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xbqg.net,大明枭臣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总得来说,从莽古堡到孟养城的这一条路算是一段非常安全的路径,以姜榆罔这段时间对这一带环境的了解,从莽古堡到孟养城市不会出现什么意外的。
这条路安全到姜榆罔能够放心阿天一个人在这条路上于孟养城和莽古堡之间来回,而黎重可以经受了几个月的充分训练,是他手下表现最优秀的秘理院密军之一,是不可能在这种地方出现问题的。
姜榆罔这样想着,而问题随着这种分析又陷入了死结中。
既然不是在从莽古堡到孟养城的路上出了问题,那最大的可能就是黎重根本没有在莽古堡接到来自蛮寺寨的情报。没有接到情报,自然没有道理前来孟养城向他送信了。
想到这里,姜榆罔心头一沉,没有接到情报的原因是什么?
是蛮寺寨大营已经派出援军,但是援军的消息没有从蛮寺寨送到莽古堡来;还是蛮寺寨大营虽然接到了他们的求援,但是仍然没有派出援军;又或是最让人不安的情况:蛮寺寨大营根本没有接到他们求援的情报,甚至根本不知道孟养城这边的情况。
越是这么想,姜榆罔就越是觉得坐立难安。
他忽然间想起来了一个词:战争迷雾。曾经他也经历过不少战斗,主要是在莽古山上和麓川军之间爆发的战斗,以及在莽古山一带清剿盗匪的战斗。
但是那些战斗涉及到的人数和战斗的范围其实都在一个很有限的范围内,最大的一次战斗也就是发生在南桑寨的战斗了。
而就算是那一场规模最大的战斗,参与的人数也没有超过一千人,战斗的范围也只是一个山寨的大小。而那种规模的战斗和眼下将要面临的孟养城大战存在着本质的区别,这种区别可能算是一种量变所带来的质变。
那就是战争迷雾的产生。曾经的战斗,发生在一个村寨的大小范围内,人数不超过一千,因而造成的结果就是无论战场上的战士布置,战斗状况,还是所有的战斗进行点,都能在很短的时间被被战斗的指挥者所掌握。
换句话说,小规模战斗中最关键的战斗信息,是能够被战斗指挥者所充分掌握的,如果是打牌的话,那就能看清楚每一名牌手手上的牌。
而像是孟养城大战这样的大规模战斗,许多战斗的信息就变得难以掌握了。
先从战士人数来讲,不说敌方麓川军的军力,就算是己方明军的人数,姜榆罔也并不是特别清楚,只有一个相对模糊的数字。
孟养城一带的军力布置主要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守备孟养城的部队;第二部分,守备孟养城以北茵多基大湖以南村寨的部队;第三部分,守备孟养城以东的南马寨直到和平镇的部队;第四部分,守备其他地区防线的部队。
理论上,全部的孟养城守备军中,战兵人数超过七千,民夫工匠等后勤人员的人员也在七千左右,合计总人数应该在一万五千人左右。
但是眼下孟养城防线的实际维持人数显然没有这么多,造成这一点的原因也很简单:损耗。
损耗分为两种,首先自然是战斗中的损耗。虽然孟养城一带在几个月的防御中并没有发生像江头城前线那样上万人规模的大型战役,但是一两千人规模的碰撞还是时有发生的。
如果把这个标准稍微降低一点,姜榆罔所指挥的南桑寨战役就能勉强算是这种规模的战斗,而莽古山防线原本只不过是一个百户所负责的防线罢了,并不是多么重要的地方,同时还有一点,就是像莽古堡这种地方,在孟养城诸多防线中其实很多。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种较大规模的战斗在孟养一带发生其实不少,虽然一般情况下,可能情况比较接近莽古堡的状态,由防御工事加上先进军事素养的明军处于优势,无论是人数占优,还是以少胜多,都能够战胜麓川军。
但是就算是这种很优的情况下,损耗也是不可避免的,不可避免地要产生伤亡。而孟养城诸防线却又缺乏补员的手段,在前期可能还有一些来自南甸和陇川等地的援军作为生力军进行补员,但是随着大军的离开,和战事的长时间持续,很快孟养城就无法从后方的南甸和陇川等地获得援军了。
仅剩下的补员手段是从后勤人员进行抽调人员进行强行的补员,弥补一些伤亡过大的军队,同时也是充场面充人数,主要作用是来振奋军心,同时也是填充防线,保证对于麓川军的防线组成。
这里如果要找出来一个例子的话,其实也可以用最初的莽古山防线作为示例。在姜榆罔穿越来到莽古山防线之前,莽古山防线曾经被麓川军作为一个主要的进攻袭扰方向来对待,企图控制整个莽古山的百姓来作为自己的兵员,进而占据莽古山以发动对孟养城的进攻。
而... -->>
总得来说,从莽古堡到孟养城的这一条路算是一段非常安全的路径,以姜榆罔这段时间对这一带环境的了解,从莽古堡到孟养城市不会出现什么意外的。
这条路安全到姜榆罔能够放心阿天一个人在这条路上于孟养城和莽古堡之间来回,而黎重可以经受了几个月的充分训练,是他手下表现最优秀的秘理院密军之一,是不可能在这种地方出现问题的。
姜榆罔这样想着,而问题随着这种分析又陷入了死结中。
既然不是在从莽古堡到孟养城的路上出了问题,那最大的可能就是黎重根本没有在莽古堡接到来自蛮寺寨的情报。没有接到情报,自然没有道理前来孟养城向他送信了。
想到这里,姜榆罔心头一沉,没有接到情报的原因是什么?
