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xbqg.net,六零年代大厂子弟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 忙活了一上午,戴誉早就饿了,趁着大家都在聊天,没人搭理他的空档,他一边竖着耳朵听人聊天,一边将自己的肚子填饱。
工作餐的标准是四菜一汤,两荤两素,不过主食和酒水管够。
时下还没有公务不饮酒的规定,每张餐桌上都摆放着种类繁多的酒水,四大名酒也赫然在列。
戴誉在其中还看到了他们厂的产品。
这些应该都是出席糖酒会的各厂赞助的。
饭吃到一半,经济月报的一个张姓老记者提议大家一起干一杯。拿起桌上唯一的一瓶茅台就要给大家倒酒。
戴誉挺痛快地应了。他还真挺想尝尝现在的茅台是啥味的,能被带来参会的酒,肯定得有些独到之处吧?
他是属于那种不用让就自动端起酒杯的,但也有人是怎么劝都不想喝的。
青年报那个姓汪的年轻男记者,以及唯一的女性何记者就是这种情况。
也是巧了,戴誉正好被这二人一左一右夹坐在中间。
汪记者光看长相气质就是比较高冷那一挂的,脸上冷冰冰的没什么表情,语气也很是冷淡:“下午还要工作,我不能喝酒。”
何记者跟着附和:“我也不能喝。下午还有任务呢,我一喝酒就上头,这一杯茅台下去肯定直接撂倒,之后就什么都不用干了。”
经济月报的张记者觉得他们颇为扫兴,不太高兴道:“小何是女同志,不能喝酒也就算了。小汪你是怎么回事,大男人哪有不能喝酒的?”
全然是上级批评下级,长辈批评晚辈的语气。
戴誉暗自啧啧两声,深觉这位资深记者的讲话水平也不怎么样,一句话没说几个字,全踩雷点上了……
果然,何记者和汪记者的脸色都不怎么好看,显然是被冒犯到了。
汪记者原本还只是表情冷冰冰的,这会儿连眼神都冷了下来,手按在酒杯上,拒绝的态度十分明显。
戴誉刚不自觉地搓了一下手背上冒出来的鸡皮疙瘩,就听对面有人站出来打圆场道:“哈哈,小汪不能喝白的,就来点啤酒嘛,啤酒没啥劲儿,跟喝水似的。”
戴誉也暗暗点头赞同,赶紧倒上吧,他还想尝尝茅台是啥味呢!
谁知这汪记者也不知是真不懂人情世故,还是就想跟人抬杠,冷声道:“喝不喝酒跟是不是男人没什么关系,我跟何姐只是不想在工作时间喝酒。”
酒桌上的气氛有些凝固,一时间,竟再没人出来打圆场。
汪记者说完那句话,就埋头吃饭去了。
“咳咳,”戴誉握拳抵唇,假意轻咳两声引起众人的注意,他转向身边的汪记者道,“那什么,我还是很佩服汪记者这种端正的工作态度的。不过,我就是个大俗人,看见杯里的茅台就已经馋得不行了。您要是不喝我就先干了啊!”
话落,向桌上众人举了举杯,就一口闷了。
“嘶——”戴誉感慨,“香啊!不愧是国宴用酒!”
其实他啥也没品出来,只感觉比戴家常年喝的高粱红好点。
撂下酒杯,戴誉看向汪记者笑道:“汪记者,我给您推荐个酒,保管您喝了以后不上头,也不影响下午的工作,咋样?”
他也不在乎汪记者的冷脸,起身将餐桌中央的一个棕色酒瓶拎了过来,展示给众人看。
“这款酒是我们滨江第二啤酒厂独有的产品,叫做汽酒!大家已经在会场里转悠一上午了,各厂有什么产品应该都心中有数。据我所知,所有工厂里,目前只有我们是能生产汽酒的。”
何记者对汽酒还是蛮感兴趣的,接过来看了看,甚至听说这款酒不上头后,还给自己的杯里浅浅地倒上一点。
抿了一口,何记者就哼笑道:“有点像带汽的红酒,这不就是葡萄味汽水嘛!”
