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回 老乡送书信喜煞人 (2/2)
笔趣阁 www.xbqg.net,民间春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月底就走,而且走的时候连家眷也一起带上。这以后哇,就在那边安顿下来生活了。今儿个你们就修一封书信哇,俺好给耿兄弟和娃娃们带过去!”
郭氏的弟弟高兴地说:“正是哩。俺这就去拿纸、墨、笔、砚来!”
郭氏的弟媳也高兴地说:“俺这就去对面的饭铺去,告诉他们给咱们准备好午饭!”
不等谁回话再说什么,夫妻俩就一起出门去了。
他们走后,郭老爷子试探着问张老乡:“你爹娘年纪也不小了哇,跟前可还有人?”
张老乡说:“有的,俺的兄弟和姊妹都在跟前,而且爹娘的身体都很硬朗,不需要太多的照顾,俺会给他们多留些银子的。”
看到郭老爷子在不经意间轻微地叹息了一声之后,又无声地点点头,张老乡已经明白老人在想些什么了。他重重地叹了一口气,无奈地说:“唉,做人难哪,不能两全哇!你们是不知道,这去汉口镇的路途太遥远了,来来回回的很耽误时间呢!所以啊,俺以后恐怕只能隔几年回来看望一次了。眼下外边的生意做得挺好,倘若不再做了,真很可惜的。所以俺想再做些年,把俺那两个小子也培养出来。等到俺的爹娘老了需要照顾的时候,俺们老两口也该能落叶归根回来了。”
郭老爷子听了,使劲地点点头,亲切地对张老乡说:“大侄子你说得很对,过些年就回来哇!这老话不是说了嘛,‘父母在,儿不远行’,尤其是爹娘年纪大了的时候,他们最需要的,不一定是你能给他们多少银子哇!”
说着话,郭氏的弟弟已经抱着文房四宝,郭氏的弟媳拿着一沓子信纸回来了。此时,郭氏已经把桌子收拾开了,夫妻俩就把这些东西都放在桌子上。郭氏赶快起身往砚台里放些水,弟弟很快就“嚓嚓嚓”磨好了墨。这边,郭氏和弟媳把信纸也铺好了,弟弟就拿起毛笔给张老乡递过来,说:“就请张大哥代笔写哇。张大哥是文化人儿,俺那两字说不明白事儿。”
张老乡也不客气,接过来毛笔说:“好哇,那就由俺来代笔了。大家伙儿把想说的话都说出来,俺看怎么写最合适。等写完了以后,俺读给大家伙儿听。如果写得不合适,咱们再修改,直到大家伙儿全都满意了,咱才算写好!”
如此,在全家人七嘴八舌的热闹气氛中,张老乡终于把家书写好了。读了两遍,大家都说写得比他们想说的还好,还完善。于是,张老乡从褡裢的夹层里取出来一个早已准备好的牛皮纸信封,将这满载全家人殷切希望和谆谆叮嘱的千言万语装了进去。然后,他一边小心地把书信放回到褡裢的夹层里,一边感慨万千地说:“‘家书抵万金’啊,俺可得保存好嘞!”
此时,日头已经走到中天了。郭氏的弟弟说:“娃儿他娘已经告诉对面的饭铺了,咱们到那里吃饭去。定了大肉面、羊肉焖饼子和各种时令小炒菜。大家伙儿光顾了高兴,张大哥一定饿坏了!”
午饭后,大家伙儿返回郭氏娘家屋里继续说话。很快,董家成和憨子两家人也都过来了,屋子里坐不了这么多人,大家伙儿就干脆坐在院子里聊上了。
张老乡兴致勃勃地说:“耿兄弟是个做生意的好手,三个娃娃也很聪明能干,并且都很能吃苦,他父子们现在干得蛮好呢。照俺看啊,就这个干法,不出三年就做大了。这到时候哇,那肯定是需要增加人手的哩。”
他环顾四周,对董家成和耿憨说:“这几个大一些的娃儿都可以出去和他们爷儿四个一起干,说不定还能展成一个大商行呢!”
