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xbqg.net,灰色地带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大八人的十一篇。
再一个值得关注的典型是人大的石洪涛。
书中选用他两篇散文,即《母亲》《女人麻辣烫男人温吞水》。
石洪涛在《母亲》中说他的父母都是瞎子,靠在大街上拉二胡卖艺谋生,日子凄苦至于极点,但母亲不在乎,顽强地在冬天、在露天、在墙边,一个人把他生下。
读这篇散文谁都会洒下泪水。这样的孩子肯定是艰难的、质朴的、踏实的。但随后那篇《女人麻辣烫男人温吞水》给人一个相反的印象,作者似乎没有什么苦难、不幸,他生于豪门世家,一心一意津津乐道于吃喝、消费,讨论的是男人怕老婆,阔女人登征婚广告等等。
这就是当代中国的青年!他们原先生活在底层,一旦上大学以后,再不关怀底层,瞄准的是白领,心中认同的也仅是白领的生活消费观,久而久之会蔑视底层,充当底层人的压榨者!
中国真已到“小康”社会了吗?据说全中国有一百万贫困大学生,这些学生进大学以后大概都像石洪涛这样留意富人的奢华、无聊,反把自己的出身忘了。一旦鸡零狗碎的东西关注得多了,整个人就慢慢世俗世故,精神被消费时代的奢风蛀蚀一空,虚虚地浮在“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这富贵风流之地会不会也像《红楼梦》中的葫芦庙失火,“于是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将一条街烧得火焰山一般,……烧成一片瓦砾场”呢?
当下人文精神匮乏如一片“瓦砾场”并非夸大其辞!
本书下编是十二位学子的十二首诗和五人的五篇小说。
诗多是现代派的,如北大闫妮《一次夜晚的来临》、清华扎西《时间,一种幻觉》。
在我看来所谓“现代派”就是除了作者谁也难弄个明白的东西。或许有人不信,就看看这一句:“**仿佛我书桌上的尘土,陷入固有物的秩序,他们移动着,规律地运行生长和死亡。”(《时间,一种幻觉》)。
这种诗我看不明白,谁要读懂了,我只能倍感惊讶。
为什么?因为我自己好歹还是文学专业的研究生,平时还码码字,发发文章,写写书,按理总该达到一定档次了,但我不怕别人笑话,当下的所谓“现代派”(或后现代),十首中我倒有十一首弄不懂,怎样推敲都弄不懂,长此以往我就懒得看这些东西了。
我不仅知道自己不懂,问一些评论家都说不懂,再问一些写现代派诗的,我问你读得懂别人写的现代派诗吗,回答也是不懂,他们只懂自己的。
新诗探索弄到这一步就该遭骂了,但至今无人公开表示,仿佛说了自己就不够级别档次,于是全在瞒和骗,让那帮自唱自吟的所谓“诗人”得道上天!
难怪《诗刊》一位编辑感叹说:《诗刊》只发行一万多份,全国的诗人或自封为诗人的“诗人”却上百万!
这是诗和诗人的悲哀!
进一步说,读者不必惭愧,要有自信,他的诗我读不懂,肯定不是我有问题,而是他有问题,他码字码得出了格,失去了最基本的“度”。
真正的好诗,比如北大王敖《写给过去的情诗》未能入选。任何选本挂一漏万都在所难免,好在人们会自发自动地在心中保存最优秀的作品。
至于小说,我觉得不太好说。总体言之,也应在“叹息”之列。
1999年4月,北京。
大八人的十一篇。
再一个值得关注的典型是人大的石洪涛。
书中选用他两篇散文,即《母亲》《女人麻辣烫男人温吞水》。
石洪涛在《母亲》中说他的父母都是瞎子,靠在大街上拉二胡卖艺谋生,日子凄苦至于极点,但母亲不在乎,顽强地在冬天、在露天、在墙边,一个人把他生下。
读这篇散文谁都会洒下泪水。这样的孩子肯定是艰难的、质朴的、踏实的。但随后那篇《女人麻辣烫男人温吞水》给人一个相反的印象,作者似乎没有什么苦难、不幸,他生于豪门世家,一心一意津津乐道于吃喝、消费,讨论的是男人怕老婆,阔女人登征婚广告等等。
这就是当代中国的青年!他们原先生活在底层,一旦上大学以后,再不关怀底层,瞄准的是白领,心中认同的也仅是白领的生活消费观,久而久之会蔑视底层,充当底层人的压榨者!
中国真已到“小康”社会了吗?据说全中国有一百万贫困大学生,这些学生进大学以后大概都像石洪涛这样留意富人的奢华、无聊,反把自己的出身忘了。一旦鸡零狗碎的东西关注得多了,整个人就慢慢世俗世故,精神被消费时代的奢风蛀蚀一空,虚虚地浮在“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这富贵风流之地会不会也像《红楼梦》中的葫芦庙失火,“于是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将一条街烧得火焰山一般,……烧成一片瓦砾场”呢?
当下人文精神匮乏如一片“瓦砾场”并非夸大其辞!
本书下编是十二位学子的十二首诗和五人的五篇小说。
诗多是现代派的,如北大闫妮《一次夜晚的来临》、清华扎西《时间,一种幻觉》。
在我看来所谓“现代派”就是除了作者谁也难弄个明白的东西。或许有人不信,就看看这一句:“**仿佛我书桌上的尘土,陷入固有物的秩序,他们移动着,规律地运行生长和死亡。”(《时间,一种幻觉》)。
这种诗我看不明白,谁要读懂了,我只能倍感惊讶。
为什么?因为我自己好歹还是文学专业的研究生,平时还码码字,发发文章,写写书,按理总该达到一定档次了,但我不怕别人笑话,当下的所谓“现代派”(或后现代),十首中我倒有十一首弄不懂,怎样推敲都弄不懂,长此以往我就懒得看这些东西了。
我不仅知道自己不懂,问一些评论家都说不懂,再问一些写现代派诗的,我问你读得懂别人写的现代派诗吗,回答也是不懂,他们只懂自己的。
新诗探索弄到这一步就该遭骂了,但至今无人公开表示,仿佛说了自己就不够级别档次,于是全在瞒和骗,让那帮自唱自吟的所谓“诗人”得道上天!
难怪《诗刊》一位编辑感叹说:《诗刊》只发行一万多份,全国的诗人或自封为诗人的“诗人”却上百万!
这是诗和诗人的悲哀!
进一步说,读者不必惭愧,要有自信,他的诗我读不懂,肯定不是我有问题,而是他有问题,他码字码得出了格,失去了最基本的“度”。
真正的好诗,比如北大王敖《写给过去的情诗》未能入选。任何选本挂一漏万都在所难免,好在人们会自发自动地在心中保存最优秀的作品。
至于小说,我觉得不太好说。总体言之,也应在“叹息”之列。
1999年4月,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