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xbqg.net,华夏立国传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一百四十二章 永和十年(一)
回到长安后,曾华立即投入到紧张的“抗旱救灾”中去了。本应该春雨连绵的二月居然整个月只落了一场小雨,而整个三月更是滴雨未落。这反常的天气加上冬季少雪天气,已经向众人显示,一场大干旱将会侵袭关陇大地。
曾华接到报告后,心里对王猛等人的“神机妙算”敬佩得有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看来手下有几个大才还是很不错,这种反常的天气“掐指一算”就出来了。不过曾华知道,这是人家读书读得多,利用积累的气候知识推算出来的,跟半仙没有什么关系。
大旱在当时是一件了不得的事件,也是一件巨大的灾难。连年的自然灾难甚至可以让一个王朝和政权土崩瓦解。所以,已经看出会有大旱之年的北府早早就开始做好了准备。利用春初雪融的时候,将各处还算不错的河水通过各处的渠沟排入田地中,北府更下令集中府兵和镇北军,大量招募民夫,到处挖池塘,引入河水储蓄起来。
这个时候,北府花费数年和巨大人力物力修缮的水利工程呈现出巨大的效应来。春初,补充了大量融化雪水的泾水、渭水、河水被密密麻麻的水渠沟壑引入到星罗密布的水坑池塘里,当三月份大旱开始明显,各条河水水位明显下降,许多支流甚至干涸的时候,这些存储的水开始发挥巨大的作用。
它们在各地官府的统一划配下,先良田后瘠田,放水灌溉。而且当地老百姓在官府的组织下,按照放水的顺序统一春耕。他们被告知,每家每户都会有机会得到水的灌溉,原本当初均田分地的时候,人人就是良田和瘠田“肥瘦搭配”,所以大家都有机会也都有损失。最重要的是官府已经告示北府百姓,今年大旱,肯定会启动灾年赋税制度,因为缺水歉收的田地不但不用交赋税,还会有一笔救济,只是数目不会很大。
除了咸阳工场,就是南郑、沔阳等工场也在拼命赶制水车等抗旱器械,先通过雍梁栈道运到三辅之地,然后通过四通八达的关陇运输网送到各地,提高当地抗旱能力,尽量能抢种更多的田地。
而各邸报也在轰轰烈烈地宣传“抗旱”,许多在这次抗旱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事迹”和“先进人物”纷纷在各邸报的头版亮相,而观风采访署的“宣传人员”更是没日没夜的走县串乡,说得口水直飞。做为长在红旗下的曾华,这点宣传手段还是明白的。当然他也知道,很多东西用滥了反而会起负作用,所以象这种铺天盖地的宣传攻势曾华很少发起,只有在这种重大事件才会采用。
在北府这种新颖的模式下,北府百姓们已经普遍没有以前那种在自然灾难中天塌地陷的感觉了,因为北府官方无论是从舆论上还是实际行动上都给了百姓最大的信心。其实很多时候天灾还没有**带来的破坏力大,加上在前几年北府呈现给百姓们的都是有诺必行,最重实效的面目,所以当北府发出号召和动员后,百姓们都会相信和响应,就是后面那灾年赋税的“遥远支票”百姓们也深信不疑。这让北府许多官员深深认识到曾华一直是嚷嚷的-官府和商家一样,最大的本钱就是一个信字。
北府从二月开始就投入到一片火热的抗灾斗争中,不但关陇两州的百姓尽数被动员起来,就是各地的镇北军和府兵能够调遣的也被尽数调了过来进行支农抗灾。所以当桓温在等待曾华实现答应桓冲的联合出兵,一举剿灭周国的承诺时,却等来了曾华以北府大灾为由,暂停用兵的通知,让桓温甚是郁闷了半天。
不过这也没有办法,抗灾在当时是大事,谁也不敢马虎,不管桓温能不能理解,他必须承认这个事实,至少在永和十年年内北府是不会从函谷关出一兵一卒的。
桓温集结了荆襄五万兵马,在荣阳城与周国的苻雄接触了一下,发现周国上下一片“兔子急了还咬人”的态度,加上没有东路王师的牵制,更加可以尽起辖区青壮来跟桓温拼命。