但郭氏却摇摇头说:“俺知道,他不会一直在外面展的。他太离不开这个生他养他的‘三六九镇’了。在家的时候,他就老是念叨着,要是有朝一日家了,先做的就是在镇上建一个小学堂!他说了,镇上的娃娃们太需要读书了。还说,如果可能,再盖一座像模像样的戏台,咱三六九镇上不能没有戏台。大家伙儿除了做活计,还应该有一个了解古今大事的场子。老话不是说了嘛,唱戏哩,劝世哩,这话是很有道理的。唉,他的这些个话呀,俺听得多了,倒能给背下来了。”
张老乡由衷地说:“这位耿兄弟,真是让人敬佩!”
郭老爷子说:“娃娃们是需要读书认字的。大侄子你不知道,俺女婿可是俺们这镇子上的文化人儿呢,三个大点儿的外甥也跟他爹学了不少,尤其是俺的大外甥和大外甥女,写写算算的已经没有一点儿问题了,这可是很让俺开心的事儿呢!”
郭氏的弟弟说:“是啊爹,不像咱爷儿俩,刚不是个睁眼瞎,认的那两字儿,只勉强处理得了咱饼铺的日常账目。”
于是,几家的大人们都说:“说得是,娃娃们读书认字是个大事情!”
大壮终于找着机会插话了,有些不好意思地轻轻说:“俺和秀儿也跟耿正和耿英认了一些字呢,只是还远远不够用啊。等以后有机会了,可一定要好好儿学了。没有文化知识还真是不行,连封书信也写不了,干着急呢!”
刘氏和裴氏相视一看,会心地笑了。裴氏说:“傻小子,一定会有机会让你好好儿学的!”
她说这话的时候,刘氏和郭氏一起瞥了一眼秀儿。秀儿那两个漂亮的白净脸蛋儿立马就变成了两个大红苹果。
这一切都没有逃过张老乡的锐眼,他开心地笑了,爽朗地说:“俺可知道俺这位耿兄弟为什么那么热爱他的‘三六九镇’了。这里确实是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呢。看来,他们父子还真值得为这个好地方做一些事情啊!”
郭氏的弟媳已经帮着婆婆重新烧好了一大锅绿豆汤,用好多个碗盛了凉着。大家伙儿又继续与张老乡聊天,七嘴八舌地问了一些耿家父子们在汉口镇上的情况。
裴氏附在郭氏的耳边说:“何不请这位张兄弟也帮咱修封书信给他耿伯他们带去呢?”
郭氏悄悄地告诉她:“吃午饭之前已经写好了。告诉娃儿们他爹,咱这儿今年的年景儿不错,咱们大家伙儿一切都很好,叫他和娃儿们不用惦记,安心做他们的生意就好了。”
裴氏说:“这就好了!”
刘氏已经听到了她俩说的话,也说:“咱们在家里,一切都好说,主要是他们,出门在外的,叫人不放心。现在好了,阿弥陀佛,大人和娃娃们都好,生意也好!”
大壮给张老乡端来一碗凉好的绿豆汤,小声儿问:“张大伯,汉口镇那一带可还算太平?”
张老乡接过绿豆汤来,非常善解人意地看了一眼大壮那憨憨的可爱模样,哈哈大笑道:“太平盛世,当然是太平盛世啦!那地方富庶得很,乡俗民风也很好,‘盛世少贼人,盛世无赖人’嘛。耿兄弟说了,他和耿英在店里做销售,耿正和弟弟赶车进货。耿英眼活手勤,能说会道,很是个做生意的好手呢!”
大家伙儿也跟着笑了。董家成说:“张大哥你不知道,耿英可是一个难得的好女娃儿啦!怎么说的呢?是,是……”
耿憨见他拍着自己的脑袋说上来下文的着急样子,赶快说:“是文武全才!”
董家成赶快接话说:“对对对,是文武全才!”
