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xbqg.net,汉阙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日出前二刻半,为昼漏上水,天边已出现鱼肚白,而前殿的大门,终于开了。
有资格参与最后决意的丞相、御史大夫、九卿陆续走了出来,常惠看到苏武面色不太好,挪到他边上:“苏公……”
“入京典丧的人,是昌邑王贺。”
苏武知道常惠想问什么,直接告诉了他答案,不消片刻,此事就会以诏书形势公布,百官皆知。
“真是他!”常惠心中暗暗佩服,回头找了找,却没瞧见任弘身影,他是个能为人保守秘密的人,也未暴露任弘。
对这个人选,苏武心中是复杂的,他支持广陵王刘胥,完全是出于公心,奈何被大将军否决。方才在前殿中,其党羽田广明、田延年等纷纷提议,可由孝武皇后嫡孙,昌邑王贺继承大位。
非霍氏嫡系的众人都很惊讶,然后张安世便立刻拊掌赞同,韩增犹豫了一下后亦附和,九卿皆承大将军意,唯独苏武默然,明白霍光为何舍广陵而取昌邑了。
“类似的事,一百多年前,也发生过一次啊。”
那是平定诸吕之乱后,被吕后扶持的少帝被认定不是孝惠的儿子,要从诸侯王里挑选新帝,当时呼声最大的,自然是高皇帝的长孙,在诛吕中率先起兵的齐王刘襄。
刘襄自己也这么觉得。
然而周勃、陈平等开国列侯却不喜刘襄,借口是他母家娘舅恶戾,恐怕重蹈吕氏专权的覆辙。实际上,却是害怕齐国强大的兵力,若是齐王入主长安,其兄弟朱虚侯刘章等辅佐,那还有军功列侯们什么事?
于是列侯支持高皇帝还活着的诸子中,最年长的代王刘恒,看中的自然是其母家单薄,国力弱小,入朝后应该能任由列侯摆布:“以善人则大臣安。”
事实证明,他们小觑代王了。
当年是舍长孙而立高帝子,今日则是舍孝武子广陵王,而立“孝武皇后”嫡孙。礼法上虽然说得过去,可还不是因为,年纪轻轻的昌邑王继位,比广陵王更让大将军放心,可以继续弄权。
苏武仔细想想,若广陵王继位后太过强势,与大将军起了冲突,反而更耽误国事。
也罢,也罢,只要是对大汉有利就行,他最后还是赞同了此议,全票通过,皆大欢喜。
天色大亮起来,这黑暗而漫长的一夜,终于过去了么?
不,还没有,那钻出地平线的日头,仍被一层厚厚的乌云遮蔽,透不出光亮来。
苏武喃喃道:“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长期权臣专政也不是个办法,如今大位已定,虽然对昌邑王知之不多,无法判断他是否英明睿智,但苏武心中还是有隐隐的期待和奢求。
“只希望昌邑王贺,会成为孝文皇帝第二吧!”
……
前殿中,跪在天子之柩前,一夜未眠的霍光有些疲倦,忙碌了一夜,如今大事算定下来了,但他紧绷了一天的神经仍未敢松懈。
大将军是个好棋手,能做到走一步看十步,虽然无法完全预料未来,但不管出什么事,他都有一手准备。
就比如说征和二年,为了向孝武皇帝表明,自己绝无为巫蛊翻案,否定他数十年征伐之意,霍光小心翼翼地提出,以李夫人为孝武皇后。
这主动与卫氏外戚斩断关系的做法,为霍光赢得了孝武的信任,赐了那幅周公负成王图,而这件事也成了一招闲棋,今日天子骤然驾崩,就派上了用场。
霍光的底线是广陵王决不能继位,与之相比,昌邑王贺显然是个更好的选择,还能破除注定会在天下流传的谣言。
事情走到这一步,霍光的党羽们也不敢大意,田延年便低声建言道:
“大将军虽决定使昌邑主丧,然不可不慎,昌邑王毕竟是十多年的诸侯,入朝时藩邸旧臣必定追随,一如当年孝文入长安,便有薄昭、张武、宋昌等相伴左右。”
汉文帝初入长安,多亏了这些代邸旧臣辅佐,才在未央宫中立住了脚,然后便慢慢着手对付周勃、陈平了。
和被霍光牢牢监视,连金赏都在给大将军打报告的大行皇帝不同,昌邑王的旧臣规模庞大,不乏有才干者,天然能得到新君的信任,这将是不容忽视的一股力量。
“昌邑国有哪些臣僚?”
