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xbqg.net,盛世文豪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殿试三日后授官放榜。按照规矩,贡生们多在这时拜访朝中的同乡官员,让他指点一下官场规矩。而相熟贡生,也会在这时聚一聚。
就跟后世聚会多在高考成绩出来之前一样,这时候殿试名次没出来,大家拜访聚会也不尴尬。若名次出来,一些考得差的人,可能短时间内不愿与人多交流了。
余柏林户籍在京城,京城高官太多不需要他一一拜见。要说做官规矩,他老师就能给他讲明白。
家中本来就有人在朝做官的贡生也是一样。
余柏林殿试后第二日便去拜访了张岳。同样是因为避嫌,张岳并未参加殿试阅卷工作,现在正闲着。
张岳听余柏林说自己发挥正常之后,心中喜的不行。
他早听宫里传来消息,说会员郎殿试时挥洒自如,为第一个交卷。以余柏林谨慎沉着,不会在忌讳和格式问题上出错。张岳担心的只是余柏林文章质量。
但他既然第一个交卷,显然胸有成竹。
但张岳还是要听了余柏林亲口说了之后,才放下心来。
若余柏林发挥正常,哪怕有贡生文章能与他比肩,甚至比他好上些许,余柏林状元之位也是稳稳的。
张岳心里得意的不行。不过余柏林得会元之时,他已经被好几位好友打了出来,特别是那何振洲,打的是真疼,一点没留手。这次余柏林若是得了状元,三元,不,六元及第……
嗯,即使还会被打出来,他也是要炫耀的。
因封蔚被关在宫里阅卷,阅不完不准出宫,吃喝睡都在宫里。家中苗苗又有李叔李妈悉心照顾,余柏林便在张岳家住了一日,张岳教导恩荣宴上所需注意事项。至于为官之道,之后张岳自会慢慢与余柏林细说。
京城有人,就是不慌不忙。
第三日,余柏林拜访了乡试的座师何振洲,听了他的教诲之后,又去拜访了陈老。
陈老对余柏林如同自家子侄一般,也是细细嘱咐了他很久,并对陈磊说,让他好好护着余柏林,切莫让他在恩荣宴上被人欺负了去。
陈家如今已经起复,陈磊身份背景,在恩荣宴上也无人敢得罪。
陈磊自然是应下。自己弟子自己疼,谁敢欺负,做老师的肯定要为弟子出头。
这一点陈磊和张岳一样,都对余柏林护犊子护的紧。
张岳也说,恩荣宴他会出席,到时候谁为难余柏林,他自会给那人点颜色瞧瞧。
不仅两位老师,余柏林另两位友人也说,到时恩荣宴会好好看护他,以赵、卫两家权势,即使友人妒忌为难,也要掂量几分。
余柏林不由再次摸摸自家脸颊。怎么一个两个都这么担心,他长着一张好欺负的脸吗?
余柏林和皇家的关系(指认识于微末这个借口),他已经告诉张岳。其余三人也都知道这事。明知道有皇帝德王护着他,还这么担心,果然是他看着就单纯好欺负吗?
其余人还真是这么想的。余柏林年纪又小,长的又文弱,除了一在外地经商的舅舅,可谓是在京城举目无亲。再加上余柏林天性纯善(余柏林:?),身体羸弱(余柏林:??),一心向学在人际交往上多凭赤子之心太过单纯(余柏林:???),又不善与人争辩(余柏林:????),实在是让人难以放下心。
不只是对他那两位老师而言,把余柏林当亲儿子疼宠,对其余两人友人,渐渐也把余柏林当弟弟一般爱护。
余柏林后来得知之后,压力山大。
他完全不知道这误解是怎么产生的,只是“以貌取人”也不会有这么大误解吧?
后来他才知道,还是那“认识于微末”惹的祸。能以一介平民之身,与当时京中人人疏远的皇太孙小可怜一家成为莫逆,待皇太孙登基为帝之后,还初心不改以原本态度交往,可不是单纯天真?
