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xbqg.net,草戈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一个地方,有了哪怕就只有一个值得敬重的人,一座值得炫耀的楼,甚或是一个足以自傲的物品,那么这个不仅仅是一个普通人群聚居之地这么简单了,它也许是一代人,一辈子,几代人,几辈子,甚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栖息地。
碧江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一个简约而不简单的地方。
一
去碧江之前,我做了许多的臆测和想象。确实,碧江是一个让人浮想联翩的词。只是没有想到,碧江,这个偏安于顺德东北部的历史文化名村是如此简陋。我是在一个烈日的中午到达碧江的,阳光酽酽地晒出这个地方淡淡的商业味道,沿着现代化畅达的钢筋水泥路寻找历史遗留的辉煌,我丝毫没有意识到已经踏入一个曾经辉煌而依旧在创造辉煌的乡村。
直到我走近一个简单的而狭窄的金楼大门,大门镶嵌在一道仿古的围墙里,外观和一般的古建筑没什么不同,只是启功与众不同的字“碧江金楼”特别显眼,门口的对联许是今人所书“老地驰名古宅多,小楼惊世富精雕”这样站在现代角度书写的对子才深切地表达对古人深沉的敬意。而让我对碧江产生敬意和惊讶的拦在大门前光亮招牌:“走进大门,您将跨越时空”这话说得似乎有点夸张,可是当我随手翻阅碧江的历史时,不由的为它的厚重繁华而惊叹。
碧江平凡的乡村竟然可以将历史的源头追溯到东汉,据说顺德博物馆还收藏着两件象岗出土的汉陶。有历史的地方总让人产生些敬意和深思,尤其有着悠久历史的地方,尤其是能吸引了苏晴川以及宋皇室赵匡义的后人这等显赫贵族世家的地方。苏晴川何许人,南宋太尉右丞,铁血汉子一个,因主战抗谕被主和派恶语中伤,不甘屈辱辞官到广东,偏遇粤北乱兵,遂遣其次子到碧江,不幸元兵又至,父子不卑不亢又与元兵浴血战于涯门,虽然最终失利,但碧江附近的三忠庙确记载着这段荡气回肠的历史,彪炳着这个简陋乡村的富有和厚重。苏晴川也许没有想到,他无意中派遣儿子开发的碧溪竟然成为没落皇族的最后憩息地。想不到,诺大辉煌的大宋王朝后人落魄如斯,来到碧溪这块地方画了一个圈,命名都宁岗,意为“建都后能过安宁生活”这人就是赵昺遗孤赵旦,据说还是苏晴川的六世孙苦寻力保才得以平安定居,这不由让人唏嘘。但毕竟碧溪有过如此辉煌的足迹足以让它流传千古,虽然有许多的无奈,许多的壮烈。
许是沾染了些许皇族的显赫和大气,明清时这里还真成了南粤罕有的繁荣之地。尽管我们无法想象这个史书上说的繁荣到底如何,但从一个叫苏鹤的人所述所雕的,我们无法不惊叹,这个地方的殷实鼎盛。这个清代道光年间的人号称二悟坡道人,大概是预计到碧江的繁华劫数难免,遂作了二十四咏,囊括当地当时的人文自然景观,文字作罢似不够形象,生怕后人愚钝想象贫乏,又雕铜作壁,详尽记述。只见这周边屋第毗连,鸡鸭成群,闹市如林,人如潮涌;河涌棋布,舟楫纵横,杨柳成行,水鸟翻飞;田宽坡广,犁耙纵横,牛羊成群,男担女挑。这场面气派恢弘,迷人而又动人。我不知道这位艺术家有没有夸大其词,肆意渲染,这份壮阔富丽的生活着实让人浮想联翩。“碧江江水浸烟霞,春树浓阴一万家。最是去乡游子少,野塘绿竹半生涯。”想象诗中所描述的碧水烟霞浓阴庇护之下万余家,多么的温馨和谐而繁闹。也许是没有太多的夸张,顺德县志就有这样的记载“俗以祠堂为重大其宏丽者莫盛于碧江”、“夹水而肆,百货衣莘,多商农之业,弦诵在在有之”这里确实记载了碧江农商的发达和读书风气的浓厚。
