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笔趣阁 www.xbqg.net,宋史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序其略曰:"方朝廷成太平之功,制礼作乐,比隆商、周,则是书也,岂虚文哉!"盖立志如此。

    刘弇,字伟明,吉州安福人。儿时警颖,日诵万余言。登元丰二年进士第,继中博学宏词科。历官知嘉州峨眉县,改太学博士。元符中,有事于南郊,弇进南郊大礼赋,哲守览之动容,以为相如、子云复出,除秘书省正字。徽宗即位,改著作佐郎、实录院检讨官,以疾卒于官。

    弇少嗜酒,不事拘检。为文辞剷剔瑕颣,卓诡不凡。有龙云集三十卷,周必大序其文,谓"庐陵自欧阳文忠公以文章续韩文公正传,遂为一代儒宗,继之者弇也"。其相推重如此云。

    <b>部分译文</b>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年即机警聪明,读书数遍就能背诵。他舅舅李常到他家,取架上的书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李常非常惊奇,以为他是一日千里之才。后黄庭坚考中了进士,任叶县县尉。熙宁初参加四京学官的考试。由于应试的文章最优秀,担任了北京国子监教授,留守文彦博看中了他的才华,留他再任教。苏轼曾见到他的诗文,以为他的诗文超凡绝尘,屹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中,世上好久已没有这样的佳作。由此他的名声开始震动四方。黄庭坚担任太和县知县,以平易治理该县。当时课颁盐芓,其他县都争着占多数,太和县独不这样,县吏们不高兴,可是该县的老百姓都喜欢。

    哲宗即位后,召黄庭坚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过了一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修成后,提拔为起居舍人。遭母丧。黄庭坚性情至孝,母亲病了一年,他日夜察看颜色,衣不解带,及死,筑室于墓旁守孝,哀伤成疾几乎丧命。丧服解除后,任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黄庭坚出任宣州知州,改知鄂州。章。。、蔡卞与其党羽认为实录多诬陷不实之辞,使前修史官都分别居于京城附近各处以备盘问,摘录了千余条内容宣示他们,说这些没有验证。不久,经院吏考察审阅,却都有事实依据,所剩下的只有三十二件事。黄庭坚在实录中写有“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的话,于是首先盘问他。黄庭坚回答道“:庭坚当时在北都做官,曾亲眼看到这件事,当时的确如同儿戏。”凡是有所查问,他都照直回答,毫无顾忌,听到的人都称赞他胆气豪壮。但黄庭坚因此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攻击他的人还认为他去的是好地方,诬他枉法。后以亲属之嫌,于是移至戎州,黄庭坚对此像没事一样,毫不以贬谪介意。四川的士子都仰慕他,乐意和他亲近。他向他们讲学不倦,凡经他指点的文章都有可观。

    徽宗即位,起任黄庭坚为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舒州知州,又以吏部员外郎召用,他都推辞不就,请求为郡官,得任太平知州,上任九日就被罢免,主管玉隆观。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秉承他的意向,呈上黄庭坚写的荆南承天院记,指斥他对灾祸庆幸,再一次被除名,送到宜州管制。三年后徙永州,黄庭坚未听到宣布命令就死了,终年六十一岁。

    黄庭坚的学问文章,是天性生成的,陈师道说他的诗得法于杜甫,学杜甫而又不模仿杜甫的诗。他善行书、草书,书法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天下称为四学士。而黄庭坚对于文章尤长于诗,四川和江西的有德君子都以黄庭坚配享苏轼,并称“苏黄”苏轼做侍从官时,曾举荐黄庭坚代替自己,推荐词中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的话,他看重黄庭坚竟到这种地步。起初,黄庭坚游飅皖的山谷寺、石牛洞,喜欢该地方林泉优美,因自号为山谷道人。

    晁补之字无咎,济州巨野人,太子少傅晁迥的五世孙,晁宗悫的曾孙。晁补之的父亲叫晁端友,擅长于做诗。晁补之生性聪敏,有很强的记忆力,他刚懂事就会写文章,王安国一见到他就感到很惊奇。他十七岁那年,父亲到杭州做官,他随同前往,他荟萃了钱塘山川风景人物的秀丽,写成七述一书,带去见杭州的通判苏轼。苏轼原先也想有所感赋,读了他的书赞叹说“:我可以搁笔了!”苏轼又称赞他的文章写得博雅隽永瑰伟很有说服力,超过一般人甚远,以后一定会显名于世,因此人人知道了晁补之的名字。

