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xbqg.net,诗经解读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了。《诗经》在魏晋被从神圣的祭坛上拉回到现世,仍然是一部经典作品,但已不再高高在上。西晋夏侯湛曾补写《诗经》,束皙也曾补《诗经》之阙诗,在汉儒那里,这都是大逆不道的行径。经学化的读《诗》虽然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但至少不再如汉朝时独统天下了。
刘勰在《文心雕龙·宗经》中谈到《诗经》,认为:“摛风裁兴,藻辞谲喻”,便是看到了《诗经》的“藻辞”和“谲喻”两方面。已经将《诗经》的文学本质放在了一重要位置,经学意味已经淡化了。在此情境下,对《诗经》“意”的解读开始回归。对于一般平民而言,人们与《诗经》的距离被拉近到对面,如促膝而谈,声情宛然。东晋王裒因父母双亡,每读《诗经·蓼莪》“哀哀父母,生我幼劳”之句,便深有感触,“三复流涕”。超越儒教,直指人性。《诗经》中的人性关照与凡夫俗子的情绪相互感发,碰撞出一个个隐藏人性根底的亮点,如对爱情的渴望,对生死的思索,对美丽的追求,对知己的寻觅,等等。这也是本书所要阐发的内容。
这一点,倒是一定程度上对孔子“诗教”观念的复归。孔子看《诗经》时,《诗经》还未被经学化,至少保留了一个卓越思想家对《诗经》原初文意的审视。
孔子认为《诗经》可以陶冶情操。《论语》中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本为《鲁颂·駉》中的现成诗句,孔子借引之作为对《诗三百》的一个总评。贾谊曾说:“方直不曲谓之正,反正为邪。”言下之意,学习《诗经》可以让人方正不阿,得到身性的涵养。后世儒家在延承孔子这点时,过度拔高提升,让《诗经》俨然成为一部伦理教科书,读之索然寡味。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便说:“凡诗之言,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情性之正而已。”我们不排除《诗经》中隐藏的对是非善恶的评判与引导,但那并不是《诗经》存在的唯一目的。恋爱中的男女,热情如火如荼,也可不用顾及温柔敦厚,发出“谷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皎日”的誓言;漂泊的游子,登高思乡,不妨借“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来倾泻自己满腔的惆怅伤惋。《诗经》中的许多诗篇本就如此,无关儒教宏旨。
《诗经》还要学以致用。《论语》:“不学《诗》,无以言”,其意思是指不学《诗》,处世立身、周旋应接的时候语词就会粗鄙匮乏,不能应对自如。杨伯峻《论语译注》直接把这句话解释为:“不学诗就不会说话”,意思虽有些直接极端,但倒也说出其中些许意味。有些人交往时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语词浅陋,不着边际,不但不会引起人的好感,还会令人心生厌恶;而有些人语词不多,但不经意处点出一句,则语惊四座,令人刮目相看;当然也不排除有些人出口成章,言辞烂若舒锦。虽然文化涵养并不是娴于辞令的唯一决定因素,但多读书,读好书,对于提高言语水平,应当是颇有帮助的。古人“赋诗言志”,以引用《诗经》为傲,我们不需人人都达到这种程度,但至少,我们要懂得别人的如是说是什么意思。
将《诗经》社会功用阐述得最为清楚的是这句话,“《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兴是指感发意志,由诗中的具体意向引发无穷的想象力,引起欣赏者精神的感动与奋发;观是指考见得失,诗歌可使人通过诗歌内容了解作者心意,了解社会生活、政治风俗的盛衰得失;群是指和而不流,诗歌可以引起人们之间的思想交流,彼此感染,保持群体的和谐;怨是指怨刺上政,诗可以批评政治,表达民风、民情,当然,也可以表现自己的各种否定情感。透过《诗经》中的诗作篇章,品古人之幽情琐绪,阅古人之生活情状,倒也甚有兴观群怨之感。