尽管我们只能依靠铜壁来回忆,但实实在在矗立的祠堂仍然可以诉说它的辉煌和尊贵。“顺德祠堂南海庙”这话就肯定了这片土地上曾经的大气。祠堂是身份的象征,是地位的象征。自从这里幽幽的碧溪水抚慰了没落皇族的受伤的心灵后,这偏居南粤一隅的碧江人开始苏醒发愤。据顺德县志记载,碧江至少曾出过22名进士和106名举人,其中有苏葵、苏珥、梁若衡、苏丕文、苏吉臣等著名学者和仕宦名人;全村仅苏赵两姓的祠堂在抗日战争前就超过200座。清代中叶,碧江已发展成为一个颇具规模的手工造纸业基地,形成了三圩六市。到了清末,这里又紧随洋务运动引进蒸汽机进行粮食加工,成为珠江三角洲一个重要的“谷埠”这样就形成亦官亦商亦儒的发达的地方。可以想像,就在这片土地上,曾经有过二十几位进士,一百来个举人,戴着高帽,乘着大轿,敲着大锣,也许鸣着炮竹,穿越在悠长的小巷,停驻在这娴静的村庄。可以想象,就在里,曾经矗立着二百多座祠堂,这二百多座祠堂排列开来是何等壮观何等繁华何等震撼人心。而这里不过是一个偏僻的乡村,碧江人确实有他值得骄傲的资本。
二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杜牧在金谷园抒发繁华成为寂寞的彻骨悲凉,让人触目惊心,而碧江昔日繁衍与今日的冷寂似乎也让人唏嘘。“三圩六市”的繁闹“谷埠”的荣耀,早已无迹可寻,连二百祠堂的壮丽我们也只能从一座仅存的金楼中探究。
幸好,碧江还存在一座金楼,可以贮存诺大的明王朝、清王朝留在这个地方的遗书。
三水的大旗头村少说也有几十幢古遗址的村落,而碧江能够凭借一座书楼、几处祠堂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着实有它非凡之处。
金楼为苏家苏少澹之父所建的书楼,富丽堂皇、尊贵典雅,但书楼毕竟是书楼,不外是藏书、读书、修身养性的处所,苏家的想法也许就是借一座尊贵的书楼来彰显苏家的地位,鼓励子孙谋求功名。其时碧江确实读书成风,对文人推崇备至,家家户户都种植龙眼和桂花,意为攀龙借贵(桂),苏家这座金楼前就保留着一颗枝繁叶茂的龙眼树,据说有着上百年的历史了,见证着苏家攀龙的历程。因此碧江有“家无读书子,功名何处来”说法。苏家的书楼就实实在在的反映了读书人在碧江的崇高地位,因此书楼也就超出书楼所承载的意义了,它不只是精神家园寄居和栖息的净土,它也是儒乡奋发和前进的发轫机和力量源泉。
当众多祠堂湮没在废墟中,我们寻访碧江历史众多耀眼的名人时,我们也只好主观地臆测,在这个偏远的小乡村能够涌现出这许多杰出的人才也许和类似苏家卓越的目光和远见有关,碧江许多苏姓家族也正是如此自强不息勤学奋进。顺德县志载,自明景泰三年建县至清代中叶,碧江出了17名进士,其中苏、赵二姓就占了14名。赵姓为宋皇族大姓,虽然没落,毕竟还显贵,惟有苏姓凭借自家的奋斗傲视乡里。这些颇有成就的就有明代官拜大方伯、曾增修并主讲庐山白鹿书院、以教学和反对太监董让名著史册的苏葵;有南明追随永历,官至一品的苏汝贤;还有生活在雍乾年间的苏珥和苏弼。苏珥是惠门八俊之一,是个十足的孝子,为了照顾妻儿父母,被荐举博学鸿辞而不赴京殿试,其时有此待遇的在江南也不过两人,一个苏珥,一个袁枚。苏珥长居乡间著书立说、设帐授徒,醉心潜修诗书学问,是顺德有史以来唯一一位被荐举博学鸿辞科的学者。康有为广艺舟双辑谈到广东书家时,就盛赞苏珥,说他的文与书可称双绝,行草体态出献之,疏拓秀媚。
