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xbqg.net,程老虫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绩商垄断制墨和菜馆业,屯溪遂成为徽商重镇。因此清史稿?地理志称屯溪为“茶务都会”由于各地商贾亦来屯溪开设商号,屯溪的街道便从八家栈、新市街逐年沿江向东蜿延下伸,形成长达1公里的商业街。直至清末,市面仍集中在现西镇、大桥至原江西会馆这一段。街上没有机关、没有居户,全是店面,鳞次栉比,店店毗连,绸布、百货、南北货、中药、酱园等大店都开设在这条街上;河街原是船民、簰工、卖柴炭农民会聚之处,以粮食、烟酒、小吃、豆腐店为主;横街设有旅馆、酒楼、浴池等饮服业。自明天启年间就已成为“一邑总市”屯溪街也就自然而然发展成为休宁县屯溪镇了,至民国初年,屯溪俨然已有“沪杭大商埠风”
水涨船高,柏树街在屯溪的街市演变过程中也顺时顺势完成了自己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角色转变。
四、屯溪茶厂与柏树街
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新创建的“中国茶叶公司皖南分公司屯溪中心茶厂”就设立在柏树街,柏树街的命运就更紧密地与“屯绿”的命运联结在一起了。
屯溪茶厂于1950年10月1日正式投产,并委托屯溪的“万隆”、“恒昌”、“怡新祥”、“永兴”、“豫昌”、“永华公”、“兴业”、“群立”9家私营茶号加工。1960年屯溪公私合营多家茶厂开始并入,自此改称“安徽省屯溪茶厂”屯溪茶厂是安徽省最先使用机械制茶的企业,每年精制出口绿茶占全省六分之一,拥有各种动力机械238台,年加工能力为3500至4500吨。设备较为齐全,技术力量雄厚,有比较成熟的系统制茶工艺,能按出口标准样制成特珍、珍眉、雨茶、特贡、贡熙、针眉、秀眉、绿片8个花色、18个不同级别的外销绿茶。另外还生产茉莉花茶和内销素坯。多年来屯溪茶厂精制“屯绿”一直交给外贸部门调运上海口岸出口,1985年起一部分由本省自营出口。屯溪茶厂生产的特珍一级、珍眉一级,外形似眉,纤细美观,紧结多锋苗,不含二黄条、扁条和嫩梗,色泽绿润起霜,汤色清而香味醇,回味甘甜,堪为珍品。特珍一级1981年获国家银质奖,1985年特珍一级、珍眉一级双获国家银质奖。又贡熙一级,颗粒紧结似拳,身骨重实,芽叶完整,肉厚、色绿、香浓、汤清,1985年获轻工业部优质奖。获得部、省优质奖的还有特珍特级、雨茶和外销绿茶,特珍。1964年7月初,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偕其夫人胡洁青女士应安徽著名作家陈登科之邀参观了屯溪茶厂,著一首咏茶赞美徽茶:“春风春日采新茶,生产徽州天下夸,屯绿祁红好姊妹,淡妆浓抹总无瑕。”
2001年,原屯溪茶厂改制成为民营股份制的黄山一品有机茶业有限公司,主要经营“屯绿”牌系列绿茶,公司的处所退城进郊正式离开了柏树街搬迁到奕棋去了,不过,由于历史原因屯溪茶厂的许多职工及其家属依旧就散落地居住在屯溪茶厂周边的柏树街的那些老宅院里面。做为柏树街的原住民,他们与柏树街生生相息,柏树街那些老宅院为他们遮风挡雨,而他们的居住也使得柏树街那些老宅院保存至今,他们已经和这些老宅院水乳难分了,尽管现在他们刚刚搬出了这些老宅院。
