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xbqg.net,唐朝那些事儿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他对屈突通的部下说:“我知道你们的家属都在长安,唐公已经攻下长安,只要你们投降我保证你们和你们家人的安全。”接着又说:“永丰仓在我们手中,你们投降保证让你们吃饱饭。”
这句话虽然很短,对屈突通的士兵却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大家都知道,你屈突通可以杀死自己的儿子,我们可不能不管我们的妻儿老母。
做为家里的男丁,我就是家里的天,如果我死了,我的家人怎么办呀,我要回去和家人团聚。
看今天的情况如果继续和屈突通混下去,不止屈突通要玩完,自己也得跟着殉葬。屈大人死了不能白死,皇上得为他开个追悼会,还能弄顶忠臣的帽子戴上,妻儿老母自有皇家照看。
我要是死了,谁会记得我呀,无论怎么想,和屈突通混下去都不合适。第一个士兵向屈突通叹了口气,走向了对面,接着就有第二个士兵走过去,而且还说了一句比较经典的话:“谁给我饭吃,我就跟谁混。”
这一句话一下惊醒了观望的士兵,对啊,我们就是为了能吃饱饭,管他谁当皇上呢,他们都认为和屈突通继续混下去这笔买卖不合算。
于是出现了屈突通最不想看见的一幕,所有的士兵在很短的时间里放下武器,离他而去,转向了敌方的阵营。就是为了一顿饭。他不明白这是为什么?难道你们就没有气节吗?难道你们没有忠心吗?
他不懂,忠心与气节对于普通的老百姓是高不可攀的东西,既没有在一起打过麻将,也没有在一起喝过酒。没有时间认识,关键时刻当然也就不起什么作用了。
他不懂,人和人之间是不同的,将军和士兵之间是不同的,读过书的人和没有读过书的人之间是不同的。不应该拿自己做人的标准去衡量别人。那样只会让自己很累,同时别人也会很难受。
他不懂,在那样的乱世对于普通人来说,只有两样东西最重要,一是活着,二是吃饱饭。寒风中。屈突通下马,朝东南而拜,天气并不是很冷,但是他的心却像是结了冰一样。
他知道自己已经没法改变这一切,自己还能为了这个残破的国家做些什么呢?他哭了。一种很无奈的哭声,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最后的结果似乎早已注定是失败。他的心表面很硬,现在却变的很软。是什么让这位征战沙场的老将突然间流出了浑浊的泪水?
是什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让一个老人的心肠由刚硬变为软弱?是本钱,本钱没了,再也不能做生意了。本钱没了,就意味着信念也跟着没了。一个人最害怕的不是被打败。
一个人最害怕的是支撑自己的信念被摧毁。面对东南屈突通深深三拜后,说出了这样的话:“皇上啊。我没有力量在护卫这个国家了,我的力量已经枯竭,天地神明了解我的忠心。”只看这句话。不继续向下看,会认为这是屈突通的遗言。
会想到这位老将军说完这句话后,以身许国,成就一位忠臣之名。但是,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一个人活着比死了更有价值。告诉千千万万的后来者,能活着就不要选择死亡。死亡并不恐惧。自己选择死亡才叫恐惧。(因为畏惧人生,所以选择死亡)
之后他没有自杀。被窦琮俘虏送到了长安,此时的李渊已经占据长安,被封为唐王(自己让皇帝封的)。李渊对于屈突通的到来表示欢迎,任命屈突通担任兵部尚书(国防部部长),赐爵蒋国公,兼任秦公元帅府长史(李世民的部属)。
兵部尚书只是一个荣誉官衔,屈突通真正担任的是秦公元帅府长史,成为了李世民的下属,从此屈突通和李世民接下了不解之缘。屈突通先后跟从李世民,攻破薛仁果、铲平刘武周、平王世充、灭窦建德。建立了赫赫功勋,终于成为一代名将。
名登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做为隋朝的臣子,他想挽大厦于将崩,虽然结果失败了,这不能是他的错,历史的规律就摆在那里——君无道,万民必诛之。他也只是尽臣子的本分,对于后来他投降唐朝,虽然他做的事情和吴三桂前期做的事情差不多,但是不能一概而论。
吴三桂的出发点是为了私仇;屈突通是为了国家尽了死力后,实在无法改变什么,才迫不得已投降;吴三桂所投降的清朝,在明末时属于异族;李唐王朝则不是异族,隋王朝和唐王朝的更替,只能算作汉族统治者内部权力的更换,所以屈突通的行为不属于卖国行为,情节上要比吴三桂同志好的多。我们再来比较一下,吴三桂同志和屈突通同志在各自的那个时代后期的表现。
吴三桂,被清朝统治者封为平西王,他还不满足,最后举起了反清的大旗,对他反清的行为,我不持批判态度(因为我认为当时的反清,就和后来的抗日差不多,区别在于满族征服了汉族,而日本没有征服中国),但是由此带来的生灵涂炭、百姓流离失所、阻碍经济的发展,这就不能不说是他的错了。再看屈突通,投降唐朝后,死心塌地的跟着李世民干,没有起过什么幺蛾子。
而且功勋卓著,为祖国重新一统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即使后来不打仗了(因为天下已经统一,基本上无仗可打),屈突通当官是非常清廉的,李世民和魏征曾经谈论过屈突通的清廉,赞叹不已。
所以屈突通同志的本性要比吴三桂同志正直,清廉的多。这场关于屈突通同志和吴三桂同志的研讨会到此结束,如果有什么疑问可以随时和与会专家取得联系,与我们观点不一样的,也可以随时与我们沟通。
现在写下本人对屈突通的一点小评价:品行端正的人。正直的将军,清廉的官员,关键时刻做出正确选择(如果他自杀了,历史上顶多写下某年某日隋朝将领屈突通因战败,自杀许国。他的历史地位会低很多很多,因为他后来做的事情,他都没有办法去做了),虽然投降,无需指责。初唐,一代名将。一代贤臣——屈突通。
与此同时,李渊也没有闲着,忙着稳定关中的局势,依旧是接受受降,关键是有的识时务。投降了;有的一根筋,不投降;有的投降的隔着不投降的,想来会师都不能,这怎么办?