    晁补之后来考中了进士,参加了开封府考试和礼部别院的考试,他都第一。宋神宗看了他的文章后说“:这是深于经术的,可以革除现在的浮藻风气。”他被调为澶州的司户参军、北京国子监教授。哲宗元。。初年(1086),他任太学正,李清臣推荐他可任馆阁,皇帝召他面试,他被升为秘书省正字,又迁校书郎,以秘阁校理通判扬州,召回朝廷后,任著作佐郎。章。。专擅朝政,他被遣出知齐州,当时有一群强盗白天抢劫街巷,晁补之暗中记住他们的姓名,并对他们的行装都记得很清楚。一天,他设宴请客,传召贼曹官,并以捕贼的方法教给他,席间依次斟酒还没有斟完,贼曹官就已经把盗贼全部抓来了,整个府城为此撤除了警戒。后晁补之犯修神宗实录失实的罪,降职通判应天府和亳州,又贬职监督处、信二州的酒科。宋徽宗即位,又召他为著作佐郎。他到朝廷后,被提升为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并兼史馆编修、实录检讨官。党论之祸起,他为谏官管师仁所弹劾,出知河中府,他在河中府修河桥以便民,老百姓都画了他的像进行祭拜。但他又被徙任湖州、密州和果州,后竟主管鸿庆宫。最后令他回家。他修筑了一座归来园以自娱,自号归来子,忘情于仕途,羡慕陶渊明的为人。徽宗大观末年(1110),他才出党籍,复起用为达州的知州,后改知泗州,不久,便逝世,年五十八。

    晁补之才气纵横飘逸,好学不知道疲倦,他的文章温润典雅瑰丽,至于它的超脱艳丽奇伟卓越似乎是出自于天成,非人工所能至。他尤其精于楚词,曾写了论述自屈、宋以来赋咏的变离骚等三本书。宋对安南用兵,他写了罪言一篇,文章的大意是要选择仁厚勇略的官吏做五管郡的郡守,以加强海上诸郡的武备等,谈论的人都认为他非常通达世务。晁补之的从弟叫晁咏之。

    秦观字少游,一字太虚,扬州高邮人。少时豪放俊秀,慷慨之情溢于文词之间,曾举进士不中。但其志向远,气度不凡,读兵家之书别有畅快之意。他在徐州拜见了苏轼,并赋黄楼诗一首,苏轼认为秦观有屈原、宋玉之才,并将其诗介绍给王安石,王安石也认为秦观的诗清新隽永,像鲍照和谢灵运。苏轼勉励秦观再次应举以为亲养,于是,秦观不负厚望,一举登第。之后,秦观任定海主簿、蔡州教授。元。。初年(1086),苏轼以贤良方正之名将秦观举荐给朝廷,秦观得以为太学博士,负责校正秘书省书籍,迁正字,而复为兼国史院编修官,并常得皇上砚墨器等赏赐。

    绍圣初年(1094),秦观遭党锢之祸,离朝通判杭州,又因为御史大夫刘拯指责其任意增损实录,再次受贬而监处州酒税。有人专门受指使寻找秦观过失,然终无所得,最后竟告秦观写佛书犯罪,将秦观削级降品徙往郴州,既而编管横州,再徙雷州。徽宗即位后,复召秦观为宣德郎,秦观从流放之地返还,至藤州时,秦观游览了华光亭,并为游客道出了自己梦中所做之词,秦观感到口渴,向人要水喝,水到之后,秦观微笑着视水而卒。秦观去世前有预感,故先自做挽词,其语哀切,读之叫人悲伤。秦观去世时五十三岁,留有文集四十卷。

    秦观长于议论,诗文华丽且深邃。苏轼闻知秦观死讯后哀叹道“:秦观不幸死于路途,实在可悲!世上难道还会再有这样的人吗?”其弟觌字少章,觏字少仪,皆能文。

    张耒,字文潜,楚州淮阴人。幼时即显得聪颖奇异,十三岁便能写作文章,十七岁所做函关赋,已为众人传诵。张耒游学于陈州时,受到学官苏辙的钟爱,因而,能够结识苏轼,苏轼也赏识张耒,称其文章恣意洒脱,淡雅情真,有一唱三叹之声。

