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xbqg.net,陈昊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我到小镇的那天正值江南入梅的时节,一大早便下起了倾盆的大雨。
小镇并不大,被国道320从中间一分为二,西边的地域视野开阔,更多的是农田、工厂、学校,偶尔会看见飞速的高铁客车从高架桥面上呼啸而过。东面便是小镇的集市了,房屋集中,商贸繁忙,看上去甚是热闹。
大雨持续地下着,风也乘火打劫地赶来凑热闹,几乎让人连雨伞也撑不开来。小镇并没有出租车,平时短距离的交通主要靠脚踏三轮车来通行,虽说是脚踏三轮车,但也有被改造成电动的车辆,速度并不会很慢。如果不看车头单看车尾,会让人禁不住想起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的黄包车来,虽简陋,但样子可爱极了。车夫大多是来自异乡农村的男人,或许是竞争乘客的缘故,个个都客气大方笑脸相迎,偶尔也有年龄稍大点的本地车夫,操着别扭的普通话,诚恳的神情让人极不忍心去讨价还价。
去往宾馆的路并不算远,雨也渐小。中年的三轮车夫和我攀谈着,他来自江西,老婆和孩子在老家,自己独自在外打拼着。他看我带着眼镜拎着电脑包,言辞间流露出彼此有别的语气来,而他素不知道,我也是迫于生计常常奔波在外的苦命人呢。
小镇的街道不多,主干道只有南北走向的一条。西边沿街是清一色的高楼大厦,店铺林立,商品玲琅满目。而东面的建筑却与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比屋连甍,古旧低矮的老房子,有些近乎破旧,有着徽派建筑的格调,马头墙被雨水持续地冲刷着,显得落寞而颓败。京杭运河呈十字和街道交叉着缓缓地流淌着,并没有显现出特别不同的韵味来。只是在临河的南岸,有一中山公园,年代颇久的样子,不难猜出来那是纪念中山先生的革命园林。从外面看上去,树木葱郁,雕龙画栋,形态古典,格局错落有致,很是吸引人有走进去观赏的冲动感。穿过一段年代已久的泊油路之后便进入了新的水泥路,路面宽阔整洁,过了红绿灯,便到了我的目的地。
来小镇不是第一次,但环境还显生疏。这一次,得力于这雷鸣交加的大雨,颇有新鲜感。稍加安顿,便不得不投入到了忙而琐碎的工作中去了。
晚间的时候挨不过饭局的应酬,推杯换盏间的谈笑风生里也难免落入到俗套的彬彬有礼中去。等结束的时候,雨不知道什么时候竟然停了,外面早已是暮色渐晚华灯初上了。
新宾馆的住房在四楼,推开窗子正好可以看见正对面不远处宏伟的政府大楼,以及夹在正中间的人民广场。广场不是很大,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群老年人在跳舞,这种舞蹈因大多都在街头露天的地方跳动,之前被我一朋友美其名曰地称其为中国的“街舞”同在游玩的还有很多被大人带着的小孩子,他们无忧无虑地摆弄着自己的玩具,商贩们也恰好投其所好地在地摊上卖着各色吸引小朋友的玩意儿,惹得大人们竞相掏腰包。远远地俯看去,在鹅黄色霓虹灯的照耀下,整个广场显得静谧却又热闹非凡,洋溢着一副太平盛世里的温馨美画卷。就在我打算拉上窗帘的时候,我看到了广场角落里佝偻着身子捡拾矿泉水品的流浪汉,他肩上挎着大蛇皮袋子,眼睛左顾右盼地看着四周,癫着跛脚朝我楼下的烧烤摊走来,然后消失了身影。这个时候我才看到楼下那长长的一排烧烤摊,烟熏火燎的空气中似乎弥漫着辣椒的味道,光着上身的小摊主一边手舞足蹈地烤着羊肉串,一边大声地吆喝着生意,一些年轻人坐在简易的桌子旁吃着麻辣烫,各种吵杂的声音夹杂在小汽车嘟嘟嘟的喇叭声里此起彼伏。