是蛮寺寨大营已经派出援军,但是援军的消息没有从蛮寺寨送到莽古堡来;还是蛮寺寨大营虽然接到了他们的求援,但是仍然没有派出援军;又或是最让人不安的情况:蛮寺寨大营根本没有接到他们求援的情报,甚至根本不知道孟养城这边的情况。
越是这么想,姜榆罔就越是觉得坐立难安。
他忽然间想起来了一个词:战争迷雾。曾经他也经历过不少战斗,主要是在莽古山上和麓川军之间爆发的战斗,以及在莽古山一带清剿盗匪的战斗。
但是那些战斗涉及到的人数和战斗的范围其实都在一个很有限的范围内,最大的一次战斗也就是发生在南桑寨的战斗了。
而就算是那一场规模最大的战斗,参与的人数也没有超过一千人,战斗的范围也只是一个山寨的大小。而那种规模的战斗和眼下将要面临的孟养城大战存在着本质的区别,这种区别可能算是一种量变所带来的质变。
那就是战争迷雾的产生。曾经的战斗,发生在一个村寨的大小范围内,人数不超过一千,因而造成的结果就是无论战场上的战士布置,战斗状况,还是所有的战斗进行点,都能在很短的时间被被战斗的指挥者所掌握。
换句话说,小规模战斗中最关键的战斗信息,是能够被战斗指挥者所充分掌握的,如果是打牌的话,那就能看清楚每一名牌手手上的牌。
而像是孟养城大战这样的大规模战斗,许多战斗的信息就变得难以掌握了。
先从战士人数来讲,不说敌方麓川军的军力,就算是己方明军的人数,姜榆罔也并不是特别清楚,只有一个相对模糊的数字。
孟养城一带的军力布置主要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守备孟养城的部队;第二部分,守备孟养城以北茵多基大湖以南村寨的部队;第三部分,守备孟养城以东的南马寨直到和平镇的部队;第四部分,守备其他地区防线的部队。
理论上,全部的孟养城守备军中,战兵人数超过七千,民夫工匠等后勤人员的人员也在七千左右,合计总人数应该在一万五千人左右。
但是眼下孟养城防线的实际维持人数显然没有这么多,造成这一点的原因也很简单:损耗。
损耗分为两种,首先自然是战斗中的损耗。虽然孟养城一带在几个月的防御中并没有发生像江头城前线那样上万人规模的大型战役,但是一两千人规模的碰撞还是时有发生的。
如果把这个标准稍微降低一点,姜榆罔所指挥的南桑寨战役就能勉强算是这种规模的战斗,而莽古山防线原本只不过是一个百户所负责的防线罢了,并不是多么重要的地方,同时还有一点,就是像莽古堡这种地方,在孟养城诸多防线中其实很多。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种较大规模的战斗在孟养一带发生其实不少,虽然一般情况下,可能情况比较接近莽古堡的状态,由防御工事加上先进军事素养的明军处于优势,无论是人数占优,还是以少胜多,都能够战胜麓川军。
但是就算是这种很优的情况下,损耗也是不可避免的,不可避免地要产生伤亡。而孟养城诸防线却又缺乏补员的手段,在前期可能还有一些来自南甸和陇川等地的援军作为生力军进行补员,但是随着大军的离开,和战事的长时间持续,很快孟养城就无法从后方的南甸和陇川等地获得援军了。
仅剩下的补员手段是从后勤人员进行抽调人员进行强行的补员,弥补一些伤亡过大的军队,同时也是充场面充人数,主要作用是来振奋军心,同时也是填充防线,保证对于麓川军的防线组成。
这里如果要找出来一个例子的话,其实也可以用最初的莽古山防线作为示例。在姜榆罔穿越来到莽古山防线之前,莽古山防线曾经被麓川军作为一个主要的进攻袭扰方向来对待,企图控制整个莽古山的百姓来作为自己的兵员,进而占据莽古山以发动对孟养城的进攻。
而...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