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两步应用题的审题训练
笔趣阁 www.xbqg.net,爱,在雨中飘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审题就是动员学生的各种感官,把读、想、画、记、讲等活动结合起来,认识题目的内容,明确条件和问题,把握题目的本质特征,完整地理解题意的过程。是正确解答应用题的首要环节。
两步应用题是复合应用题的起始阶段,是学生学习多步应用题的基础,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转折点。强化两步应用题的审题训练,对提高学生解答复合应用题的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精读题目,感知题意
读题是审题的第一步。通过读题要弄请应用题的事理。应用题来自生活与生产实际,每一道题都有具体的内容。两步应用题所途述的事情要比简单应用题复杂的多。而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对应用题所反映的事理往往模糊不清。又由于小学生的感知具有笼统一性和随意性的特点,他们对题目往往一读而过,没有真正弄清题意就匆忙解题,造成错误。因此,审题过程中要求学生要认真读题。教师应给学生较充裕的时间读题。首先要通读,读正确,读清楚,使学生初步了解应用题的情节。对于应用题途述的内容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还应伴以直观演示。然后要精读,使学生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弄清应用题的事理。
如:“小新的家与学校相距80米。一天他上学走了30米,发现没有带文具盒,又返回家去拿,然后再到学校去。他这次从家到学校一共走了多少米?”学生认真阅读题目,要了解这次上学的情形,也就是说小明这次上学走了三段路,第一段路是先走出的30米;第二段路是返回家的30米,第三段路是从家到学校的80米。这样就弄清了题目途述的事理。
在认真读题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复述题意,这也是审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复述题意不是把题目重读一遍,而是用自己的话复述。复述时要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应用题的主要事理上,不必受什么地点、产品名称及具体数据的干扰。象上面一题可指导学生这样复述:小明上学去先走了30米,又返回家走了30米,最后从家到学校走了80米,求这三段路一共是多少米。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理解题意,又能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概括数学材料的能力。
二、删繁就简,概括题意
每道应用题都由情节、条件和问题构成,即所谓应用题的结构。条件是分析数量关系的依据,问题是思考的方向。审题过程中,在弄清应用题事理的基础上,应当删繁就简,从题目中分离出与理解有关的条件和问题,使学生的思维集中到正确的方向上来。
如“商店运来3箱红墨水,每箱100瓶。运来的蓝墨水比红墨水多200瓶。运来蓝墨水多少瓶?”可这样摘录条件和问题:
条件:红墨水3箱,每箱100瓶。
蓝墨水比红墨水多200瓶。
问题:蓝墨水有多少瓶?
在摘录条件和问题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弄清条件中每个数量的实际意义。如上题中的“100瓶”的实际意义是“每箱红墨水100瓶”不是红墨水共100瓶。“200瓶”的实际意义是“蓝墨水总数比红墨水总数多200瓶”
要注意排除题目中的多余条件,找出隐蔽条件,抽取有用信息。如“气象小组在一天的2时、4时、14时、20时测得温度分别是:13c、16c、25c、18c。算出这一天的平均温度。”题目中的四个时刻是多余的条件,但细心体会,则能发现其中隐藏着“测了4次”这一重要条件。
两步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决定了有些条件具有反复使用性。对于这样的条件,审题时也应重点注意。
如“东关小学买白粉笔80盒,买的彩色粉笔比白粉笔少35盒。一共买粉笔多少盒?”在引导学生认识条件与问题时,应着重认识“白粉笔80盒”这一条件既与彩色粉笔的盒数的关系,又与粉笔总盒数有关。认识了这一条件的反复性,就能防止学生将两步应用题误认为是一步应用题。
三、抓住关键,理解题意
在两步应用题的途述中,有一些数学术语、关键词句对理解题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生解题时出现错误,多是对关键词句不理解造成的。因此,审题时弄懂、弄清楚关键词句,成了正确理解题意的关键。
重点理解叙述数量关系之间关系的词句。
如“三、四年级举行爬山活动,三年级参加了56人,四年级参加的人数比三年级的3倍还多15人。四年级参加了多少人?”题目中的“四年级参加的人数比三年级的3倍还多15人”一句,叙述的是三、四年级人数之间的关系,是关键语句,理解了它,整个题意便随之明朗。
应用题中常出现一些名词术语,如:减少、减少到、扩大、缩小、倍、平均、同样多、照这样计算、相向而行等等,都对理解题意起着重要作用,审题时都应准确把握其意义,并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对比辨析。
如:1“一个水利工地用4辆汽车运石头,每天可以运64吨,后来增加了同样的汽车6辆,每天可以运多少吨石头?”
