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xbqg.net,冰儿蓝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柳叶儿绿了,迎春花黄了,又是一个春天,清明节到了。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古人早就定格了的祭祖情境,如今已难以看到,乡村小路上,没有凄凉断魂,只有三三两两的祭祖人,并肩走着,提篮,执幡,踏青,寻春,说说笑笑,春意盎然。今年清明,我家的春意却明显变淡了许多,和父母并肩走在祭祖的小路上,天空阴霾,我们的脚步更是格外沉重,原因是:爸爸和爸爸的爸爸——我的祖父。
父母的艰难经历
爸爸身世可怜,三岁丧母,祖父在北京工作,又娶后母,生有一儿一女,都在北京,唯爸爸一人在山西老家,跟着自己的祖父母,靠七姑八姨邻里乡亲的接济艰难度日,勉强长大。
好在爸爸从小聪明刻苦勤劳善良,十几岁就考取了师范学校,毕业后分配在城里当了教师。后来先后做过财务、基建、审计等工作,爸爸在任何一个岗位都是业务尖子,他的工作能力和做人品格人人都竖大拇指。
1966年,爸爸与妈妈结婚。妈妈原本是教师,后来因为和爸爸结婚后婆家祖父母年龄大,无人照顾,在任教十几年后被迫辞教回村务农,那年,我刚三岁。
一切都要从头学起。心性高傲的妈妈凡事都不愿落在别人后面,各种农活都尝试着努力去做,没多久,就成了生产队里的一把好手,背语录、参观吴吉昌的双杆棉现场会、拉平车、锄地、摘棉花,她一样也不会落下,挣的工分是全队的一类。下工后,妈妈还要养猪养鸡,洗碗做饭,上养育老人,下哺育子女,那情景,怎一个“累”字了得!
妈妈拼死拼活地一年到头在地里劳作,白皙的脸蛋磨砺成了铁锈红,瘦弱的身躯里不知包裹着多大的能量,她总是不知疲倦,就像一台永动机,在我的记忆里,她从来不会停下手中的活,她有一句名言:“我这辈子从来没有浪费过一分钟,一分钱。”家里有两个老人,四个孩子,加上妈妈,全家有农村户口的是七个人,仅靠妈妈一个人挣工分,那是远远不够的。记得很清楚的是,每年腊月,生产队的队长会计会敲着锣,在村口大照壁前高声喊:“分红了!分红啰!”劳力多的家庭总是喜滋滋地接过他们的“红”鼻子不笑眼睛笑。我小学同学家,有两个哥哥不上学,加上爸爸妈妈爷爷,全家五个劳力,每年分红都上千元,真真羡煞人!我家,是从来没有此殊荣的,别人欢天喜地往家领钱,我家还要给队里交钱,一年总要交七八百块,而爸爸一个月的工资才三十几元,唉!还要借饥荒才能够。每年春节,妈妈总要唠叨,总要叹气,咱们家的光景,怎么就这么难过呢!
同学家常常吃油饼喝拌汤,我家多年也不吃一次油饼,每天饭桌上都是窝窝头,从我记事起到12岁,我没有吃过一个鸡蛋。妈妈要节省,要从牙缝里节省下我们姊妹几个上学的钱,总得买书买作业本吧!我们姊妹几个的节假日,总要打猪草,做饭洗衣收拾家,妈妈从来不叫我们闲着。可是,这么艰苦的日子何时是个头儿啊!远在北京的祖父却从来不过问我们的生活,似乎家里的老人孩子与他无关,只是在过年时象征性地稍两包糖块。
家中光景渐渐好转
农村的大锅饭终不长久,没多长时间,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了,包产到户后,我家分到了九亩责任田。
这下好了,粮食有的吃了,起码不用再一天三顿吃窝窝头了,但我觉得妈妈却更累更辛苦了。
起早贪黑,浇水施肥,她用尽心力侍弄着九亩责任田,春种秋收,小麦玉米黄豆,一茬茬收了种种了收,她几乎没有一点闲暇时光,舍不得浪费一点点劳动的时间。别人家劳力多,能及早收拾完地里的活,晚上就可以去大队部看电影,在我的记忆里,妈妈从来没有去过一次,她觉得那会牺牲掉她洗衣服喂猪扫院子的时间,她宁肯一个人忙里忙外,操劳再操劳。
农忙时节,爸爸就要请假回家,龙口夺食,我们的学习也不再是最重要的了。在阳光火烧一样的炙烤下,爸爸妈妈弯腰割麦,衣衫贴背,汗如雨下;麦场上抢收,人如土人,脸上泥水混合,分不清五官,只能凭眼睛认出谁是谁,我,姐姐,也总是其中的忙禄者,不管是凌晨还是傍晚,只要轮到我家打麦,我们就必须去,因为人手不够,打三个小时麦子,我们就要弯腰三小时,看着忙碌的父母,我们怎能再叫苦叫累?
