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xbqg.net,魔山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并不能因此否认作品原有的特性。让我们看看作者本人的观点吧,他对这个问题说得相当透彻、深刻。他说:“在魔山中,在叙述方面运用了现实主义手法,但它逐渐越出现实主义范围,用象征手法推动和提高它,使我们有可能透过它看到精神领域和思想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托马斯曼在写这部长篇小说时,思想上已克服了颓废的悲观主义哲学对他的影响,使小说的思想内容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从主人公汉斯卡斯托尔普不断进行新的探索和追求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作者承认,在某种程度上说,汉斯卡斯托尔普就是作者本人的化身。
在雪这一节里,汉斯卡斯托尔普在山里遇上暴风雪。作家描绘了一幅充满幻想并富有象征意义的梦境。当年轻人醒来时,他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为了爱和善,人不应让死神来主宰自己的思想。这无疑也是作者自己找到的结论。
书中对竭力争取汉斯卡斯托尔普的两个文人,写得淋漓酣畅,入木三分。一个是具有资产阶级文化的人文主义者和民主主义者塞塔姆布里尼,他是理性、进步和正义的卫士,为人类幸福抱病进行孜孜不倦的斗争;另一个则是耶稣会会士纳夫塔,他既是叔本华和尼采的忠实信徒,又是军国主义分子和民主制度的反对者。两人一直为政治问题和学术问题争论不休,最后终于干戈相见。
塞塔姆布里尼的祖父是革命的烧炭党人,曾为希腊人民的独立进行过流血斗争,而父亲也是一个人文主义者,因此他自幼一直倾向进步与革命。他认为“世界上有两种原则经常处于抗衡状态,这就是权力和正义,暴虐和自由,迷信和智慧”他又认为:“两种力量究竟何者得胜,这是毫无疑问的不过这一天终究会到来,即使不是由鸽子的翅膀挟来,也将由雄鹰的翅膀带来,那时欧洲大陆将出现曙光,那就是人与人之间平等博爱的曙光一句话,那时将诞生一个世界大同式的共和国。”当然,这位意大利学者所向往的只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和自由,他的思想有很大的局限性,但不失为一个进步的民主主义者,因此托马斯曼字里行间对他持同情态度。用托马斯曼自己的话来说,塞塔姆布里尼“有时甚至是作者的传声筒,但绝不是作者本人”塞塔姆布里尼是二十世纪初西欧某种知识分子的典型,他们由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蜕化为自由主义者,他们的反抗是抽象的,致力于人类解放的意愿只是一种空想,而他们那些鼓吹阶级调和的论点,也只能以失败而告终。而纳夫塔这个屠夫家庭出身的神职人员,却是地地道道恶魔的化身,他竭力鼓吹战争的正义性,主张用恐怖手段来解决一切问题。纳夫塔在一次荒谬的决斗中结束自己的生命,他的死正是他精神崩溃的表现,也象征着军国主义者决没有好下场。从纳夫塔这个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以后诞生在欧洲土壤上的法西斯主义的萌芽。显然,这样的人在当时也是有一定典型意义的。
关于疗养院里专为病人作精神分析的助理大夫克罗科夫斯基,作者虽然着墨不多,却写得有声有色。二十世纪初,弗洛伊德学说在欧洲大陆兴起,在许多国家里蔚然成风,这在魔山中也作了反映。克罗科夫斯基大夫在两周一次的学术讲演会中,大肆宣扬这种学说,口口声声说“在所有的本能中,性爱是最不稳和最危险的,就其本质来说最易令人误入歧途,而且背信弃义”又说什么“被禁止、被压抑的情欲是以疾病的形态重新出现的,疾病的症状,是情欲乔装打扮的活动形态,而所有的疾病都是变相的情欲”这些似是而非的论调,打动了疗养院里几十个病人的心,大家纷纷上他的门诊室,叫他“分析”自己的潜意识。托马斯曼在各部小说中,始终善于反映他所处时代的特色与风貌,在魔山中,这点显得尤为突出。
深刻细腻的心理描写,是魔山的又一特色。对于主人公汉斯卡斯托尔普的心理状态和潜意识,作者写得尤为出色。汉斯上疗养院后的种种感受,他对肖夏太太的恋慕和思念之情,对生与死、灵与肉等问题的思考与内省——在托马斯曼笔下,主人公内心深处的隐秘活动一层又一层地展开,给读者以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托马斯曼一向以描写场面与景色见长,这在魔山中又一次得到体现。在瓦尔吉普斯之夜一节中,作者描述了病人们在狂欢节之夜载歌载舞的场面,写得生动活泼,丝丝入扣,仿佛银幕上一个又一个的镜头在我们眼前映现。在雪这一节里,作者以其生花妙笔,描写了漫山遍野的雪景,令人仿佛置身于一片银色世界,并与雪地里挣扎的汉斯卡斯托尔普同命运,共呼吸。至于描述克罗科夫斯基大夫的招魂术和召唤约阿希姆亡魂的那些片段,虽然从科学角度上看来荒诞不经,但悬念迭起,扣人心弦,在写作技巧上值得推崇。