余柏林觉得这很有道理,他自己都信了。
因余柏林几位友人都确信自己肯定有个不错的成绩,至少不会下了二甲。他们便约了殿试放榜后再相约。
至于京城其他贡生,见几人没有出来聚会的意思,又是高门大户不好登门拜访(余柏林住在张岳家中),即使知道这几人肯定二甲有名,甚至至少是个庶吉士,也只能等着殿试之后再说。
贡生们忙着最后的临阵磨枪,皇宫内殿试阅卷已经紧锣密鼓的开始。
殿试阅卷有五等,最末等画叉,那就是直接罢落了。除非有犯忌、逾制、涂改、格式不对等问题,不然阅卷官是不会画叉的。
其余四等,第一等画圆圈,第二等画三角,第三等画一点,第四等画一竖。
阅卷官阅卷结束后,将选十名圆圈最多的试卷呈给皇帝。
这是一般情况下。这里有两个例外。
第一,历届会元试卷无论阅卷官评定等级如何,都要呈给皇帝——所以说余柏林考得会元之后,皇帝一家子就提前给余柏林庆祝了。
第二,皇帝陛下对呈上来的十份试卷不满意,指明要看其他试卷——遇到皇帝说一不二倒是有可能,遇到皇帝比较软,阅卷官就要“死谏”了。
不过若是皇帝心中有偏袒,可定下前十名名次之后,再问自己偏袒之人。阅卷官一般也会给皇帝面子,在二甲前列给那人一个好位置。
为防徇私舞弊,殿试阅卷官评定的成绩不能相差两个等级。若相差两个等级,那么这两位阅卷官将要面圣陈述自己如此判定的原因,辩论失败的那一人会被处罚。
因此这阅卷的潜规则,便是先画了圈的文,后面阅卷官一般不会画点;先画了竖的文,后面阅卷官一般不会画三角。
除非阅卷官确实觉得前面阅卷者徇私,不然不会做出这种得罪同僚的事。
这种情况下,第一位阅卷官对卷子的评定就较为重要了。
虽然余柏林的试卷必定会呈给皇帝陛下观阅,但皇帝陛下不想让余柏林委屈,仍旧很认真的选了阅卷官的顺序。
封蔚跳着脚想要当第一个,可惜阅卷规则,几位辅政大臣不能排第一。
余柏林会试时房官邱炳本来应该担任阅卷官之一,但他四月初的时候恰巧点了巡按外放去了。
封庭便点了户部尚书齐臻为第一位阅卷官。
齐臻今年刚被提拔上来,是何振洲好友。封庭听说何振洲对余柏林很是喜爱,对外多有夸赞,作为何振洲好友,应该也对余柏林不错才是。
而且齐臻和张岳、陈家都没什么关系,与封蔚更是八竿子打不着,对外看来,并不会让人觉得他跟余柏林有牵连。
封庭为自己的选人技巧点了个赞。
殿试虽说也是糊名制,但就这三百来份卷子,亲近之人字迹一眼就认得出来。余柏林书法自成一派,平时科举他故意写的过于周正,便是为了隐藏自己字迹。这次殿试封庭提前给他打了招呼,让他字写的怎么好怎么来,不用担心笔迹泄露身份遇到人故意为难。
殿试时稍稍有点关系的人,都会故意用常用的字迹,这也算潜规则了。
余柏林对殿试挺有信心,但能行个方便他也不会矫情拒绝。奉旨作弊什么的能叫作弊吗?何况他就是把字写的更好一些而已,哪能叫作弊?
齐臻一拆开余柏林的卷子,就被这一手优美的楷书秀了一脸。
余柏林最擅长的就是楷书。他的楷书结体方正茂密,笔画横轻竖重,笔力雄强圆厚,气势庄严雄浑,颇有一番盛世风貌。以字观人,定会认为写这幅字者必是久浸书法之道的养尊处优之人。
其实这一番猜测并不错。只是他现在只是一寄人篱下的寒门少年郎,就让观其字的人非常惊讶。
齐臻和何振洲交好,何振洲多次收到过余柏林请教的书信,他对余柏林这和本人经历完全不符的字迹自然印象深刻。
如今一见到这试卷,就知道是余柏林题卷,齐臻顿时有了兴致。
早听说余柏林才华横溢,又听何振洲多次唠叨,齐臻也读过余柏林所著经义和诗作,对其能在殿试上写出何种文章很是好奇。
不说文章,只说这书法,就让人心生好感。齐臻想。
齐臻匆匆检查余柏林文章是否有格式不对、字迹涂改等错误之后,便开始仔细阅读余柏林文章。
两篇文章,一问田策,一问教化。教化不说,田策实际上是问新政,需考生对实事十分关心,才能答出。
齐臻已经遇到好些考生试卷中,连新政条款都说不清,只能凭随口胡扯,或者干脆跳过新政只说自己思考,让他毫不犹豫的画了竖。
科举做官科举做官,可见科举就是为了做官。读书人应重事功,做官便应该做个能做实事的官员。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那是迂夫子,本身就是骂人的话。你都在十年寒窗最后一站,将要授官了,连国中最大的一件事都未曾去了解,难道还指望你做官之后去了解吗?