2一个水利工地用4辆汽车石头,每天可以运64吨,后来同样的汽车增加到6辆,每天一共可以运多少吨石头?”这两道题形似而质异,关键在于“增加了”和“增加到”的区别。认识到它们的区别,并准确把握“增加了”与“增加到”两概念各自的实际意义,就能防止混淆。
总之,有意识地进行对比练习和训练,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又能增强学生辨别题意的能力。
审题就是动员学生的各种感官,把读、想、画、记、讲等活动结合起来,认识题目的内容,明确条件和问题,把握题目的本质特征,完整地理解题意的过程。是正确解答应用题的首要环节。
两步应用题是复合应用题的起始阶段,是学生学习多步应用题的基础,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转折点。强化两步应用题的审题训练,对提高学生解答复合应用题的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精读题目,感知题意
读题是审题的第一步。通过读题要弄请应用题的事理。应用题来自生活与生产实际,每一道题都有具体的内容。两步应用题所途述的事情要比简单应用题复杂的多。而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对应用题所反映的事理往往模糊不清。又由于小学生的感知具有笼统一性和随意性的特点,他们对题目往往一读而过,没有真正弄清题意就匆忙解题,造成错误。因此,审题过程中要求学生要认真读题。教师应给学生较充裕的时间读题。首先要通读,读正确,读清楚,使学生初步了解应用题的情节。对于应用题途述的内容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还应伴以直观演示。然后要精读,使学生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弄清应用题的事理。
如:“小新的家与学校相距80米。一天他上学走了30米,发现没有带文具盒,又返回家去拿,然后再到学校去。他这次从家到学校一共走了多少米?”学生认真阅读题目,要了解这次上学的情形,也就是说小明这次上学走了三段路,第一段路是先走出的30米;第二段路是返回家的30米,第三段路是从家到学校的80米。这样就弄清了题目途述的事理。
在认真读题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复述题意,这也是审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复述题意不是把题目重读一遍,而是用自己的话复述。复述时要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应用题的主要事理上,不必受什么地点、产品名称及具体数据的干扰。象上面一题可指导学生这样复述:小明上学去先走了30米,又返回家走了30米,最后从家到学校走了80米,求这三段路一共是多少米。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理解题意,又能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概括数学材料的能力。
二、删繁就简,概括题意
每道应用题都由情节、条件和问题构成,即所谓应用题的结构。条件是分析数量关系的依据,问题是思考的方向。审题过程中,在弄清应用题事理的基础上,应当删繁就简,从题目中分离出与理解有关的条件和问题,使学生的思维集中到正确的方向上来。
如“商店运来3箱红墨水,每箱100瓶。运来的蓝墨水比红墨水多200瓶。运来蓝墨水多少瓶?”可这样摘录条件和问题:
条件:红墨水3箱,每箱100瓶。
蓝墨水比红墨水多200瓶。
问题:蓝墨水有多少瓶?
在摘录条件和问题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弄清条件中每个数量的实际意义。如上题中的“100瓶”的实际意义是“每箱红墨水100瓶”不是红墨水共100瓶。“200瓶”的实际意义是“蓝墨水总数比红墨水总数多200瓶”
要注意排除题目中的多余条件,找出隐蔽条件,抽取有用信息。如“气象小组在一天的2时、4时、14时、20时测得温度分别是:13c、16c、25c、18c。算出这一天的平均温度。”题目中的四个时刻是多余的条件,但细心体会,则能发现其中隐藏着“测了4次”这一重要条件。
两步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决定了有些条件具有反复使用性。对于这样的条件,审题时也应重点注意。
如“东关小学买白粉笔80盒,买的彩色粉笔比白粉笔少35盒。一共买粉笔多少盒?”在引导学生认识条件与问题时,应着重认识“白粉笔80盒”这一条件既与彩色粉笔的盒数的关系,又与粉笔总盒数有关。认识了这一条件的反复性,就能防止学生将两步应用题误认为是一步应用题。
三、抓住关键,理解题意
在两步应用题的途述中,有一些数学术语、关键词句对理解题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生解题时出现错误,多是对关键词句不理解造成的。因此,审题时弄懂、弄清楚关键词句,成了正确理解题意的关键。
重点理解叙述数量关系之间关系的词句。
如“三、四年级举行爬山活动,三年级参加了56人,四年级参加的人数比三年级的3倍还多15人。四年级参加了多少人?”题目中的“四年级参加的人数比三年级的3倍还多15人”一句,叙述的是三、四年级人数之间的关系,是关键语句,理解了它,整个题意便随之明朗。
应用题中常出现一些名词术语,如:减少、减少到、扩大、缩小、倍、平均、同样多、照这样计算、相向而行等等,都对理解题意起着重要作用,审题时都应准确把握其意义,并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对比辨析。
如:1“一个水利工地用4辆汽车运石头,每天可以运64吨,后来增加了同样的汽车6辆,每天可以运多少吨石头?”
2一个水利工地用4辆汽车石头,每天可以运64吨,后来同样的汽车增加到6辆,每天一共可以运多少吨石头?”这两道题形似而质异,关键在于“增加了”和“增加到”的区别。认识到它们的区别,并准确把握“增加了”与“增加到”两概念各自的实际意义,就能防止混淆。
总之,有意识地进行对比练习和训练,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又能增强学生辨别题意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