    张耒于弱冠之年考中进士,历任临淮主簿、寿安县尉、咸平县丞等官职。后入朝为太学录,得范纯仁举荐,迁秘书省正字、著作佐郎、秘书丞、著作郎、史馆检讨。张耒任馆阁之职达八年之久,始终重义自律,淡泊行事。后擢升为起居舍人。绍圣初年(1094),以直龙图阁知润州。因坐党籍之罪徙往宣州,再遭贬谪而监黄州酒税,徙复州。徽宗即位后,张耒被起用为黄州通判,知兖州,既而被召为太常少卿,数月后,再次出知颍、汝二州。崇宁初年(1102),张耒又坐党籍之罪,被削夺官职,主管明道宫。起初,张耒在颍州时,闻知苏轼去世,便为苏轼举哀行服,遭到言官攻击,因而被贬为房州别驾,安置于黄州。崇宁五年(1106),张耒得以自便迁居陈州。

    张耒仪表堂堂,有雄才大略,笔锋强健,长于诗词。在苏辙、苏轼、黄庭坚、晁补之等人相继去世后,只有张耒独生于世,因此,许多士人争相师从于他,并且分日载酒菜与之饮食。张耒教人做文强调以理为主,曾著文阐发说:“从六经以下,到诸子百家及诗人辩士的论述来看,其大概都遵循着文以载理、文以载道的原则。因此学做文章,首先要注意明了事理。如果只知做文,不知求理,或者只求做文的技巧,这是前人所不曾有过的。放水于江、河、淮、海,水顺道而行,浩浩荡荡,日夜不停,冲击砥柱,越过高山,到达江湖,归于大海。水流平缓,荡起涟漪;水势汹涌,骤起波涛、风飙、雷霆,致使蛟龙鱼鳖,翻腾出没,这都展示了水的变幻魔力。然而,最初之细水,并不如此,尽管用心开导,但终因其势不足而难遂人愿。沟渠之中,此处有水,彼处又干竭,即便你日夜激水,也不能见到奇异水势,水之所至处,不过是为蛙蛭提供了玩游的天地。江、河、淮、海之水,犹如载理之文,不求奇而奇至。激沟渠之水而求水之奇,是不知理之所在。做文如想以词句见奇,纵然你反复推敲,终究也不会有好效果。这也是做文的一大陋习。”学者认为张耒所讲乃至理名言。张耒晚年做诗崇求平淡,喜欢仿效白居易诗体,而在做词方面,主要仿效张籍。

    张耒一生长期闲居,家境清贫,郡守翟汝文打算为他购买公田,却被他谢绝了。张耒晚年监南岳庙,主管崇福宫,去世时,享年六十一岁。建炎初年(1127),张耒被追赠为集英殿修撰。

    陈师道字履常,又字无己,彭城人。他少年时期即勤奋好学,苦练意志,十六岁时,早已经以文章拜见当时的文章泰斗曾巩,曾巩一看到他的文章就惊奇,称赞他将以文章著名,当时的人都还没有一个人了解他。曾巩于是留着陈师道,让他在他的门下读书。宋神宗熙宁(1068~1077)中,王安石的经学盛行,陈师道对他的说法不以为然,遂决心不做官。曾巩掌管五朝史事,有权能够自己选择僚属,就推荐陈师道,朝廷以陈师道是一个普通平民感到为难。哲宗元。。初年(1086),苏轼、傅尧俞、孙觉都向朝廷推荐陈师道的文章和德行,他被起用为徐州教授,又因梁焘的推荐,担任了太学博士。可是谏官却劾奏他在徐州做官时经常越州界去南京见苏轼,这样他又被改任教授颍州。谏官又弹劾他做官不是由科第晋升,因而他被罢官回家。后又调他为彭泽令,他拒不赴任。陈师道的家素来贫困,有时整天不炊爨,他的妻子因此怒形于色,但是陈师道却毫不忧虑,很久以后,朝廷又召他为秘书省正字。但不久他就逝世,死年四十九岁,他的朋友邹浩为他出钱买棺材安葬。

    陈师道高尚正直有节操,能够安贫乐道。他对各种经书都有研究,尤以对诗经、礼经的研究深刻。他写的文章精美深刻典雅玄妙。他喜欢写诗,自己说是学的黄庭坚,至于其高超处,有人说甚至超过了黄庭坚,但是他只要稍微一不中意,就把诗稿烧掉,因此他的诗稿今天保留下来的只有十分之一。世界上的人只晓得喜欢诵读陈师道的诗和文章,至于他的深奥的学问和高尚的品行,有的人甚至是听都没有听到过。陈师道曾经为黄楼刻铭,曾子固认为它的古奥典雅像秦朝的石刻。

