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xbqg.net,唐朝那些事儿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契丹与奚在李窟哥与可度者两位酋长的统治下,一直安分守己,三方关系很融洽、和谐……但是,国与国(或者说两个政权之间)之间能够做到相安无事、友谊长青的概率是不高的。 公元660年,李窟哥与可度者先后去世,他们的继任却不安分了。
契丹李窟哥的继任者为阿卜固、奚可度者的继任者为匹帝,这两位仁兄竟然联手反唐了!原因无可查,或许是受突厥的挑唆,或许想摆脱与大唐的藩属关系。这两位的反唐军事行动毫无可圈可点之处,很快就被大唐给镇压了,阿卜固被俘,匹帝在乱军中被阵斩。
前去镇压叛乱的大唐将领也都是基本没有名气的人,如来自突厥的阿史德枢宾、延陀梯真、霫的酋长李含珠等人,唯一有点名气的是已经刚刚上任的魏州刺史狄仁杰的第一道命令就是解放所有在此服苦役的百姓们回家,忙他们该忙的事儿去!听闻消息的百姓们大为高兴,史载“百姓咸歌诵之,相与立碑以纪恩惠。”独孤思庄所说的契丹大举入侵非虚言,此时契丹正大闹河北,攻城略地,兵锋所至,难以抵挡。
黄河以北地区震动,狄仁杰临危受命,应朝廷所派,前来主持魏州事务,防备契丹继续南下侵扰。……帷幕就此拉开!唐时,在东北/华北存在契丹、奚、霫(音:xi)、室韦、靺鞨等少数民族政权。
初唐,在李渊、李世民两代皇帝的努力下,各民族势力先后臣服大唐,未明确表示臣服的,也在向大唐朝贡,认可大唐的宗主国地位。
贞观年间。太宗李世民被四方民族朝拜尊称为“天可汗”,进一步确立了大唐对周边民族势力的名义上的藩属关系!这其中,契丹、奚因与唐直接接壤。与唐之间的故事就多了起来。唐于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在契丹设立松漠都督府。以契丹酋长大贺窟哥为都督,并赐姓李;在奚设立饶乐都督府,以奚酋长可度者为都督。
升级为右领军郎将的薛仁贵。随后,唐任命李窟哥的孙子李尽忠为松漠都督府都督,继续统治契丹。
那我们的故事就从契丹开始吧。契丹与奚的叛乱被镇压之后,高宗任命李窟哥的孙子李尽忠为武卫大将军、松漠都督府都督;李窟哥的另一个孙子枯莫离则被任命为左卫将军、弹汗州刺史、归顺郡王;还有一个孙子,是武德初年就投靠大唐的契丹部落酋长孙敖曹的孙子孙万荣,被任命为归诚州刺史。
提前说一下。这个孙万荣,很是厉害!噢,孙万荣还有个身份——李尽忠的妹夫,俩人是连襟!契丹在李窟哥、孙万荣、枯莫离等人的统领下,继续与唐朝保持了良好的关系,并且,在大唐历次征讨朝鲜半岛三国的战争中,都能看到契丹士兵的身影。
甚至到了睿宗李旦垂拱初年(约公元686年),孙万荣一度被封为右钤卫将军(钤,音qián)、永乐县公。若非契丹恢复了与大唐的藩属关系。这种升迁是绝无可能的。这就是开场时“契丹大举入侵”前双方的关系,只能说,虽然有磕磕绊绊。但大形势是好的。那如今双方反目,刀枪相向的原因是什么?
很简单: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赵文翙,时任营州都督。赵文翙,史书无传,仅出现于此处。营州为大唐东北重镇,西边比邻奚,北边比邻契丹,东边是安东都护府。
周边形势可知。营州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赵文翙能够镇守此处。可知他也非等闲之辈——等闲之辈也不可能被派来这里。不过,赵文翙却不是个好人。为人傲慢无礼而又固执,更仗着自己是大唐要员,平时不把契丹和奚放在眼里,把人家的酋长都当做奴仆来使唤,这些酋长中,就包括李尽忠、孙万荣等人。
出于实力不对等以及从大局考虑,李尽忠、孙万荣等人忍了!直到公元696年,他们忍无可忍了!这一年,契丹发生了大饥荒,少数民族,平时主要食物就是养的牛啊羊啊,运气好点还能出去打点猎物。
这要是发生了饥荒,不像中原,平时还储备着粮食,米饭吃不成,喝稀粥也能凑合过。您问没有粮食,不是还有牛羊嘛?得了,人都没得吃,牛羊更是早就饿死了,那是吃一只少一只!作为比邻契丹的营州都督府,不可能不知道这一情况,应该在这个时候给予接济,帮人家渡过难关。
可赵文翙却视而不见,眼看着契丹族人挨饿,却不予理睬。平时欺负我们也就算了,现在契丹有难,你赵文翙竟然袖手旁观!饭都没得吃,早晚饿死,不如战死——反了!刚好此时大唐边境的大部精力被牵制于西线吐蕃战场,两个月前,唐军大败于吐蕃之手.
