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江古纤道
笔趣阁 www.xbqg.net,把日月装进烟斗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乌江中下游,多为峡谷,风景独特,素有“千里乌江画廊”之称。在峡谷的绝壁上,古人沿着江边上的石壁,断断续续地凿出一条狭窄的纤道,远远望去,犹如一条长龙走过留下的深深足迹。
根据历史记载和考证,乌江中下游开发较早,在两岸留下了许多丰富的文化遗址。乌江古纤道开凿约在春秋中后期或战国初期,依笔者之见,应是古代巴人的不断迁移和与外族作战争留下的结果。
古代巴人是一个靠近江河熟悉水性的民族,早在远古时代的廪君时期,就有了船作为交通工具。他们最初活动在湖北清江一带,因帮助武王克殷有功而闻名于世。巴人的活动范围,据晋朝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巴子时,虽都江州,或治垫江,或治平都,后治阆中,其先王陵墓多在枳。”江州即今重庆,垫江即今合川,平都即今丰都,阆中今仍为阆中,枳即今涪陵。巴人不断迁都,可看出他们的迁徙特点,都是沿江而行。巴人建都在涪陵的时问最长,这时期,一部分巴人继续留守涪陵或逆江而上至重庆,另一部分则溯乌江而入黔中(包括今彭水、酉阳、沿河等地)。
巴人之所以不断迁徙,主要原因与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有关。巴人逆江迁徙所用的船,必须以人力拉行为主。由于乌江沿岸险峻,拉纤困难,迫使他们不得不在沿岸开凿纤道。巴人熟悉水性,善于造船,开凿纤道对于他们来说不难。综合各种资料考察,巴人开凿乌江纤道,主要原因有两个:
第一是为了开辟疆域,利用乌江拉运粮草,开凿纤道,以达到其向南扩张的目的。巴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虎文化”巴人以白虎为图腾,其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白虎体现了一种勇武精神。到了春秋时代,巴成为南方一个割据的奴隶制诸侯国,正式参加了诸侯之间争城夺地的斗争。巴人连败邓庸等国,进入了“其地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及汉中,南及黔涪”(华阳国志?巴志)的强盛时期。它的南境就悬今黔东北、渝东南一带。乌江古纤道就是在这一时期开凿的。
第二个原因是,由于春秋后期,与巴国相邻的楚国日益强大,不断吞并附近小国,巴为了抵抗楚的侵略,先后多次与楚交战,最后都失败了。为避免与楚军正面交锋,巴国都城不断迁徙,一部分巴人退人黔中,便开凿乌江纤道,利用乌江天险,继续抵抗楚军。巴人向黔迁徙,历史上屡有记载。如十道志说:“楚子灭巴,巴子兄弟五人流入黔中。汉有天下,名为酉、辰、巫、武、满等五溪,各为一溪之长,号五溪蛮。”五溪中的酉溪,即黔渝边的酉阳、秀山、沿河、德江、印江等地。
随着巴人在乌江流域的商贸活动不断发展,乌江古纤道也就不断开凿完善。以后又经过历朝各代不断进行维修扩展,特别是明朝时曾发动群众大规模维修开凿。到了近代,当地群众又自发性进行维修,才形成今天所看到的乌江古纤道。
古纤道开通后,这里曾发生多次大规模战争。公元前316年,秦使司马错“自巴涪水(指乌江)取楚商于地为黔中郡”(华阳国志?巴志)。公元前303年,秦又使“司马错率巴蜀众十万大舶船万艘,米六百万斛,浮江伐楚,取商于之地为黔中郡。”(华阳国志?蜀志)。这次战争规模之大,非同一般。公元前280年,司马错再次伐楚,夺回黔中(史记?秦本纪)。在这些战争中,乌江纤道显然起到了重要作用。
古纤道的开通,对贵州的开发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古代的贵州是一个封闭的、罕与外界往来的地区。古纤道开通后,夜郎开始被中原所知,为后来汉朝派使者进入夜郎创造了条件。古纤道的开通,对古代云南的开发也起了一定的作用。楚威王(公元前339~公元前329年)时“使将军庄蹻将兵,循江上,略巴黔中以西”经夜郎、入滇池,见地方三百里,肥饶数千里,于是在那里安居下来(见史记?西南夷列传)。唐朝时,人们将当地没有的东西用船沿乌江运人,又将当地的特产运往中原。如唐朝柳宗元黔之驴说道:“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在乌江流域,出现了一批以拉纤为生的纤夫,他们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了规模宏大的“乌江拉纤歌”
乌江古纤道是乌江两岸各族先民不断迁徙和与外族战争形成的结果。它的开凿,对贵州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以后各代封建王朝对贵州地区的开发和控制起了一定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乌江人民及其先民在他们的长期生产劳动中,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乌江文化。如今,古纤道已成为历史,那气吞山河的纤夫号子也已不再当年,但留下的精神却是永恒的。
