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xbqg.net,长白雪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世上大概没人愿当逆子,既使他是个逆子也不愿认账。按词典解释孝顺乃顺从老人之心意也,若按此标准我便是个不折不扣的逆子。我从不认为老人的话必须服从,我觉得不对的就不能照办,母亲说我是个忤逆的东西,然也。我从小不听老人话,不仅淘得出奇,而且放出大逆不道的狂言“长大了,我绝不养活他们。”此种愚顽少教的东西岂不活活断了老人养儿防老的念头。为了引导我迷途知返,母亲给我和妹妹们绘声绘色地讲二十四孝中丁郞刻木的故事。丁郞打骂母亲极不孝顺,看到树上的乌鸦反哺才想起应当孝顺母亲,锄禾的丁郞看到远处前来送饭的母亲便急忙发孝心去接她,谁知母亲以为丁郞又要来打自己,便吓得头撞大树而亡。丁郞悔恨交加,便砍倒大树刻成母亲的像日日供奉,随成了孝经中的典范人物。我说:“此种活着不孝,死了瞎叫闹摆的狗东西纯系伪君子一个,何孝之有?此等人渣放在孝经中岂不是误人子弟。”妈妈说我是逆子不可教也。我宁肯就当逆子也要背着母亲到外面去玩。所以就有了我打人或挨打,有了偷队里的果子和砸坏村里的碾子,有了到大江洗澡和把妹妹掉到水塘里,有了老师、小孩上门告状和我黑天不敢回家,有了父母痛打、饿饭和妹妹帮我偷干粮于是有了我的誓言:长大了决不养活父母,那时他(她)们成了处处和我做对的头号仇敌。大了,父亲为了让我学一门安身立命的手艺问我学木匠还是瓦匠?我答:是匠皆不学也。气得老父直瞪眼骂我是“活活不干,书书不唸的秧子货。”我本逆子,况且本来就不想做唯父母之命是从的大孝子,如之奈何?
60年来到了。那是上个世纪凡是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们至死都会刻骨铭心的一段伤心岁月。络绎不绝的讨饭大军除了抱孩子的妇女之外多是被赶出家门或饥肠漉漉的老人,他们随时会倒在荒郊野外终了余生,而我的父母却为了让远在山东舅舅家的姥爷活下来特意把他从关里领到了我们那糠菜度日的家中。姥爷活了下来,逢人他便知足地讲多亏养了个好闺女。可我知道如果没有一个心地善良的父亲,姥爷的生活也不可能称心如意。父母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那种对老人执爱的抉择深深地印在了我幼小的心灵中。他们完全可以寄些钱给舅舅,在众多的姊妹当中无论老人死活都可以不用承担任何良心和道义上的谴责,毕竟那是一个钱同废纸而粮食似金的年月,因此越是长大、纵横比较,越是觉得父母那看似平常的举动实乃堪称伟大,值得做晚辈的回味一生。在他们面前任何关于孝顺的说教都显得是多余、浮浅而苍白的。从那时起没有人再告诉我什么,可我知道奉养老人是做晚軰的责无旁贷的义务和责任。父母是两本值得我阅读和品味一辈子的立身处世的大书。他们非达官显贵,生命亦如长满山川沟壑生死荣衰从不被人注目的野蔓小草,却让我这个做儿子的虔诚地顶礼崇拜了一生。
当饥馑的日子刚刚过去,我成了小村同龄人里唯一到外地读书的孩子。每到寒假一下火车就直奔市场花一块伍买张爬犁拉回家,第二天就上山打柴。小城周遭任何一座山头都留下了少年的我啃着上冰碴的干粮顽强攀登的足迹。邻居们说我孝顺,我敷衍地笑笑其实心里并不买帐。一学期得百多元的伙食和学杂费,这是当时平民家庭一笔很沉重的负担。这么大还得让爸爸卖苦力供我读书,放假了帮家干活不是很自然的吗?况且我是家中唯一的男孩,假期割下一冬的烧柴是我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谈不上什么... -->>