至于苏弼,人们也许很陌生,但提起苏吉臣,在佛山该是家喻户晓了,民间就有“佛山李侍问,碧江苏吉臣”之说,这位国学生,曾被特授为儒林郎,可见是个做学问的好苗子。然而最让人称道的不仅是他的学问,更在敢为人先锐意进取的豪气。在商人地位低下的年代,他能够抛弃他的铁饭碗,弃官从商,从商之余还没抛弃学问,可谓凤毛麟角,当年南番顺一带提到财产和学问,没有人不对苏吉臣翘起大拇指。古有范蠡弃官从商,依旧能够富甲一方,那是文人开创别路的伟大创举,此后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成功者毕竟寥寥无几,儒家推崇的“学而优则仕”对文人影响深远,苏吉臣能够别具一格勇走自己的路,其勇气和胆识确为人先,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商业在南粤这块土地上的繁荣。
正是商业经济的萌发和繁荣,造就了碧江的富裕,滋生了金楼这样的杰作。金楼的富有,不仅是他曾经装饰过的重金,正是金楼主人重文好学而儒雅的风度为人所重。其时苏家苏丕文是清朝兵部职方司员外郎,位居三品,其居住的职方第为“锅耳山墙”是岭南富庶人家的特色建筑,但“龙头凤尾”的屋脊也只有三品以上的官员才有资格建造。苏家可谓权富谦备,然而真正让苏家显贵也许并非只是其权势和富贵。其高悬门额的家训就诠释了苏家的博大和内敛。职方第的仪门两边的横额上内面刻着“退让明礼”外面写着“视履考祥”告诫苏门子弟,出门去要待人谦逊,回家时要检讨自己的衣冠和举止。这等豪门望族能如此谦和谨慎着实让人敬仰。因此看看与金楼主人交往密切... -->>
一个地方,有了哪怕就只有一个值得敬重的人,一座值得炫耀的楼,甚或是一个足以自傲的物品,那么这个不仅仅是一个普通人群聚居之地这么简单了,它也许是一代人,一辈子,几代人,几辈子,甚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栖息地。
碧江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一个简约而不简单的地方。
一
去碧江之前,我做了许多的臆测和想象。确实,碧江是一个让人浮想联翩的词。只是没有想到,碧江,这个偏安于顺德东北部的历史文化名村是如此简陋。我是在一个烈日的中午到达碧江的,阳光酽酽地晒出这个地方淡淡的商业味道,沿着现代化畅达的钢筋水泥路寻找历史遗留的辉煌,我丝毫没有意识到已经踏入一个曾经辉煌而依旧在创造辉煌的乡村。
直到我走近一个简单的而狭窄的金楼大门,大门镶嵌在一道仿古的围墙里,外观和一般的古建筑没什么不同,只是启功与众不同的字“碧江金楼”特别显眼,门口的对联许是今人所书“老地驰名古宅多,小楼惊世富精雕”这样站在现代角度书写的对子才深切地表达对古人深沉的敬意。而让我对碧江产生敬意和惊讶的拦在大门前光亮招牌:“走进大门,您将跨越时空”这话说得似乎有点夸张,可是当我随手翻阅碧江的历史时,不由的为它的厚重繁华而惊叹。
