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xbqg.net,浮生闲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苏州人不喜欢朱元璋。相比之下,他们更喜欢张士诚。
不过那个时候苏州还不叫苏州,它叫平江。
苏州人不喜欢朱元璋有多种理由,但是最大的一条,就是朱元璋做过和尚,还是个农民。宋朝范成大著吴郡志序中道:“吴郡在阖闾以霸,更前数百年,号成虽数易,常为东南大都会。当中兴、其地视汉扶、冯,人物魁倬,井赋藩溢,谈者至与杭等,盖益胜矣。”又云:“然数郡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凑。其人君子尚礼,庸庶淳庞,故风俗澄清,而道教隆洽,亦其风气所尚也。”说得通俗点,就是苏州这地方,是个重礼尚文谈诗书的地方,苏州人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对文化人极为看重,唱的是昆山腔(那个时候还不叫昆曲),观的是白苎舞,吃的是红菱白藕,赏的是梅兰菊竹,当然不会喜欢那个一脸麻子张口就是凤阳腔的土包子朱重八,张士诚则不然,身修体长,读得经典,做得诗词,容貌俊美,苏州人爱称“俊九四”(九四是张士诚的小名)。
苏州人喜欢清雅之士,调得琴,书得字,抬头饮食低头拼酒,谓之儒生,倘使你做不得这般文雅,也行,需舞得剑,披得一席蓑衣笑谈西风,吴郡志云:“其人并习武,号为天下精兵。俗以五月五日为斗力之戏,各料强弱相敌,事类讲武。”当然,习武之风,从吴王阖闾开始,那个时候吴国完全是黑社会老大,破楚伐越,凭的便是吴人的死横之风,唐宋以后,吴风文弱,但骨子里积存的习气还是对侠风极为崇尚。
在苏州人眼里面,凤阳起兵的朱重八,顶多是个泼皮无赖,比不上贩卖私盐出身讲究江湖义气的张士诚。张士诚是元末市场经济的先行者,依靠贩卖私盐手头积金攒玉,好比毒枭,江湖名声极响,见乱民风起,提着他的那把青锋剑,武装发家靠着几个弟弟的文治武功一路打到了平江府。入得府来,见苏州比他的那个盐场子好多了,也便开科取士,敷衍乡绅,提倡教化,吃的是昆山米,住的是俏园林,一番治理倒是比蒙古人强多了。苏州人摸摸自己的脑袋还在,兜里的银子没少,桌上的鱼虾玉糯一样没少,城里又没有了蒙古鞑子的横行霸道,对张士诚也就服帖了,都管张士诚叫“诚王”结结实实地站到了张九四的这边。
张士诚进了平江府,先前的那点雄心壮志也就慢慢给磨灭了,一腔英雄气也便陷在这东南大都会的红粉胭脂里,这一点他比不上朱元璋,他要享受,要霸住这苏州山水,也就满足了。可朱重八不一样,从小就懂得手头的地越多越好,地多粮就多钱就多,粮钱多了才能不受欺负,所以这个癞头和尚带着一帮泥腿子从南打到北从西打到东,最后把目光瞄准了还泡在蜜罐子里的张士诚。
1366年20万明军在攻克了杭州之后,完成了对苏州的合围,领头的两个家伙,一个叫徐达,一个叫常遇春,他们俩带的那支军队,让蒙古鞑子吃过瘪,赶过陈友谅,撵过方国珍,擒过陈友定,当下,他们面对的是一群苏州人,一群操着吴侬软语只知道欣赏苏弹咂吧着昆山腔的苏州人,这场战争似乎一开始就没有什么悬念,但是却一打就是十个月,长得像婆娘的裹脚。
正德姑苏志载:“(明)其众聚于城下,达军于封门,玉春虎丘,郭子兴娄门,华云龙胥门,康茂才齐门,汤和阊门,王弼盘门,张温西门西面筑合长围架木棚,又筑二台以俯瞰城中,号为敌台,上置火筒及襄阳炮士城兵败,人马死者无数。”一句话,这场仗打得惊天动地,明军根本就想不到文弱的苏州人竟然如此有战斗力,原本他们意味,这苏州城就像是欲推还就的江南娘们,在他们这帮恶汉面前还不是只有被蹂躏的命,可结果是,这帮恶汉虽然最终是如愿以偿,但是也是被抓挠得青头字紫脸外歪瓜裂枣了。
这一仗,苏州人站错了队伍,却也杀出了骨气,让明军杀敌一千自伤八百,然而自此以后,苏州人留给了朱重八一个极为不好的印象,在朱和尚咬牙切齿的注视之下,苏州进入了明朝。
马上,苏州人为他们当初的立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朱元璋一在南京称了帝就开始了报复,苏州府摊派到的赋税几乎为天下之最重,苏州人种占明帝国八十八分之一的地,却要交百分之九点五的赋税,朱和尚仇恨苏州人到了甚至不允许让苏州人担任户部尚书的地步,原因是怕户部尚书偏袒家乡人。
到了1400年,建文帝才发现这个当初富庶繁华的东南大郡几乎都了人稀户寥的地步了,于是,他开始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与此同时开始从各地调移移民填补苏州千疮百孔的广袤土地。
苏州人和皇帝的恩怨,似乎到了这个时候,算是告一段落了。
至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苏州府辖吴县、长洲、常熟、昆山、吴江、崇明、嘉定七县,人口50多万户,总算是恢复了以往的那份繁荣和潇洒。
也是这一年,宪宗驾崩,明帝国的第九个皇帝朱佑樘于九月六日,即皇帝位,庙号孝宗,这个才17岁的年轻人,将成为明帝国中期惟一一个励精图治的贤明皇帝,他统治的十八年,将成为明帝国少有的安定时期,史称“弘治中兴”... -->>