再尝一口,补充:“没有汽水那么甜。这个口味我还挺喜欢的。”
戴誉笑:“带汽的红酒这种说法比较接近,不过并不是汽水。这款酒是不建议儿童饮用的。”
何记者仔细去看瓶身上的标签,叹道:“酒精度居然还是2°的!这么一回味,确实有一点点酒味,少喝点应该是不醉人的。”
“我们厂生产的这款汽酒,就是专为汪记者这样公务不饮酒的人士准备的!这款酒虽然名叫汽酒,但与汽水是两码事,它是含有酒精的酒类饮料。就像外国人喝的香槟酒似的,带汽,葡萄酿造,微甜,酒味回甘!”戴誉举着酒瓶,给桌上的每人都倒了一点。
实际上这款汽酒的产量很少,市场上没啥人买账。
之所以研究水果汽酒,还是因为闹饥荒的时候,粮食紧缺,厂里琢磨着能用什么来代替粮食酿酒。
这款汽酒就是那时的产物。
只是葡萄并不比粮食更容易弄到,而且这款汽酒的定位有点不上不下的。
男人嫌它没啥酒味,小孩嫌它有酒精,只有女人能适应这个口味。不过在小地方,有几个女人舍得花钱买汽酒喝,所以这个产品产出就滞销了。
估摸着餐厅里餐桌上的这些,就是他们厂里的滞销品,被厂长送来当赞助了。
戴誉一本正经地介绍:“这款酒在我们那边的市场上基本是想买也买不到的,都被我们厂长调剂到北京上海去了。听说深受不爱公务饮酒人士和知识女性的喜爱!简直供不应求!”
几位记者都捧着酒杯喝了几口,有人喜欢,当然也有人不喜欢。
戴誉没在意他们的评价,而是认真看向汪记者,含笑商量道:“汪记者要不要尝一尝?我给您少倒一点吧,午餐时间快结束了,大家一起干一杯怎么样?”
汪记者觉得他对自己说话的语气,像哄小孩似的,颇有些不自在。不过,他这次倒是没再端着,很给面子地将酒杯递了过去。
礼貌地道过谢,汪记者浅浅抿了一口,觉得味道还可以,点头给予了肯定。
戴誉看他终于露出了点笑模样,便开口跟张记者要酒喝:“张记者,那茅台再给我来点呗,刚才喝得急,我都没品出味儿,白喝了!”
众人大笑。
张记者亲自起身给他的杯子满上。
于是,饭桌上的气氛再次恢复和谐,大家一起干了一杯。
午餐散了以后,戴誉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回房间休息。他看到汪记者出门散步,瞅准机会就跟了上去。
看出来汪记者是个哑巴吃汤圆心里有数的,戴誉没跟他兜圈子,直说了来意。
“刚才在饭桌上就听说,大家的采访任务基本已经在上午完成了。您要是下午还有空,我想邀请您去我们厂的展区看看。”戴誉见他没反对,顺势将他们厂的产品以及最近几个月的大动作做了详细介绍。
“反正您也是在寻找新闻素材,不如去跟我们厂长聊一聊,看看有什么可取之处。我只是个宣传干事,对于厂里的事情没有厂长了解得具体全面,您要是有什么想知道的,可以与他面对面交流。”
汪记者虽然看着高冷,但是为人倒是很实在,直言道:“我负责的新闻稿已经收集到了足够多的素材,即使去采访了,也未必能见报……”
“没关系,您只管去。无论能不能登报,我们啤酒厂都热烈欢迎青年报记者同志的采访。”戴誉语气诚恳,“我们来一次北京不容易,能接受向您这样的国家级报纸的采访,更是难得,有个向全国人民展示自己的机会就已经很满意了,能不能登报就随缘吧。”
汪记者沉吟片刻,终是点头答应了。
当天,戴誉将汪记者引荐给了许厂长和徐科长,至此他的任务就算顺利完成了。至于能否登上青年报的版面,那就是领导们需要操心的了。
第二天的会议主要是糖酒公司的经理会,记者们不被允许进入会场。
戴誉已经进去见识过一次了,所以之后让不让他进去都无所谓。
清晨起来,穿戴一新之后,拎上何大夫给的那个小包裹,揣上写有夏露外婆家地址的纸条,戴誉就慢悠悠出门了。
来到这边两天,这还是他第一次有心情认真欣赏首都风貌。
此时的北京城刚刚苏醒,晨起有不少遛鸟的大爷。