这仍旧是个工业化的小城镇。本地的老头老太在失去了土地之后,靠出租房屋来过生活,很多异乡人怀揣着梦想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在周边各种厂房的流水线上奋力地埋头苦干。
白天的时候,小镇是孤单的,尤其是在工业区的笔直的小路旁,几棵耷拉着头的小树一动也不动地站在那里,让人觉得毫无气力。而夜晚的小镇,却又一下子涌出很多的人来,他们中有操着各种方言边走边打电话的长发小伙子;有相互嬉笑打骂着前呼后拥的女孩子;也有抱着小孩子穿着拖鞋的小夫妻。他们走向台球室和网吧,走向公园的草坪,走向脏乱的小餐馆。他们也有三五好友在靠近广场的夜宵摊上喝酒吹牛的,或者打着扑克一直到深夜。我偶尔也有在未眠的午夜里听见有人摔着啤酒瓶高唱着“我多想回到家乡,再回到她的声旁”他的声音显得醉意朦胧,他心里还深藏着故乡和一个她,他或许还清醒着,他或许就是在我白天经过的车间流水线上最埋头苦干的一个。
第四天的时候,我搬离了原本打算继续住下去的宾馆,去了远离广场的另一酒店公寓。在十一楼的窗口,我看见成片灰暗的居民区,看见国道上匆匆驶往上海港的集装箱车,看见很多未曾修建好的高楼上的塔吊车。这里很安静,关上门窗,我能听见自己的呼吸声,这是我想要的环境。白天依然忙碌着繁琐的工作,夜晚依旧泡一杯茶坐在台灯下看书,偶尔也会在大悲咒喃喃念叨的音乐声里盘腿坐在沙发上尝试着静心打坐。我用我固有的方式和时间对持着,只为了抗衡这多年的认床陋习。有时竟忘了这是在异乡的他乡,真是应了那句梦醒方知身是客的话语。而梦醒的时分,往往已是日复一日地天亮了。
我离开小镇的时候,正是邻近出梅的日子。天也下着大雨,噼里啪啦的雨声,仿佛在欢送着江南的过客
2012。07。05
我到小镇的那天正值江南入梅的时节,一大早便下起了倾盆的大雨。
小镇并不大,被国道320从中间一分为二,西边的地域视野开阔,更多的是农田、工厂、学校,偶尔会看见飞速的高铁客车从高架桥面上呼啸而过。东面便是小镇的集市了,房屋集中,商贸繁忙,看上去甚是热闹。
大雨持续地下着,风也乘火打劫地赶来凑热闹,几乎让人连雨伞也撑不开来。小镇并没有出租车,平时短距离的交通主要靠脚踏三轮车来通行,虽说是脚踏三轮车,但也有被改造成电动的车辆,速度并不会很慢。如果不看车头单看车尾,会让人禁不住想起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的黄包车来,虽简陋,但样子可爱极了。车夫大多是来自异乡农村的男人,或许是竞争乘客的缘故,个个都客气大方笑脸相迎,偶尔也有年龄稍大点的本地车夫,操着别扭的普通话,诚恳的神情让人极不忍心去讨价还价。
去往宾馆的路并不算远,雨也渐小。中年的三轮车夫和我攀谈着,他来自江西,老婆和孩子在老家,自己独自在外打拼着。他看我带着眼镜拎着电脑包,言辞间流露出彼此有别的语气来,而他素不知道,我也是迫于生计常常奔波在外的苦命人呢。
小镇的街道不多,主干道只有南北走向的一条。西边沿街是清一色的高楼大厦,店铺林立,商品玲琅满目。而东面的建筑却与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比屋连甍,古旧低矮的老房子,有些近乎破旧,有着徽派建筑的格调,马头墙被雨水持续地冲刷着,显得落寞而颓败。京杭运河呈十字和街道交叉着缓缓地流淌着,并没有显现出特别不同的韵味来。只是在临河的南岸,有一中山公园,年代颇久的样子,不难猜出来那是纪念中山先生的革命园林。从外面看上去,树木葱郁,雕龙画栋,形态古典,格局错落有致,很是吸引人有走进去观赏的冲动感。穿过一段年代已久的泊油路之后便进入了新的水泥路,路面宽阔整洁,过了红绿灯,便到了我的目的地。