最难忘的是我上初中后,为了减轻家里负担,妈妈让成绩优异的姐姐早早考上了师范,离开家到外地求学去了,爸爸一般一周回家一次,我便成了妈妈在责任田里干活的最主要帮手。记得一个夏天的下午,我正在学校上课,忽然窗外雷声隆隆,阴云密布,好像要下雨了!急不可耐的我不停地往外看,希望能赶紧刮几阵风,把天上的云吹散,让太阳赶紧出来,我家九亩地的麦子在马路上晒着呢,妈妈一个人怎收的过来?“你怎么听课这么不专心?怎么,没有见过下雨?好学生还这样,真不知道你那第一名是怎么考下的?站起来!”那个严厉的中年女老师毫不留情地训斥我,站在座位上,泪水迅速溢出了眼眶,我无法辩解,也不知道该如何辩解,只盼着下课铃声能赶紧响起来。终于下课了,老师狠狠地瞪了我一眼“跟我到办公室来!”
平生,我第一次没有听老师的话,下课铃一响,我就迅速推着自行车,擦掉眼泪,直奔离家三里地的马路而去,妈妈一定已经心急如焚了!果然,我紧蹬慢蹬,以最快速度赶到那里的时候,妈妈已经开始攒麦子了,看到我过来,她狠狠地瞪着我,脸拉得很长“怎么也不知道早点回来?看不见要下雨了?这么多麦子,如果收不回去,咱们全家一年喝西北风啊?”我没有说话,只能低着头干活,憋住泪,迅速往一起攒,扫,撮,装,像上了战场一样紧张。腰累得快直不起来了,汗水湿了额头发梢衣服,还没有干完,幸亏老天爷开眼,让我们把满满一平车若干麻袋麦子刚拉进大门,雨点才“噼里啪啦”打下来,我哭了,钻进那间不常进人的小厨房,任由泪水肆无忌惮。
晚上自习后有一节班会,班主任老师站在讲台上,恶狠狠地点着我的名,大声咆哮道:“你这个学生,智力好,不踏实,上课还分心,你以为你是谁啊!这不但是不遵守课堂纪律,更是思想意识问题,”后面她还说了些什么,我一句也没有听清,只是把脸深深地埋在书包后面,任由泪水潸然。那一刻,我甚至有了辍学的念头,我想逃离这样的求学气氛。多年以后,我也当了老师,从走上讲台的一刹那,我就告诉自己:绝不伤害学生的自尊,要千方百计呵护学生稚嫩的心灵,成长期的孩子是受不住狂风暴雨式的教育的。如今,我虽然不是桃李满园,但学生璀璨的笑脸总带给我最大的幸福。
委屈也罢,艰苦也罢,毕竟家里的光景渐渐好转,过年的饭桌上有了鸡鸭鱼肉,爸爸妈妈脸上的笑容也多了。三年后,姐姐毕业分配当了教师,挣了工资可以补贴家用,爸爸在单位因业绩突出被重用,我也考上了临汾一中。我在想,祖父如果知道老家日子好了,也许会回来看一眼的,毕竟,他的父母儿子孙女都在这里啊。但没有,我那可爱的祖父,自我出生时回来过一次,此后就再也没有踏上过家乡的土地,我印象中也没有任何关于他的记忆。
曾祖父母老迈去世
我上高中时,家中两位老人,我的曾祖父母都已经是八十高龄了,身体渐渐不同往日。先是曾祖父病倒,后市曾祖母生病,妈妈每天除了侍弄九亩责任田,还要照顾病床前的老人和两个上学的妹妹。我在城里上学,爸爸和姐姐在城里上班,什么忙也帮不上,妈妈一个人累得实在够呛。
那会农村没有医疗保险,所有看病吃药的花销都要爸爸一个人顶着,曾祖母的血管病,整日疼得大呼小叫,爸爸把城里医院最好的专家请来,把医疗仪器拉来,为她会诊,村里人都说这么孝顺的孙子少见。但花销太大,眼看着家里盖房子的钱都要花完了,不得已,爸爸妈妈只好拍电报跟北京的祖父求救。
没想到,电报拍过去如黄鹤一去不复返,祖父不但没有寄钱回来,而且连封回信都没有,更别说见他的人影了。气愤之下,爸爸再打电报过去,祖父他老人家终于回电话了,内容却更让爸爸气愤,他说让爸爸别管两位老人了,他们是如何如何自私,他上次离家时就是和他们吵翻才走的,而且发誓永不会再回来。
说心里话,曾祖母是有点自私,据说我们姊妹小时候,妈妈去上工,曾祖母总是打扮得整整齐齐出去... -->>