这样的考生,文章做的再好,也让齐臻不喜。
他若... -->>
殿试三日后授官放榜。按照规矩,贡生们多在这时拜访朝中的同乡官员,让他指点一下官场规矩。而相熟贡生,也会在这时聚一聚。
就跟后世聚会多在高考成绩出来之前一样,这时候殿试名次没出来,大家拜访聚会也不尴尬。若名次出来,一些考得差的人,可能短时间内不愿与人多交流了。
余柏林户籍在京城,京城高官太多不需要他一一拜见。要说做官规矩,他老师就能给他讲明白。
家中本来就有人在朝做官的贡生也是一样。
余柏林殿试后第二日便去拜访了张岳。同样是因为避嫌,张岳并未参加殿试阅卷工作,现在正闲着。
张岳听余柏林说自己发挥正常之后,心中喜的不行。
他早听宫里传来消息,说会员郎殿试时挥洒自如,为第一个交卷。以余柏林谨慎沉着,不会在忌讳和格式问题上出错。张岳担心的只是余柏林文章质量。
但他既然第一个交卷,显然胸有成竹。
但张岳还是要听了余柏林亲口说了之后,才放下心来。
若余柏林发挥正常,哪怕有贡生文章能与他比肩,甚至比他好上些许,余柏林状元之位也是稳稳的。
张岳心里得意的不行。不过余柏林得会元之时,他已经被好几位好友打了出来,特别是那何振洲,打的是真疼,一点没留手。这次余柏林若是得了状元,三元,不,六元及第……
嗯,即使还会被打出来,他也是要炫耀的。
因封蔚被关在宫里阅卷,阅不完不准出宫,吃喝睡都在宫里。家中苗苗又有李叔李妈悉心照顾,余柏林便在张岳家住了一日,张岳教导恩荣宴上所需注意事项。至于为官之道,之后张岳自会慢慢与余柏林细说。
京城有人,就是不慌不忙。
第三日,余柏林拜访了乡试的座师何振洲,听了他的教诲之后,又去拜访了陈老。
陈老对余柏林如同自家子侄一般,也是细细嘱咐了他很久,并对陈磊说,让他好好护着余柏林,切莫让他在恩荣宴上被人欺负了去。
陈家如今已经起复,陈磊身份背景,在恩荣宴上也无人敢得罪。
陈磊自然是应下。自己弟子自己疼,谁敢欺负,做老师的肯定要为弟子出头。
这一点陈磊和张岳一样,都对余柏林护犊子护的紧。
张岳也说,恩荣宴他会出席,到时候谁为难余柏林,他自会给那人点颜色瞧瞧。
不仅两位老师,余柏林另两位友人也说,到时恩荣宴会好好看护他,以赵、卫两家权势,即使友人妒忌为难,也要掂量几分。
余柏林不由再次摸摸自家脸颊。怎么一个两个都这么担心,他长着一张好欺负的脸吗?
余柏林和皇家的关系(指认识于微末这个借口),他已经告诉张岳。其余三人也都知道这事。明知道有皇帝德王护着他,还这么担心,果然是他看着就单纯好欺负吗?
其余人还真是这么想的。余柏林年纪又小,长的又文弱,除了一在外地经商的舅舅,可谓是在京城举目无亲。再加上余柏林天性纯善(余柏林:?),身体羸弱(余柏林:??),一心向学在人际交往上多凭赤子之心太过单纯(余柏林:???),又不善与人争辩(余柏林:????),实在是让人难以放下心。
不只是对他那两位老师而言,把余柏林当亲儿子疼宠,对其余两人友人,渐渐也把余柏林当弟弟一般爱护。
余柏林后来得知之后,压力山大。
他完全不知道这误解是怎么产生的,只是“以貌取人”也不会有这么大误解吧?
后来他才知道,还是那“认识于微末”惹的祸。能以一介平民之身,与当时京中人人疏远的皇太孙小可怜一家成为莫逆,待皇太孙登基为帝之后,还初心不改以原本态度交往,可不是单纯天真?