在“中和”的审美标准上,孔子最终揉合了文与意,倡导“文质彬彬”。金刚怒目是刚烈的美,捻叶微笑也是柔和的美,文质彬彬则是中和的美。
孔子关于《诗经》的精思慧智在后世文化中大放异彩,虽然其观点仅仅代表了那个时代的看法,但大浪淘沙,历经千百年,我们仍然可以读出许多孔子说出的、未说出的《诗经》中那超越阶级、超越时代、超越历史,直指人性、直指永恒的文境和情感来。所以,闲暇之时,不妨且行且诵,启《诗经》中之文辞意兴,发千古之幽思,观一己之体味。在掩卷之后,切实体会一番“我思古人,实获我心!”的那种知音之赏的愉悦。
一、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恋爱的探索
导读: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爱情”作为永恒的文化母题常常出现在各个时代的开场白里。《诗经》亦不能免俗。
《诗经》中的爱情诗,热烈而浪漫,清纯而自然,是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碰撞。相比较后世的很多浮华艳丽爱情诗,其朴素真切之风带着原始的气息更能反映出人性对爱情的体验。
对追逐不到的爱情,带着爱慕的痛苦,继续执著地追求,顺流而下,逆流而上,寻寻觅觅,在一直都是“宛在水中央”的审美迷离状态苦苦瞻望。让千古而下的文人也不由纷纷效仿。追逐自己的理想,追逐自己的爱情,总要去坚持“吾将上下而求索”,不论最终有没有结果。如《汉广》、《蒹葭》等诗都是如此。反而倒不如《东门之池》更直接些,看到东门外护城河一起劳动的人群中间,有自己思慕的对象,不由地上去对那温柔美丽的姑娘说:“可以与你对歌吗?”颇有点劳动人民憨直的快感。
一旦确定了爱情的对象,那就尽情地恋爱吧。一首首爱的协奏曲在处处僻静的地方开始上演。在离家不远处偷偷与心爱的人幽会,缠绵之中还要小心翼翼地担心发出声响,怕惊动了自己家的狗儿。忍禁不住却又不得不忍的矛盾心情肯定会让这对爱人下定决心,下次找个离家远点儿的地方;在高高的城墙外面,还有一对恋人,两人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美丽的女子故意藏起来,让迟到的男友焦急地到处寻找。等吊足了男友的胃口,急的男友焦头烂额,苦苦哀求时,女子才大笑地跑出来。让人不由地羡慕他们的甜蜜。
被真情燃烧的恋人们坚贞无比。面对父母的阻挠可以发出天塌地陷呼声:“之死矢靡它”,就是死也选择他。哭着喊着,母亲啊,老天啊,你们太不会体谅人了;面对美女如云,心如止水,波澜不兴。因为心里只想念着一个人;面对恋人,会发出“谷则异室,死则同穴”的惊心动魄的誓言。会送出“彤管”“琼瑶”等等象征着永恒爱情的信物。
被真情燃烧的恋人们思念刻骨。漆黑的夜晚不再是他们休息安眠的时间,他们夜不能寐,辗转反侧,思念着自己的心上人;短暂的时间也会变得漫长无比,度日如年,“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他们在痛苦的思念中体味着爱情的甜蜜。
他们就这样爱着,恋着。用无尽的爱意,沉重的相思,无比的甜蜜种起自己的恋爱花季。
恋爱的花季虽然也有阴晴阳晦,捉摸不定。但最后剩下的,肯定只是灿烂的阳光,温煦的清风。即使过去若干年后,重新拾起那份记忆时,仍然会使每个人从心底沉醉。脸庞上挂着微醺的甜蜜,带着几分当年的羞涩,细细历数自己在恋爱时节的风花雪月。
1、爱慕: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原文】
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1);汉有游女(2),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3),不可方思(4)。
