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xbqg.net,中国经济增长十年展望(2014-2023)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要点透视
2013年我国出口同比增长7.9%,与2012年的增速持平。其中,对欧美出口份额增长停滞,濒临下滑拐点。受欧美经济回暖支撑,2014年中国外贸进出口名义增幅预计较2013年高出2~3个百分点。
本文利用恒定贸易份额分析法和显性贸易优势指数分析法分析了中国出口竞争力过去十年的变化,得出的主要结论包括:2012年中国在世界市场份额的陡升主要源于结构效应,而非竞争力效应;以纺织、服装、鞋类为代表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以加工组装为主的办公机械和通讯设备等拉动中国出口增长的两大类主要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都正在减弱。
从贸易引力模型结果来看,中国出口与中国和全球的经济规模具有高度的相关性,未来十年中国出口名义增长速度将保持在10%~15%的水平。如果不能培育出新的出口竞争优势,那么该增速极有可能突破下线,低于10%。培育出口竞争新优势的关键在于从市场、企业和产业三个方面实现内外互动、上(游)下(游)联动式发展。
2013年我国出口的主要特征
2013年我国出口同比增长7.9%,与2012年的增速持平。纵观2013年的出口走势,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热钱流入引发虚假贸易,导致前四个月出口数字虚高
正常年份,对香港地区和台湾地区的出口至多只会将我国对全球出口的月度同比增速拉高2~3个百分点,但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这一数值明显增大,最高达到15.9个百分点(2013年3月)。这主要是因为部分企业利用海关特殊监管区进出境便利且免税的有利条件,选择集成电路等单位体积价值量高的产品,高报出口价格、低报进口价格,将资金借贸易渠道输入境内,以赚取境内外的利差和汇差收益。在政府强化监管措施后,虚假贸易迅速萎缩。
受美欧进口需求复苏带动,全年出口呈触底回升态势
如果将对港台的出口剔除,2013年出口增速的最低点就从6月变为3月,恰恰是虚假贸易达到最高峰的时候。此后,出口增速便呈现震荡回升的态势。与此相对应,美国和欧元区从全球进口增速的最低点也恰恰出现在3月。说明欧美进口需求复苏后,我国出口触底回升。
对欧美出口份额增长停滞,濒临下滑拐点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工业制成品在欧盟和美国进口中的比重一直快速提高,但从2011年以来,在美国的份额增长已陷入停滞,在欧盟的份额则缓慢下滑。分产品看,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在欧美的份额均已连续第三年下滑,以加工组装为主的机械和电子产品在欧盟的份额连续第三年停滞,在美国连续第四年停滞。
东部占出口的比重进一步下降,中西部继续上升
2013年前10个月,东部占我国出口的比重为82%,比2009年同期回落6个百分点,已是连续第四年下降,西部和中部的比重则是连续第四年上升,分别达到8%和6%,显示出国内由东南沿海向内陆省份的产业转移不断推进。
未来十年中国出口情景评估
与应用于其他国家的情况一样,贸易引力模型对中国出口增长的解释力很强。2013年我们继续沿用该模型进行预测,利用最新的数据对模型进行重新设定,并沿用2012年情境设定,预测2014~2023年的出口增长情况。
模型的更新
利用2012年实际出口数对模型进行了更新,与2012年比较模型的参数并没有太大变化。说明模型相对较稳定。从拟合图形看,残差的波动情况与2012年相比明显减少。可能的原因是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逐步减弱,模型的解释能力在增强。
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出口变化,我们对未来十年(2014~2023年)的出口增长测算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未来十年中国出口增速
过去11年,全球名义GDP增速为8%,中国名义GDP增速为19%(其中包含了价格的影响,也包含了汇率的影响)。按照其他章节对未来十年GDP实际增长速度和中国汇率升值的预测,并假定GDP平减指数年平均为3%;全球经济平均名义增速也从8%下降为6%,则未来十年中国出口名义增速可以达到平均16%,到2023年出口名义值大约是当前的5倍。
如果未来十年,中国汇率升值进程停止,通货膨胀年均3%,经济实际增长速度下降为6%左右;全球经济平均名义增速从9%下降为5%,则未来十年中国出口名义增速可以达到平均13%,到2023年出口约是当前的4倍。
未来中国经济增速将下台阶,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阶段。结合上述预测结果,并审慎地对其进行向下修正,预计未来十年中国出口名义增长速度将在10%~15%的水平。如果不能培育出新的出口竞争优势,那么该增速极有可能突破下线,低于10%。
2014年中国出口形势展望
展望2014年,全球经济将在欧、美带动下复苏,我国出口的总体形势将略好于2013年。