刘氏笑着说:“看他拙嘴笨舌的样子,想夸一夸吧,还不会!”
大壮不好意思地躲到屋子里去了。
秀儿也小声儿问张老乡:“张伯伯,你说耿正学会赶车了,还能带小直子进货?”
张老乡看秀儿老大不放心的样子,点点头说:“是啊,‘耿记粮油零售店’现在销售的所有商品都是由耿正和他兄弟采购进货的。放心,耿正跟他爹一样,是块儿做生意的好材料!至于赶车嘛,已经是个好把式了。再说了,自家养得毛驴,认得人呢!”
见大家伙儿都在看她,秀儿不好意思地躲到娘的背后不敢再说话了。
就这样,大家伙儿一边喝着温热的绿豆汤,一边兴高采烈地聊着。不知不觉地,日头有点偏西了。张老乡站起身来,环顾一下大家伙儿,说:“天儿凉快了,俺得走了。今儿个俺非常高兴,但不能再聊了。若再不走,俺可得赶夜路喽!”
大家伙儿看看天色,确实该走了,有二十五里路需要赶呢。于是不再挽留,前呼后拥地把张老乡送出门来。
郭氏一再嘱咐:“张大哥以后回老家来,一定再来!”
张老乡说:“一定会来的。等俺将来回乡养老的时候,还要来耿兄弟开办的小学堂里当教书先生呢!”
大家恋恋不舍地挥手告别不提。
然而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位热情豪爽而又善良心细的张老乡并没有能够把那封满载全家人殷切希望的“千金”家书送到耿老爹的手里:在带着家眷返回汉口镇的途中,过黄河时遭遇少见的龙卷风,渡船倾翻,全船人无一生还,其中就包括可亲可敬的张老乡和他的家人。那封“千金”家信,也随着滔滔黄河水漂向东海,从此无影无踪。
当然,这些事情,也是几年之后才知道的……
亲爱的读者朋友,如果您喜欢本章,请加入书架书签!也请您投推荐票、投评价票、+关注、做评论,多谢多谢!您的支持,将是我继续努力写下去的最大动力!
月底就走,而且走的时候连家眷也一起带上。这以后哇,就在那边安顿下来生活了。今儿个你们就修一封书信哇,俺好给耿兄弟和娃娃们带过去!”
郭氏的弟弟高兴地说:“正是哩。俺这就去拿纸、墨、笔、砚来!”
郭氏的弟媳也高兴地说:“俺这就去对面的饭铺去,告诉他们给咱们准备好午饭!”
不等谁回话再说什么,夫妻俩就一起出门去了。
他们走后,郭老爷子试探着问张老乡:“你爹娘年纪也不小了哇,跟前可还有人?”
张老乡说:“有的,俺的兄弟和姊妹都在跟前,而且爹娘的身体都很硬朗,不需要太多的照顾,俺会给他们多留些银子的。”
看到郭老爷子在不经意间轻微地叹息了一声之后,又无声地点点头,张老乡已经明白老人在想些什么了。他重重地叹了一口气,无奈地说:“唉,做人难哪,不能两全哇!你们是不知道,这去汉口镇的路途太遥远了,来来回回的很耽误时间呢!所以啊,俺以后恐怕只能隔几年回来看望一次了。眼下外边的生意做得挺好,倘若不再做了,真很可惜的。所以俺想再做些年,把俺那两个小子也培养出来。等到俺的爹娘老了需要照顾的时候,俺们老两口也该能落叶归根回来了。”
郭老爷子听了,使劲地点点头,亲切地对张老乡说:“大侄子你说得很对,过些年就回来哇!这老话不是说了嘛,‘父母在,儿不远行’,尤其是爹娘年纪大了的时候,他们最需要的,不一定是你能给他们多少银子哇!”