    起初,陈师道到京师游学一年多,却从未进过贵人的门。傅尧俞想认识他,先问秦观,秦观说:“这个人不是手里拿着门帖,低着头和颜悦色,等候在公卿门外的那种人,他大概是很难以招致的。”傅尧俞说:“招致他可不是我所敢希望的,我想亲自去见他,就是怕他不愿意和我相见。你能不能把我介绍给陈君呢?”傅尧俞知道陈师道很穷,就揣着黄金想作为馈赠,等到他到了陈师道的住处,听到了他的谈论,就更加敬畏不敢拿出来了。章。。在枢密府,将把陈师道推荐给朝廷,也托付秦观为他延请致意。陈师道在回给秦观的信中说“:蒙你屈辱写给我信,信中告诉我章公不惜降屈自己的年龄和资德,以礼招致我,像我这样的不才何以能得到这种殊荣,难道是君侯曾欺骗他吗?公卿不拜见士,这是从古以来就如此,可是竟特别出现在今天而且是对于我本人,这种荣幸有什么比它更大呢?我生性愚昧虽然不足以列于士,但是应该追随君侯之后,顺目前的风气以成章公之名。可是先王的制度,士不经过王命召见为臣,王公就不能见他,这已经成了一种礼制,而它的弊病就是使得有的人一定会想办法推荐自己。所以先王从这个制度的制订一开始就谨为之防备,而作为士子的人则必须世世代代忠实地遵守。师道对于章公,就先王之礼来说,有贵贱的嫌疑,而就自己推荐自己来说又不是平生的旧交,章公虽然可以见,可是礼能够去掉吗?况且章公招见我,大概认为我能遵守区区的礼节,假如我愚昧地冒犯法制和礼义,听到命令就奔走于公卿之门,那就失掉了所以能够召见的品质,章公对我又有什么可取的呢?但虽然这样,却还有一个机会在这里,那就是庆幸章公以后功成身退,头戴幅巾东归,那时师道当骑款段马,乘下泽车,候章公于东门之外,时间那还不算是太晚。”等到章。。做了宰相,章。。又向陈师道致意想推荐他,可是陈师道始终没有去。陈师道在颍州做官时,苏轼是颍州的知州,对他特别照顾,让他独坐一席,想要他参加门弟子的行列,陈师道却写诗表明他的意愿,诗中有“向来一瓣香,敬为曾南丰”之句,他的自我要求就是这样严谨。

    陈师道与赵挺之的女婿是朋友,他素来厌恶赵挺之的为人,恰逢他参加一次郊祀典礼,这一天天气非常冷,他由于家里太穷,穿的衣服没有棉絮,他的妻子就跑到赵挺之的家里去借,借来以后,陈师道问是从什么地方借来的,当他得知是从赵挺之家里借的,就非常生气,坚决拒绝不肯穿,他竟因此得了寒病去世。

    刘恕字道原,筠州人。从小聪颖悟性高,读书一遍即能背诵出来。八岁时,刘恕听到家里来客中有人说孔子没有兄弟,于是马上接过话题说:“以其兄之子妻之。”使在座的人都感到很惊异。刘恕十三岁的时候准备应试制科,于是向人借了汉书和唐书,只用一个月的时间就阅完了。刘恕拜谒丞相晏殊,反复向晏殊提出一些问题,使得晏殊茫然不知作答。刘恕在巨鹿时,被朝廷召用,并以重礼相待,他在讲解春秋时,丞相晏殊亲自率官属前去洗耳恭听。刘恕未受成人冠礼前,参加进士应考。当时皇帝有诏说,能讲经义的人单列考试,所以刘恕和其他数十人得以应诏。在应考中,刘恕以春秋、礼记对答,他先列出有关春秋、礼记的注疏,接着援引先儒们的各派学说,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对于试题中的二十个提问,刘恕都以这种形式作答,主考官因此而十分惊异他的才华,擢其为第一名。其他文章也不错,但廷试时不中格,所以下国子试讲经,刘恕又得第一名,因而被赐进士第。其后,刘恕被调任巨鹿主簿、和川令。任职期间,他大胆揭发奸邪,使之无可隐藏。一时间,许多有能力的官吏都自愧不如刘恕。刘恕为人重义气,讲信用。当时郡守得罪被弹劾,属吏皆连坐而下狱,刘恕对他们的妻子儿女独行抚恤,有如对待自己的骨肉。还当面数落转运使夸大言辞、处置不当。