碧江平凡的乡村竟然可以将历史的源头追溯到东汉,据说顺德博物馆还收藏着两件象岗出土的汉陶。有历史的地方总让人产生些敬意和深思,尤其有着悠久历史的地方,尤其是能吸引了苏晴川以及宋皇室赵匡义的后人这等显赫贵族世家的地方。苏晴川何许人,南宋太尉右丞,铁血汉子一个,因主战抗谕被主和派恶语中伤,不甘屈辱辞官到广东,偏遇粤北乱兵,遂遣其次子到碧江,不幸元兵又至,父子不卑不亢又与元兵浴血战于涯门,虽然最终失利,但碧江附近的三忠庙确记载着这段荡气回肠的历史,彪炳着这个简陋乡村的富有和厚重。苏晴川也许没有想到,他无意中派遣儿子开发的碧溪竟然成为没落皇族的最后憩息地。想不到,诺大辉煌的大宋王朝后人落魄如斯,来到碧溪这块地方画了一个圈,命名都宁岗,意为“建都后能过安宁生活”这人就是赵昺遗孤赵旦,据说还是苏晴川的六世孙苦寻力保才得以平安定居,这不由让人唏嘘。但毕竟碧溪有过如此辉煌的足迹足以让它流传千古,虽然有许多的无奈,许多的壮烈。
许是沾染了些许皇族的显赫和大气,明清时这里还真成了南粤罕有的繁荣之地。尽管我们无法想象这个史书上说的繁荣到底如何,但从一个叫苏鹤的人所述所雕的,我们无法不惊叹,这个地方的殷实鼎盛。这个清代道光年间的人号称二悟坡道人,大概是预计到碧江的繁华劫数难免,遂作了二十四咏,囊括当地当时的人文自然景观,文字作罢似不够形象,生怕后人愚钝想象贫乏,又雕铜作壁,详尽记述。只见这周边屋第毗连,鸡鸭成群,闹市如林,人如潮涌;河涌棋布,舟楫纵横,杨柳成行,水鸟翻飞;田宽坡广,犁耙纵横,牛羊成群,男担女挑。这场面气派恢弘,迷人而又动人。我不知道这位艺术家有没有夸大其词,肆意渲染,这份壮阔富丽的生活着实让人浮想联翩。“碧江江水浸烟霞,春树浓阴一万家。最是去乡游子少,野塘绿竹半生涯。”想象诗中所描述的碧水烟霞浓阴庇护之下万余家,多么的温馨和谐而繁闹。也许是没有太多的夸张,顺德县志就有这样的记载“俗以祠堂为重大其宏丽者莫盛于碧江”、“夹水而肆,百货衣莘,多商农之业,弦诵在在有之”这里确实记载了碧江农商的发达和读书风气的浓厚。
尽管我们只能依靠铜壁来回忆,但实实在在矗立的祠堂仍然可以诉说它的辉煌和尊贵。“顺德祠堂南海庙”这话就肯定了这片土地上曾经的大气。祠堂是身份的象征,是地位的象征。自从这里幽幽的碧溪水抚慰了没落皇族的受伤的心灵后,这偏居南粤一隅的碧江人开始苏醒发愤。据顺德县志记载,碧江至少曾出过22名进士和106名举人,其中有苏葵、苏珥、梁若衡、苏丕文、苏吉臣等著名学者和仕宦名人;全村仅苏赵两姓的祠堂在抗日战争前就超过200座。清代中叶,碧江已发展成为一个颇具规模的手工造纸业基地,形成了三圩六市。到了清末,这里又紧随洋务运动引进蒸汽机进行粮食加工,成为珠江三角洲一个重要的“谷埠”这样就形成亦官亦商亦儒的发达的地方。可以想像,就在这片土地上,曾经有过二十几位进士,一百来个举人,戴着高帽,乘着大轿,敲着大锣,也许鸣着炮竹,穿越在悠长的小巷,停驻在这娴静的村庄。可以想象,就在里,曾经矗立着二百多座祠堂,这二百多座祠堂排列开来是何等壮观何等繁华何等震撼人心。而这里不过是一个偏僻的乡村,碧江人确实有他值得骄傲的资本。
二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杜牧在金谷园抒发繁华成为寂寞的彻骨悲凉,让人触目惊心,而碧江昔日繁衍与今日的冷寂似乎也让人唏嘘。“三圩六市”的繁闹“谷埠”的荣耀,早已无迹可寻,连二百祠堂的壮丽我们也只能从一座仅存的金楼中探究。
幸好,碧江还存在一座金楼,可以贮存诺大的明王朝、清王朝留在这个地方的遗书。
三水的大旗头村少说也有几十幢古遗址的村落,而碧江能够凭借一座书楼、几处祠堂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着实有它非凡之处。