说着话,郭氏的弟弟已经抱着文房四宝,郭氏的弟媳拿着一沓子信纸回来了。此时,郭氏已经把桌子收拾开了,夫妻俩就把这些东西都放在桌子上。郭氏赶快起身往砚台里放些水,弟弟很快就“嚓嚓嚓”磨好了墨。这边,郭氏和弟媳把信纸也铺好了,弟弟就拿起毛笔给张老乡递过来,说:“就请张大哥代笔写哇。张大哥是文化人儿,俺那两字说不明白事儿。”
张老乡也不客气,接过来毛笔说:“好哇,那就由俺来代笔了。大家伙儿把想说的话都说出来,俺看怎么写最合适。等写完了以后,俺读给大家伙儿听。如果写得不合适,咱们再修改,直到大家伙儿全都满意了,咱才算写好!”
如此,在全家人七嘴八舌的热闹气氛中,张老乡终于把家书写好了。读了两遍,大家都说写得比他们想说的还好,还完善。于是,张老乡从褡裢的夹层里取出来一个早已准备好的牛皮纸信封,将这满载全家人殷切希望和谆谆叮嘱的千言万语装了进去。然后,他一边小心地把书信放回到褡裢的夹层里,一边感慨万千地说:“‘家书抵万金’啊,俺可得保存好嘞!”
此时,日头已经走到中天了。郭氏的弟弟说:“娃儿他娘已经告诉对面的饭铺了,咱们到那里吃饭去。定了大肉面、羊肉焖饼子和各种时令小炒菜。大家伙儿光顾了高兴,张大哥一定饿坏了!”
午饭后,大家伙儿返回郭氏娘家屋里继续说话。很快,董家成和憨子两家人也都过来了,屋子里坐不了这么多人,大家伙儿就干脆坐在院子里聊上了。
张老乡兴致勃勃地说:“耿兄弟是个做生意的好手,三个娃娃也很聪明能干,并且都很能吃苦,他父子们现在干得蛮好呢。照俺看啊,就这个干法,不出三年就做大了。这到时候哇,那肯定是需要增加人手的哩。”
他环顾四周,对董家成和耿憨说:“这几个大一些的娃儿都可以出去和他们爷儿四个一起干,说不定还能展成一个大商行呢!”
但郭氏却摇摇头说:“俺知道,他不会一直在外面展的。他太离不开这个生他养他的‘三六九镇’了。在家的时候,他就老是念叨着,要是有朝一日家了,先做的就是在镇上建一个小学堂!他说了,镇上的娃娃们太需要读书了。还说,如果可能,再盖一座像模像样的戏台,咱三六九镇上不能没有戏台。大家伙儿除了做活计,还应该有一个了解古今大事的场子。老话不是说了嘛,唱戏哩,劝世哩,这话是很有道理的。唉,他的这些个话呀,俺听得多了,倒能给背下来了。”
张老乡由衷地说:“这位耿兄弟,真是让人敬佩!”
郭老爷子说:“娃娃们是需要读书认字的。大侄子你不知道,俺女婿可是俺们这镇子上的文化人儿呢,三个大点儿的外甥也跟他爹学了不少,尤其是俺的大外甥和大外甥女,写写算算的已经没有一点儿问题了,这可是很让俺开心的事儿呢!”
郭氏的弟弟说:“是啊爹,不像咱爷儿俩,刚不是个睁眼瞎,认的那两字儿,只勉强处理得了咱饼铺的日常账目。”
于是,几家的大人们都说:“说得是,娃娃们读书认字是个大事情!”
大壮终于找着机会插话了,有些不好意思地轻轻说:“俺和秀儿也跟耿正和耿英认了一些字呢,只是还远远不够用啊。等以后有机会了,可一定要好好儿学了。没有文化知识还真是不行,连封书信也写不了,干着急呢!”
刘氏和裴氏相视一看,会心地笑了。裴氏说:“傻小子,一定会有机会让你好好儿学的!”
她说这话的时候,刘氏和郭氏一起瞥了一眼秀儿。秀儿那两个漂亮的白净脸蛋儿立马就变成了两个大红苹果。
这一切都没有逃过张老乡的锐眼,他开心地笑了,爽朗地说:“俺可知道俺这位耿兄弟为什么那么热爱他的‘三六九镇’了。这里确实是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呢。看来,他们父子还真值得为这个好地方做一些事情啊!”