    刘恕特别爱好史学,从太史公所记起,到后周显德末年,除纪传之外以至于私记杂说,无所不览。上下数千年之史事无论大小,皆了如指掌。司马光编资治通鉴时,宋英宗命司马光自己选择馆阁中的英才与之共修。司马光对英宗说“:馆阁文学之士诚然很多,至于专精史学者,据我所知只有刘恕一个人。”于是司马光将刘恕召为局僚,凡遇到纷错难治的史事,皆委其考证。刘恕对魏晋及以后历史最为精熟,其考证也最为得心应手。

    王安石与刘恕有隔阂。在变法过程中,王安石欲引刘恕置三司条例,刘恕辞而不就,并劝王安石要发扬尧舜之道以辅佐皇帝,而不应该以利为先。还条陈王安石恢复旧法。甚至当面指责王安石之过,气得王安石脸色铁青。刘恕还在大庭广众之中,大声攻击王安石之过,毫无所避。这样一来,刘恕与王安石的关系完全断绝了。当时王安石意气用事,对持不同意见的人加以排挤,造成人人自危的情景,所以有些开始反对变法的人后来终于附合王安石,有些当面赞扬变法的人却在背地里捣王安石的鬼,至于口是心非者更是比比皆是。但刘恕却能始终无所顾忌,不计得失,敢于直接指责王安石变法之误。

    司马光出知永兴军时,刘恕以亲人年老为由,求监南康军酒税以就养,朝廷允许他带官修书。司马光判西京御史台,刘恕请求到司马光处走一走,后在那儿留住数月而归,可是在途中得中风之疾,以至于右手右足偏瘫。但刘恕仍然苦学如常,且修书不辍,直到病情危急时才停止。刘恕官至秘书丞,去世的时候,只有四十七岁。

    刘恕做学问,从历数、地理、官职、族姓到前代公府案牍,都详研细考。为求一本书,他不怕走数万里去阅读抄录,往往是废寝忘食。刘恕曾与司马光一道游历万山,看见山道旁有碑,读后才知道碑是专为五代列将所立。对于别人不知其名的将领,刘恕都能一一说出其生平事迹,回来后验之于旧史,果如其言。宋次道是亳州的知县,他家藏书很多,吸引了刘恕前来借阅。宋次道每天备上美味佳肴款待刘恕,而刘恕却说:“我并不是为了美味佳肴而来,请不要因此误了我的读书之事。”宋次道听后,就免去那些繁文缛节,刘恕独自闭门读书,昼夜口诵手抄,十天之后,将宋次道家藏之书全部转到自己的脑海里和笔记中,但眼睛视力为此锐减。刘恕著有五代十国纪年,以之比拟十六国春秋。另外,刘恕还采摘上古以来到周威烈王时期为史记、左传所不载的史料,编有一部通鉴外纪。

    刘恕家境清贫,但一毫也不妄取于人,他从洛阳回家时正值冬天,没有挡寒之衣,司马光将自己的衣袄旧褥送给他,他拒绝接受,后来在司马光的强迫下,他勉强接受了,但行至颍水一带,他马上将衣袄寄给司马光。刘恕特别不信浮屠之说,认为那是子虚乌有,他说“:人们居家旅行,一物不可缺少。人死之后,身外之物可以完全抛弃了,有什么必要带一些随葬品呢?”刘恕好揭人之短,他自己也知道。每每自讼平生有二十失、十八蔽,并曾做文以自警,但就是始终改不掉这个习惯。