以实际GDP同比增长率(经季节调整)计算,欧盟(27国)经济在经历连续五个季度的收缩后,于2013年三季度再度实现正增长。德国总理默克尔成功连任,意味着欧洲推进财政整顿和结构改革的政策将保持稳定。因此,2014年欧洲经济的复苏很可能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2013年11月,美国失业率创出五年来新低(7%),并于12月份开始缩减量化宽松政策(QE)的资产购买规模,这将进一步抬升美国国债的长期收益率,并可能抑制房地产市场增长,打压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同时引发短期资本从新兴市场向美国本土回流,威胁新兴经济体的宏观经济稳定。不过,2013年5月和6月美联储曾释放出QE即将退出的信号,上述冲击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前释放,预计QE实际退出将拖累美国经济增速,但不至于导致全球经济再次掉头向下。
2013年日本经济复苏主要得益于量化宽松政策和扩张性财政政策,但结构改革进展有限。2014年短期刺激政策效果减退,加之将于4月实施的消费税率上调会抑制消费增长,经济减速的概率较大。
在经历了连续10个季度的下滑后,中国经济增速在2012年四季度以来逐步企稳,印度的经济增长率也于2013年三季度实现回升,欧洲复苏和美国保持稳定,将有助于新兴市场加快增长,并拉动全球的需求增长。
虽然全球经济总体状况趋于改善,但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的趋势难以改变,将继续对我国出口竞争力构成压力。此外,简化对外投资审批程序已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列入2014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这将进一步推动我国制造业的外移,使我国企业的部分出口变为海外子企业从东道国的出口。综合判断,2014年我国出口增速至多会比2013年高出2~3个百分点。
中国亟待培育出口竞争新优势
加入WTO后,我国出口的总体状况
加入WTO后,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不断提高,由2000年的3.9%增加到2012年的11.2%,增长了180%多,说明中国出口相对竞争力不断提高。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在世界市场上的份额虽然不断提高,但提高的幅度却在下降,出口竞争力的持续增长乏力。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情况发生逆转。虽然当年我国出口增长只有7.9%,总体上低于10%的预期,但我国出口占世界市场份额较2011年出现陡升,反映了全球贸易增长比我国出口增长更加低迷。
中国出口竞争力:恒定市场份额分析
我国在世界市场上的份额变化(总效应)被分解为竞争力效应和结构效应。去年研究的两个重要结论:一是竞争力效应是影响我国在世界市场份额变化的主要因素,且为正;二是出口竞争力效应呈现出小幅下降趋势,导致了2003年以来我国在世界市场上的份额增幅呈现下降态势。除此之外,2012年虽然竞争力效应出现回升,但我国在世界市场份额的陡增主要源于结构效应,而非竞争力效应。
中国出口竞争力:显性贸易优势指数分析
>
要点透视
2013年我国出口同比增长7.9%,与2012年的增速持平。其中,对欧美出口份额增长停滞,濒临下滑拐点。受欧美经济回暖支撑,2014年中国外贸进出口名义增幅预计较2013年高出2~3个百分点。
本文利用恒定贸易份额分析法和显性贸易优势指数分析法分析了中国出口竞争力过去十年的变化,得出的主要结论包括:2012年中国在世界市场份额的陡升主要源于结构效应,而非竞争力效应;以纺织、服装、鞋类为代表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以加工组装为主的办公机械和通讯设备等拉动中国出口增长的两大类主要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都正在减弱。
从贸易引力模型结果来看,中国出口与中国和全球的经济规模具有高度的相关性,未来十年中国出口名义增长速度将保持在10%~15%的水平。如果不能培育出新的出口竞争优势,那么该增速极有可能突破下线,低于10%。培育出口竞争新优势的关键在于从市场、企业和产业三个方面实现内外互动、上(游)下(游)联动式发展。
2013年我国出口的主要特征
2013年我国出口同比增长7.9%,与2012年的增速持平。纵观2013年的出口走势,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热钱流入引发虚假贸易,导致前四个月出口数字虚高
正常年份,对香港地区和台湾地区的出口至多只会将我国对全球出口的月度同比增速拉高2~3个百分点,但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这一数值明显增大,最高达到15.9个百分点(2013年3月)。这主要是因为部分企业利用海关特殊监管区进出境便利且免税的有利条件,选择集成电路等单位体积价值量高的产品,高报出口价格、低报进口价格,将资金借贸易渠道输入境内,以赚取境内外的利差和汇差收益。在政府强化监管措施后,虚假贸易迅速萎缩。
受美欧进口需求复苏带动,全年出口呈触底回升态势
如果将对港台的出口剔除,2013年出口增速的最低点就从6月变为3月,恰恰是虚假贸易达到最高峰的时候。此后,出口增速便呈现震荡回升的态势。与此相对应,美国和欧元区从全球进口增速的最低点也恰恰出现在3月。说明欧美进口需求复苏后,我国出口触底回升。
对欧美出口份额增长停滞,濒临下滑拐点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工业制成品在欧盟和美国进口中的比重一直快速提高,但从2011年以来,在美国的份额增长已陷入停滞,在欧盟的份额则缓慢下滑。分产品看,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在欧美的份额均已连续第三年下滑,以加工组装为主的机械和电子产品在欧盟的份额连续第三年停滞,在美国连续第四年停滞。