柏树街劳动里3号房屋为程氏家族子弟读书宅,建于清乾隆早期,房屋坐北朝南,占地面积43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610平方米,一脊二堂五开间,二层楼。大门有内外门楼,造型古朴,砖雕精致,门洞为整块的白麻石构成,至今无一破损。房屋檐口高度达到8米,底层高(4。8米)、二层低(3。2米)。梁柱全部为白果树营造(又说是槠树),月梁和天花板上均饰以彩绘,图案典雅工丽,极其精美,至今仍清晰可见。漆灰内墙,厅前置轩,棂窗木雕为三国刀马人物,人物马匹栩栩如生,精美绝伦,可惜毁于文革。柱础为方形白麻石,四面均雕刻着精美的花绘图案。房屋围护墙均用三六九青砖、白灰砌筑。经过近三百年的风风雨雨,至今,木结构完好无任何损坏,基础未见下沉,围护墙条石和墙体无一裂纹,外墙的石灰粉刷面仍牢固如初。
“程氏三宅”7号楼隔壁的“程家小祠堂”占地约340平方米,内有程家祭祖楼,至今保存得很完整。还有劳动里1、2号古民居,为清乾隆晚期至嘉庆年间建筑。房屋坐北朝南,建筑面积为680平方米,也是一脊二堂五开间,建筑物保存完好。该房屋后进天井下有一大鱼池,鱼池三面围以白麻石栏板,至今栏板完整,无一破损开裂。还有劳动里25号古民居后进天井下的鱼池,四周围以白麻石栏板,栏板边角均雕刻着精致的线条,而且完好无损。另外东里巷2号、5号、20号、21号、22号、23号、28号,劳动里9号、13号、15号、17号、19号、20号等十余幢古民居建筑,各有各的建筑特色,保存得都完好,并且这十余幢古民居建筑都坐落在“程氏三宅”四周,与“程氏三宅”溶为一体,形成一组和谐的明清两代最典型的徽派古民居建筑群。
五、遗忘与遗弃
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现在有多少人知道徽州茶商和屯溪的屯绿呢?
而现在的柏树街,正面临着被遗弃的尴尬局面。在开发商的效果图上,除了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明代的程氏三宅之外,其他清代的古民居将全部荡然无存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现代的商业步行街,真的是非常现代啊!
徽州的历史记忆存储在于徽州大地上这一片片青山绿水、白墙黑瓦、残垣断壁之中,但伴随着历史前进急迫的脚步声,这些徽州的历史记忆总是会慢慢减少直至消失。余秋雨称这种消失是历史的必然,能够完整无缺地保存下来是历史的偶然。柏树街这些清朝的老宅院能够保存到今天的确是历史的偶然,现在拆了他们,真的就一点都不可惜吗?
一只青蛙突然掉进一锅很热的开水中,它会立即跳出,从而保全了生命。而另一只青蛙突然掉进一锅逐渐加热的温水中,虽然它觉得一时十分安逸,最后的结果是它真的死得很无奈。近几十年来,柏树街的老房子们就是在大家的熟视无睹中很无奈地一步步离开我们的眼界中:屯溪茶厂不断地更新改造时拆除了一批,柏树路周边地区盖住宅楼时拆除了一批,茶厂退城进郊时又拆除了一批。而这次最为彻底的,除了明代的程氏三宅,其他清末民初的古民居全部要拆除。
从建筑文物价值角度来说,除了程氏三宅,这些清代的古民居的单体建筑尽管结构奇巧、营造精美,但由于“破四旧”等历史原因,文物价值确实不是很高。但作为柏树街古街区明清古民居建筑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老宅院就非常罕见了,将这些清代的古民居拆除的举措就太令人惋惜了。因为程氏三宅虽然保存下来,但独木不成林,明代的古民居程氏三宅这朵红花还须清代的十几幢老宅院这些绿叶来扶衬。