苏州人不喜欢朱元璋。相比之下,他们更喜欢张士诚。
不过那个时候苏州还不叫苏州,它叫平江。
苏州人不喜欢朱元璋有多种理由,但是最大的一条,就是朱元璋做过和尚,还是个农民。宋朝范成大著吴郡志序中道:“吴郡在阖闾以霸,更前数百年,号成虽数易,常为东南大都会。当中兴、其地视汉扶、冯,人物魁倬,井赋藩溢,谈者至与杭等,盖益胜矣。”又云:“然数郡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凑。其人君子尚礼,庸庶淳庞,故风俗澄清,而道教隆洽,亦其风气所尚也。”说得通俗点,就是苏州这地方,是个重礼尚文谈诗书的地方,苏州人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对文化人极为看重,唱的是昆山腔(那个时候还不叫昆曲),观的是白苎舞,吃的是红菱白藕,赏的是梅兰菊竹,当然不会喜欢那个一脸麻子张口就是凤阳腔的土包子朱重八,张士诚则不然,身修体长,读得经典,做得诗词,容貌俊美,苏州人爱称“俊九四”(九四是张士诚的小名)。
苏州人喜欢清雅之士,调得琴,书得字,抬头饮食低头拼酒,谓之儒生,倘使你做不得这般文雅,也行,需舞得剑,披得一席蓑衣笑谈西风,吴郡志云:“其人并习武,号为天下精兵。俗以五月五日为斗力之戏,各料强弱相敌,事类讲武。”当然,习武之风,从吴王阖闾开始,那个时候吴国完全是黑社会老大,破楚伐越,凭的便是吴人的死横之风,唐宋以后,吴风文弱,但骨子里积存的习气还是对侠风极为崇尚。
在苏州人眼里面,凤阳起兵的朱重八,顶多是个泼皮无赖,比不上贩卖私盐出身讲究江湖义气的张士诚。张士诚是元末市场经济的先行者,依靠贩卖私盐手头积金攒玉,好比毒枭,江湖名声极响,见乱民风起,提着他的那把青锋剑,武装发家靠着几个弟弟的文治武功一路打到了平江府。入得府来,见苏州比他的那个盐场子好多了,也便开科取士,敷衍乡绅,提倡教化,吃的是昆山米,住的是俏园林,一番治理倒是比蒙古人强多了。苏州人摸摸自己的脑袋还在,兜里的银子没少,桌上的鱼虾玉糯一样没少,城里又没有了蒙古鞑子的横行霸道,对张士诚也就服帖了,都管张士诚叫“诚王”结结实实地站到了张九四的这边。
张士诚进了平江府,先前的那点雄心壮志也就慢慢给磨灭了,一腔英雄气也便陷在这东南大都会的红粉胭脂里,这一点他比不上朱元璋,他要享受,要霸住这苏州山水,也就满足了。可朱重八不一样,从小就懂得手头的地越多越好,地多粮就多钱就多,粮钱多了才能不受欺负,所以这个癞头和尚带着一帮泥腿子从南打到北从西打到东,最后把目光瞄准了还泡在蜜罐子里的张士诚。
1366年20万明军在攻克了杭州之后,完成了对苏州的合围,领头的两个家伙,一个叫徐达,一个叫常遇春,他们俩带的那支军队,让蒙古鞑子吃过瘪,赶过陈友谅,撵过方国珍,擒过陈友定,当下,他们面对的是一群苏州人,一群操着吴侬软语只知道欣赏苏弹咂吧着昆山腔的苏州人,这场战争似乎一开始就没有什么悬念,但是却一打就是十个月,长得像婆娘的裹脚。
正德姑苏志载:“(明)其众聚于城下,达军于封门,玉春虎丘,郭子兴娄门,华云龙胥门,康茂才齐门,汤和阊门,王弼盘门,张温西门西面筑合长围架木棚,又筑二台以俯瞰城中,号为敌台,上置火筒及襄阳炮士城兵败,人马死者无数。”一句话,这场仗打得惊天动地,明军根本就想不到文弱的苏州人竟然如此有战斗力,原本他们意味,这苏州城就像是欲推还就的江南娘们,在他们这帮恶汉面前还不是只有被蹂躏的命,可结果是,这帮恶汉虽然最终是如愿以偿,但是也是被抓挠得青头字紫脸外歪瓜裂枣了。
这一仗,苏州人站错了队伍,却也杀出了骨气,让明军杀敌一千自伤八百,然而自此以后,苏州人留给了朱重八一个极为不好的印象,在朱和尚咬牙切齿的注视之下,苏州进入了明朝。
马上,苏州人为他们当初的立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朱元璋一在南京称了帝就开始了报复,苏州府摊派到的赋税几乎为天下之最重,苏州人种占明帝国八十八分之一的地,却要交百分之九点五的赋税,朱和尚仇恨苏州人到了甚至不允许让苏州人担任户部尚书的地步,原因是怕户部尚书偏袒家乡人。
到了1400年,建文帝才发现这个当初富庶繁华的东南大郡几乎都了人稀户寥的地步了,于是,他开始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与此同时开始从各地调移移民填补苏州千疮百孔的广袤土地。
苏州人和皇帝的恩怨,似乎到了这个时候,算是告一段落了。
至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苏州府辖吴县、长洲、常熟、昆山、吴江、崇明、嘉定七县,人口50多万户,总算是恢复了以往的那份繁荣和潇洒。
也是这一年,宪宗驾崩,明帝国的第九个皇帝朱佑樘于九月六日,即皇帝位,庙号孝宗,这个才17岁的年轻人,将成为明帝国中期惟一一个励精图治的贤明皇帝,他统治的十八年,将成为明帝国少有的安定时期,史称“弘治中兴”...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