翘翘错薪(5),言刈其楚(6);之子于归,言秣其马(7)。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8);之子于归,言秣其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了。《诗经》在魏晋被从神圣的祭坛上拉回到现世,仍然是一部经典作品,但已不再高高在上。西晋夏侯湛曾补写《诗经》,束皙也曾补《诗经》之阙诗,在汉儒那里,这都是大逆不道的行径。经学化的读《诗》虽然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但至少不再如汉朝时独统天下了。
刘勰在《文心雕龙·宗经》中谈到《诗经》,认为:“摛风裁兴,藻辞谲喻”,便是看到了《诗经》的“藻辞”和“谲喻”两方面。已经将《诗经》的文学本质放在了一重要位置,经学意味已经淡化了。在此情境下,对《诗经》“意”的解读开始回归。对于一般平民而言,人们与《诗经》的距离被拉近到对面,如促膝而谈,声情宛然。东晋王裒因父母双亡,每读《诗经·蓼莪》“哀哀父母,生我幼劳”之句,便深有感触,“三复流涕”。超越儒教,直指人性。《诗经》中的人性关照与凡夫俗子的情绪相互感发,碰撞出一个个隐藏人性根底的亮点,如对爱情的渴望,对生死的思索,对美丽的追求,对知己的寻觅,等等。这也是本书所要阐发的内容。
这一点,倒是一定程度上对孔子“诗教”观念的复归。孔子看《诗经》时,《诗经》还未被经学化,至少保留了一个卓越思想家对《诗经》原初文意的审视。
孔子认为《诗经》可以陶冶情操。《论语》中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本为《鲁颂·駉》中的现成诗句,孔子借引之作为对《诗三百》的一个总评。贾谊曾说:“方直不曲谓之正,反正为邪。”言下之意,学习《诗经》可以让人方正不阿,得到身性的涵养。后世儒家在延承孔子这点时,过度拔高提升,让《诗经》俨然成为一部伦理教科书,读之索然寡味。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便说:“凡诗之言,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情性之正而已。”我们不排除《诗经》中隐藏的对是非善恶的评判与引导,但那并不是《诗经》存在的唯一目的。恋爱中的男女,热情如火如荼,也可不用顾及温柔敦厚,发出“谷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皎日”的誓言;漂泊的游子,登高思乡,不妨借“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来倾泻自己满腔的惆怅伤惋。《诗经》中的许多诗篇本就如此,无关儒教宏旨。
《诗经》还要学以致用。《论语》:“不学《诗》,无以言”,其意思是指不学《诗》,处世立身、周旋应接的时候语词就会粗鄙匮乏,不能应对自如。杨伯峻《论语译注》直接把这句话解释为:“不学诗就不会说话”,意思虽有些直接极端,但倒也说出其中些许意味。有些人交往时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语词浅陋,不着边际,不但不会引起人的好感,还会令人心生厌恶;而有些人语词不多,但不经意处点出一句,则语惊四座,令人刮目相看;当然也不排除有些人出口成章,言辞烂若舒锦。虽然文化涵养并不是娴于辞令的唯一决定因素,但多读书,读好书,对于提高言语水平,应当是颇有帮助的。古人“赋诗言志”,以引用《诗经》为傲,我们不需人人都达到这种程度,但至少,我们要懂得别人的如是说是什么意思。
将《诗经》社会功用阐述得最为清楚的是这句话,“《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兴是指感发意志,由诗中的具体意向引发无穷的想象力,引起欣赏者精神的感动与奋发;观是指考见得失,诗歌可使人通过诗歌内容了解作者心意,了解社会生活、政治风俗的盛衰得失;群是指和而不流,诗歌可以引起人们之间的思想交流,彼此感染,保持群体的和谐;怨是指怨刺上政,诗可以批评政治,表达民风、民情,当然,也可以表现自己的各种否定情感。透过《诗经》中的诗作篇章,品古人之幽情琐绪,阅古人之生活情状,倒也甚有兴观群怨之感。
