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xbqg.net,发展成本与区域经济金融研究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民族贫困地区农业基础薄弱、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村建设滞后,与其他地区相比贫富差距非常大。目前,党中央号召全国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但民族贫困地区由于先天性制约和后天发展不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给当地政府和农民群众带来很大的挑战。本文以甘南藏族自治州l临潭县为例,从六个方面概括民族贫困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难题。临潭县现辖3镇16乡,141个村委会,72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4-9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3.7万人。境内居住着汉、回、藏等12个民族。自然资源匮乏,气候条件恶劣,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截至2005年末,全县人均GDP2200元,仅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1295万元,仅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左右,经济发展十分落后。
(一)农民增收难。
民族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来源少,传统种植业与养殖业利润很低,某些地方甚至出现种地亏本的问题,而新型的特色经济作物和养殖业由于地方发展制约,没有形成产业链条,农畜产品没有经过深加工,仅靠出卖原料,农民获得利润很少。近年来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促进农民增收,例如减免农业税,实行粮食直补,对农民学生“两免一补”,减轻了农民负担,增加了农民收入。但仅靠减、免、补等政策,人均增幅不高,只能是减轻一点负担,对农民长久性增收收效不大。如临潭县去年全县各种惠农政策投入资金364.4万元,对全县.13.7万农民来说只是杯水车薪。加上由于生产资料价格的持续上涨,使惠农政策带给农民的钱,被不断上涨的农资相抵消。如去年临潭县惠农政策资金比前年增长了20%,但小麦种子价格普遍上涨约20%,化肥价格普遍上涨25%以上,另外还有饲料价格的上涨,使农户的种畜及饲养成本增加,实际情况是农户户均购买生产资料支出去年增长了约30%,使得农民增收十分困难。
(二)农村基础设施改善难。
民族贫困地区地方财政收入少,如临潭县2005年全县地方财政收入只有1674万元,财政支出20044万元,收入只有支出的8%,财政收入来源少,使得投入农村基础建设的资金受到了很大限制。近年来,其他发达地区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很大,但民族贫困地区由于财力制约而停滞不前,使得大部分农民靠天吃饭的现状还难以改变,仍沿袭“种在地,收在天”的原始农耕方式,种多收少,生活十分困难。基础设施建设差,使得民族贫困地区与其他地区相比只能是“越跑越慢”。
(三)农村社会保障和卫生医疗水平提高难。
据调查,目前民族贫困地区农民生活难题前四位的分别是疾病、自然灾害、子女上学、劳动力不足或丧失。医疗设施简陋,社会保障一片空白,使得农村因病致贫、返贫,甚至因为贫困无法就医的现象非常普遍。这是直接导致农民致贫因素之一。通过对临潭县3.个乡进行的贫困状况分析,人均收人不足800元户占总户数的约10%。其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占35%;因劳动能力不全或丧失者占贫困户的25%;因自然灾害致贫的占25%;子女上学支出巨额费用的占15%。
(四)农民融资难。
由于贫困地区金融机构萎缩,特别是对农户、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贷款基本上只剩农村信用社。农村信用社由于资金实力不足,使得农民贷款很难。如临潭县信用社,2005年存款余额仅为13190.万元,全县农民人均存款仅有963元。加上民族贫困地区资金市场不灵活,资金长期供不应求,所以农村信用社利率上浮很大,使得农民即使能贷上款,成本也很大。如临潭县农信社2005年平均利率为8.87%,而农民在种植业、养殖业方面的利润不到10%。农民贷款难,还款同样很难。这也是民族贫困地区农信社发展缓慢,贷款不良率高的原因。
(五)农民自身素质提高难。
通过对临潭县3个乡20户农户调查,农民群众文化素质普遍低下:20~35岁村民平均受教育是7~8年,36~45岁村民平均受教育是4~5年,青年农民的素质高一些,但仍然达不到九年义务教育水平,而46岁以上的中老年农民,约50%为文盲和半文盲。具有较低文化素质的农民,思想观念陈旧落后,市场意识不强,面对纷繁复杂的市场经济,不能正确分析当地的资源优势,只是盲目跟从,盲目投资。还有的村庄,镇、村干部千方百计从外地引来项目,但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等原因,农民积极性不高。不配合,致使好项目无法落实。
(六)村庄建设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特征之一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达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临潭县有141个行政村,有723个村民小组,近13.7万农业人口,每个村民小组平均有农户40户。有的村农户居住相对集中,但大部分农户分散居住一,布局十分散乱,在牧民地区人畜共住现象十分普遍,农民住宅非常落后。在民族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缩小城乡差距,任重丽道远。