霍光看向御史大夫蔡义,蔡义便将名单一一报上。
“汉制,王国置相、中尉、太傅、内史等各一人,皆二千石,又有郎中令、少傅,秩千石。”
“安乐,巫蛊事时为北军粮吏,举咎护军都尉任安,迁官,始元五年为昌邑国相,统众官,总纲纪辅王。”
“王吉,琅琊人也,以孝廉补授若卢县右丞,不久升任云阳县令,后举贤良,参与盐铁之议,元凤二年,为昌邑王中尉,掌武职,备盗贼”
“郎中令龚遂,山阳人也,以明经为官,始元六年至昌邑郎中令,护卫左右。”
按照七国之乱后大汉管理诸侯的新规矩,相、中尉、傅不得与国政,辅王而已。其实权在内史,治国如郡太守、都尉职事,有权调除吏属,向长安负责。
所以汉初时,王国相经常跟诸侯王相爱相杀,是高风险职业,七国之乱后,一来诸侯王没了实权无力造反,二来国相也不太管事,双方关系就和睦多了,只是国相为长安直接任命,兼有监视诸侯王的任务。
... -->>
日出前二刻半,为昼漏上水,天边已出现鱼肚白,而前殿的大门,终于开了。
有资格参与最后决意的丞相、御史大夫、九卿陆续走了出来,常惠看到苏武面色不太好,挪到他边上:“苏公……”
“入京典丧的人,是昌邑王贺。”
苏武知道常惠想问什么,直接告诉了他答案,不消片刻,此事就会以诏书形势公布,百官皆知。
“真是他!”常惠心中暗暗佩服,回头找了找,却没瞧见任弘身影,他是个能为人保守秘密的人,也未暴露任弘。
对这个人选,苏武心中是复杂的,他支持广陵王刘胥,完全是出于公心,奈何被大将军否决。方才在前殿中,其党羽田广明、田延年等纷纷提议,可由孝武皇后嫡孙,昌邑王贺继承大位。
非霍氏嫡系的众人都很惊讶,然后张安世便立刻拊掌赞同,韩增犹豫了一下后亦附和,九卿皆承大将军意,唯独苏武默然,明白霍光为何舍广陵而取昌邑了。
“类似的事,一百多年前,也发生过一次啊。”
那是平定诸吕之乱后,被吕后扶持的少帝被认定不是孝惠的儿子,要从诸侯王里挑选新帝,当时呼声最大的,自然是高皇帝的长孙,在诛吕中率先起兵的齐王刘襄。
刘襄自己也这么觉得。
然而周勃、陈平等开国列侯却不喜刘襄,借口是他母家娘舅恶戾,恐怕重蹈吕氏专权的覆辙。实际上,却是害怕齐国强大的兵力,若是齐王入主长安,其兄弟朱虚侯刘章等辅佐,那还有军功列侯们什么事?
于是列侯支持高皇帝还活着的诸子中,最年长的代王刘恒,看中的自然是其母家单薄,国力弱小,入朝后应该能任由列侯摆布:“以善人则大臣安。”
事实证明,他们小觑代王了。
当年是舍长孙而立高帝子,今日则是舍孝武子广陵王,而立“孝武皇后”嫡孙。礼法上虽然说得过去,可还不是因为,年纪轻轻的昌邑王继位,比广陵王更让大将军放心,可以继续弄权。
苏武仔细想想,若广陵王继位后太过强势,与大将军起了冲突,反而更耽误国事。
也罢,也罢,只要是对大汉有利就行,他最后还是赞同了此议,全票通过,皆大欢喜。
天色大亮起来,这黑暗而漫长的一夜,终于过去了么?
不,还没有,那钻出地平线的日头,仍被一层厚厚的乌云遮蔽,透不出光亮来。
苏武喃喃道:“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长期权臣专政也不是个办法,如今大位已定,虽然对昌邑王知之不多,无法判断他是否英明睿智,但苏武心中还是有隐隐的期待和奢求。
“只希望昌邑王贺,会成为孝文皇帝第二吧!”
……
前殿中,跪在天子之柩前,一夜未眠的霍光有些疲倦,忙碌了一夜,如今大事算定下来了,但他紧绷了一天的神经仍未敢松懈。
大将军是个好棋手,能做到走一步看十步,虽然无法完全预料未来,但不管出什么事,他都有一手准备。
就比如说征和二年,为了向孝武皇帝表明,自己绝无为巫蛊翻案,否定他数十年征伐之意,霍光小心翼翼地提出,以李夫人为孝武皇后。
这主动与卫氏外戚斩断关系的做法,为霍光赢得了孝武的信任,赐了那幅周公负成王图,而这件事也成了一招闲棋,今日天子骤然驾崩,就派上了用场。
霍光的底线是广陵王决不能继位,与之相比,昌邑王贺显然是个更好的选择,还能破除注定会在天下流传的谣言。
事情走到这一步,霍光的党羽们也不敢大意,田延年便低声建言道:
“大将军虽决定使昌邑主丧,然不可不慎,昌邑王毕竟是十多年的诸侯,入朝时藩邸旧臣必定追随,一如当年孝文入长安,便有薄昭、张武、宋昌等相伴左右。”
汉文帝初入长安,多亏了这些代邸旧臣辅佐,才在未央宫中立住了脚,然后便慢慢着手对付周勃、陈平了。
和被霍光牢牢监视,连金赏都在给大将军打报告的大行皇帝不同,昌邑王的旧臣规模庞大,不乏有才干者,天然能得到新君的信任,这将是不容忽视的一股力量。
“昌邑国有哪些臣僚?”
霍光看向御史大夫蔡义,蔡义便将名单一一报上。
“汉制,王国置相、中尉、太傅、内史等各一人,皆二千石,又有郎中令、少傅,秩千石。”
“安乐,巫蛊事时为北军粮吏,举咎护军都尉任安,迁官,始元五年为昌邑国相,统众官,总纲纪辅王。”
“王吉,琅琊人也,以孝廉补授若卢县右丞,不久升任云阳县令,后举贤良,参与盐铁之议,元凤二年,为昌邑王中尉,掌武职,备盗贼”
“郎中令龚遂,山阳人也,以明经为官,始元六年至昌邑郎中令,护卫左右。”
按照七国之乱后大汉管理诸侯的新规矩,相、中尉、傅不得与国政,辅王而已。其实权在内史,治国如郡太守、都尉职事,有权调除吏属,向长安负责。
所以汉初时,王国相经常跟诸侯王相爱相杀,是高风险职业,七国之乱后,一来诸侯王没了实权无力造反,二来国相也不太管事,双方关系就和睦多了,只是国相为长安直接任命,兼有监视诸侯王的任务。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