怎么办,也难不倒李渊,他命令李世民率军前去受降,投降的就接受,不投降的就打到他投降为止。总之是先减除长安外围的威胁。然后一举攻下长安。
李世民一行还有一个更主要的任务,就是接应叔叔李神通和自己的妹妹,即后来的平阳公主。女中豪杰平阳公主。李渊的女儿,和李建成、李世民都是李渊正妻窦氏所生,后来嫁给了柴绍。李渊在太原起兵的时候,柴绍夫妇身在长安,李渊给他们写信告诉他们,自己将要起兵。希望他们能够到太原来会合。
收到信的柴绍和妻子商量说:“你和我一起走,会惹来麻烦。如果你不和我一起走,你会有危险。这可怎么办呀?”平阳公主说:“你平时挺利索的,今天怎么婆婆妈妈的,你走你的,我一个女人容易躲藏,我自己想办法。”
柴绍素知自己这个妻子不比其他弱女子,有的男人尚且不及,于是说道:“我不是担心你吗?既然这样,你自己多加小心... -->>
他对屈突通的部下说:“我知道你们的家属都在长安,唐公已经攻下长安,只要你们投降我保证你们和你们家人的安全。”接着又说:“永丰仓在我们手中,你们投降保证让你们吃饱饭。”
这句话虽然很短,对屈突通的士兵却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大家都知道,你屈突通可以杀死自己的儿子,我们可不能不管我们的妻儿老母。
做为家里的男丁,我就是家里的天,如果我死了,我的家人怎么办呀,我要回去和家人团聚。
看今天的情况如果继续和屈突通混下去,不止屈突通要玩完,自己也得跟着殉葬。屈大人死了不能白死,皇上得为他开个追悼会,还能弄顶忠臣的帽子戴上,妻儿老母自有皇家照看。
我要是死了,谁会记得我呀,无论怎么想,和屈突通混下去都不合适。第一个士兵向屈突通叹了口气,走向了对面,接着就有第二个士兵走过去,而且还说了一句比较经典的话:“谁给我饭吃,我就跟谁混。”
这一句话一下惊醒了观望的士兵,对啊,我们就是为了能吃饱饭,管他谁当皇上呢,他们都认为和屈突通继续混下去这笔买卖不合算。
于是出现了屈突通最不想看见的一幕,所有的士兵在很短的时间里放下武器,离他而去,转向了敌方的阵营。就是为了一顿饭。他不明白这是为什么?难道你们就没有气节吗?难道你们没有忠心吗?
他不懂,忠心与气节对于普通的老百姓是高不可攀的东西,既没有在一起打过麻将,也没有在一起喝过酒。没有时间认识,关键时刻当然也就不起什么作用了。
他不懂,人和人之间是不同的,将军和士兵之间是不同的,读过书的人和没有读过书的人之间是不同的。不应该拿自己做人的标准去衡量别人。那样只会让自己很累,同时别人也会很难受。
他不懂,在那样的乱世对于普通人来说,只有两样东西最重要,一是活着,二是吃饱饭。寒风中。屈突通下马,朝东南而拜,天气并不是很冷,但是他的心却像是结了冰一样。
他知道自己已经没法改变这一切,自己还能为了这个残破的国家做些什么呢?他哭了。一种很无奈的哭声,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最后的结果似乎早已注定是失败。他的心表面很硬,现在却变的很软。是什么让这位征战沙场的老将突然间流出了浑浊的泪水?