世上大概没人愿当逆子,既使他是个逆子也不愿认账。按词典解释孝顺乃顺从老人之心意也,若按此标准我便是个不折不扣的逆子。我从不认为老人的话必须服从,我觉得不对的就不能照办,母亲说我是个忤逆的东西,然也。我从小不听老人话,不仅淘得出奇,而且放出大逆不道的狂言“长大了,我绝不养活他们。”此种愚顽少教的东西岂不活活断了老人养儿防老的念头。为了引导我迷途知返,母亲给我和妹妹们绘声绘色地讲二十四孝中丁郞刻木的故事。丁郞打骂母亲极不孝顺,看到树上的乌鸦反哺才想起应当孝顺母亲,锄禾的丁郞看到远处前来送饭的母亲便急忙发孝心去接她,谁知母亲以为丁郞又要来打自己,便吓得头撞大树而亡。丁郞悔恨交加,便砍倒大树刻成母亲的像日日供奉,随成了孝经中的典范人物。我说:“此种活着不孝,死了瞎叫闹摆的狗东西纯系伪君子一个,何孝之有?此等人渣放在孝经中岂不是误人子弟。”妈妈说我是逆子不可教也。我宁肯就当逆子也要背着母亲到外面去玩。所以就有了我打人或挨打,有了偷队里的果子和砸坏村里的碾子,有了到大江洗澡和把妹妹掉到水塘里,有了老师、小孩上门告状和我黑天不敢回家,有了父母痛打、饿饭和妹妹帮我偷干粮于是有了我的誓言:长大了决不养活父母,那时他(她)们成了处处和我做对的头号仇敌。大了,父亲为了让我学一门安身立命的手艺问我学木匠还是瓦匠?我答:是匠皆不学也。气得老父直瞪眼骂我是“活活不干,书书不唸的秧子货。”我本逆子,况且本来就不想做唯父母之命是从的大孝子,如之奈何?
60年来到了。那是上个世纪凡是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们至死都会刻骨铭心的一段伤心岁月。络绎不绝的讨饭大军除了抱孩子的妇女之外多是被赶出家门或饥肠漉漉的老人,他们随时会倒在荒郊野外终了余生,而我的父母却为了让远在山东舅舅家的姥爷活下来特意把他从关里领到了我们那糠菜度日的家中。姥爷活了下来,逢人他便知足地讲多亏养了个好闺女。可我知道如果没有一个心地善良的父亲,姥爷的生活也不可能称心如意。父母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那种对老人执爱的抉择深深地印在了我幼小的心灵中。他们完全可以寄些钱给舅舅,在众多的姊妹当中无论老人死活都可以不用承担任何良心和道义上的谴责,毕竟那是一个钱同废纸而粮食似金的年月,因此越是长大、纵横比较,越是觉得父母那看似平常的举动实乃堪称伟大,值得做晚辈的回味一生。在他们面前任何关于孝顺的说教都显得是多余、浮浅而苍白的。从那时起没有人再告诉我什么,可我知道奉养老人是做晚軰的责无旁贷的义务和责任。父母是两本值得我阅读和品味一辈子的立身处世的大书。他们非达官显贵,生命亦如长满山川沟壑生死荣衰从不被人注目的野蔓小草,却让我这个做儿子的虔诚地顶礼崇拜了一生。
当饥馑的日子刚刚过去,我成了小村同龄人里唯一到外地读书的孩子。每到寒假一下火车就直奔市场花一块伍买张爬犁拉回家,第二天就上山打柴。小城周遭任何一座山头都留下了少年的我啃着上冰碴的干粮顽强攀登的足迹。邻居们说我孝顺,我敷衍地笑笑其实心里并不买帐。一学期得百多元的伙食和学杂费,这是当时平民家庭一笔很沉重的负担。这么大还得让爸爸卖苦力供我读书,放假了帮家干活不是很自然的吗?况且我是家中唯一的男孩,假期割下一冬的烧柴是我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谈不上什么...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