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xbqg.net,乱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看来,林纯鸿那边早就算过一笔账:既不会让朝廷一下子陷入绝境,又不会让朝廷有余力扩军备战!
更让人愤怒的是,林纯鸿打着治理黄河的旗号,谁要是反对,就是与天下百姓过意不去!
更为致命的是,谁知道林纯鸿以后又会想到什么借口,再次克扣朝廷的钱粮?
朱由检、周延儒及大臣们满肚子的火,却被憋得发不出来,该有多难受就有多难受!
正当满朝文武一筹莫展时,杨一仁突然上奏,自靖国军团、蓟辽军团起身向南之后,满清鞑子蠢蠢欲动,请朝廷关注鞑子的动向。
朱由检、周延儒大急,将近日军情翻出来细细一看,方才发现鞑子确实有动兵迹象。
朱由检、周延儒急令关辽一线小心戒备,着力打探鞑子动向。
至于靖国军团、蓟辽军团是否调回,朱由检和周延儒则犹豫不决,既怕鞑子攻破防线,又担心失了朝廷的脸面。
皇太极在明廷中自有眼线,当他得知杨一仁上了奏章后,立即偃旗息鼓,退兵返回沈阳。
朱由检和周延儒知悉后,松了一大口气。
人总是习惯于好了伤疤忘了痛,朱由检在周延儒的诱导之下,居然怀疑鞑子与荆州相互勾结,合伙唱了一出双簧戏,目的就在于让朝廷调回靖国、蓟辽军团。
周延儒比朱由检清醒得多,打死他,他也不愿意相信荆州会与鞑子勾结。之所以误导朱由检,无非就是为了自己的位置而已。
周延儒凭借着与林纯鸿对抗的态度上位,只要朱由检觉得不宜与林纯鸿对抗,他的政治生命就走到了尽头。
所以,不惜一切代价鼓动朱由检对抗林纯鸿,就成了周延儒不二的选择。对抗林纯鸿,也使得他在旧官绅中拥有崇高的人望,一旦他学着杨嗣昌容忍林纯鸿,他就失去了政治支持者。
时至今日,周延儒已经没有任何退路,只能一条道走到黑。
周延儒、吴昌时、董廷献沆瀣一气,开始从边关、旧官绅两处入手,琢磨着算计林纯鸿一道,改变前段时间的颓势。
第六百八十七章搜刮商贾
周延儒将靖国军团及蓟辽军团调至南方,朝廷内部不是没有反对声音,跳得最高的非洪承畴莫属。
洪承畴率兵作战十多年,对实力的敏感性远远胜过朱由检和周延儒。他认为,朝廷想要在军事上对抗林纯鸿,胜率几近于零。朝廷要想延续,唯有分一部分权力给林纯鸿,利用大义名分限制住他,然后励精图治,整军备武,以待局势剧变。
这个思路,与杨嗣昌差不多。
杨嗣昌提出整编军团的方略,深合洪承畴的口味。洪承畴本就欣赏林纯鸿的治军理念和建军模式,于是,他雷厉风行,抽取陕兵精华,又通过各种手段从密云总兵唐通、蓟州总兵白广恩处谋得数名良将,耗尽心血组建了蓟辽军团。
哪想到,蓟辽军团组建之后,还未历一战,就被朱由检一纸调令调到南方。
靖国军团出自京营体系,洪承畴想管,也管不上。可是,蓟辽军团是他的心头肉,是他半辈子沙场的精华,岂能随周延儒随意折腾?
但是,朝廷有令,洪承畴不得不遵从。他一方面令曹变姣缓缓往南挪,另一方面,他又不停地上书朝廷,极言蓟辽一线兵力空虚,恐被鞑子所乘。
洪承畴做了大半辈子的官,岂会不知此举犯了周延儒的大忌?不过,洪承畴现在也顾不上这点了。毕竟,得罪了周延儒,周延儒充其量就是下下绊子而已,但是,只要一个鞑子兵出现在京师周边,他就有掉脑袋的可能。
袁元素、卢建斗殷鉴不远,洪承畴头脑清醒得很。
鞑子入侵,并非不可能。往年,荆州军在北方部署了重兵,还在旅顺堡放置了一个军团,鞑子当然不敢轻举妄动,可是现在,鞑子只需要派出两支偏师牵制住武卫军团及旅顺堡的一个军,就有足够的时间攻打蓟辽一线。
届时,禁卫军团、关辽兵被宣大防线、关辽防线牵扯,直面鞑子正面压力的,只有蓟辽一线。
蓟辽一线精华被抽调至南方,仅靠唐通、白广恩这两个夯货,如何能防得住?
