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xbqg.net,大唐键侠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南诏本是西南地区的六诏(部落)之一,其五诏附蕃,而唯南诏向唐,因而得到李隆基册封南诏主皮逻阁为云南王,赐名蒙归义。在唐朝的支持下,最终皮逻阁兼并五诏,正式立国。
然而很快,因为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和云南太守张虔陀的欺压,唐、诏之间矛盾日深,终至皮逻阁之子阁罗凤起兵,攻破云南,斩杀张虔陀。鲜于仲通领兵征讨,阁罗凤请和不允,遂固守首府大和城,重创唐军。
据说鲜于仲通将兵八万,死于是役者六万有余……
由是南诏转而附蕃,阁罗凤也被吐蕃册封为“赞普钟”,意为赞普之弟。旋即剑南留后李宓再率七万大军伐蕃,全军覆没……再然后,安禄山乱起,唐朝再也无力向西南方向发兵了。
只是阁罗凤对吐蕃其实也不大恭顺,他在感情上还是更倾向于唐朝一些的,因而绮力卜藏说是因为阁罗凤的挑唆,唐蕃两家才起纷争的,直接把“赞普钟”给卖了,一点儿心理负担都没有。
李倓闻言又笑,不过这回不是气的,是被这名蕃使给逗乐了。于是下令,先关起来吧,是不是要解往长安,且等我考虑考虑再说。
绮力卜藏下去后,他就问李汲和杨炎:“吐蕃请和,君等以为如何啊?”
杨炎抢先回答:“此乃缓兵之计也,并妄图麻痹我唐。”顿了一顿又道:“若真有请和之意,即便讨要鄯城甚至于鄯州,也不当讨要祁连戍、建康军。”
吐蕃虽然主动求和,却把开战的责任都推到唐朝头上,还要求交还叛臣,割让土地,这其实没什么,谈判嘛,从来都跟商业活动一样,先漫天要价,再等就地还钱。可是你要求割让鄯城甚至于鄯州,未必没有商量的余地——
如果只求割让鄯城,便能使吐蕃罢兵,并且太平数载——当然以吐蕃方的信用而言,守诺的可能性不大——说不定李倓就犹豫了,即便他不敢担负失地的责任,也会尝试劝说李亨允准。但一开口就要祁连戍、建康军,图谋并吞西域的用意太过明显,唐朝就绝不可能答应啊!
由此可见,这请和之心么,一丁点儿都不诚。
李汲见杨炎住了口,便也补充道:“然亦由此可见,蕃贼所贪者,实为西域……”这我在《御蕃策》里早就分析得很清楚了——“故意遣使来讨要祁连戍、建康军,恐是为了试探我朝,于安西、北庭,有无撤守之意。”
李倓问他:“则在长卫看来,应否将蕃使送往长安去?”
杨炎抢着说:“此事殿下不可擅专,还当交予圣人裁夺才是。”
所谓节度使,“节度”两字何意啊?本指节制、调度,而其“节”字也有节旄之意,唐代节度使多数持节任事,在军中乃至地方上拥有专断之权。因而就理论上来说,李倓作为两镇节度大使,主持御蕃战事,他不但完全有资格对是战是和提出自己的意见,且即便斩杀蕃使,断绝和谈之议,也不能算是逾越权限。
到时候只须上奏长安,说蕃贼有请和之意,然所遣使者骄横无礼,那我总不能把那路狂悖之徒送去御前吧?因而即于军中斩之,讽吐蕃别遣使来即可——这在程序上是挑不出什么错儿来的。
然而礼仪归礼仪,律法归律法,程序归程序,身为节帅而斩使断盟,终究可能引发朝廷尤其是皇帝的猜忌,这越是亲王越忌讳这点,故此杨炎提议,还是把绮力卜藏送到长安去为好。
李倓轻轻叹了口气,说:“只恐朝中大老,不明西陲实情,且急于平定河北,竟然为贼所欺也。”
唐廷罢废行军,只以一宦官督十一路兵马剿贼,明眼人都能瞧出不靠谱来,胜算渺茫,因而为怕动摇人心,李倓对此事秘而不宣,也就告诉了亲信的杨炎、李汲等寥寥数人罢了。但即便如此,他也不能把话说得太明白了,而且口称疑虑“朝中大老”的见识,其实矛头所指是乃父李亨。
——那昏招频出的老爹呦,做出啥事儿来我都不奇怪啊!