柳叶儿绿了,迎春花黄了,又是一个春天,清明节到了。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古人早就定格了的祭祖情境,如今已难以看到,乡村小路上,没有凄凉断魂,只有三三两两的祭祖人,并肩走着,提篮,执幡,踏青,寻春,说说笑笑,春意盎然。今年清明,我家的春意却明显变淡了许多,和父母并肩走在祭祖的小路上,天空阴霾,我们的脚步更是格外沉重,原因是:爸爸和爸爸的爸爸——我的祖父。
父母的艰难经历
爸爸身世可怜,三岁丧母,祖父在北京工作,又娶后母,生有一儿一女,都在北京,唯爸爸一人在山西老家,跟着自己的祖父母,靠七姑八姨邻里乡亲的接济艰难度日,勉强长大。
好在爸爸从小聪明刻苦勤劳善良,十几岁就考取了师范学校,毕业后分配在城里当了教师。后来先后做过财务、基建、审计等工作,爸爸在任何一个岗位都是业务尖子,他的工作能力和做人品格人人都竖大拇指。
1966年,爸爸与妈妈结婚。妈妈原本是教师,后来因为和爸爸结婚后婆家祖父母年龄大,无人照顾,在任教十几年后被迫辞教回村务农,那年,我刚三岁。
一切都要从头学起。心性高傲的妈妈凡事都不愿落在别人后面,各种农活都尝试着努力去做,没多久,就成了生产队里的一把好手,背语录、参观吴吉昌的双杆棉现场会、拉平车、锄地、摘棉花,她一样也不会落下,挣的工分是全队的一类。下工后,妈妈还要养猪养鸡,洗碗做饭,上养育老人,下哺育子女,那情景,怎一个“累”字了得!
妈妈拼死拼活地一年到头在地里劳作,白皙的脸蛋磨砺成了铁锈红,瘦弱的身躯里不知包裹着多大的能量,她总是不知疲倦,就像一台永动机,在我的记忆里,她从来不会停下手中的活,她有一句名言:“我这辈子从来没有浪费过一分钟,一分钱。”家里有两个老人,四个孩子,加上妈妈,全家有农村户口的是七个人,仅靠妈妈一个人挣工分,那是远远不够的。记得很清楚的是,每年腊月,生产队的队长会计会敲着锣,在村口大照壁前高声喊:“分红了!分红啰!”劳力多的家庭总是喜滋滋地接过他们的“红”鼻子不笑眼睛笑。我小学同学家,有两个哥哥不上学,加上爸爸妈妈爷爷,全家五个劳力,每年分红都上千元,真真羡煞人!我家,是从来没有此殊荣的,别人欢天喜地往家领钱,我家还要给队里交钱,一年总要交七八百块,而爸爸一个月的工资才三十几元,唉!还要借饥荒才能够。每年春节,妈妈总要唠叨,总要叹气,咱们家的光景,怎么就这么难过呢!
同学家常常吃油饼喝拌汤,我家多年也不吃一次油饼,每天饭桌上都是窝窝头,从我记事起到12岁,我没有吃过一个鸡蛋。妈妈要节省,要从牙缝里节省下我们姊妹几个上学的钱,总得买书买作业本吧!我们姊妹几个的节假日,总要打猪草,做饭洗衣收拾家,妈妈从来不叫我们闲着。可是,这么艰苦的日子何时是个头儿啊!远在北京的祖父却从来不过问我们的生活,似乎家里的老人孩子与他无关,只是在过年时象征性地稍两包糖块。
家中光景渐渐好转
农村的大锅饭终不长久,没多长时间,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了,包产到户后,我家分到了九亩责任田。
这下好了,粮食有的吃了,起码不用再一天三顿吃窝窝头了,但我觉得妈妈却更累更辛苦了。
起早贪黑,浇水施肥,她用尽心力侍弄着九亩责任田,春种秋收,小麦玉米黄豆,一茬茬收了种种了收,她几乎没有一点闲暇时光,舍不得浪费一点点劳动的时间。别人家劳力多,能及早收拾完地里的活,晚上就可以去大队部看电影,在我的记忆里,妈妈从来没有去过一次,她觉得那会牺牲掉她洗衣服喂猪扫院子的时间,她宁肯一个人忙里忙外,操劳再操劳。
农忙时节,爸爸就要请假回家,龙口夺食,我们的学习也不再是最重要的了。在阳光火烧一样的炙烤下,爸爸妈妈弯腰割麦,衣衫贴背,汗如雨下;麦场上抢收,人如土人,脸上泥水混合,分不清五官,只能凭眼睛认出谁是谁,我,姐姐,也总是其中的忙禄者,不管是凌晨还是傍晚,只要轮到我家打麦,我们就必须去,因为人手不够,打三个小时麦子,我们就要弯腰三小时,看着忙碌的父母,我们怎能再叫苦叫累?