洪承畴想来想去,又去书辽东巡抚方一藻及宣大总督王继谟,试图说服他们一同上书。
初,方一藻巡抚辽东,吴三桂着力巴结,拜入他的门下。方一藻刚开始时还颐指气使,不可一世,后来被吴三桂、祖大寿摆了几道后,彻底认识到,若不与吴、祖武将世家搞好关系,辽东巡抚的位置根本就坐不稳。
因此,方一藻放下了身段,令其子方光琛缔盟为忘形交,彻底成了关辽武将世家的代言人。
当方一藻接到洪承畴的信函后,慌忙召来吴三桂及祖大寿商议。
吴三桂、祖大寿当然清楚,朝廷组建三军团之后,下一步的目标就是将关辽兵整编,彻底斩断他们在关辽将士中的手脚。
这是吴三桂和祖大寿无论如何也不愿意看到的。靖国军团、蓟辽军团南下之后,朝廷的整编计划自然落空。吴三桂和祖大寿恨不得两军团与林纯鸿拼个你死我活,哪里愿意如洪承畴所愿,说服朝廷调回两大军团?
因此,方一藻不仅没有按照洪承畴的意思上书,反而积极告之朝廷,鞑子业已退兵,无一丝兴兵迹象。
至于王继谟,自持有武卫军团、禁卫军团在一侧,哪里会犯政治错误,当然对洪承畴的建议委婉拒绝。
洪承畴知悉方一藻及王继谟的态度后,气得大骂道:“竖子误国!”
正当洪承畴担忧蓟辽防线之时,突然从登封县传来了叛乱消息。无独有偶,蒙城亦传来了叛乱的消息。
登封、蒙城的地理位置颇为奇特,都在林纯鸿的控制范围内,且与朝廷的控制范围接壤。
更为奇特的是,登封、蒙城分别离靖国军团、蓟辽军团的驻地禹州、凤阳不远。
叛乱初一爆发,朝廷便急不可耐地宣称暴民作乱,而将发动叛乱的一帮人纷纷封官。
不问可知,周延儒在靖国军团、蓟辽军团抵达驻地后,挑动当地的大地主、大乡绅发动了叛乱。
然而,令周延儒万万想不到的是,荆州方面早就在这些交界区域做好了准备,叛乱初一发动,弓兵便迅速行动,将叛乱扼杀在萌芽之中。
这个时候,朝廷的封赏令还在路上,离登封、蒙城还有老远。
南直隶大理使司及河南大理使司驳回朝廷的封赏令,并将一帮叛乱人士斩首的斩首,服劳役的服劳役,并且还指责朝廷不经调查,胡乱封官。
朝廷闹得个灰头土脸。
这是一出闹剧。
洪承畴听闻后,对周延儒鄙薄万分。他甚至怀疑周延儒这些年是不是没有出过门,难道一点都没看出林纯鸿对地方的控制力?
洪承畴觉得,朝廷再这样继续折腾,不用多久,就... -->>
看来,林纯鸿那边早就算过一笔账:既不会让朝廷一下子陷入绝境,又不会让朝廷有余力扩军备战!
更让人愤怒的是,林纯鸿打着治理黄河的旗号,谁要是反对,就是与天下百姓过意不去!
更为致命的是,谁知道林纯鸿以后又会想到什么借口,再次克扣朝廷的钱粮?
朱由检、周延儒及大臣们满肚子的火,却被憋得发不出来,该有多难受就有多难受!
正当满朝文武一筹莫展时,杨一仁突然上奏,自靖国军团、蓟辽军团起身向南之后,满清鞑子蠢蠢欲动,请朝廷关注鞑子的动向。
朱由检、周延儒大急,将近日军情翻出来细细一看,方才发现鞑子确实有动兵迹象。
朱由检、周延儒急令关辽一线小心戒备,着力打探鞑子动向。
至于靖国军团、蓟辽军团是否调回,朱由检和周延儒则犹豫不决,既怕鞑子攻破防线,又担心失了朝廷的脸面。
皇太极在明廷中自有眼线,当他得知杨一仁上了奏章后,立即偃旗息鼓,退兵返回沈阳。
朱由检和周延儒知悉后,松了一大口气。
人总是习惯于好了伤疤忘了痛,朱由检在周延儒的诱导之下,居然怀疑鞑子与荆州相互勾结,合伙唱了一出双簧戏,目的就在于让朝廷调回靖国、蓟辽军团。
周延儒比朱由检清醒得多,打死他,他也不愿意相信荆州会与鞑子勾结。之所以误导朱由检,无非就是为了自己的位置而已。
周延儒凭借着与林纯鸿对抗的态度上位,只要朱由检觉得不宜与林纯鸿对抗,他的政治生命就走到了尽头。
所以,不惜一切代价鼓动朱由检对抗林纯鸿,就成了周延儒不二的选择。对抗林纯鸿,也使得他在旧官绅中拥有崇高的人望,一旦他学着杨嗣昌容忍林纯鸿,他就失去了政治支持者。
时至今日,周延儒已经没有任何退路,只能一条道走到黑。
周延儒、吴昌时、董廷献沆瀣一气,开始从边关、旧官绅两处入手,琢磨着算计林纯鸿一道,改变前段时间的颓势。
第六百八十七章搜刮商贾
周延儒将靖国军团及蓟辽军团调至南方,朝廷内部不是没有反对声音,跳得最高的非洪承畴莫属。
洪承畴率兵作战十多年,对实力的敏感性远远胜过朱由检和周延儒。他认为,朝廷想要在军事上对抗林纯鸿,胜率几近于零。朝廷要想延续,唯有分一部分权力给林纯鸿,利用大义名分限制住他,然后励精图治,整军备武,以待局势剧变。
这个思路,与杨嗣昌差不多。
杨嗣昌提出整编军团的方略,深合洪承畴的口味。洪承畴本就欣赏林纯鸿的治军理念和建军模式,于是,他雷厉风行,抽取陕兵精华,又通过各种手段从密云总兵唐通、蓟州总兵白广恩处谋得数名良将,耗尽心血组建了蓟辽军团。
哪想到,蓟辽军团组建之后,还未历一战,就被朱由检一纸调令调到南方。
靖国军团出自京营体系,洪承畴想管,也管不上。可是,蓟辽军团是他的心头肉,是他半辈子沙场的精华,岂能随周延儒随意折腾?