金楼为苏家苏少澹之父所建的书楼,富丽堂皇、尊贵典雅,但书楼毕竟是书楼,不外是藏书、读书、修身养性的处所,苏家的想法也许就是借一座尊贵的书楼来彰显苏家的地位,鼓励子孙谋求功名。其时碧江确实读书成风,对文人推崇备至,家家户户都种植龙眼和桂花,意为攀龙借贵(桂),苏家这座金楼前就保留着一颗枝繁叶茂的龙眼树,据说有着上百年的历史了,见证着苏家攀龙的历程。因此碧江有“家无读书子,功名何处来”说法。苏家的书楼就实实在在的反映了读书人在碧江的崇高地位,因此书楼也就超出书楼所承载的意义了,它不只是精神家园寄居和栖息的净土,它也是儒乡奋发和前进的发轫机和力量源泉。
当众多祠堂湮没在废墟中,我们寻访碧江历史众多耀眼的名人时,我们也只好主观地臆测,在这个偏远的小乡村能够涌现出这许多杰出的人才也许和类似苏家卓越的目光和远见有关,碧江许多苏姓家族也正是如此自强不息勤学奋进。顺德县志载,自明景泰三年建县至清代中叶,碧江出了17名进士,其中苏、赵二姓就占了14名。赵姓为宋皇族大姓,虽然没落,毕竟还显贵,惟有苏姓凭借自家的奋斗傲视乡里。这些颇有成就的就有明代官拜大方伯、曾增修并主讲庐山白鹿书院、以教学和反对太监董让名著史册的苏葵;有南明追随永历,官至一品的苏汝贤;还有生活在雍乾年间的苏珥和苏弼。苏珥是惠门八俊之一,是个十足的孝子,为了照顾妻儿父母,被荐举博学鸿辞而不赴京殿试,其时有此待遇的在江南也不过两人,一个苏珥,一个袁枚。苏珥长居乡间著书立说、设帐授徒,醉心潜修诗书学问,是顺德有史以来唯一一位被荐举博学鸿辞科的学者。康有为广艺舟双辑谈到广东书家时,就盛赞苏珥,说他的文与书可称双绝,行草体态出献之,疏拓秀媚。
至于苏弼,人们也许很陌生,但提起苏吉臣,在佛山该是家喻户晓了,民间就有“佛山李侍问,碧江苏吉臣”之说,这位国学生,曾被特授为儒林郎,可见是个做学问的好苗子。然而最让人称道的不仅是他的学问,更在敢为人先锐意进取的豪气。在商人地位低下的年代,他能够抛弃他的铁饭碗,弃官从商,从商之余还没抛弃学问,可谓凤毛麟角,当年南番顺一带提到财产和学问,没有人不对苏吉臣翘起大拇指。古有范蠡弃官从商,依旧能够富甲一方,那是文人开创别路的伟大创举,此后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成功者毕竟寥寥无几,儒家推崇的“学而优则仕”对文人影响深远,苏吉臣能够别具一格勇走自己的路,其勇气和胆识确为人先,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商业在南粤这块土地上的繁荣。
正是商业经济的萌发和繁荣,造就了碧江的富裕,滋生了金楼这样的杰作。金楼的富有,不仅是他曾经装饰过的重金,正是金楼主人重文好学而儒雅的风度为人所重。其时苏家苏丕文是清朝兵部职方司员外郎,位居三品,其居住的职方第为“锅耳山墙”是岭南富庶人家的特色建筑,但“龙头凤尾”的屋脊也只有三品以上的官员才有资格建造。苏家可谓权富谦备,然而真正让苏家显贵也许并非只是其权势和富贵。其高悬门额的家训就诠释了苏家的博大和内敛。职方第的仪门两边的横额上内面刻着“退让明礼”外面写着“视履考祥”告诫苏门子弟,出门去要待人谦逊,回家时要检讨自己的衣冠和举止。这等豪门望族能如此谦和谨慎着实让人敬仰。因此看看与金楼主人交往密切...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