此时大唐——确切说是武周朝——的皇帝已经是武曌了(我们熟知的武则天)。她执政以来,大唐内部的情势在《新唐书》卷四本纪第四<则天皇帝>里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到。
在本纪<则天皇帝>中,有一个字出现的概率和频率极高,这个字就是——“杀”!
第一杀,“大杀唐宗室”,我就引用其中的两句话吧:“杀韩王元嘉、鲁王灵夔、范阳郡王霭、黄国公譔、东莞郡公融及常乐公主”“杀南安君王颍、鄅国公昭及诸宗室李直、李敞、李然、李勋、李策、李越、李黯、李玄、李英、李志业、李知言、李玄贞。”
第二杀,大杀文武大臣,杀中书令裴炎、杀太子通事舍人郝象贤、杀天官(吏部)侍郎郑玄挺、杀夏官(兵部)侍郎崔察、杀地官(户部)尚书王本立、杀冬官(工部)尚书苏幹……以上是文官;武将呢,杀左鹰扬卫将军赵怀节、杀将军阿史那惠、杀左金吾卫大将军丘神勣、杀左豹韬卫将军卫蒲山、杀右玉钤卫大将军张虔勖……
特别是公元688年到公元691年的四年时间里,仅仅《新唐书》中,“杀”字就出现了43次,“杀”字后紧跟的人名多达95人。
举国精英,在这场历时数年的血腥大屠杀中损失殆尽。
以上名字。大家可能第一次看到,那些人的死,无足轻重。特别是李氏宗室,大都是些养尊处优的王公。平时的主要工作也就是吃喝玩乐,死与不死,无关帝国紧要。
但是下面两个名字却重要了,并且你不会陌生:程务挺(程名振之子)、黑齿常之(击败过苏定方),也在这次大清洗中被杀。
>
契丹与奚在李窟哥与可度者两位酋长的统治下,一直安分守己,三方关系很融洽、和谐……但是,国与国(或者说两个政权之间)之间能够做到相安无事、友谊长青的概率是不高的。 公元660年,李窟哥与可度者先后去世,他们的继任却不安分了。
契丹李窟哥的继任者为阿卜固、奚可度者的继任者为匹帝,这两位仁兄竟然联手反唐了!原因无可查,或许是受突厥的挑唆,或许想摆脱与大唐的藩属关系。这两位的反唐军事行动毫无可圈可点之处,很快就被大唐给镇压了,阿卜固被俘,匹帝在乱军中被阵斩。
前去镇压叛乱的大唐将领也都是基本没有名气的人,如来自突厥的阿史德枢宾、延陀梯真、霫的酋长李含珠等人,唯一有点名气的是已经刚刚上任的魏州刺史狄仁杰的第一道命令就是解放所有在此服苦役的百姓们回家,忙他们该忙的事儿去!听闻消息的百姓们大为高兴,史载“百姓咸歌诵之,相与立碑以纪恩惠。”独孤思庄所说的契丹大举入侵非虚言,此时契丹正大闹河北,攻城略地,兵锋所至,难以抵挡。
黄河以北地区震动,狄仁杰临危受命,应朝廷所派,前来主持魏州事务,防备契丹继续南下侵扰。……帷幕就此拉开!唐时,在东北/华北存在契丹、奚、霫(音:xi)、室韦、靺鞨等少数民族政权。
初唐,在李渊、李世民两代皇帝的努力下,各民族势力先后臣服大唐,未明确表示臣服的,也在向大唐朝贡,认可大唐的宗主国地位。
贞观年间。太宗李世民被四方民族朝拜尊称为“天可汗”,进一步确立了大唐对周边民族势力的名义上的藩属关系!这其中,契丹、奚因与唐直接接壤。与唐之间的故事就多了起来。唐于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在契丹设立松漠都督府。以契丹酋长大贺窟哥为都督,并赐姓李;在奚设立饶乐都督府,以奚酋长可度者为都督。
升级为右领军郎将的薛仁贵。随后,唐任命李窟哥的孙子李尽忠为松漠都督府都督,继续统治契丹。
那我们的故事就从契丹开始吧。契丹与奚的叛乱被镇压之后,高宗任命李窟哥的孙子李尽忠为武卫大将军、松漠都督府都督;李窟哥的另一个孙子枯莫离则被任命为左卫将军、弹汗州刺史、归顺郡王;还有一个孙子,是武德初年就投靠大唐的契丹部落酋长孙敖曹的孙子孙万荣,被任命为归诚州刺史。
提前说一下。这个孙万荣,很是厉害!噢,孙万荣还有个身份——李尽忠的妹夫,俩人是连襟!契丹在李窟哥、孙万荣、枯莫离等人的统领下,继续与唐朝保持了良好的关系,并且,在大唐历次征讨朝鲜半岛三国的战争中,都能看到契丹士兵的身影。
甚至到了睿宗李旦垂拱初年(约公元686年),孙万荣一度被封为右钤卫将军(钤,音qián)、永乐县公。若非契丹恢复了与大唐的藩属关系。这种升迁是绝无可能的。这就是开场时“契丹大举入侵”前双方的关系,只能说,虽然有磕磕绊绊。但大形势是好的。那如今双方反目,刀枪相向的原因是什么?