来小镇不是第一次,但环境还显生疏。这一次,得力于这雷鸣交加的大雨,颇有新鲜感。稍加安顿,便不得不投入到了忙而琐碎的工作中去了。
晚间的时候挨不过饭局的应酬,推杯换盏间的谈笑风生里也难免落入到俗套的彬彬有礼中去。等结束的时候,雨不知道什么时候竟然停了,外面早已是暮色渐晚华灯初上了。
新宾馆的住房在四楼,推开窗子正好可以看见正对面不远处宏伟的政府大楼,以及夹在正中间的人民广场。广场不是很大,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群老年人在跳舞,这种舞蹈因大多都在街头露天的地方跳动,之前被我一朋友美其名曰地称其为中国的“街舞”同在游玩的还有很多被大人带着的小孩子,他们无忧无虑地摆弄着自己的玩具,商贩们也恰好投其所好地在地摊上卖着各色吸引小朋友的玩意儿,惹得大人们竞相掏腰包。远远地俯看去,在鹅黄色霓虹灯的照耀下,整个广场显得静谧却又热闹非凡,洋溢着一副太平盛世里的温馨美画卷。就在我打算拉上窗帘的时候,我看到了广场角落里佝偻着身子捡拾矿泉水品的流浪汉,他肩上挎着大蛇皮袋子,眼睛左顾右盼地看着四周,癫着跛脚朝我楼下的烧烤摊走来,然后消失了身影。这个时候我才看到楼下那长长的一排烧烤摊,烟熏火燎的空气中似乎弥漫着辣椒的味道,光着上身的小摊主一边手舞足蹈地烤着羊肉串,一边大声地吆喝着生意,一些年轻人坐在简易的桌子旁吃着麻辣烫,各种吵杂的声音夹杂在小汽车嘟嘟嘟的喇叭声里此起彼伏。
这仍旧是个工业化的小城镇。本地的老头老太在失去了土地之后,靠出租房屋来过生活,很多异乡人怀揣着梦想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在周边各种厂房的流水线上奋力地埋头苦干。
白天的时候,小镇是孤单的,尤其是在工业区的笔直的小路旁,几棵耷拉着头的小树一动也不动地站在那里,让人觉得毫无气力。而夜晚的小镇,却又一下子涌出很多的人来,他们中有操着各种方言边走边打电话的长发小伙子;有相互嬉笑打骂着前呼后拥的女孩子;也有抱着小孩子穿着拖鞋的小夫妻。他们走向台球室和网吧,走向公园的草坪,走向脏乱的小餐馆。他们也有三五好友在靠近广场的夜宵摊上喝酒吹牛的,或者打着扑克一直到深夜。我偶尔也有在未眠的午夜里听见有人摔着啤酒瓶高唱着“我多想回到家乡,再回到她的声旁”他的声音显得醉意朦胧,他心里还深藏着故乡和一个她,他或许还清醒着,他或许就是在我白天经过的车间流水线上最埋头苦干的一个。
第四天的时候,我搬离了原本打算继续住下去的宾馆,去了远离广场的另一酒店公寓。在十一楼的窗口,我看见成片灰暗的居民区,看见国道上匆匆驶往上海港的集装箱车,看见很多未曾修建好的高楼上的塔吊车。这里很安静,关上门窗,我能听见自己的呼吸声,这是我想要的环境。白天依然忙碌着繁琐的工作,夜晚依旧泡一杯茶坐在台灯下看书,偶尔也会在大悲咒喃喃念叨的音乐声里盘腿坐在沙发上尝试着静心打坐。我用我固有的方式和时间对持着,只为了抗衡这多年的认床陋习。有时竟忘了这是在异乡的他乡,真是应了那句梦醒方知身是客的话语。而梦醒的时分,往往已是日复一日地天亮了。
我离开小镇的时候,正是邻近出梅的日子。天也下着大雨,噼里啪啦的雨声,仿佛在欢送着江南的过客
2012。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