是什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让一个老人的心肠由刚硬变为软弱?是本钱,本钱没了,再也不能做生意了。本钱没了,就意味着信念也跟着没了。一个人最害怕的不是被打败。
一个人最害怕的是支撑自己的信念被摧毁。面对东南屈突通深深三拜后,说出了这样的话:“皇上啊。我没有力量在护卫这个国家了,我的力量已经枯竭,天地神明了解我的忠心。”只看这句话。不继续向下看,会认为这是屈突通的遗言。
会想到这位老将军说完这句话后,以身许国,成就一位忠臣之名。但是,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一个人活着比死了更有价值。告诉千千万万的后来者,能活着就不要选择死亡。死亡并不恐惧。自己选择死亡才叫恐惧。(因为畏惧人生,所以选择死亡)
之后他没有自杀。被窦琮俘虏送到了长安,此时的李渊已经占据长安,被封为唐王(自己让皇帝封的)。李渊对于屈突通的到来表示欢迎,任命屈突通担任兵部尚书(国防部部长),赐爵蒋国公,兼任秦公元帅府长史(李世民的部属)。
兵部尚书只是一个荣誉官衔,屈突通真正担任的是秦公元帅府长史,成为了李世民的下属,从此屈突通和李世民接下了不解之缘。屈突通先后跟从李世民,攻破薛仁果、铲平刘武周、平王世充、灭窦建德。建立了赫赫功勋,终于成为一代名将。
名登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做为隋朝的臣子,他想挽大厦于将崩,虽然结果失败了,这不能是他的错,历史的规律就摆在那里——君无道,万民必诛之。他也只是尽臣子的本分,对于后来他投降唐朝,虽然他做的事情和吴三桂前期做的事情差不多,但是不能一概而论。
吴三桂的出发点是为了私仇;屈突通是为了国家尽了死力后,实在无法改变什么,才迫不得已投降;吴三桂所投降的清朝,在明末时属于异族;李唐王朝则不是异族,隋王朝和唐王朝的更替,只能算作汉族统治者内部权力的更换,所以屈突通的行为不属于卖国行为,情节上要比吴三桂同志好的多。我们再来比较一下,吴三桂同志和屈突通同志在各自的那个时代后期的表现。
吴三桂,被清朝统治者封为平西王,他还不满足,最后举起了反清的大旗,对他反清的行为,我不持批判态度(因为我认为当时的反清,就和后来的抗日差不多,区别在于满族征服了汉族,而日本没有征服中国),但是由此带来的生灵涂炭、百姓流离失所、阻碍经济的发展,这就不能不说是他的错了。再看屈突通,投降唐朝后,死心塌地的跟着李世民干,没有起过什么幺蛾子。
而且功勋卓著,为祖国重新一统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即使后来不打仗了(因为天下已经统一,基本上无仗可打),屈突通当官是非常清廉的,李世民和魏征曾经谈论过屈突通的清廉,赞叹不已。
所以屈突通同志的本性要比吴三桂同志正直,清廉的多。这场关于屈突通同志和吴三桂同志的研讨会到此结束,如果有什么疑问可以随时和与会专家取得联系,与我们观点不一样的,也可以随时与我们沟通。
现在写下本人对屈突通的一点小评价:品行端正的人。正直的将军,清廉的官员,关键时刻做出正确选择(如果他自杀了,历史上顶多写下某年某日隋朝将领屈突通因战败,自杀许国。他的历史地位会低很多很多,因为他后来做的事情,他都没有办法去做了),虽然投降,无需指责。初唐,一代名将。一代贤臣——屈突通。
与此同时,李渊也没有闲着,忙着稳定关中的局势,依旧是接受受降,关键是有的识时务。投降了;有的一根筋,不投降;有的投降的隔着不投降的,想来会师都不能,这怎么办?
怎么办,也难不倒李渊,他命令李世民率军前去受降,投降的就接受,不投降的就打到他投降为止。总之是先减除长安外围的威胁。然后一举攻下长安。
李世民一行还有一个更主要的任务,就是接应叔叔李神通和自己的妹妹,即后来的平阳公主。女中豪杰平阳公主。李渊的女儿,和李建成、李世民都是李渊正妻窦氏所生,后来嫁给了柴绍。李渊在太原起兵的时候,柴绍夫妇身在长安,李渊给他们写信告诉他们,自己将要起兵。希望他们能够到太原来会合。
收到信的柴绍和妻子商量说:“你和我一起走,会惹来麻烦。如果你不和我一起走,你会有危险。这可怎么办呀?”平阳公主说:“你平时挺利索的,今天怎么婆婆妈妈的,你走你的,我一个女人容易躲藏,我自己想办法。”
柴绍素知自己这个妻子不比其他弱女子,有的男人尚且不及,于是说道:“我不是担心你吗?既然这样,你自己多加小心...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