从旅游开发利用角度来说,目前程氏三宅的旅游收入是很不理想的,因为仅仅作为一个小小的旅游景点,仅仅只能满足游客观赏的需要,游客其他娱乐休闲吃喝玩乐的需要却始终满足不了。游客看过程氏三宅扭头便走就是因为程氏三宅景点除了看三幢古民居而没有其他的项目留住客啊!如果将程氏三宅周边的清代古建筑整旧如旧,开发成与程氏三宅配套的以“屯绿”茶文化为卖点的旅游休闲服务设施,如茶博馆、茶酒馆、茶墨馆等等,就可以形成以茶文化为核心内容与屯溪老街景区并驾齐驱的屯溪柏树街景区,这对中心城区的整体旅游格局的焕然一新是非常有益处的。
从城市品牌传承角度来说,一百多年前,我们的先人徽州茶商历尽坎坷为这座城市创造了“屯绿”这样一个世界知名的品牌,足够让我们世代珍惜。我们的城市品牌是否多得让“屯绿”不足以弥足珍贵了?事实恰恰相反,屯溪在全国、在全世界拿得出手的品牌屈指可数,而影响最大的只有“屯绿”尽管现在的“屯绿”没有以前那样红火了,但只要不懈努力,以“屯绿”为首的徽州茶叶是完全可以再造辉煌。
从城市历史记忆角度来说,正是由于柏树街的兴起,才解除了屯溪只有一条屯溪街的尴尬;正是由于柏树街的兴起,才引导这座城市不断向东迅速扩展。众所周知,柏树街这些老房子大部分是徽州茶商的产业,这也是解放后新组建屯溪茶厂选址在此的重要原因。当时屯绿的鼎盛时期,屯溪共有109家大茶号,更有不计其数的茶行、茶庄,但现在几个人还记得住他们?而柏树街恰恰是我们缅怀这些徽商茶商的一个重要的场所,而缅怀是为了更好地前进。
柏树街,是屯溪既往生活方式的屈指可数的实物遗存,是屯溪后人借以读懂昔年的徽州式生活的不可多得的实物存在,是屯溪硕果仅存式的徽州茶商历史记忆。据黄山市文化局提供的不完全统计数字:黄山市1985年文物普查时,1795年以前的古民居有4700余幢。现在呢?“每年都有近100幢不在世上!不是坍塌就是卖了。”或许在我们老去的时候真的会非常地因为自己的麻木而后悔不及。
在柏树街被拆除的隆隆声中,我们听到了以抢救徽州记忆为己任的故园呼吁保护的声音。故园的声音虽然微弱;故园的声音虽然人微言轻,但故园还是尽了自己最大的力量在大声疾呼——抢救柏树街等徽州历史文化依存这些“徽州记忆”刻不容缓。
在开发商没有停歇的拆除进程中,或许我们做什么都没有用,那就让我们在内心深处哀痛地为柏树街祈福吧:
柏树街不死,永远的柏树街。
感谢:
1、感谢程炳麟先生以及在给李市长一封信上签名的所有热心于为保护柏树街古民居而努力呼吁的徽州名望人士,你们的努力呼吁是本文写作的根本原因。
2、感谢在故园呼吁帖上签名并附言的各位网友,你们的义举正是本文写作的根本动力。感谢laowu,您的抢救徽州记忆刻不容缓这句话让老虫一直铭记在心。
3、感谢黄坛网友烟横水漫,题记出处来自于他的附言:美国人文学者刘易斯?芒福德曾经说过:“城市是靠记忆而存在的。”如果拆掉了那些古民居,老街就成了没有根基的老街,屯溪就成了没有根基的城市。
4、感谢丑禅和老同志,他们为本文提供了大量文史的资料。
5、感谢徽州蛇,他将屯溪市志搬上了故园,让更多的人知道了我们所居住的这座城市的过去。老虫就是其中一位,并且老虫还顺手牵羊将里面的许多内容搬进了本文。