很简单: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赵文翙,时任营州都督。赵文翙,史书无传,仅出现于此处。营州为大唐东北重镇,西边比邻奚,北边比邻契丹,东边是安东都护府。
周边形势可知。营州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赵文翙能够镇守此处。可知他也非等闲之辈——等闲之辈也不可能被派来这里。不过,赵文翙却不是个好人。为人傲慢无礼而又固执,更仗着自己是大唐要员,平时不把契丹和奚放在眼里,把人家的酋长都当做奴仆来使唤,这些酋长中,就包括李尽忠、孙万荣等人。
出于实力不对等以及从大局考虑,李尽忠、孙万荣等人忍了!直到公元696年,他们忍无可忍了!这一年,契丹发生了大饥荒,少数民族,平时主要食物就是养的牛啊羊啊,运气好点还能出去打点猎物。
这要是发生了饥荒,不像中原,平时还储备着粮食,米饭吃不成,喝稀粥也能凑合过。您问没有粮食,不是还有牛羊嘛?得了,人都没得吃,牛羊更是早就饿死了,那是吃一只少一只!作为比邻契丹的营州都督府,不可能不知道这一情况,应该在这个时候给予接济,帮人家渡过难关。
可赵文翙却视而不见,眼看着契丹族人挨饿,却不予理睬。平时欺负我们也就算了,现在契丹有难,你赵文翙竟然袖手旁观!饭都没得吃,早晚饿死,不如战死——反了!刚好此时大唐边境的大部精力被牵制于西线吐蕃战场,两个月前,唐军大败于吐蕃之手.
此时大唐——确切说是武周朝——的皇帝已经是武曌了(我们熟知的武则天)。她执政以来,大唐内部的情势在《新唐书》卷四本纪第四<则天皇帝>里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到。
在本纪<则天皇帝>中,有一个字出现的概率和频率极高,这个字就是——“杀”!
第一杀,“大杀唐宗室”,我就引用其中的两句话吧:“杀韩王元嘉、鲁王灵夔、范阳郡王霭、黄国公譔、东莞郡公融及常乐公主”“杀南安君王颍、鄅国公昭及诸宗室李直、李敞、李然、李勋、李策、李越、李黯、李玄、李英、李志业、李知言、李玄贞。”
第二杀,大杀文武大臣,杀中书令裴炎、杀太子通事舍人郝象贤、杀天官(吏部)侍郎郑玄挺、杀夏官(兵部)侍郎崔察、杀地官(户部)尚书王本立、杀冬官(工部)尚书苏幹……以上是文官;武将呢,杀左鹰扬卫将军赵怀节、杀将军阿史那惠、杀左金吾卫大将军丘神勣、杀左豹韬卫将军卫蒲山、杀右玉钤卫大将军张虔勖……
特别是公元688年到公元691年的四年时间里,仅仅《新唐书》中,“杀”字就出现了43次,“杀”字后紧跟的人名多达95人。
举国精英,在这场历时数年的血腥大屠杀中损失殆尽。
以上名字。大家可能第一次看到,那些人的死,无足轻重。特别是李氏宗室,大都是些养尊处优的王公。平时的主要工作也就是吃喝玩乐,死与不死,无关帝国紧要。
但是下面两个名字却重要了,并且你不会陌生:程务挺(程名振之子)、黑齿常之(击败过苏定方),也在这次大清洗中被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