五
德国著名评论家汉斯迈耶在一九八年来我国讲学时,曾高度赞誉魔山,说它是现代德国文学的范本。确实,它不但是德国文学中一部辉煌夺目的巨著,也是世界文库中永垂不朽的精品。托马斯曼本人对这部作品也十分珍爱。一九三九年,他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向学生作魔山的专题讲演,其中有一些话意味深长。他说:“这部小说对我来说是一部交响乐谁第一遍读完魔山,我就奉劝他再读第二遍,它那特殊的吸引力和风格,使读者在浏览第二遍时感到更大的兴趣和满足。”在同一篇讲演里他又说:“魔山几乎已被译成欧洲各国文字;我怀着欣喜的心情胆敢说这样的话:我的任何一部书,都没有像魔山那样在世界各地引起这么大的兴趣,特别在美国。”见托马斯曼选集第十二卷第四三九至四四页,柏林建设出版社,一九五六年。
魔山以其波澜壮阔的场景,磅礴的气势,细腻的心理分析,精辟的哲理,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风云变幻的社会现实,不愧是一部划时代的交响乐性质的杰作。
它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在现代德国小说中是无与伦比的。
最后为本书的翻译说几句话。
在翻译中篇小说死于威尼斯时,我为托马斯曼杰出的写作才能和他创造的艺术形象深深吸引住了,因此当一九八年出版社约我译魔山时,我就毫不犹豫地接受下来。当然,我知道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不但篇幅长,而且难度高,有许多深奥的典故和难以处理的长句,饱含哲理,外来语多,涉及的专业面又广(包括医学、病理学、天文学、生物学、哲学及音乐等),要译好这部书,决非轻而易举之事。我曾对照了该书的英译本和日译本,发觉译文中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英译本,误译及漏译之处屡见不鲜。由于种种原因,魔山的翻译工作不得不时时辍笔。回忆翻译过程中,我曾几次受到疾病的折磨,一度萌起“半途而废”的念头;但一想到俄罗斯、日本和欧美各国早已有了这部名著的译本,我们怎能不迎头赶上,填补我国出版界的这一空白?就这样,我日以继夜地、一点一滴地埋头笔耕,为这项巨大的工程、这座文化建设的桥梁尽了我应尽的责任,做了我应做的工作。
钱鸿嘉
,并不能因此否认作品原有的特性。让我们看看作者本人的观点吧,他对这个问题说得相当透彻、深刻。他说:“在魔山中,在叙述方面运用了现实主义手法,但它逐渐越出现实主义范围,用象征手法推动和提高它,使我们有可能透过它看到精神领域和思想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托马斯曼在写这部长篇小说时,思想上已克服了颓废的悲观主义哲学对他的影响,使小说的思想内容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从主人公汉斯卡斯托尔普不断进行新的探索和追求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作者承认,在某种程度上说,汉斯卡斯托尔普就是作者本人的化身。
在雪这一节里,汉斯卡斯托尔普在山里遇上暴风雪。作家描绘了一幅充满幻想并富有象征意义的梦境。当年轻人醒来时,他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为了爱和善,人不应让死神来主宰自己的思想。这无疑也是作者自己找到的结论。
书中对竭力争取汉斯卡斯托尔普的两个文人,写得淋漓酣畅,入木三分。一个是具有资产阶级文化的人文主义者和民主主义者塞塔姆布里尼,他是理性、进步和正义的卫士,为人类幸福抱病进行孜孜不倦的斗争;另一个则是耶稣会会士纳夫塔,他既是叔本华和尼采的忠实信徒,又是军国主义分子和民主制度的反对者。两人一直为政治问题和学术问题争论不休,最后终于干戈相见。
塞塔姆布里尼的祖父是革命的烧炭党人,曾为希腊人民的独立进行过流血斗争,而父亲也是一个人文主义者,因此他自幼一直倾向进步与革命。他认为“世界上有两种原则经常处于抗衡状态,这就是权力和正义,暴虐和自由,迷信和智慧”他又认为:“两种力量究竟何者得胜,这是毫无疑问的不过这一天终究会到来,即使不是由鸽子的翅膀挟来,也将由雄鹰的翅膀带来,那时欧洲大陆将出现曙光,那就是人与人之间平等博爱的曙光一句话,那时将诞生一个世界大同式的共和国。”当然,这位意大利学者所向往的只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和自由,他的思想有很大的局限性,但不失为一个进步的民主主义者,因此托马斯曼字里行间对他持同情态度。