6、感谢屯溪市志、徽商研究和天上徽州的编撰者,是你们让老虫更加清晰了徽州茶商和屯溪街市的过去景象,本文许多内容都是从中援引而来。
,绩商垄断制墨和菜馆业,屯溪遂成为徽商重镇。因此清史稿?地理志称屯溪为“茶务都会”由于各地商贾亦来屯溪开设商号,屯溪的街道便从八家栈、新市街逐年沿江向东蜿延下伸,形成长达1公里的商业街。直至清末,市面仍集中在现西镇、大桥至原江西会馆这一段。街上没有机关、没有居户,全是店面,鳞次栉比,店店毗连,绸布、百货、南北货、中药、酱园等大店都开设在这条街上;河街原是船民、簰工、卖柴炭农民会聚之处,以粮食、烟酒、小吃、豆腐店为主;横街设有旅馆、酒楼、浴池等饮服业。自明天启年间就已成为“一邑总市”屯溪街也就自然而然发展成为休宁县屯溪镇了,至民国初年,屯溪俨然已有“沪杭大商埠风”
水涨船高,柏树街在屯溪的街市演变过程中也顺时顺势完成了自己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角色转变。
四、屯溪茶厂与柏树街
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新创建的“中国茶叶公司皖南分公司屯溪中心茶厂”就设立在柏树街,柏树街的命运就更紧密地与“屯绿”的命运联结在一起了。
屯溪茶厂于1950年10月1日正式投产,并委托屯溪的“万隆”、“恒昌”、“怡新祥”、“永兴”、“豫昌”、“永华公”、“兴业”、“群立”9家私营茶号加工。1960年屯溪公私合营多家茶厂开始并入,自此改称“安徽省屯溪茶厂”屯溪茶厂是安徽省最先使用机械制茶的企业,每年精制出口绿茶占全省六分之一,拥有各种动力机械238台,年加工能力为3500至4500吨。设备较为齐全,技术力量雄厚,有比较成熟的系统制茶工艺,能按出口标准样制成特珍、珍眉、雨茶、特贡、贡熙、针眉、秀眉、绿片8个花色、18个不同级别的外销绿茶。另外还生产茉莉花茶和内销素坯。多年来屯溪茶厂精制“屯绿”一直交给外贸部门调运上海口岸出口,1985年起一部分由本省自营出口。屯溪茶厂生产的特珍一级、珍眉一级,外形似眉,纤细美观,紧结多锋苗,不含二黄条、扁条和嫩梗,色泽绿润起霜,汤色清而香味醇,回味甘甜,堪为珍品。特珍一级1981年获国家银质奖,1985年特珍一级、珍眉一级双获国家银质奖。又贡熙一级,颗粒紧结似拳,身骨重实,芽叶完整,肉厚、色绿、香浓、汤清,1985年获轻工业部优质奖。获得部、省优质奖的还有特珍特级、雨茶和外销绿茶,特珍。1964年7月初,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偕其夫人胡洁青女士应安徽著名作家陈登科之邀参观了屯溪茶厂,著一首咏茶赞美徽茶:“春风春日采新茶,生产徽州天下夸,屯绿祁红好姊妹,淡妆浓抹总无瑕。”
2001年,原屯溪茶厂改制成为民营股份制的黄山一品有机茶业有限公司,主要经营“屯绿”牌系列绿茶,公司的处所退城进郊正式离开了柏树街搬迁到奕棋去了,不过,由于历史原因屯溪茶厂的许多职工及其家属依旧就散落地居住在屯溪茶厂周边的柏树街的那些老宅院里面。做为柏树街的原住民,他们与柏树街生生相息,柏树街那些老宅院为他们遮风挡雨,而他们的居住也使得柏树街那些老宅院保存至今,他们已经和这些老宅院水乳难分了,尽管现在他们刚刚搬出了这些老宅院。