桓温在荣阳城下犹豫了月余,最后还是悻悻地退回洛阳。在留下广威将军王济率领万余兵马留守河洛后,自率大军徐徐退回荆襄。
而因为大灾推迟的还有曾华的纳妾大计。四月份,斛律宓和窦邻的妹妹窦淩、乌洛兰托的妹妹乌洛兰韵连同丰厚的嫁妆一并被送到了长安,但当时是抗旱最关键的时候,曾华怎么能做出这种“人神共愤”的事情呢?于是就向后推迟,反正慕容家的慕容云还没有送到,等等一起把事情办了反而可以省一码事。
大旱过后有蝗灾,这在古代几乎是一条“百发百中”的规律。当关陇一直到四月份还只是下了两场只能算是“喷嚏”的小雨后,无数的蝗虫开始在安定郡、北地郡等地“集结”,准备向临近的扶风郡、天水郡等郡席卷而来。接到相关郡县告急之后,曾华立即下令一面开始继续动员百姓,进行人力灭蝗,另外一方面下令集结“鸭兵鸡卒”,组成“吃蝗大军”开赴前线,讨伐蝗虫。
到了五月中,北府已经陆续调集了数十万鸡鸭对蝗区进行了“大纵深”的扫荡,终于压制住了可能会酿成大祸的蝗灾。
在三个月的扛旱治蝗斗争中,最让曾华心焦力瘁的却是“旧派名士”借机造谣生事。这些人以天灾论及**,矛头直指北府和曾华的“乱政”和“穷兵”,声称正是这样老天才会降临天祸到关陇头上。这些名士的借口很“强大”,那就是连周国这样的“不臣”之国都没有被降临天灾,而唯独北府关陇的旱灾和蝗灾来势汹汹,这已经充分说明了天意要惩罚“某些人”!当然了河东地区的旱灾只是要轻微一些,造成的灾难性后果却远胜于北府,但是这些都被旧派名士们自动过滤了。他们考虑只是天灾的规模,那才是天意的代表,至于官府抗灾得不得力,从灾难中救下多少百姓就暂时不是他们考虑的范围。
这股谣言比自然灾难还要来势汹汹,让曾华和北府上下愤怒万分外加委屈万分。这些旧派名士一天到晚喊着天意,宣称只要在旱灾和蝗灾面前虔诚“改过”就能得到天意的原谅,这灾难也会自动消失。而他们言语在百姓中的影响也不小,许多百姓都受到了这样的蛊惑,一时许多地方的官吏和百姓都人心惶惶!
不过幸好所有的舆论机构都掌握在北府和曾华手里,要不然后果真的不堪设想。在曾华的授意下,各邸报除了大肆刊登北府如何组织得力... -->>
第一百四十二章 永和十年(一)
回到长安后,曾华立即投入到紧张的“抗旱救灾”中去了。本应该春雨连绵的二月居然整个月只落了一场小雨,而整个三月更是滴雨未落。这反常的天气加上冬季少雪天气,已经向众人显示,一场大干旱将会侵袭关陇大地。
曾华接到报告后,心里对王猛等人的“神机妙算”敬佩得有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看来手下有几个大才还是很不错,这种反常的天气“掐指一算”就出来了。不过曾华知道,这是人家读书读得多,利用积累的气候知识推算出来的,跟半仙没有什么关系。
大旱在当时是一件了不得的事件,也是一件巨大的灾难。连年的自然灾难甚至可以让一个王朝和政权土崩瓦解。所以,已经看出会有大旱之年的北府早早就开始做好了准备。利用春初雪融的时候,将各处还算不错的河水通过各处的渠沟排入田地中,北府更下令集中府兵和镇北军,大量招募民夫,到处挖池塘,引入河水储蓄起来。
这个时候,北府花费数年和巨大人力物力修缮的水利工程呈现出巨大的效应来。春初,补充了大量融化雪水的泾水、渭水、河水被密密麻麻的水渠沟壑引入到星罗密布的水坑池塘里,当三月份大旱开始明显,各条河水水位明显下降,许多支流甚至干涸的时候,这些存储的水开始发挥巨大的作用。
它们在各地官府的统一划配下,先良田后瘠田,放水灌溉。而且当地老百姓在官府的组织下,按照放水的顺序统一春耕。他们被告知,每家每户都会有机会得到水的灌溉,原本当初均田分地的时候,人人就是良田和瘠田“肥瘦搭配”,所以大家都有机会也都有损失。最重要的是官府已经告示北府百姓,今年大旱,肯定会启动灾年赋税制度,因为缺水歉收的田地不但不用交赋税,还会有一笔救济,只是数目不会很大。
除了咸阳工场,就是南郑、沔阳等工场也在拼命赶制水车等抗旱器械,先通过雍梁栈道运到三辅之地,然后通过四通八达的关陇运输网送到各地,提高当地抗旱能力,尽量能抢种更多的田地。
