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实施小学语文形象教学 (1/2)
笔趣阁 www.xbqg.net,爱,在雨中飘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形象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图画,让学生根据图样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形象,达到再造想象,开发右脑目的的教学方式;“形象教学”强调开发右脑形象思维能力,把形象训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中,坚持进行“形象教学”训练,可以有效地活化右脑,增强右脑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形象教学”同时强调“图”和“文”的相互关系“图”在思维中占优势。它在于建立一种表达上的基本功和理解上的逻辑关系。所以把握好“图”在“文”的教学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只要打开小学语文教科书,我们就会看到这是一个“字”与“画”交织而成的鲜艳的大花园。几乎每一篇课文都由这两部分组成,在发现这一特点后,自己把所学课文分成两类,分别对待。
一、充分利用书中原有插图
对于书中原有插图,凡是我认为适合自己教法的和对理解文章重点有帮助的,就毫不客气地拿来为我所用。比如第九册书中选了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一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几句诗文置于纸页的上部分,而下面的篇幅则是一幅彩图:寺院、枫树、小船,尽收其中。借助形象的画面,学生们很容易弄清了这首诗表面上讲了些什么。像“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同时给学生看自己拍摄的江桥、枫桥的照片。图文互相结合,这是小学生在鉴赏文学作品时常见现象。
二、大胆的自我创作
有些课文没有配插图,或插图所画与课文要表现的主要内容关系不太密切时,我要求学生自己根据课文内容,抓“素材”作画给课文画插图。例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我根据学游记文章的方法和书后思考题,在学生预习课文时布置作业,画一幅导施图并要求他们画上各地的特点。等到上讲读课时我发现,今天的课上起来轻松了,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把画图时体会到的告诉你,而另一部分同学为验证自己画的准确与否正静静地看着你。原来学生为了完成作业,底下不知把课文看了几遍了,相互之间也已经切磋过了。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深深体会到,让学生大胆创作的效果远远大于老师的“填鸭式”教学效果。因为学生在寻找做画素材时,已经“钻”进课文中把主要内容筛过几遍了。这时教师已经完成了教给学生主动学习的任务。实践证明学生主动学习胜于老师让他们读十遍书。
“文学同源”说是艺术理论上的一个命题,似乎与小语教学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当我们深入观察了一个孩子对文学作品的认识过程,以及我们自己在教学中有意无意地遵循着规则后,就会发现,理顺语文教学中的“学”与“画”的互相转换关系,从理性的高度把握儿童的心理发现规律,对于我们教题来说是非常有益的。
通过教学实践,使我感到在语文的教学中配合使用插图,以一种便于接受的艺术形式化解文字这种抽象符号的表达
由于绘画艺术反映的美比较集中、精粹,所以特征很鲜明,给人的印象很强烈。如火烧云一课,在描写火烧云颜色变化时有这样一段描写:“一会红彤彤的,一会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对于“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常见事物的颜色,学生能够想象得到,而“半灰半百合”以及那些“见过没见过的颜色”到底指什么,教师也很难用语言描绘得让学生一下理解了。于是在处理这个难点时,... -->>
“形象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图画,让学生根据图样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形象,达到再造想象,开发右脑目的的教学方式;“形象教学”强调开发右脑形象思维能力,把形象训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中,坚持进行“形象教学”训练,可以有效地活化右脑,增强右脑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形象教学”同时强调“图”和“文”的相互关系“图”在思维中占优势。它在于建立一种表达上的基本功和理解上的逻辑关系。所以把握好“图”在“文”的教学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只要打开小学语文教科书,我们就会看到这是一个“字”与“画”交织而成的鲜艳的大花园。几乎每一篇课文都由这两部分组成,在发现这一特点后,自己把所学课文分成两类,分别对待。
一、充分利用书中原有插图
对于书中原有插图,凡是我认为适合自己教法的和对理解文章重点有帮助的,就毫不客气地拿来为我所用。比如第九册书中选了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一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几句诗文置于纸页的上部分,而下面的篇幅则是一幅彩图:寺院、枫树、小船,尽收其中。借助形象的画面,学生们很容易弄清了这首诗表面上讲了些什么。像“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同时给学生看自己拍摄的江桥、枫桥的照片。图文互相结合,这是小学生在鉴赏文学作品时常见现象。
二、大胆的自我创作
有些课文没有配插图,或插图所画与课文要表现的主要内容关系不太密切时,我要求学生自己根据课文内容,抓“素材”作画给课文画插图。例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我根据学游记文章的方法和书后思考题,在学生预习课文时布置作业,画一幅导施图并要求他们画上各地的特点。等到上讲读课时我发现,今天的课上起来轻松了,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把画图时体会到的告诉你,而另一部分同学为验证自己画的准确与否正静静地看着你。原来学生为了完成作业,底下不知把课文看了几遍了,相互之间也已经切磋过了。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深深体会到,让学生大胆创作的效果远远大于老师的“填鸭式”教学效果。因为学生在寻找做画素材时,已经“钻”进课文中把主要内容筛过几遍了。这时教师已经完成了教给学生主动学习的任务。实践证明学生主动学习胜于老师让他们读十遍书。
“文学同源”说是艺术理论上的一个命题,似乎与小语教学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当我们深入观察了一个孩子对文学作品的认识过程,以及我们自己在教学中有意无意地遵循着规则后,就会发现,理顺语文教学中的“学”与“画”的互相转换关系,从理性的高度把握儿童的心理发现规律,对于我们教题来说是非常有益的。
通过教学实践,使我感到在语文的教学中配合使用插图,以一种便于接受的艺术形式化解文字这种抽象符号的表达
由于绘画艺术反映的美比较集中、精粹,所以特征很鲜明,给人的印象很强烈。如火烧云一课,在描写火烧云颜色变化时有这样一段描写:“一会红彤彤的,一会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对于“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常见事物的颜色,学生能够想象得到,而“半灰半百合”以及那些“见过没见过的颜色”到底指什么,教师也很难用语言描绘得让学生一下理解了。于是在处理这个难点时,...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