柏树街劳动里3号房屋为程氏家族子弟读书宅,建于清乾隆早期,房屋坐北朝南,占地面积43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610平方米,一脊二堂五开间,二层楼。大门有内外门楼,造型古朴,砖雕精致,门洞为整块的白麻石构成,至今无一破损。房屋檐口高度达到8米,底层高(4。8米)、二层低(3。2米)。梁柱全部为白果树营造(又说是槠树),月梁和天花板上均饰以彩绘,图案典雅工丽,极其精美,至今仍清晰可见。漆灰内墙,厅前置轩,棂窗木雕为三国刀马人物,人物马匹栩栩如生,精美绝伦,可惜毁于文革。柱础为方形白麻石,四面均雕刻着精美的花绘图案。房屋围护墙均用三六九青砖、白灰砌筑。经过近三百年的风风雨雨,至今,木结构完好无任何损坏,基础未见下沉,围护墙条石和墙体无一裂纹,外墙的石灰粉刷面仍牢固如初。
“程氏三宅”7号楼隔壁的“程家小祠堂”占地约340平方米,内有程家祭祖楼,至今保存得很完整。还有劳动里1、2号古民居,为清乾隆晚期至嘉庆年间建筑。房屋坐北朝南,建筑面积为680平方米,也是一脊二堂五开间,建筑物保存完好。该房屋后进天井下有一大鱼池,鱼池三面围以白麻石栏板,至今栏板完整,无一破损开裂。还有劳动里25号古民居后进天井下的鱼池,四周围以白麻石栏板,栏板边角均雕刻着精致的线条,而且完好无损。另外东里巷2号、5号、20号、21号、22号、23号、28号,劳动里9号、13号、15号、17号、19号、20号等十余幢古民居建筑,各有各的建筑特色,保存得都完好,并且这十余幢古民居建筑都坐落在“程氏三宅”四周,与“程氏三宅”溶为一体,形成一组和谐的明清两代最典型的徽派古民居建筑群。
五、遗忘与遗弃
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现在有多少人知道徽州茶商和屯溪的屯绿呢?
而现在的柏树街,正面临着被遗弃的尴尬局面。在开发商的效果图上,除了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明代的程氏三宅之外,其他清代的古民居将全部荡然无存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现代的商业步行街,真的是非常现代啊!
徽州的历史记忆存储在于徽州大地上这一片片青山绿水、白墙黑瓦、残垣断壁之中,但伴随着历史前进急迫的脚步声,这些徽州的历史记忆总是会慢慢减少直至消失。余秋雨称这种消失是历史的必然,能够完整无缺地保存下来是历史的偶然。柏树街这些清朝的老宅院能够保存到今天的确是历史的偶然,现在拆了他们,真的就一点都不可惜吗?
一只青蛙突然掉进一锅很热的开水中,它会立即跳出,从而保全了生命。而另一只青蛙突然掉进一锅逐渐加热的温水中,虽然它觉得一时十分安逸,最后的结果是它真的死得很无奈。近几十年来,柏树街的老房子们就是在大家的熟视无睹中很无奈地一步步离开我们的眼界中:屯溪茶厂不断地更新改造时拆除了一批,柏树路周边地区盖住宅楼时拆除了一批,茶厂退城进郊时又拆除了一批。而这次最为彻底的,除了明代的程氏三宅,其他清末民初的古民居全部要拆除。
从建筑文物价值角度来说,除了程氏三宅,这些清代的古民居的单体建筑尽管结构奇巧、营造精美,但由于“破四旧”等历史原因,文物价值确实不是很高。但作为柏树街古街区明清古民居建筑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老宅院就非常罕见了,将这些清代的古民居拆除的举措就太令人惋惜了。因为程氏三宅虽然保存下来,但独木不成林,明代的古民居程氏三宅这朵红花还须清代的十几幢老宅院这些绿叶来扶衬。