乌江中下游,多为峡谷,风景独特,素有“千里乌江画廊”之称。在峡谷的绝壁上,古人沿着江边上的石壁,断断续续地凿出一条狭窄的纤道,远远望去,犹如一条长龙走过留下的深深足迹。
根据历史记载和考证,乌江中下游开发较早,在两岸留下了许多丰富的文化遗址。乌江古纤道开凿约在春秋中后期或战国初期,依笔者之见,应是古代巴人的不断迁移和与外族作战争留下的结果。
古代巴人是一个靠近江河熟悉水性的民族,早在远古时代的廪君时期,就有了船作为交通工具。他们最初活动在湖北清江一带,因帮助武王克殷有功而闻名于世。巴人的活动范围,据晋朝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巴子时,虽都江州,或治垫江,或治平都,后治阆中,其先王陵墓多在枳。”江州即今重庆,垫江即今合川,平都即今丰都,阆中今仍为阆中,枳即今涪陵。巴人不断迁都,可看出他们的迁徙特点,都是沿江而行。巴人建都在涪陵的时问最长,这时期,一部分巴人继续留守涪陵或逆江而上至重庆,另一部分则溯乌江而入黔中(包括今彭水、酉阳、沿河等地)。
巴人之所以不断迁徙,主要原因与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有关。巴人逆江迁徙所用的船,必须以人力拉行为主。由于乌江沿岸险峻,拉纤困难,迫使他们不得不在沿岸开凿纤道。巴人熟悉水性,善于造船,开凿纤道对于他们来说不难。综合各种资料考察,巴人开凿乌江纤道,主要原因有两个:
第一是为了开辟疆域,利用乌江拉运粮草,开凿纤道,以达到其向南扩张的目的。巴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虎文化”巴人以白虎为图腾,其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白虎体现了一种勇武精神。到了春秋时代,巴成为南方一个割据的奴隶制诸侯国,正式参加了诸侯之间争城夺地的斗争。巴人连败邓庸等国,进入了“其地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及汉中,南及黔涪”(华阳国志?巴志)的强盛时期。它的南境就悬今黔东北、渝东南一带。乌江古纤道就是在这一时期开凿的。
第二个原因是,由于春秋后期,与巴国相邻的楚国日益强大,不断吞并附近小国,巴为了抵抗楚的侵略,先后多次与楚交战,最后都失败了。为避免与楚军正面交锋,巴国都城不断迁徙,一部分巴人退人黔中,便开凿乌江纤道,利用乌江天险,继续抵抗楚军。巴人向黔迁徙,历史上屡有记载。如十道志说:“楚子灭巴,巴子兄弟五人流入黔中。汉有天下,名为酉、辰、巫、武、满等五溪,各为一溪之长,号五溪蛮。”五溪中的酉溪,即黔渝边的酉阳、秀山、沿河、德江、印江等地。
随着巴人在乌江流域的商贸活动不断发展,乌江古纤道也就不断开凿完善。以后又经过历朝各代不断进行维修扩展,特别是明朝时曾发动群众大规模维修开凿。到了近代,当地群众又自发性进行维修,才形成今天所看到的乌江古纤道。
古纤道开通后,这里曾发生多次大规模战争。公元前316年,秦使司马错“自巴涪水(指乌江)取楚商于地为黔中郡”(华阳国志?巴志)。公元前303年,秦又使“司马错率巴蜀众十万大舶船万艘,米六百万斛,浮江伐楚,取商于之地为黔中郡。”(华阳国志?蜀志)。这次战争规模之大,非同一般。公元前280年,司马错再次伐楚,夺回黔中(史记?秦本纪)。在这些战争中,乌江纤道显然起到了重要作用。
古纤道的开通,对贵州的开发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古代的贵州是一个封闭的、罕与外界往来的地区。古纤道开通后,夜郎开始被中原所知,为后来汉朝派使者进入夜郎创造了条件。古纤道的开通,对古代云南的开发也起了一定的作用。楚威王(公元前339~公元前329年)时“使将军庄蹻将兵,循江上,略巴黔中以西”经夜郎、入滇池,见地方三百里,肥饶数千里,于是在那里安居下来(见史记?西南夷列传)。唐朝时,人们将当地没有的东西用船沿乌江运人,又将当地的特产运往中原。如唐朝柳宗元黔之驴说道:“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在乌江流域,出现了一批以拉纤为生的纤夫,他们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了规模宏大的“乌江拉纤歌”
乌江古纤道是乌江两岸各族先民不断迁徙和与外族战争形成的结果。它的开凿,对贵州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以后各代封建王朝对贵州地区的开发和控制起了一定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乌江人民及其先民在他们的长期生产劳动中,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乌江文化。如今,古纤道已成为历史,那气吞山河的纤夫号子也已不再当年,但留下的精神却是永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