钻进最热闹的一家国营早点铺子,点上服务员推荐的褡裢火烧、焦圈和面茶,在铺子里看热闹,听人聊天,磨蹭了半个多小时,才出门去坐公共汽车。
夏露外婆家在什刹海附近,他下了车,按照纸条上的地址找到一个红漆大门的四合院。
不过,他并没有敲门入内。而是沿着这条胡同继续往东走,经过第一个岔路口时,再向南走,直到第三户人家的院门前停下。
这会儿已经快到上午十点了,自行车的铃声,锔锅钉碗补茶壶的吆喝声,起刀磨剪子的滋啦声,以及孩子们围着糖担子,用牙膏皮换麦芽糖的吵闹声,吵吵闹闹地往戴誉的耳朵眼儿里钻。
来往的人员太密太杂,他没敢做什么惹人怀疑的举动。
只是趁着没人注意的时候,戴誉凑近青砖围墙,在其中一块写着门牌号的青砖上轻轻敲击两下,听到空鼓声,又在它周围的另两块砖上又一次敲了敲,反复确认几次才放心地收回手。
看来他记得没错,赵学军的那十多条大黄鱼应该就是在这里找到的。
按照小说中所写,赵学军重生后,根据前世的记忆,在这户人家挖空的外墙青砖里找到了那些大黄鱼。之后通过这些钱以及夏露家的帮助,改变了赵厂长被下放的命运,也让赵学军从此平步青云。
戴誉找到的这户人家,据说主人是个大资本家,如今早已人去楼空了。
这明显就是作者给赵学军安排的一根粗大金手指……
几十年后这一片房屋拆迁的时候,因为在施工现场挖出了大量金条而登上了新闻。仅这样一条新闻就成全了重生而来的赵学军。
不过,估摸着赵学军到目前为止,应该是还没机会来北京取走这些东西的。
戴誉现在的想法很简单——宁可将这些大黄鱼拿出来捐了,也不能便宜了赵学军那个人渣!
他得在赵学军寻来之前,将它们转移了!
然而,他也有自己的顾虑。这一片人多眼杂,今天肯定是不能直接将东西带走的,不然万一被人盯上了也是麻烦事。
另外,这些大黄鱼拿出来以后他要怎么处理?
无论是留在北京还是拿回家去都不太合适……
戴誉心里正纠结着,余光却瞟见前方一个胳膊上带着红袖箍的大妈,一脸狐疑地冲着他走了过来。
“同志,您不是我们这一片的住户吧?请出示一下您的证件!”
/> 忙活了一上午,戴誉早就饿了,趁着大家都在聊天,没人搭理他的空档,他一边竖着耳朵听人聊天,一边将自己的肚子填饱。
工作餐的标准是四菜一汤,两荤两素,不过主食和酒水管够。
时下还没有公务不饮酒的规定,每张餐桌上都摆放着种类繁多的酒水,四大名酒也赫然在列。
戴誉在其中还看到了他们厂的产品。
这些应该都是出席糖酒会的各厂赞助的。
饭吃到一半,经济月报的一个张姓老记者提议大家一起干一杯。拿起桌上唯一的一瓶茅台就要给大家倒酒。
戴誉挺痛快地应了。他还真挺想尝尝现在的茅台是啥味的,能被带来参会的酒,肯定得有些独到之处吧?
他是属于那种不用让就自动端起酒杯的,但也有人是怎么劝都不想喝的。
青年报那个姓汪的年轻男记者,以及唯一的女性何记者就是这种情况。
也是巧了,戴誉正好被这二人一左一右夹坐在中间。
汪记者光看长相气质就是比较高冷那一挂的,脸上冷冰冰的没什么表情,语气也很是冷淡:“下午还要工作,我不能喝酒。”
何记者跟着附和:“我也不能喝。下午还有任务呢,我一喝酒就上头,这一杯茅台下去肯定直接撂倒,之后就什么都不用干了。”
经济月报的张记者觉得他们颇为扫兴,不太高兴道:“小何是女同志,不能喝酒也就算了。小汪你是怎么回事,大男人哪有不能喝酒的?”
全然是上级批评下级,长辈批评晚辈的语气。
戴誉暗自啧啧两声,深觉这位资深记者的讲话水平也不怎么样,一句话没说几个字,全踩雷点上了……
果然,何记者和汪记者的脸色都不怎么好看,显然是被冒犯到了。
汪记者原本还只是表情冷冰冰的,这会儿连眼神都冷了下来,手按在酒杯上,拒绝的态度十分明显。
戴誉刚不自觉地搓了一下手背上冒出来的鸡皮疙瘩,就听对面有人站出来打圆场道:“哈哈,小汪不能喝白的,就来点啤酒嘛,啤酒没啥劲儿,跟喝水似的。”
戴誉也暗暗点头赞同,赶紧倒上吧,他还想尝尝茅台是啥味呢!