而各邸报也在轰轰烈烈地宣传“抗旱”,许多在这次抗旱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事迹”和“先进人物”纷纷在各邸报的头版亮相,而观风采访署的“宣传人员”更是没日没夜的走县串乡,说得口水直飞。做为长在红旗下的曾华,这点宣传手段还是明白的。当然他也知道,很多东西用滥了反而会起负作用,所以象这种铺天盖地的宣传攻势曾华很少发起,只有在这种重大事件才会采用。
在北府这种新颖的模式下,北府百姓们已经普遍没有以前那种在自然灾难中天塌地陷的感觉了,因为北府官方无论是从舆论上还是实际行动上都给了百姓最大的信心。其实很多时候天灾还没有**带来的破坏力大,加上在前几年北府呈现给百姓们的都是有诺必行,最重实效的面目,所以当北府发出号召和动员后,百姓们都会相信和响应,就是后面那灾年赋税的“遥远支票”百姓们也深信不疑。这让北府许多官员深深认识到曾华一直是嚷嚷的-官府和商家一样,最大的本钱就是一个信字。
北府从二月开始就投入到一片火热的抗灾斗争中,不但关陇两州的百姓尽数被动员起来,就是各地的镇北军和府兵能够调遣的也被尽数调了过来进行支农抗灾。所以当桓温在等待曾华实现答应桓冲的联合出兵,一举剿灭周国的承诺时,却等来了曾华以北府大灾为由,暂停用兵的通知,让桓温甚是郁闷了半天。
不过这也没有办法,抗灾在当时是大事,谁也不敢马虎,不管桓温能不能理解,他必须承认这个事实,至少在永和十年年内北府是不会从函谷关出一兵一卒的。
桓温集结了荆襄五万兵马,在荣阳城与周国的苻雄接触了一下,发现周国上下一片“兔子急了还咬人”的态度,加上没有东路王师的牵制,更加可以尽起辖区青壮来跟桓温拼命。
桓温在荣阳城下犹豫了月余,最后还是悻悻地退回洛阳。在留下广威将军王济率领万余兵马留守河洛后,自率大军徐徐退回荆襄。
而因为大灾推迟的还有曾华的纳妾大计。四月份,斛律宓和窦邻的妹妹窦淩、乌洛兰托的妹妹乌洛兰韵连同丰厚的嫁妆一并被送到了长安,但当时是抗旱最关键的时候,曾华怎么能做出这种“人神共愤”的事情呢?于是就向后推迟,反正慕容家的慕容云还没有送到,等等一起把事情办了反而可以省一码事。
大旱过后有蝗灾,这在古代几乎是一条“百发百中”的规律。当关陇一直到四月份还只是下了两场只能算是“喷嚏”的小雨后,无数的蝗虫开始在安定郡、北地郡等地“集结”,准备向临近的扶风郡、天水郡等郡席卷而来。接到相关郡县告急之后,曾华立即下令一面开始继续动员百姓,进行人力灭蝗,另外一方面下令集结“鸭兵鸡卒”,组成“吃蝗大军”开赴前线,讨伐蝗虫。
到了五月中,北府已经陆续调集了数十万鸡鸭对蝗区进行了“大纵深”的扫荡,终于压制住了可能会酿成大祸的蝗灾。
在三个月的扛旱治蝗斗争中,最让曾华心焦力瘁的却是“旧派名士”借机造谣生事。这些人以天灾论及**,矛头直指北府和曾华的“乱政”和“穷兵”,声称正是这样老天才会降临天祸到关陇头上。这些名士的借口很“强大”,那就是连周国这样的“不臣”之国都没有被降临天灾,而唯独北府关陇的旱灾和蝗灾来势汹汹,这已经充分说明了天意要惩罚“某些人”!当然了河东地区的旱灾只是要轻微一些,造成的灾难性后果却远胜于北府,但是这些都被旧派名士们自动过滤了。他们考虑只是天灾的规模,那才是天意的代表,至于官府抗灾得不得力,从灾难中救下多少百姓就暂时不是他们考虑的范围。
这股谣言比自然灾难还要来势汹汹,让曾华和北府上下愤怒万分外加委屈万分。这些旧派名士一天到晚喊着天意,宣称只要在旱灾和蝗灾面前虔诚“改过”就能得到天意的原谅,这灾难也会自动消失。而他们言语在百姓中的影响也不小,许多百姓都受到了这样的蛊惑,一时许多地方的官吏和百姓都人心惶惶!
不过幸好所有的舆论机构都掌握在北府和曾华手里,要不然后果真的不堪设想。在曾华的授意下,各邸报除了大肆刊登北府如何组织得力...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