    刘恕死后七年,资治通鉴编成,皇帝追录其劳,封其子刘羲仲为郊社斋郎。次子刘和仲,有超绝才能,做诗清新深奥,刻意追求,想自成一家,为文仰慕石介,有侠气,也早死。

    李格非字文叔,济南人。他幼时,非常清秀聪明机灵。当时官府正以诗赋取士,李格非却独自一人用心于经学,写有礼记说数十万言,遂登上了进士第。他被委任为冀州司户参军,又参加了学官考试,担任了郓州的教授,郡守因为他很贫困,就想让他兼其他官,李格非婉言谢绝,认为不可。后入朝补太学录,再转博士,由于文章写得很好受到了苏轼的赏识。他曾写有洛阳名园记,说:“洛阳的盛衰,是国家治乱的征候。”以后洛阳被金人占领,人家都以为他说的非常灵验。宋哲宗绍圣时期(1094~1098)设立馆局编辑元。。时期的奏章,任命李格非为检讨,李格非不就任,违反了宰相的意愿,被迫离开朝廷通判广信军。有一个道士说人的祸福有时能够说中,他出去一定要乘车,民间风俗喜欢迷信,许多人被他迷糊住。李格非和这个道士在路上恰巧遇上,他就命令左右差役把这个道士从车上抓下来,彻底追究他的奸诈欺骗老百姓的罪行,对他施以杖刑,然后把他驱逐出境。后来李格非被召回朝廷任校书郎,又迁著作佐郎、礼部员外郎,提点京东的刑狱,不久,以党籍之祸罢官。死的时候,年六十一。

    李格非苦心孤诣精通词章,勇往直前,不管难易可否什么情况,他的笔力从不稍停。他曾经说:“文章不可以随便写,诚心不具备,就不可能把文章写得很好。我考察晋朝人会写文章的人很多,到刘伯伦写的酒德颂,陶渊明写的归去来辞,字字句句像从肺腑中流出来的,遂高出于众晋人之上,原因是他们的诚心具备。”

    李格非的妻子王氏,是王拱辰的孙女,也善于写文章。他的女儿李清照,诗和文章更有名于当时,嫁给赵挺之的儿子赵明诚为妻,自称为易安居士。

    米芾字元章,吴人。因其母亲侍奉过宣仁后藩邸旧恩,补为氵含光尉,先后任雍丘知县、涟水知军、太常博士、无为知军等官,后召为书画学博士,赐对便殿,米芾呈上儿子米友仁所做楚山清晓图,被擢外为礼部员外郎,出知淮阳军,去世的时候,只有四十九岁。

    米芾做文章构思奇巧,从不蹈袭前人旧辙,其书法特别精妙,可以说得到王献之笔意。米芾画山水人物,自成一家,且特别能临摹古画,甚至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他对文物鉴定也特别在行,遇有古代器物书画则极力求取,直到得手为止。王安石曾经摘取米芾的诗句写于扇子上,苏轼对米芾也多有夸奖,米芾穿衣戴帽仿效唐人,风韵潇洒,声音清亮,他每到一个地方,都有许多慕名者前来一睹他的容颜和风采。米芾好洁成癖,以至于不与他人共用器物。他的所做所为也时显怪异,并为后世留下了诸多笑话。例如,无为州有一块大石头,形状奇丑,米芾见之后大为高兴,说“:这块石头完全可以受我一拜。”于是真的开始叩拜,并念念有词地喊石头大哥。米芾向来厌恶世俗,故他在仕途中总遇挫折。曾奉诏仿黄庭坚小楷做周兴嗣的千字韵语,又曾进入宣和殿观看禁内所藏之书,别人都据此认为米芾是很受宠的。

    米芾的儿子米友仁,字无晖,潜心古学,也善于书法绘画,世号“小米”官至兵部侍郎、敷文阁直学士。

    周邦彦字美成,钱塘人。其言行粗疏,少有检束,故不为州里推重,但他有好学的特点,曾博涉百家之书。元丰初年,周邦彦到都城开封,献上了万余言的汴都赋,使神宗大为惊叹。神宗命侍臣在迩英阁学习汴都赋。周邦彦也因此被召赴政事堂,自太学诸生一命为正,虽然周邦彦五年之间都没有被升迁,但他依然尽力于辞章写作,后出为庐州教授、知溧水县,并再次回朝为国子主簿。哲宗即位后召见周邦彦,让他诵以前所写诗赋,并将他升为秘书省正字。此后,历任校书郎、考功员外郎、卫尉、宗正少卿,兼议礼局检讨等官,以直龙图阁知河中府,当时徽宗即位后打算修整礼书,所以周邦彦即被留下来。第二年才知隆德府,改知明州。周邦彦入朝拜为秘书监,进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不久,又出知顺昌府,改知处州,去世时六十六岁。被赠宣奉大夫。

    周邦彦喜欢音乐,能自己做曲,制乐府长短句,其词韵清蔚,流传于世。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