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xbqg.net,草树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朦胧诗歌的崛起,到它的逐步式微,诗歌慢慢地走向边缘化,人们不禁担心,现代诗歌还能走多远?还会有多少人去读诗歌?写诗的是不是远远多于读诗的?这真是诗歌的尴尬、诗人的困惑所在。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网络原创诗歌却在静静的一隅点燃了星星之火,大有燎原之势。这是诗歌的幸运。诗歌在快餐文化占领主导地位的时期又找到了一个新的平台,它使无数的诗歌爱好者加入了诗歌创作的行列,使诗歌象春天的小草一样,向大地迅速蔓延。但是就在网络诗歌如火如荼地发展的时刻,也有了理智的声音在对诗歌沦为一堆毫无意义的分行的文字堆砌、一种新的快餐而发出质问。这正是我们的诗歌的痛之所在。
我十分赞成残雪的一个观点:“伟大的作品都是内省的、自我批判的。”诗歌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学样式,尤其需要内省,只有这样,诗歌才能真正地贴近人类的灵魂。中国的诗歌传统渊源流长,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歌分别要追溯到诗经和离骚,到了唐代诗歌走向了颠峰,但是我始终觉得中国的诗歌传统没有真正地向内转,而是停留在审美的层面,充满了封建士大夫的名士情调,远没有象西方诗人那样到达宗教和预言的高度和深度。当然,我这样认识传统也许难免失之偏颇,一言一蔽之总是会这样,但是从总体上看,我想我会坚持这样的认识。在西方的诗人明星里,我可以列出长长的名单,荷马、但丁、弥尔顿、莎士比亚、歌德、里尔克、博尔赫斯等等。人们会十分喜爱我们自己的传统诗歌,总是津津乐道伟大的唐诗宋词,譬如唐代绝句,语言清新,意境优美,广为当时和后世流传,但是那大多是漂浮在人类灵魂之上的花花草草,没有深入到人类生活的骨子里去。里尔克的杜依诺哀歌被称为是德语文学里先知的预言一样的诗歌,也许它只刚刚达到或部分达到那样的高度,但是内省和自我批判的力量是显而易见的,多少年过去了,它依然震撼读者的心灵。
当然,我们自己本民族的伟大的诗歌传统自有它光辉灿烂的一面,抛弃传统而在西方的传统上起步肯定会割裂我们血液里的民族文化的涓涓清流,而最终也会在灵魂的门边徘徊不前。传统是我们的一个源头,我们没有任何排斥的理由。但是,对于我们的传统,必须同样进行内省和批判,在传统的汪洋大海里筛选美丽的珍珠,点缀我们的崭新的、深沉的、铿锵有力的现代诗歌。同时我们要拿来尤其要消化西方文化的思维流向,给我们多少有些迷茫的现代诗歌找出一些清晰的参照物,结合现时的时代现实,发出富有时代特征的、独树一帜的声音,让我们有别于过去和未来的现时的真谛,以鲜活的诗歌语言存活下来,成为一种永恒的真实,一种真实的存在。
我想,这就是现代诗歌和诗人的使命。
诗歌的创作比起其他文学样式,更具个人化色彩。其实严格地说,任何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不论小说、戏剧,还是散文,——它们都是内省的和自我批判的。比如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托尔斯泰的复活。但是,个性化的创作并不是说写出一大堆文字表现了无数的意象最终让读者不知所云,这不是诗歌,充其量是诗人个人的一种排泄。这种个人的排泄也许给诗人带来了快感或者快乐,却给读者一片迷茫,从而丧失对诗歌阅读的兴趣。一个好的诗歌作品首先是个人的排泄,但是在那排泄的自由和快乐里必须有人类普遍经验的光芒在闪烁。只有这样,我们在大自然赋予我们每一个人的不同的经验和印象——就象每一片叶脉不同的叶子一样——中,才可以找到人类灵魂的回声,而在那些意象和回声之间的巨大的——诗人留下的——空间里,人们可以找到那些隐秘的路标或者说诗歌内在的逻辑,并在每一个拐角的地方发现豁然开朗的博大境界。此时,诗人和读者产生了共鸣,诗歌也在大地上升华了。只有这样,才能诞生真正的、伟大的诗歌。
网络诗歌要诞生伟大的作品可能是困难的。它太象速食和快餐,令我们的创作者本人就有一些消化不良。我们太急于找到那种自我陶醉的快感,常常在文字的表面游走。真正的创作是彻底个性化的,来不得半点急功近利——诚然,网络诗歌基本上可以说没有什么功利可言,但它往往会受到飞速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感染,至少感官会有点急不可耐——这样一来,灵感的流水就滞塞了,干涸了。只有彻底地脱离物质世界和感官表面的种种诱惑,潜入到内心的深海的宁静之中,灵感才会象鱼一样轻灵地游动,大自然的缤纷色彩,才能在诗意的深度里安憩,发出夺目的光彩。
网络是浮躁的。网络诗歌痛并快乐着。在这种痛和快乐之间,人类的思想却空前地加快了交流的速度和加大了进出的流量,不能排除这样的预测:在某一天的、贯通世界每一个角落的网络的某一个宁静的时刻,网络将会诞生伟大的诗歌。
这是我们的期待,也是诗人的使命。