最难忘的是我上初中后,为了减轻家里负担,妈妈让成绩优异的姐姐早早考上了师范,离开家到外地求学去了,爸爸一般一周回家一次,我便成了妈妈在责任田里干活的最主要帮手。记得一个夏天的下午,我正在学校上课,忽然窗外雷声隆隆,阴云密布,好像要下雨了!急不可耐的我不停地往外看,希望能赶紧刮几阵风,把天上的云吹散,让太阳赶紧出来,我家九亩地的麦子在马路上晒着呢,妈妈一个人怎收的过来?“你怎么听课这么不专心?怎么,没有见过下雨?好学生还这样,真不知道你那第一名是怎么考下的?站起来!”那个严厉的中年女老师毫不留情地训斥我,站在座位上,泪水迅速溢出了眼眶,我无法辩解,也不知道该如何辩解,只盼着下课铃声能赶紧响起来。终于下课了,老师狠狠地瞪了我一眼“跟我到办公室来!”
平生,我第一次没有听老师的话,下课铃一响,我就迅速推着自行车,擦掉眼泪,直奔离家三里地的马路而去,妈妈一定已经心急如焚了!果然,我紧蹬慢蹬,以最快速度赶到那里的时候,妈妈已经开始攒麦子了,看到我过来,她狠狠地瞪着我,脸拉得很长“怎么也不知道早点回来?看不见要下雨了?这么多麦子,如果收不回去,咱们全家一年喝西北风啊?”我没有说话,只能低着头干活,憋住泪,迅速往一起攒,扫,撮,装,像上了战场一样紧张。腰累得快直不起来了,汗水湿了额头发梢衣服,还没有干完,幸亏老天爷开眼,让我们把满满一平车若干麻袋麦子刚拉进大门,雨点才“噼里啪啦”打下来,我哭了,钻进那间不常进人的小厨房,任由泪水肆无忌惮。
晚上自习后有一节班会,班主任老师站在讲台上,恶狠狠地点着我的名,大声咆哮道:“你这个学生,智力好,不踏实,上课还分心,你以为你是谁啊!这不但是不遵守课堂纪律,更是思想意识问题,”后面她还说了些什么,我一句也没有听清,只是把脸深深地埋在书包后面,任由泪水潸然。那一刻,我甚至有了辍学的念头,我想逃离这样的求学气氛。多年以后,我也当了老师,从走上讲台的一刹那,我就告诉自己:绝不伤害学生的自尊,要千方百计呵护学生稚嫩的心灵,成长期的孩子是受不住狂风暴雨式的教育的。如今,我虽然不是桃李满园,但学生璀璨的笑脸总带给我最大的幸福。
委屈也罢,艰苦也罢,毕竟家里的光景渐渐好转,过年的饭桌上有了鸡鸭鱼肉,爸爸妈妈脸上的笑容也多了。三年后,姐姐毕业分配当了教师,挣了工资可以补贴家用,爸爸在单位因业绩突出被重用,我也考上了临汾一中。我在想,祖父如果知道老家日子好了,也许会回来看一眼的,毕竟,他的父母儿子孙女都在这里啊。但没有,我那可爱的祖父,自我出生时回来过一次,此后就再也没有踏上过家乡的土地,我印象中也没有任何关于他的记忆。
曾祖父母老迈去世
我上高中时,家中两位老人,我的曾祖父母都已经是八十高龄了,身体渐渐不同往日。先是曾祖父病倒,后市曾祖母生病,妈妈每天除了侍弄九亩责任田,还要照顾病床前的老人和两个上学的妹妹。我在城里上学,爸爸和姐姐在城里上班,什么忙也帮不上,妈妈一个人累得实在够呛。
那会农村没有医疗保险,所有看病吃药的花销都要爸爸一个人顶着,曾祖母的血管病,整日疼得大呼小叫,爸爸把城里医院最好的专家请来,把医疗仪器拉来,为她会诊,村里人都说这么孝顺的孙子少见。但花销太大,眼看着家里盖房子的钱都要花完了,不得已,爸爸妈妈只好拍电报跟北京的祖父求救。
没想到,电报拍过去如黄鹤一去不复返,祖父不但没有寄钱回来,而且连封回信都没有,更别说见他的人影了。气愤之下,爸爸再打电报过去,祖父他老人家终于回电话了,内容却更让爸爸气愤,他说让爸爸别管两位老人了,他们是如何如何自私,他上次离家时就是和他们吵翻才走的,而且发誓永不会再回来。
说心里话,曾祖母是有点自私,据说我们姊妹小时候,妈妈去上工,曾祖母总是打扮得整整齐齐出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