杨炎安慰他说:“殿下放心,割地之事,圣人必不肯为也——满朝文武,也不敢附和……”我唐啥时候认过怂,割过地啊——“且殿下可先致信太子,请太子为圣人剖析利害。”
就表面上看起来,李豫没啥权力欲,也不喜欢结交朝中大臣,但李倓很了解他这个大哥,对于帝座有种天生的执着——大概是身为长子的缘故吧——而且储位既定,即便什么事儿都不管,于朝臣中的威信也是在与日俱增的。相信有李豫居中联络、布划,除了李亨本人外,谁敢赞同割地盟蕃,必遭朝野上下一致挞伐。
哪怕李辅国、张皇后也未必有那个胆子。
李倓听了杨炎的话,才刚点一点头,李汲便提醒道:“关东战事或许不利,若为蕃使察之,将使蕃贼凶焰更炽……”
李倓笑一笑:“孤会寄语太子,尽量不使这个绮力卜藏探听到我唐内情。”随即摆摆手,表示这个话题结束了,然后问李汲:“这两日战事顺遂,李将军运来贼首不下千级,俘虏等数,然而详细情由,还须长卫细述……”
一直说到午后,李倓才放李汲离开,对他说:“长卫驰骋疆场,想亦劳乏了,下去好好休歇吧。孤料十数日间,蕃贼不敢再发起攻势,至于下一步的军略谋划,且明日再议好了。”
李汲告退而出,跨上马,直奔自家宅院而去。这些天在军中,为了跟麾下士卒打成一片,他都没敢开小灶,天天啃粗面饼就咸菜……好在相对而言,骑兵的供应比普通步卒为好,隔三岔五能多口肉汤喝。套用几百年后的俗话,他“口中淡出鸟来”,想到很快就能吃上青鸾亲手所做羊肉汤饼了,不禁心口发热,嘴角涎流。
急匆匆回到宅前,那老军打开门,牵马进去。李汲三两步蹿至廊下,高声叫道:“青鸾,打水来我净面、洗脚。我尚未食,可做一大盆滚热的汤饼来吃。”
然而却得不到回应,正感奇怪,身后传来老军的声音:“邹氏小娘子前几日便离去了。”
李汲闻言,不禁一拧眉毛,转过头来质问那老军:“离去了?去往何处?”
老军回答道:“她本官妓,... -->>
南诏本是西南地区的六诏(部落)之一,其五诏附蕃,而唯南诏向唐,因而得到李隆基册封南诏主皮逻阁为云南王,赐名蒙归义。在唐朝的支持下,最终皮逻阁兼并五诏,正式立国。
然而很快,因为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和云南太守张虔陀的欺压,唐、诏之间矛盾日深,终至皮逻阁之子阁罗凤起兵,攻破云南,斩杀张虔陀。鲜于仲通领兵征讨,阁罗凤请和不允,遂固守首府大和城,重创唐军。
据说鲜于仲通将兵八万,死于是役者六万有余……
由是南诏转而附蕃,阁罗凤也被吐蕃册封为“赞普钟”,意为赞普之弟。旋即剑南留后李宓再率七万大军伐蕃,全军覆没……再然后,安禄山乱起,唐朝再也无力向西南方向发兵了。
只是阁罗凤对吐蕃其实也不大恭顺,他在感情上还是更倾向于唐朝一些的,因而绮力卜藏说是因为阁罗凤的挑唆,唐蕃两家才起纷争的,直接把“赞普钟”给卖了,一点儿心理负担都没有。
李倓闻言又笑,不过这回不是气的,是被这名蕃使给逗乐了。于是下令,先关起来吧,是不是要解往长安,且等我考虑考虑再说。
绮力卜藏下去后,他就问李汲和杨炎:“吐蕃请和,君等以为如何啊?”
杨炎抢先回答:“此乃缓兵之计也,并妄图麻痹我唐。”顿了一顿又道:“若真有请和之意,即便讨要鄯城甚至于鄯州,也不当讨要祁连戍、建康军。”
吐蕃虽然主动求和,却把开战的责任都推到唐朝头上,还要求交还叛臣,割让土地,这其实没什么,谈判嘛,从来都跟商业活动一样,先漫天要价,再等就地还钱。可是你要求割让鄯城甚至于鄯州,未必没有商量的余地——
如果只求割让鄯城,便能使吐蕃罢兵,并且太平数载——当然以吐蕃方的信用而言,守诺的可能性不大——说不定李倓就犹豫了,即便他不敢担负失地的责任,也会尝试劝说李亨允准。但一开口就要祁连戍、建康军,图谋并吞西域的用意太过明显,唐朝就绝不可能答应啊!