2006/2/27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朦胧诗歌的崛起,到它的逐步式微,诗歌慢慢地走向边缘化,人们不禁担心,现代诗歌还能走多远?还会有多少人去读诗歌?写诗的是不是远远多于读诗的?这真是诗歌的尴尬、诗人的困惑所在。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网络原创诗歌却在静静的一隅点燃了星星之火,大有燎原之势。这是诗歌的幸运。诗歌在快餐文化占领主导地位的时期又找到了一个新的平台,它使无数的诗歌爱好者加入了诗歌创作的行列,使诗歌象春天的小草一样,向大地迅速蔓延。但是就在网络诗歌如火如荼地发展的时刻,也有了理智的声音在对诗歌沦为一堆毫无意义的分行的文字堆砌、一种新的快餐而发出质问。这正是我们的诗歌的痛之所在。
我十分赞成残雪的一个观点:“伟大的作品都是内省的、自我批判的。”诗歌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学样式,尤其需要内省,只有这样,诗歌才能真正地贴近人类的灵魂。中国的诗歌传统渊源流长,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歌分别要追溯到诗经和离骚,到了唐代诗歌走向了颠峰,但是我始终觉得中国的诗歌传统没有真正地向内转,而是停留在审美的层面,充满了封建士大夫的名士情调,远没有象西方诗人那样到达宗教和预言的高度和深度。当然,我这样认识传统也许难免失之偏颇,一言一蔽之总是会这样,但是从总体上看,我想我会坚持这样的认识。在西方的诗人明星里,我可以列出长长的名单,荷马、但丁、弥尔顿、莎士比亚、歌德、里尔克、博尔赫斯等等。人们会十分喜爱我们自己的传统诗歌,总是津津乐道伟大的唐诗宋词,譬如唐代绝句,语言清新,意境优美,广为当时和后世流传,但是那大多是漂浮在人类灵魂之上的花花草草,没有深入到人类生活的骨子里去。里尔克的杜依诺哀歌被称为是德语文学里先知的预言一样的诗歌,也许它只刚刚达到或部分达到那样的高度,但是内省和自我批判的力量是显而易见的,多少年过去了,它依然震撼读者的心灵。
当然,我们自己本民族的伟大的诗歌传统自有它光辉灿烂的一面,抛弃传统而在西方的传统上起步肯定会割裂我们血液里的民族文化的涓涓清流,而最终也会在灵魂的门边徘徊不前。传统是我们的一个源头,我们没有任何排斥的理由。但是,对于我们的传统,必须同样进行内省和批判,在传统的汪洋大海里筛选美丽的珍珠,点缀我们的崭新的、深沉的、铿锵有力的现代诗歌。同时我们要拿来尤其要消化西方文化的思维流向,给我们多少有些迷茫的现代诗歌找出一些清晰的参照物,结合现时的时代现实,发出富有时代特征的、独树一帜的声音,让我们有别于过去和未来的现时的真谛,以鲜活的诗歌语言存活下来,成为一种永恒的真实,一种真实的存在。
我想,这就是现代诗歌和诗人的使命。
诗歌的创作比起其他文学样式,更具个人化色彩。其实严格地说,任何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不论小说、戏剧,还是散文,——它们都是内省的和自我批判的。比如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托尔斯泰的复活。但是,个性化的创作并不是说写出一大堆文字表现了无数的意象最终让读者不知所云,这不是诗歌,充其量是诗人个人的一种排泄。这种个人的排泄也许给诗人带来了快感或者快乐,却给读者一片迷茫,从而丧失对诗歌阅读的兴趣。一个好的诗歌作品首先是个人的排泄,但是在那排泄的自由和快乐里必须有人类普遍经验的光芒在闪烁。只有这样,我们在大自然赋予我们每一个人的不同的经验和印象——就象每一片叶脉不同的叶子一样——中,才可以找到人类灵魂的回声,而在那些意象和回声之间的巨大的——诗人留下的——空间里,人们可以找到那些隐秘的路标或者说诗歌内在的逻辑,并在每一个拐角的地方发现豁然开朗的博大境界。此时,诗人和读者产生了共鸣,诗歌也在大地上升华了。只有这样,才能诞生真正的、伟大的诗歌。
网络诗歌要诞生伟大的作品可能是困难的。它太象速食和快餐,令我们的创作者本人就有一些消化不良。我们太急于找到那种自我陶醉的快感,常常在文字的表面游走。真正的创作是彻底个性化的,来不得半点急功近利——诚然,网络诗歌基本上可以说没有什么功利可言,但它往往会受到飞速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感染,至少感官会有点急不可耐——这样一来,灵感的流水就滞塞了,干涸了。只有彻底地脱离物质世界和感官表面的种种诱惑,潜入到内心的深海的宁静之中,灵感才会象鱼一样轻灵地游动,大自然的缤纷色彩,才能在诗意的深度里安憩,发出夺目的光彩。
网络是浮躁的。网络诗歌痛并快乐着。在这种痛和快乐之间,人类的思想却空前地加快了交流的速度和加大了进出的流量,不能排除这样的预测:在某一天的、贯通世界每一个角落的网络的某一个宁静的时刻,网络将会诞生伟大的诗歌。
这是我们的期待,也是诗人的使命。
2006/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