谁知这汪记者也不知是真不懂人情世故,还是就想跟人抬杠,冷声道:“喝不喝酒跟是不是男人没什么关系,我跟何姐只是不想在工作时间喝酒。”
酒桌上的气氛有些凝固,一时间,竟再没人出来打圆场。
汪记者说完那句话,就埋头吃饭去了。
“咳咳,”戴誉握拳抵唇,假意轻咳两声引起众人的注意,他转向身边的汪记者道,“那什么,我还是很佩服汪记者这种端正的工作态度的。不过,我就是个大俗人,看见杯里的茅台就已经馋得不行了。您要是不喝我就先干了啊!”
话落,向桌上众人举了举杯,就一口闷了。
“嘶——”戴誉感慨,“香啊!不愧是国宴用酒!”
其实他啥也没品出来,只感觉比戴家常年喝的高粱红好点。
撂下酒杯,戴誉看向汪记者笑道:“汪记者,我给您推荐个酒,保管您喝了以后不上头,也不影响下午的工作,咋样?”
他也不在乎汪记者的冷脸,起身将餐桌中央的一个棕色酒瓶拎了过来,展示给众人看。
“这款酒是我们滨江第二啤酒厂独有的产品,叫做汽酒!大家已经在会场里转悠一上午了,各厂有什么产品应该都心中有数。据我所知,所有工厂里,目前只有我们是能生产汽酒的。”
何记者对汽酒还是蛮感兴趣的,接过来看了看,甚至听说这款酒不上头后,还给自己的杯里浅浅地倒上一点。
抿了一口,何记者就哼笑道:“有点像带汽的红酒,这不就是葡萄味汽水嘛!”
再尝一口,补充:“没有汽水那么甜。这个口味我还挺喜欢的。”
戴誉笑:“带汽的红酒这种说法比较接近,不过并不是汽水。这款酒是不建议儿童饮用的。”
何记者仔细去看瓶身上的标签,叹道:“酒精度居然还是2°的!这么一回味,确实有一点点酒味,少喝点应该是不醉人的。”
“我们厂生产的这款汽酒,就是专为汪记者这样公务不饮酒的人士准备的!这款酒虽然名叫汽酒,但与汽水是两码事,它是含有酒精的酒类饮料。就像外国人喝的香槟酒似的,带汽,葡萄酿造,微甜,酒味回甘!”戴誉举着酒瓶,给桌上的每人都倒了一点。
实际上这款汽酒的产量很少,市场上没啥人买账。
之所以研究水果汽酒,还是因为闹饥荒的时候,粮食紧缺,厂里琢磨着能用什么来代替粮食酿酒。
这款汽酒就是那时的产物。
只是葡萄并不比粮食更容易弄到,而且这款汽酒的定位有点不上不下的。
男人嫌它没啥酒味,小孩嫌它有酒精,只有女人能适应这个口味。不过在小地方,有几个女人舍得花钱买汽酒喝,所以这个产品产出就滞销了。
估摸着餐厅里餐桌上的这些,就是他们厂里的滞销品,被厂长送来当赞助了。
戴誉一本正经地介绍:“这款酒在我们那边的市场上基本是想买也买不到的,都被我们厂长调剂到北京上海去了。听说深受不爱公务饮酒人士和知识女性的喜爱!简直供不应求!”
几位记者都捧着酒杯喝了几口,有人喜欢,当然也有人不喜欢。
戴誉没在意他们的评价,而是认真看向汪记者,含笑商量道:“汪记者要不要尝一尝?我给您少倒一点吧,午餐时间快结束了,大家一起干一杯怎么样?”
汪记者觉得他对自己说话的语气,像哄小孩似的,颇有些不自在。不过,他这次倒是没再端着,很给面子地将酒杯递了过去。
礼貌地道过谢,汪记者浅浅抿了一口,觉得味道还可以,点头给予了肯定。
戴誉看他终于露出了点笑模样,便开口跟张记者要酒喝:“张记者,那茅台再给我来点呗,刚才喝得急,我都没品出味儿,白喝了!”