东部占出口的比重进一步下降,中西部继续上升
2013年前10个月,东部占我国出口的比重为82%,比2009年同期回落6个百分点,已是连续第四年下降,西部和中部的比重则是连续第四年上升,分别达到8%和6%,显示出国内由东南沿海向内陆省份的产业转移不断推进。
未来十年中国出口情景评估
与应用于其他国家的情况一样,贸易引力模型对中国出口增长的解释力很强。2013年我们继续沿用该模型进行预测,利用最新的数据对模型进行重新设定,并沿用2012年情境设定,预测2014~2023年的出口增长情况。
模型的更新
利用2012年实际出口数对模型进行了更新,与2012年比较模型的参数并没有太大变化。说明模型相对较稳定。从拟合图形看,残差的波动情况与2012年相比明显减少。可能的原因是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逐步减弱,模型的解释能力在增强。
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出口变化,我们对未来十年(2014~2023年)的出口增长测算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未来十年中国出口增速
过去11年,全球名义GDP增速为8%,中国名义GDP增速为19%(其中包含了价格的影响,也包含了汇率的影响)。按照其他章节对未来十年GDP实际增长速度和中国汇率升值的预测,并假定GDP平减指数年平均为3%;全球经济平均名义增速也从8%下降为6%,则未来十年中国出口名义增速可以达到平均16%,到2023年出口名义值大约是当前的5倍。
如果未来十年,中国汇率升值进程停止,通货膨胀年均3%,经济实际增长速度下降为6%左右;全球经济平均名义增速从9%下降为5%,则未来十年中国出口名义增速可以达到平均13%,到2023年出口约是当前的4倍。
未来中国经济增速将下台阶,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阶段。结合上述预测结果,并审慎地对其进行向下修正,预计未来十年中国出口名义增长速度将在10%~15%的水平。如果不能培育出新的出口竞争优势,那么该增速极有可能突破下线,低于10%。
2014年中国出口形势展望
展望2014年,全球经济将在欧、美带动下复苏,我国出口的总体形势将略好于2013年。
以实际GDP同比增长率(经季节调整)计算,欧盟(27国)经济在经历连续五个季度的收缩后,于2013年三季度再度实现正增长。德国总理默克尔成功连任,意味着欧洲推进财政整顿和结构改革的政策将保持稳定。因此,2014年欧洲经济的复苏很可能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2013年11月,美国失业率创出五年来新低(7%),并于12月份开始缩减量化宽松政策(QE)的资产购买规模,这将进一步抬升美国国债的长期收益率,并可能抑制房地产市场增长,打压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同时引发短期资本从新兴市场向美国本土回流,威胁新兴经济体的宏观经济稳定。不过,2013年5月和6月美联储曾释放出QE即将退出的信号,上述冲击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前释放,预计QE实际退出将拖累美国经济增速,但不至于导致全球经济再次掉头向下。
2013年日本经济复苏主要得益于量化宽松政策和扩张性财政政策,但结构改革进展有限。2014年短期刺激政策效果减退,加之将于4月实施的消费税率上调会抑制消费增长,经济减速的概率较大。
在经历了连续10个季度的下滑后,中国经济增速在2012年四季度以来逐步企稳,印度的经济增长率也于2013年三季度实现回升,欧洲复苏和美国保持稳定,将有助于新兴市场加快增长,并拉动全球的需求增长。
虽然全球经济总体状况趋于改善,但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的趋势难以改变,将继续对我国出口竞争力构成压力。此外,简化对外投资审批程序已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列入2014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这将进一步推动我国制造业的外移,使我国企业的部分出口变为海外子企业从东道国的出口。综合判断,2014年我国出口增速至多会比2013年高出2~3个百分点。
中国亟待培育出口竞争新优势
加入WTO后,我国出口的总体状况
加入WTO后,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不断提高,由2000年的3.9%增加到2012年的11.2%,增长了180%多,说明中国出口相对竞争力不断提高。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在世界市场上的份额虽然不断提高,但提高的幅度却在下降,出口竞争力的持续增长乏力。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情况发生逆转。虽然当年我国出口增长只有7.9%,总体上低于10%的预期,但我国出口占世界市场份额较2011年出现陡升,反映了全球贸易增长比我国出口增长更加低迷。
中国出口竞争力:恒定市场份额分析
我国在世界市场上的份额变化(总效应)被分解为竞争力效应和结构效应。去年研究的两个重要结论:一是竞争力效应是影响我国在世界市场份额变化的主要因素,且为正;二是出口竞争力效应呈现出小幅下降趋势,导致了2003年以来我国在世界市场上的份额增幅呈现下降态势。除此之外,2012年虽然竞争力效应出现回升,但我国在世界市场份额的陡增主要源于结构效应,而非竞争力效应。
中国出口竞争力:显性贸易优势指数分析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