从旅游开发利用角度来说,目前程氏三宅的旅游收入是很不理想的,因为仅仅作为一个小小的旅游景点,仅仅只能满足游客观赏的需要,游客其他娱乐休闲吃喝玩乐的需要却始终满足不了。游客看过程氏三宅扭头便走就是因为程氏三宅景点除了看三幢古民居而没有其他的项目留住客啊!如果将程氏三宅周边的清代古建筑整旧如旧,开发成与程氏三宅配套的以“屯绿”茶文化为卖点的旅游休闲服务设施,如茶博馆、茶酒馆、茶墨馆等等,就可以形成以茶文化为核心内容与屯溪老街景区并驾齐驱的屯溪柏树街景区,这对中心城区的整体旅游格局的焕然一新是非常有益处的。
从城市品牌传承角度来说,一百多年前,我们的先人徽州茶商历尽坎坷为这座城市创造了“屯绿”这样一个世界知名的品牌,足够让我们世代珍惜。我们的城市品牌是否多得让“屯绿”不足以弥足珍贵了?事实恰恰相反,屯溪在全国、在全世界拿得出手的品牌屈指可数,而影响最大的只有“屯绿”尽管现在的“屯绿”没有以前那样红火了,但只要不懈努力,以“屯绿”为首的徽州茶叶是完全可以再造辉煌。
从城市历史记忆角度来说,正是由于柏树街的兴起,才解除了屯溪只有一条屯溪街的尴尬;正是由于柏树街的兴起,才引导这座城市不断向东迅速扩展。众所周知,柏树街这些老房子大部分是徽州茶商的产业,这也是解放后新组建屯溪茶厂选址在此的重要原因。当时屯绿的鼎盛时期,屯溪共有109家大茶号,更有不计其数的茶行、茶庄,但现在几个人还记得住他们?而柏树街恰恰是我们缅怀这些徽商茶商的一个重要的场所,而缅怀是为了更好地前进。
柏树街,是屯溪既往生活方式的屈指可数的实物遗存,是屯溪后人借以读懂昔年的徽州式生活的不可多得的实物存在,是屯溪硕果仅存式的徽州茶商历史记忆。据黄山市文化局提供的不完全统计数字:黄山市1985年文物普查时,1795年以前的古民居有4700余幢。现在呢?“每年都有近100幢不在世上!不是坍塌就是卖了。”或许在我们老去的时候真的会非常地因为自己的麻木而后悔不及。
在柏树街被拆除的隆隆声中,我们听到了以抢救徽州记忆为己任的故园呼吁保护的声音。故园的声音虽然微弱;故园的声音虽然人微言轻,但故园还是尽了自己最大的力量在大声疾呼——抢救柏树街等徽州历史文化依存这些“徽州记忆”刻不容缓。
在开发商没有停歇的拆除进程中,或许我们做什么都没有用,那就让我们在内心深处哀痛地为柏树街祈福吧:
柏树街不死,永远的柏树街。
感谢:
1、感谢程炳麟先生以及在给李市长一封信上签名的所有热心于为保护柏树街古民居而努力呼吁的徽州名望人士,你们的努力呼吁是本文写作的根本原因。
2、感谢在故园呼吁帖上签名并附言的各位网友,你们的义举正是本文写作的根本动力。感谢laowu,您的抢救徽州记忆刻不容缓这句话让老虫一直铭记在心。
3、感谢黄坛网友烟横水漫,题记出处来自于他的附言:美国人文学者刘易斯?芒福德曾经说过:“城市是靠记忆而存在的。”如果拆掉了那些古民居,老街就成了没有根基的老街,屯溪就成了没有根基的城市。
4、感谢丑禅和老同志,他们为本文提供了大量文史的资料。
5、感谢徽州蛇,他将屯溪市志搬上了故园,让更多的人知道了我们所居住的这座城市的过去。老虫就是其中一位,并且老虫还顺手牵羊将里面的许多内容搬进了本文。
6、感谢屯溪市志、徽商研究和天上徽州的编撰者,是你们让老虫更加清晰了徽州茶商和屯溪街市的过去景象,本文许多内容都是从中援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