余柏林觉得这很有道理,他自己都信了。
因余柏林几位友人都确信自己肯定有个不错的成绩,至少不会下了二甲。他们便约了殿试放榜后再相约。
至于京城其他贡生,见几人没有出来聚会的意思,又是高门大户不好登门拜访(余柏林住在张岳家中),即使知道这几人肯定二甲有名,甚至至少是个庶吉士,也只能等着殿试之后再说。
贡生们忙着最后的临阵磨枪,皇宫内殿试阅卷已经紧锣密鼓的开始。
殿试阅卷有五等,最末等画叉,那就是直接罢落了。除非有犯忌、逾制、涂改、格式不对等问题,不然阅卷官是不会画叉的。
其余四等,第一等画圆圈,第二等画三角,第三等画一点,第四等画一竖。
阅卷官阅卷结束后,将选十名圆圈最多的试卷呈给皇帝。
这是一般情况下。这里有两个例外。
第一,历届会元试卷无论阅卷官评定等级如何,都要呈给皇帝——所以说余柏林考得会元之后,皇帝一家子就提前给余柏林庆祝了。
第二,皇帝陛下对呈上来的十份试卷不满意,指明要看其他试卷——遇到皇帝说一不二倒是有可能,遇到皇帝比较软,阅卷官就要“死谏”了。
不过若是皇帝心中有偏袒,可定下前十名名次之后,再问自己偏袒之人。阅卷官一般也会给皇帝面子,在二甲前列给那人一个好位置。
为防徇私舞弊,殿试阅卷官评定的成绩不能相差两个等级。若相差两个等级,那么这两位阅卷官将要面圣陈述自己如此判定的原因,辩论失败的那一人会被处罚。
因此这阅卷的潜规则,便是先画了圈的文,后面阅卷官一般不会画点;先画了竖的文,后面阅卷官一般不会画三角。
除非阅卷官确实觉得前面阅卷者徇私,不然不会做出这种得罪同僚的事。
这种情况下,第一位阅卷官对卷子的评定就较为重要了。
虽然余柏林的试卷必定会呈给皇帝陛下观阅,但皇帝陛下不想让余柏林委屈,仍旧很认真的选了阅卷官的顺序。
封蔚跳着脚想要当第一个,可惜阅卷规则,几位辅政大臣不能排第一。
余柏林会试时房官邱炳本来应该担任阅卷官之一,但他四月初的时候恰巧点了巡按外放去了。
封庭便点了户部尚书齐臻为第一位阅卷官。
齐臻今年刚被提拔上来,是何振洲好友。封庭听说何振洲对余柏林很是喜爱,对外多有夸赞,作为何振洲好友,应该也对余柏林不错才是。
而且齐臻和张岳、陈家都没什么关系,与封蔚更是八竿子打不着,对外看来,并不会让人觉得他跟余柏林有牵连。
封庭为自己的选人技巧点了个赞。
殿试虽说也是糊名制,但就这三百来份卷子,亲近之人字迹一眼就认得出来。余柏林书法自成一派,平时科举他故意写的过于周正,便是为了隐藏自己字迹。这次殿试封庭提前给他打了招呼,让他字写的怎么好怎么来,不用担心笔迹泄露身份遇到人故意为难。
殿试时稍稍有点关系的人,都会故意用常用的字迹,这也算潜规则了。
余柏林对殿试挺有信心,但能行个方便他也不会矫情拒绝。奉旨作弊什么的能叫作弊吗?何况他就是把字写的更好一些而已,哪能叫作弊?
齐臻一拆开余柏林的卷子,就被这一手优美的楷书秀了一脸。
余柏林最擅长的就是楷书。他的楷书结体方正茂密,笔画横轻竖重,笔力雄强圆厚,气势庄严雄浑,颇有一番盛世风貌。以字观人,定会认为写这幅字者必是久浸书法之道的养尊处优之人。
其实这一番猜测并不错。只是他现在只是一寄人篱下的寒门少年郎,就让观其字的人非常惊讶。
齐臻和何振洲交好,何振洲多次收到过余柏林请教的书信,他对余柏林这和本人经历完全不符的字迹自然印象深刻。
如今一见到这试卷,就知道是余柏林题卷,齐臻顿时有了兴致。
早听说余柏林才华横溢,又听何振洲多次唠叨,齐臻也读过余柏林所著经义和诗作,对其能在殿试上写出何种文章很是好奇。
不说文章,只说这书法,就让人心生好感。齐臻想。
齐臻匆匆检查余柏林文章是否有格式不对、字迹涂改等错误之后,便开始仔细阅读余柏林文章。
两篇文章,一问田策,一问教化。教化不说,田策实际上是问新政,需考生对实事十分关心,才能答出。
齐臻已经遇到好些考生试卷中,连新政条款都说不清,只能凭随口胡扯,或者干脆跳过新政只说自己思考,让他毫不犹豫的画了竖。
科举做官科举做官,可见科举就是为了做官。读书人应重事功,做官便应该做个能做实事的官员。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那是迂夫子,本身就是骂人的话。你都在十年寒窗最后一站,将要授官了,连国中最大的一件事都未曾去了解,难道还指望你做官之后去了解吗?
这样的考生,文章做的再好,也让齐臻不喜。
他若...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