众人大笑。
张记者亲自起身给他的杯子满上。
于是,饭桌上的气氛再次恢复和谐,大家一起干了一杯。
午餐散了以后,戴誉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回房间休息。他看到汪记者出门散步,瞅准机会就跟了上去。
看出来汪记者是个哑巴吃汤圆心里有数的,戴誉没跟他兜圈子,直说了来意。
“刚才在饭桌上就听说,大家的采访任务基本已经在上午完成了。您要是下午还有空,我想邀请您去我们厂的展区看看。”戴誉见他没反对,顺势将他们厂的产品以及最近几个月的大动作做了详细介绍。
“反正您也是在寻找新闻素材,不如去跟我们厂长聊一聊,看看有什么可取之处。我只是个宣传干事,对于厂里的事情没有厂长了解得具体全面,您要是有什么想知道的,可以与他面对面交流。”
汪记者虽然看着高冷,但是为人倒是很实在,直言道:“我负责的新闻稿已经收集到了足够多的素材,即使去采访了,也未必能见报……”
“没关系,您只管去。无论能不能登报,我们啤酒厂都热烈欢迎青年报记者同志的采访。”戴誉语气诚恳,“我们来一次北京不容易,能接受向您这样的国家级报纸的采访,更是难得,有个向全国人民展示自己的机会就已经很满意了,能不能登报就随缘吧。”
汪记者沉吟片刻,终是点头答应了。
当天,戴誉将汪记者引荐给了许厂长和徐科长,至此他的任务就算顺利完成了。至于能否登上青年报的版面,那就是领导们需要操心的了。
第二天的会议主要是糖酒公司的经理会,记者们不被允许进入会场。
戴誉已经进去见识过一次了,所以之后让不让他进去都无所谓。
清晨起来,穿戴一新之后,拎上何大夫给的那个小包裹,揣上写有夏露外婆家地址的纸条,戴誉就慢悠悠出门了。
来到这边两天,这还是他第一次有心情认真欣赏首都风貌。
此时的北京城刚刚苏醒,晨起有不少遛鸟的大爷。
钻进最热闹的一家国营早点铺子,点上服务员推荐的褡裢火烧、焦圈和面茶,在铺子里看热闹,听人聊天,磨蹭了半个多小时,才出门去坐公共汽车。
夏露外婆家在什刹海附近,他下了车,按照纸条上的地址找到一个红漆大门的四合院。
不过,他并没有敲门入内。而是沿着这条胡同继续往东走,经过第一个岔路口时,再向南走,直到第三户人家的院门前停下。
这会儿已经快到上午十点了,自行车的铃声,锔锅钉碗补茶壶的吆喝声,起刀磨剪子的滋啦声,以及孩子们围着糖担子,用牙膏皮换麦芽糖的吵闹声,吵吵闹闹地往戴誉的耳朵眼儿里钻。
来往的人员太密太杂,他没敢做什么惹人怀疑的举动。
只是趁着没人注意的时候,戴誉凑近青砖围墙,在其中一块写着门牌号的青砖上轻轻敲击两下,听到空鼓声,又在它周围的另两块砖上又一次敲了敲,反复确认几次才放心地收回手。
看来他记得没错,赵学军的那十多条大黄鱼应该就是在这里找到的。
按照小说中所写,赵学军重生后,根据前世的记忆,在这户人家挖空的外墙青砖里找到了那些大黄鱼。之后通过这些钱以及夏露家的帮助,改变了赵厂长被下放的命运,也让赵学军从此平步青云。
戴誉找到的这户人家,据说主人是个大资本家,如今早已人去楼空了。
这明显就是作者给赵学军安排的一根粗大金手指……
几十年后这一片房屋拆迁的时候,因为在施工现场挖出了大量金条而登上了新闻。仅这样一条新闻就成全了重生而来的赵学军。
不过,估摸着赵学军到目前为止,应该是还没机会来北京取走这些东西的。
戴誉现在的想法很简单——宁可将这些大黄鱼拿出来捐了,也不能便宜了赵学军那个人渣!
他得在赵学军寻来之前,将它们转移了!
然而,他也有自己的顾虑。这一片人多眼杂,今天肯定是不能直接将东西带走的,不然万一被人盯上了也是麻烦事。
另外,这些大黄鱼拿出来以后他要怎么处理?
无论是留在北京还是拿回家去都不太合适……
戴誉心里正纠结着,余光却瞟见前方一个胳膊上带着红袖箍的大妈,一脸狐疑地冲着他走了过来。
“同志,您不是我们这一片的住户吧?请出示一下您的证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