在“中和”的审美标准上,孔子最终揉合了文与意,倡导“文质彬彬”。金刚怒目是刚烈的美,捻叶微笑也是柔和的美,文质彬彬则是中和的美。
孔子关于《诗经》的精思慧智在后世文化中大放异彩,虽然其观点仅仅代表了那个时代的看法,但大浪淘沙,历经千百年,我们仍然可以读出许多孔子说出的、未说出的《诗经》中那超越阶级、超越时代、超越历史,直指人性、直指永恒的文境和情感来。所以,闲暇之时,不妨且行且诵,启《诗经》中之文辞意兴,发千古之幽思,观一己之体味。在掩卷之后,切实体会一番“我思古人,实获我心!”的那种知音之赏的愉悦。
一、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恋爱的探索
导读: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爱情”作为永恒的文化母题常常出现在各个时代的开场白里。《诗经》亦不能免俗。
《诗经》中的爱情诗,热烈而浪漫,清纯而自然,是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碰撞。相比较后世的很多浮华艳丽爱情诗,其朴素真切之风带着原始的气息更能反映出人性对爱情的体验。
对追逐不到的爱情,带着爱慕的痛苦,继续执著地追求,顺流而下,逆流而上,寻寻觅觅,在一直都是“宛在水中央”的审美迷离状态苦苦瞻望。让千古而下的文人也不由纷纷效仿。追逐自己的理想,追逐自己的爱情,总要去坚持“吾将上下而求索”,不论最终有没有结果。如《汉广》、《蒹葭》等诗都是如此。反而倒不如《东门之池》更直接些,看到东门外护城河一起劳动的人群中间,有自己思慕的对象,不由地上去对那温柔美丽的姑娘说:“可以与你对歌吗?”颇有点劳动人民憨直的快感。
一旦确定了爱情的对象,那就尽情地恋爱吧。一首首爱的协奏曲在处处僻静的地方开始上演。在离家不远处偷偷与心爱的人幽会,缠绵之中还要小心翼翼地担心发出声响,怕惊动了自己家的狗儿。忍禁不住却又不得不忍的矛盾心情肯定会让这对爱人下定决心,下次找个离家远点儿的地方;在高高的城墙外面,还有一对恋人,两人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美丽的女子故意藏起来,让迟到的男友焦急地到处寻找。等吊足了男友的胃口,急的男友焦头烂额,苦苦哀求时,女子才大笑地跑出来。让人不由地羡慕他们的甜蜜。
被真情燃烧的恋人们坚贞无比。面对父母的阻挠可以发出天塌地陷呼声:“之死矢靡它”,就是死也选择他。哭着喊着,母亲啊,老天啊,你们太不会体谅人了;面对美女如云,心如止水,波澜不兴。因为心里只想念着一个人;面对恋人,会发出“谷则异室,死则同穴”的惊心动魄的誓言。会送出“彤管”“琼瑶”等等象征着永恒爱情的信物。
被真情燃烧的恋人们思念刻骨。漆黑的夜晚不再是他们休息安眠的时间,他们夜不能寐,辗转反侧,思念着自己的心上人;短暂的时间也会变得漫长无比,度日如年,“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他们在痛苦的思念中体味着爱情的甜蜜。
他们就这样爱着,恋着。用无尽的爱意,沉重的相思,无比的甜蜜种起自己的恋爱花季。
恋爱的花季虽然也有阴晴阳晦,捉摸不定。但最后剩下的,肯定只是灿烂的阳光,温煦的清风。即使过去若干年后,重新拾起那份记忆时,仍然会使每个人从心底沉醉。脸庞上挂着微醺的甜蜜,带着几分当年的羞涩,细细历数自己在恋爱时节的风花雪月。
1、爱慕: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原文】
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1);汉有游女(2),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3),不可方思(4)。
翘翘错薪(5),言刈其楚(6);之子于归,言秣其马(7)。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8);之子于归,言秣其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