郭氏的弟媳已经帮着婆婆重新烧好了一大锅绿豆汤,用好多个碗盛了凉着。大家伙儿又继续与张老乡聊天,七嘴八舌地问了一些耿家父子们在汉口镇上的情况。
裴氏附在郭氏的耳边说:“何不请这位张兄弟也帮咱修封书信给他耿伯他们带去呢?”
郭氏悄悄地告诉她:“吃午饭之前已经写好了。告诉娃儿们他爹,咱这儿今年的年景儿不错,咱们大家伙儿一切都很好,叫他和娃儿们不用惦记,安心做他们的生意就好了。”
裴氏说:“这就好了!”
刘氏已经听到了她俩说的话,也说:“咱们在家里,一切都好说,主要是他们,出门在外的,叫人不放心。现在好了,阿弥陀佛,大人和娃娃们都好,生意也好!”
大壮给张老乡端来一碗凉好的绿豆汤,小声儿问:“张大伯,汉口镇那一带可还算太平?”
张老乡接过绿豆汤来,非常善解人意地看了一眼大壮那憨憨的可爱模样,哈哈大笑道:“太平盛世,当然是太平盛世啦!那地方富庶得很,乡俗民风也很好,‘盛世少贼人,盛世无赖人’嘛。耿兄弟说了,他和耿英在店里做销售,耿正和弟弟赶车进货。耿英眼活手勤,能说会道,很是个做生意的好手呢!”
大家伙儿也跟着笑了。董家成说:“张大哥你不知道,耿英可是一个难得的好女娃儿啦!怎么说的呢?是,是……”
耿憨见他拍着自己的脑袋说上来下文的着急样子,赶快说:“是文武全才!”
董家成赶快接话说:“对对对,是文武全才!”
刘氏笑着说:“看他拙嘴笨舌的样子,想夸一夸吧,还不会!”
大壮不好意思地躲到屋子里去了。
秀儿也小声儿问张老乡:“张伯伯,你说耿正学会赶车了,还能带小直子进货?”
张老乡看秀儿老大不放心的样子,点点头说:“是啊,‘耿记粮油零售店’现在销售的所有商品都是由耿正和他兄弟采购进货的。放心,耿正跟他爹一样,是块儿做生意的好材料!至于赶车嘛,已经是个好把式了。再说了,自家养得毛驴,认得人呢!”
见大家伙儿都在看她,秀儿不好意思地躲到娘的背后不敢再说话了。
就这样,大家伙儿一边喝着温热的绿豆汤,一边兴高采烈地聊着。不知不觉地,日头有点偏西了。张老乡站起身来,环顾一下大家伙儿,说:“天儿凉快了,俺得走了。今儿个俺非常高兴,但不能再聊了。若再不走,俺可得赶夜路喽!”
大家伙儿看看天色,确实该走了,有二十五里路需要赶呢。于是不再挽留,前呼后拥地把张老乡送出门来。
郭氏一再嘱咐:“张大哥以后回老家来,一定再来!”
张老乡说:“一定会来的。等俺将来回乡养老的时候,还要来耿兄弟开办的小学堂里当教书先生呢!”
大家恋恋不舍地挥手告别不提。
然而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位热情豪爽而又善良心细的张老乡并没有能够把那封满载全家人殷切希望的“千金”家书送到耿老爹的手里:在带着家眷返回汉口镇的途中,过黄河时遭遇少见的龙卷风,渡船倾翻,全船人无一生还,其中就包括可亲可敬的张老乡和他的家人。那封“千金”家信,也随着滔滔黄河水漂向东海,从此无影无踪。
当然,这些事情,也是几年之后才知道的……
亲爱的读者朋友,如果您喜欢本章,请加入书架书签!也请您投推荐票、投评价票、+关注、做评论,多谢多谢!您的支持,将是我继续努力写下去的最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