民族贫困地区农业基础薄弱、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村建设滞后,与其他地区相比贫富差距非常大。目前,党中央号召全国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但民族贫困地区由于先天性制约和后天发展不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给当地政府和农民群众带来很大的挑战。本文以甘南藏族自治州l临潭县为例,从六个方面概括民族贫困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难题。临潭县现辖3镇16乡,141个村委会,72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4-9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3.7万人。境内居住着汉、回、藏等12个民族。自然资源匮乏,气候条件恶劣,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截至2005年末,全县人均GDP2200元,仅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1295万元,仅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左右,经济发展十分落后。
(一)农民增收难。
民族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来源少,传统种植业与养殖业利润很低,某些地方甚至出现种地亏本的问题,而新型的特色经济作物和养殖业由于地方发展制约,没有形成产业链条,农畜产品没有经过深加工,仅靠出卖原料,农民获得利润很少。近年来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促进农民增收,例如减免农业税,实行粮食直补,对农民学生“两免一补”,减轻了农民负担,增加了农民收入。但仅靠减、免、补等政策,人均增幅不高,只能是减轻一点负担,对农民长久性增收收效不大。如临潭县去年全县各种惠农政策投入资金364.4万元,对全县.13.7万农民来说只是杯水车薪。加上由于生产资料价格的持续上涨,使惠农政策带给农民的钱,被不断上涨的农资相抵消。如去年临潭县惠农政策资金比前年增长了20%,但小麦种子价格普遍上涨约20%,化肥价格普遍上涨25%以上,另外还有饲料价格的上涨,使农户的种畜及饲养成本增加,实际情况是农户户均购买生产资料支出去年增长了约30%,使得农民增收十分困难。
(二)农村基础设施改善难。
民族贫困地区地方财政收入少,如临潭县2005年全县地方财政收入只有1674万元,财政支出20044万元,收入只有支出的8%,财政收入来源少,使得投入农村基础建设的资金受到了很大限制。近年来,其他发达地区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很大,但民族贫困地区由于财力制约而停滞不前,使得大部分农民靠天吃饭的现状还难以改变,仍沿袭“种在地,收在天”的原始农耕方式,种多收少,生活十分困难。基础设施建设差,使得民族贫困地区与其他地区相比只能是“越跑越慢”。
(三)农村社会保障和卫生医疗水平提高难。
据调查,目前民族贫困地区农民生活难题前四位的分别是疾病、自然灾害、子女上学、劳动力不足或丧失。医疗设施简陋,社会保障一片空白,使得农村因病致贫、返贫,甚至因为贫困无法就医的现象非常普遍。这是直接导致农民致贫因素之一。通过对临潭县3.个乡进行的贫困状况分析,人均收人不足800元户占总户数的约10%。其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占35%;因劳动能力不全或丧失者占贫困户的25%;因自然灾害致贫的占25%;子女上学支出巨额费用的占15%。
(四)农民融资难。
由于贫困地区金融机构萎缩,特别是对农户、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贷款基本上只剩农村信用社。农村信用社由于资金实力不足,使得农民贷款很难。如临潭县信用社,2005年存款余额仅为13190.万元,全县农民人均存款仅有963元。加上民族贫困地区资金市场不灵活,资金长期供不应求,所以农村信用社利率上浮很大,使得农民即使能贷上款,成本也很大。如临潭县农信社2005年平均利率为8.87%,而农民在种植业、养殖业方面的利润不到10%。农民贷款难,还款同样很难。这也是民族贫困地区农信社发展缓慢,贷款不良率高的原因。
(五)农民自身素质提高难。
通过对临潭县3个乡20户农户调查,农民群众文化素质普遍低下:20~35岁村民平均受教育是7~8年,36~45岁村民平均受教育是4~5年,青年农民的素质高一些,但仍然达不到九年义务教育水平,而46岁以上的中老年农民,约50%为文盲和半文盲。具有较低文化素质的农民,思想观念陈旧落后,市场意识不强,面对纷繁复杂的市场经济,不能正确分析当地的资源优势,只是盲目跟从,盲目投资。还有的村庄,镇、村干部千方百计从外地引来项目,但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等原因,农民积极性不高。不配合,致使好项目无法落实。
(六)村庄建设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特征之一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达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临潭县有141个行政村,有723个村民小组,近13.7万农业人口,每个村民小组平均有农户40户。有的村农户居住相对集中,但大部分农户分散居住一,布局十分散乱,在牧民地区人畜共住现象十分普遍,农民住宅非常落后。在民族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缩小城乡差距,任重丽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