用托马斯曼自己的话来说,塞塔姆布里尼“有时甚至是作者的传声筒,但绝不是作者本人”塞塔姆布里尼是二十世纪初西欧某种知识分子的典型,他们由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蜕化为自由主义者,他们的反抗是抽象的,致力于人类解放的意愿只是一种空想,而他们那些鼓吹阶级调和的论点,也只能以失败而告终。而纳夫塔这个屠夫家庭出身的神职人员,却是地地道道恶魔的化身,他竭力鼓吹战争的正义性,主张用恐怖手段来解决一切问题。纳夫塔在一次荒谬的决斗中结束自己的生命,他的死正是他精神崩溃的表现,也象征着军国主义者决没有好下场。从纳夫塔这个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以后诞生在欧洲土壤上的法西斯主义的萌芽。显然,这样的人在当时也是有一定典型意义的。
关于疗养院里专为病人作精神分析的助理大夫克罗科夫斯基,作者虽然着墨不多,却写得有声有色。二十世纪初,弗洛伊德学说在欧洲大陆兴起,在许多国家里蔚然成风,这在魔山中也作了反映。克罗科夫斯基大夫在两周一次的学术讲演会中,大肆宣扬这种学说,口口声声说“在所有的本能中,性爱是最不稳和最危险的,就其本质来说最易令人误入歧途,而且背信弃义”又说什么“被禁止、被压抑的情欲是以疾病的形态重新出现的,疾病的症状,是情欲乔装打扮的活动形态,而所有的疾病都是变相的情欲”这些似是而非的论调,打动了疗养院里几十个病人的心,大家纷纷上他的门诊室,叫他“分析”自己的潜意识。托马斯曼在各部小说中,始终善于反映他所处时代的特色与风貌,在魔山中,这点显得尤为突出。
深刻细腻的心理描写,是魔山的又一特色。对于主人公汉斯卡斯托尔普的心理状态和潜意识,作者写得尤为出色。汉斯上疗养院后的种种感受,他对肖夏太太的恋慕和思念之情,对生与死、灵与肉等问题的思考与内省——在托马斯曼笔下,主人公内心深处的隐秘活动一层又一层地展开,给读者以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托马斯曼一向以描写场面与景色见长,这在魔山中又一次得到体现。在瓦尔吉普斯之夜一节中,作者描述了病人们在狂欢节之夜载歌载舞的场面,写得生动活泼,丝丝入扣,仿佛银幕上一个又一个的镜头在我们眼前映现。在雪这一节里,作者以其生花妙笔,描写了漫山遍野的雪景,令人仿佛置身于一片银色世界,并与雪地里挣扎的汉斯卡斯托尔普同命运,共呼吸。至于描述克罗科夫斯基大夫的招魂术和召唤约阿希姆亡魂的那些片段,虽然从科学角度上看来荒诞不经,但悬念迭起,扣人心弦,在写作技巧上值得推崇。
五
德国著名评论家汉斯迈耶在一九八年来我国讲学时,曾高度赞誉魔山,说它是现代德国文学的范本。确实,它不但是德国文学中一部辉煌夺目的巨著,也是世界文库中永垂不朽的精品。托马斯曼本人对这部作品也十分珍爱。一九三九年,他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向学生作魔山的专题讲演,其中有一些话意味深长。他说:“这部小说对我来说是一部交响乐谁第一遍读完魔山,我就奉劝他再读第二遍,它那特殊的吸引力和风格,使读者在浏览第二遍时感到更大的兴趣和满足。”在同一篇讲演里他又说:“魔山几乎已被译成欧洲各国文字;我怀着欣喜的心情胆敢说这样的话:我的任何一部书,都没有像魔山那样在世界各地引起这么大的兴趣,特别在美国。”见托马斯曼选集第十二卷第四三九至四四页,柏林建设出版社,一九五六年。
魔山以其波澜壮阔的场景,磅礴的气势,细腻的心理分析,精辟的哲理,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风云变幻的社会现实,不愧是一部划时代的交响乐性质的杰作。
它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在现代德国小说中是无与伦比的。
最后为本书的翻译说几句话。
在翻译中篇小说死于威尼斯时,我为托马斯曼杰出的写作才能和他创造的艺术形象深深吸引住了,因此当一九八年出版社约我译魔山时,我就毫不犹豫地接受下来。当然,我知道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不但篇幅长,而且难度高,有许多深奥的典故和难以处理的长句,饱含哲理,外来语多,涉及的专业面又广(包括医学、病理学、天文学、生物学、哲学及音乐等),要译好这部书,决非轻而易举之事。我曾对照了该书的英译本和日译本,发觉译文中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英译本,误译及漏译之处屡见不鲜。由于种种原因,魔山的翻译工作不得不时时辍笔。回忆翻译过程中,我曾几次受到疾病的折磨,一度萌起“半途而废”的念头;但一想到俄罗斯、日本和欧美各国早已有了这部名著的译本,我们怎能不迎头赶上,填补我国出版界的这一空白?就这样,我日以继夜地、一点一滴地埋头笔耕,为这项巨大的工程、这座文化建设的桥梁尽了我应尽的责任,做了我应做的工作。
钱鸿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