由此可见,这请和之心么,一丁点儿都不诚。
李汲见杨炎住了口,便也补充道:“然亦由此可见,蕃贼所贪者,实为西域……”这我在《御蕃策》里早就分析得很清楚了——“故意遣使来讨要祁连戍、建康军,恐是为了试探我朝,于安西、北庭,有无撤守之意。”
李倓问他:“则在长卫看来,应否将蕃使送往长安去?”
杨炎抢着说:“此事殿下不可擅专,还当交予圣人裁夺才是。”
所谓节度使,“节度”两字何意啊?本指节制、调度,而其“节”字也有节旄之意,唐代节度使多数持节任事,在军中乃至地方上拥有专断之权。因而就理论上来说,李倓作为两镇节度大使,主持御蕃战事,他不但完全有资格对是战是和提出自己的意见,且即便斩杀蕃使,断绝和谈之议,也不能算是逾越权限。
到时候只须上奏长安,说蕃贼有请和之意,然所遣使者骄横无礼,那我总不能把那路狂悖之徒送去御前吧?因而即于军中斩之,讽吐蕃别遣使来即可——这在程序上是挑不出什么错儿来的。
然而礼仪归礼仪,律法归律法,程序归程序,身为节帅而斩使断盟,终究可能引发朝廷尤其是皇帝的猜忌,这越是亲王越忌讳这点,故此杨炎提议,还是把绮力卜藏送到长安去为好。
李倓轻轻叹了口气,说:“只恐朝中大老,不明西陲实情,且急于平定河北,竟然为贼所欺也。”
唐廷罢废行军,只以一宦官督十一路兵马剿贼,明眼人都能瞧出不靠谱来,胜算渺茫,因而为怕动摇人心,李倓对此事秘而不宣,也就告诉了亲信的杨炎、李汲等寥寥数人罢了。但即便如此,他也不能把话说得太明白了,而且口称疑虑“朝中大老”的见识,其实矛头所指是乃父李亨。
——那昏招频出的老爹呦,做出啥事儿来我都不奇怪啊!
杨炎安慰他说:“殿下放心,割地之事,圣人必不肯为也——满朝文武,也不敢附和……”我唐啥时候认过怂,割过地啊——“且殿下可先致信太子,请太子为圣人剖析利害。”
就表面上看起来,李豫没啥权力欲,也不喜欢结交朝中大臣,但李倓很了解他这个大哥,对于帝座有种天生的执着——大概是身为长子的缘故吧——而且储位既定,即便什么事儿都不管,于朝臣中的威信也是在与日俱增的。相信有李豫居中联络、布划,除了李亨本人外,谁敢赞同割地盟蕃,必遭朝野上下一致挞伐。
哪怕李辅国、张皇后也未必有那个胆子。
李倓听了杨炎的话,才刚点一点头,李汲便提醒道:“关东战事或许不利,若为蕃使察之,将使蕃贼凶焰更炽……”
李倓笑一笑:“孤会寄语太子,尽量不使这个绮力卜藏探听到我唐内情。”随即摆摆手,表示这个话题结束了,然后问李汲:“这两日战事顺遂,李将军运来贼首不下千级,俘虏等数,然而详细情由,还须长卫细述……”
一直说到午后,李倓才放李汲离开,对他说:“长卫驰骋疆场,想亦劳乏了,下去好好休歇吧。孤料十数日间,蕃贼不敢再发起攻势,至于下一步的军略谋划,且明日再议好了。”
李汲告退而出,跨上马,直奔自家宅院而去。这些天在军中,为了跟麾下士卒打成一片,他都没敢开小灶,天天啃粗面饼就咸菜……好在相对而言,骑兵的供应比普通步卒为好,隔三岔五能多口肉汤喝。套用几百年后的俗话,他“口中淡出鸟来”,想到很快就能吃上青鸾亲手所做羊肉汤饼了,不禁心口发热,嘴角涎流。
急匆匆回到宅前,那老军打开门,牵马进去。李汲三两步蹿至廊下,高声叫道:“青鸾,打水来我净面、洗脚。我尚未食,可做一大盆滚热的汤饼来吃。”
然而却得不到回应,正感奇怪,身后传来老军的声音:“邹氏小娘子前几日便离去了。”
李汲闻言,不禁一拧眉毛,转过头来质问那老军:“离去了?去往何处?”
老军回答道:“她本官妓,...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