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xbqg.net,舂坠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在升入高中的那一年,也就是1999年,我好想回去读小学。
就在那一年,一座漂亮的,在我眼里是现代化(后来才知道那哪能叫现代化,压根就是落后的象征)的小学在我们的那个村子落成。两层高的水泥楼房(那时全村用砖和水泥做成的“平顶房”只有两户人家),雪白的墙面、露天的乒乓球桌(这对我是个不小的诱惑)、崭新的书桌、平坦的操场、水龙头的厕所、上下可以拉动的黑板,红光满面的领导和兴高采烈的小学生,这真让我向往啊。我可真是生不逢时。
在我爷爷的那个村子样式几乎一模一样的“福利小学”也在那一年开始投入使用。
可是我一年之后得知,爷爷村子里的那所‘福利小学’已经早就关门大吉了。原因是学生太少,我的几个正在上小学的表弟表妹不得不走上几十里的山路到镇上去。下雨天,我真是担心他们。我所在的那个村子也是一个“集中地”偶尔回家,看到一群群小学生从四面八方赶来,他们来自各个不同的村庄,甚至不是同一个‘大队’的。
至今,那所“福利小学”被闲置着,大门紧锁。
2003年,我上了大学,这是一所新建设中的大学,我们的这一届是这所新校区的首届。我也是因为扩招,才能侥幸来到这里。刚来是时间仅有七栋楼房(五栋宿舍,一座教学楼,一座食堂),我们在军训的时候,可以在土壕了打“游击战”我们无奈地声称这里是“黄土高坡”地处郊区,到市区将近要一个小时的公交。民工比学生还多,在食堂吃饭的时候就能体会到。学校占地三千亩,规模宏大,校门之气派,据说是‘亚洲第一门’,让我骄傲不已。就在这里几个大学同时兴起,说这里是“大学城”
这是一个网络信息时代,我接触的东西越来越多。随便上网搜索“大学城”就有成千上万的相关信息。一座座大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前不久听广播,据说某地还出现了“五星级”小学。
党在十六大明确指出“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业人才和一大批拨尖创新人才。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人数近年不断上升,这对我国普及高等教育有极其深远影响。
可以说“扩招”、新办学校是教育高瞻远瞩的措施。这是有长远之计,教育兴国,百年大计。
然而,他们是否注意到了: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长期积淀,是学校特质的集中反映。它体现着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价值取向和学生的精神风貌。学生的抱怨是否他们听到了:置身新校区,听得最多的抱怨就是“缺少文化氛围”新校区的种种弊端他们是否看到了:首先,新校区地处郊区,交通信息略显闭塞,购物逛街多有不便;新校区没有师兄、师姐的传、帮、带,老师更是天高皇帝远,从生活琐事到工作学习,到处碰壁,走着弯路,甚至走向歧途等等;伴随着因民工而起的事件不决于耳,今天因事故死了几个民工,明天民工强奸了某个女大学生导致其自杀;高校学费奇高;扩招导致生源只有数量没有质量等等。
我不怀疑经过几十年甚至是百年的时间能解决上述的诸多问题。可是,目前呢?目前我们的这群正处在大学校园的大学生呢?是否会像“老三届”那样出现整个一代的知识的断层呢?是否他们要成为教育高瞻远瞩下的牺牲品呢?
我们不禁要问:这种高瞻远瞩是否是眼高手低,好高务远呢?他们是否忽视了当前的利益而去追求未来所谓的大利益呢?他们是否想过随着“计划生育”的深入,独生子女家庭日益增多,若干年之后如此大规模和气派的大学是否会像现在的小学一样面临关门的尴尬境地呢?
在升入高中的那一年,也就是1999年,我好想回去读小学。
就在那一年,一座漂亮的,在我眼里是现代化(后来才知道那哪能叫现代化,压根就是落后的象征)的小学在我们的那个村子落成。两层高的水泥楼房(那时全村用砖和水泥做成的“平顶房”只有两户人家),雪白的墙面、露天的乒乓球桌(这对我是个不小的诱惑)、崭新的书桌、平坦的操场、水龙头的厕所、上下可以拉动的黑板,红光满面的领导和兴高采烈的小学生,这真让我向往啊。我可真是生不逢时。
在我爷爷的那个村子样式几乎一模一样的“福利小学”也在那一年开始投入使用。
可是我一年之后得知,爷爷村子里的那所‘福利小学’已经早就关门大吉了。原因是学生太少,我的几个正在上小学的表弟表妹不得不走上几十里的山路到镇上去。下雨天,我真是担心他们。我所在的那个村子也是一个“集中地”偶尔回家,看到一群群小学生从四面八方赶来,他们来自各个不同的村庄,甚至不是同一个‘大队’的。
至今,那所“福利小学”被闲置着,大门紧锁。
2003年,我上了大学,这是一所新建设中的大学,我们的这一届是这所新校区的首届。我也是因为扩招,才能侥幸来到这里。刚来是时间仅有七栋楼房(五栋宿舍,一座教学楼,一座食堂),我们在军训的时候,可以在土壕了打“游击战”我们无奈地声称这里是“黄土高坡”地处郊区,到市区将近要一个小时的公交。民工比学生还多,在食堂吃饭的时候就能体会到。学校占地三千亩,规模宏大,校门之气派,据说是‘亚洲第一门’,让我骄傲不已。就在这里几个大学同时兴起,说这里是“大学城”
这是一个网络信息时代,我接触的东西越来越多。随便上网搜索“大学城”就有成千上万的相关信息。一座座大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前不久听广播,据说某地还出现了“五星级”小学。
党在十六大明确指出“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业人才和一大批拨尖创新人才。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人数近年不断上升,这对我国普及高等教育有极其深远影响。
可以说“扩招”、新办学校是教育高瞻远瞩的措施。这是有长远之计,教育兴国,百年大计。
然而,他们是否注意到了: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长期积淀,是学校特质的集中反映。它体现着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价值取向和学生的精神风貌。学生的抱怨是否他们听到了:置身新校区,听得最多的抱怨就是“缺少文化氛围”新校区的种种弊端他们是否看到了:首先,新校区地处郊区,交通信息略显闭塞,购物逛街多有不便;新校区没有师兄、师姐的传、帮、带,老师更是天高皇帝远,从生活琐事到工作学习,到处碰壁,走着弯路,甚至走向歧途等等;伴随着因民工而起的事件不决于耳,今天因事故死了几个民工,明天民工强奸了某个女大学生导致其自杀;高校学费奇高;扩招导致生源只有数量没有质量等等。
我不怀疑经过几十年甚至是百年的时间能解决上述的诸多问题。可是,目前呢?目前我们的这群正处在大学校园的大学生呢?是否会像“老三届”那样出现整个一代的知识的断层呢?是否他们要成为教育高瞻远瞩下的牺牲品呢?
我们不禁要问:这种高瞻远瞩是否是眼高手低,好高务远呢?他们是否忽视了当前的利益而去追求未来所谓的大利益呢?他们是否想过随着“计划生育”的深入,独生子女家庭日益增多,若干年之后如此大规模和气派的大学是否会像现在的小学一样面临关门的尴尬境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