但是,朝廷有令,洪承畴不得不遵从。他一方面令曹变姣缓缓往南挪,另一方面,他又不停地上书朝廷,极言蓟辽一线兵力空虚,恐被鞑子所乘。
洪承畴做了大半辈子的官,岂会不知此举犯了周延儒的大忌?不过,洪承畴现在也顾不上这点了。毕竟,得罪了周延儒,周延儒充其量就是下下绊子而已,但是,只要一个鞑子兵出现在京师周边,他就有掉脑袋的可能。
袁元素、卢建斗殷鉴不远,洪承畴头脑清醒得很。
鞑子入侵,并非不可能。往年,荆州军在北方部署了重兵,还在旅顺堡放置了一个军团,鞑子当然不敢轻举妄动,可是现在,鞑子只需要派出两支偏师牵制住武卫军团及旅顺堡的一个军,就有足够的时间攻打蓟辽一线。
届时,禁卫军团、关辽兵被宣大防线、关辽防线牵扯,直面鞑子正面压力的,只有蓟辽一线。
蓟辽一线精华被抽调至南方,仅靠唐通、白广恩这两个夯货,如何能防得住?
洪承畴想来想去,又去书辽东巡抚方一藻及宣大总督王继谟,试图说服他们一同上书。
初,方一藻巡抚辽东,吴三桂着力巴结,拜入他的门下。方一藻刚开始时还颐指气使,不可一世,后来被吴三桂、祖大寿摆了几道后,彻底认识到,若不与吴、祖武将世家搞好关系,辽东巡抚的位置根本就坐不稳。
因此,方一藻放下了身段,令其子方光琛缔盟为忘形交,彻底成了关辽武将世家的代言人。
当方一藻接到洪承畴的信函后,慌忙召来吴三桂及祖大寿商议。
吴三桂、祖大寿当然清楚,朝廷组建三军团之后,下一步的目标就是将关辽兵整编,彻底斩断他们在关辽将士中的手脚。
这是吴三桂和祖大寿无论如何也不愿意看到的。靖国军团、蓟辽军团南下之后,朝廷的整编计划自然落空。吴三桂和祖大寿恨不得两军团与林纯鸿拼个你死我活,哪里愿意如洪承畴所愿,说服朝廷调回两大军团?
因此,方一藻不仅没有按照洪承畴的意思上书,反而积极告之朝廷,鞑子业已退兵,无一丝兴兵迹象。
至于王继谟,自持有武卫军团、禁卫军团在一侧,哪里会犯政治错误,当然对洪承畴的建议委婉拒绝。
洪承畴知悉方一藻及王继谟的态度后,气得大骂道:“竖子误国!”
正当洪承畴担忧蓟辽防线之时,突然从登封县传来了叛乱消息。无独有偶,蒙城亦传来了叛乱的消息。
登封、蒙城的地理位置颇为奇特,都在林纯鸿的控制范围内,且与朝廷的控制范围接壤。
更为奇特的是,登封、蒙城分别离靖国军团、蓟辽军团的驻地禹州、凤阳不远。
叛乱初一爆发,朝廷便急不可耐地宣称暴民作乱,而将发动叛乱的一帮人纷纷封官。
不问可知,周延儒在靖国军团、蓟辽军团抵达驻地后,挑动当地的大地主、大乡绅发动了叛乱。
然而,令周延儒万万想不到的是,荆州方面早就在这些交界区域做好了准备,叛乱初一发动,弓兵便迅速行动,将叛乱扼杀在萌芽之中。
这个时候,朝廷的封赏令还在路上,离登封、蒙城还有老远。
南直隶大理使司及河南大理使司驳回朝廷的封赏令,并将一帮叛乱人士斩首的斩首,服劳役的服劳役,并且还指责朝廷不经调查,胡乱封官。
朝廷闹得个灰头土脸。
这是一出闹剧。
洪承畴听闻后,对周延儒鄙薄万分。他甚至怀疑周延儒这些年是不是没有出过门,难道一点都没看出林纯鸿对地方的控制力?
洪承畴觉得,朝廷再这样继续折腾,不用多久,就...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