是少数的。所以,分类过细,或者说过于强调他们之间的差别,对于这类问题的深入研究,反而会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
(二)产生性倒错现象的因由
为什么会产生性倒错现象呢?对于这个问题,可能很多人都会不假思索地认为,这是一种先天性的心理变异。乍一看,这种想法貌似与下面的事实恰相符合:性倒错现象,最初是医生们在那些患有心理疾病的人,或者是具有这种心理疾病征兆的人身上发现的。可是,对于这种观点中的两个因素,我们应当分别予以考证,一个是先天性,另外一个则是退化。
(三)退化现象
对于“退化”这个词的使用,尤其是滥用,人们曾提出各种理由来反对。但是,人们还是倾向于将那些创伤性和感染性疾病之外的病症的原因统统归为“退化”。在玛格南(Magenan)对“退化”现象的分类中,即使最高级的心智能力也有面临“退化”情况的可能,于是,“退化”一词也已经丧失了它特定的含义和用途,假使马格南的说法是正确的话。探究“退化”一词的定义,并不能给我们的研究带来什么实质性的促进作用,因此,在这里我们不予深入探讨。况且,“对于退化现象做的诊断,从全面角度来看是毫无意义的。” 莫比尤斯(Moebius)就曾这样指出过。
在我看来,下面两种情况是不应该用“退化”现象来定义的:
(1)出现异常情况的概率并不大,大多数情况下仍属正常;
(2)没有造成损害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能力的后果。
对于性倒错现象的成因,如果我们按照以上标准来分析的话,我们就会发现,并不是所有性倒错者都伴随“退化”现象。对于这一结论,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事实来证明:
(1)性倒错患者在其他方面往往和正常人毫无差别。
(2)从古至今,患有性倒错症的人群中,其中有很多人都有着较好的名声,一些心智能力和道德修养水平较高的人,时常会发生性倒错现象,甚至是完全的性倒错。
(3)如果我们置身于一个更广阔的范围或者角度,跳出时代环境以及人类医学进步的经验来看的话,我们可能会得到两种结果:一是从历史来看,性倒错现象的频繁出现反而是在一些文明古国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而且还被赋予了极高的意义和重要功能;二是性倒错曾十分风靡于原始部落和野蛮人时代。
布洛赫(bloch)认为,性倒错现象在古代文明比较常见,而“退化”这个词往往只能在文明发展程度较高的时期使用。按照布洛赫的观点,则可以说明,性倒错并非是一种“退化”现象,前面所述的两个事实也说明了这一点。
在过去,性倒错一度被视为是病态现象,但因为布洛赫发表的观点,现在的学者们已抛弃了这一错误态度,他们开始站在人类学的角度去研究它。人们发现,由于气候、人种、文明的不同,以及人们对性倒错的不同态度和认识,在欧洲这样的文明国家里,也存在着性倒错现象,并且分布也有所不同。
(四)先天性
由于先天性因素而导致的性倒错现象,大概只属于完全性倒错者,对于这一类人,我们可以猜测它的成因是先天性因素。但对于另外两类人,尤其是偶尔性倒错者,这种先天性成因的假设就无法成立了。
完全性倒错者曾这样表明过:他们一生中的性行为都是和同性进行的,从来没有和异性有过性行为。对于性倒错现象的成因是先天性因素的观点,这大概是唯一的佐证。因为,如果一个人会毫无缘由地出现异常,唯一的解释就只有先天性原因。基于这一推论,将完全性倒错者与其他性倒错者做完全的区分,也就成为必然的结论。但如果这样的话,性倒错这一概念又不能继续统一了。于是就出现了另外一种观点:性倒错现象的成员是因为后天的习惯或倾向的发展,持有这种观点的人提出了以下三种理由:
(1)永久性的同性恋倾向,其背后的成因往往是患者幼年的某些与性有关的经历,这些经历在他们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乃至于深入骨髓。很多性倒错者,包括完全性倒错者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2)对于一些幼年没有相关性经历的性倒错者而言,受到某种激励性或者压制性的影响也可以成为其性倒错现象的成因,这是从其他一些事例中所得出的结论。在当事者的童年时期,或者是成年时期(战争时或服刑期间),这种影响都有可能出现。虽然这些决定性时期产生的影响力有性质上的不同,比如鼓励性的影响力(例如长期和同性相处)和抑制性的影响力(例如害怕和异性进行性行为、长期单身独居或性功能低弱等),但最后都推动并强化了他们的性倒错现象。
(3)对于先天性的性倒错症状,即使采用催眠性联想也应当无法根治,但事实是,这种方法对性倒错确然有所疗效。所以,他们认为先天性性倒错应该是不存在的。
对此,我们不能苟同。理由如下:假如更加细致地去检查这些所谓的先天性性倒错者案例,我们仍然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儿童时候的某一次经验能够决定其性倾向。艾利斯曾经说过,我们可以重新召唤出性倒错者的某些回忆,即使他们自己无法进行。在这位专家眼里,所谓的性倒错,是由于外在环境刺激下,给患者造成的一种性行为上的变异。
这个看法看似理据充分,甚至可以对“性倒错是受后天影响而出现的”观点进行盖棺定论,但一个很显然的证据就可以推翻这个看法:比如有很多在幼年时曾受过诱奸、相互手淫等性行为影响的人,后来却并未因此而变成性倒错者。由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不论先天因素,还是后天的影响,都不能单独解释清楚性倒错这一现象的成因。
(五)对性倒错的解释
正如上面所说,对于性倒错现象的产生,我们既不能归因于先天性因素,也不能归因于后天原因。因为如果只用先天性因素解释性倒错现象,那么就必须承认下面这种不可能的事实:一些人的先天性性行为只对某一种性对象感兴趣。而且如果认同性倒错是因...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