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xbqg.net,公子风流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太子回京的时候,带走了次年的策问题目。
等太子不紧不慢地回到京城的时候,正好赶上年后的会试。
本年的策问题目终于不再老调重弹,而换了新调——论边贸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太子其实一直是很好奇的,为什么外公看事物的切入点总和一般人不同?
父皇说这是因为外公是历侍三朝的相国,自然与众不同。
母后说外公从来都不走寻常路。
太子觉得母后比父皇深刻多了!
果然,亲生的就是不一样!
这句是父皇常常抱怨的一句话,常常出现在母后、舅舅他们受到的保护或者教育比他更多时。
他大舅舅是个奇葩,给他娶了个男舅母。
他二舅舅非人比较奇特,比父皇高了一辈儿。
他三舅舅完全继承了外公的腹黑与精明,常常就让他父皇吃了哑巴亏。
他大姑婆很剽悍。
他二姑婆更剽悍,当年跟肃郡亲王府的小世子和离之后,再嫁还是个在室男,夫妻琴瑟和鸣至今,她前夫却因她而终身再未娶。
至于他的大姨以及母后就更不消说了。
太子私下一琢磨,外公一系都是硬茬子,果断是要抱好大腿的。
实在是皇族这边的人看着档次明显低了许多,常常会让他产生出“跟这些人怎么能够愉快地玩耍”的质疑。
这边殿试点出一甲三名的时候,凉州城内丞相大人也揭牌开了一家农副产品综合贸易商行,其实就是个外贸商行。
这是继护卫镖行之后,丞相又搞出的新花样。
这个说白就是一个商栈,大庆朝国内的商家可以将自己的货物在此处寄卖,或者兜售,而商行则抽取一定的佣金及提成。
护卫镖行与这贸易商行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在赚钱方面丞相大人向来是花招百出。
这还不算,丞相在某天突然觉得一只羊是放,一群羊也是放,头脑一热,决定开所书院出来。
本来,丞相的意思是发挥余热,给边城的教育事业贡献一点点微薄的力量,尽量不毁人不倦,尽一己之力给边城的穷苦孩子们一个受教育的机会。
远在京城的文昌帝一听到这个消息,立时觉得机不可失,失不再来,马上就从翰林院抽调了一批饱读经书的学士,打包打包就发往了边城,美其名曰:支援相国的书院顺利开展。
又顺便让户部拨款,工部出图,兵部派人去给相国扩建书院校舍去。
搞得丞相大人本来只打算弄几个私塾先生,盖四五间教室,加盖个食堂,图书馆就算的计划彻底破产。
小书院被迫扩建成了一所大院校,从教室、食堂、寝室……等等,一应俱全,所教设内容工、农、兵、林、商、医五花八门。
无论你是想从商,还是想从政,想务农,还是想当兵,只要你有目标,这里就给你一个实现目标的平台。
在这所学校还在紧锣密鼓的建设时,各地的学子们就已经闻风而动开始打包行装,准备长途跋涉前往凉州求学。
这里是古代,建筑风格自然是不能搞得现代,但是孟明远还是尽量按后世名牌大学的整体教学设施进行学校的整体布局建设。
无论是图书馆、体育场、靶场、马场、游泳场等等,零零总总的设施尽可能做到全面而充足。
设施是一流的,师资是一流的,收费上自然也就相应的会很可观。
但这并不是说贫苦人家的孩子就没有了机会,丞相大人自然是不会干这样的事的,这与他的初衷相背。
勤工俭学——这么大的一所院校,设施多,就必然需要人清理维护保养,学校除了一些极少的教师、员工,其他的事情都是需要在校学生去做的。
这是这所院校与其他书院、私塾最大的不同之处。
吃不了苦、受不了累的或者体力弱的,可以适当多交学费,减少体力实践。
这看似是丞相大人给富贵子弟的一个福利,但文昌帝却看到了美人爹爹的“险恶用心”——用最简单的法子试出学子的求学心态。
文昌帝相信,后面自然就会有不同的待遇,这所名为“凉州之锦”的书院想学到真正的东西必然是在亲自动手上,否则这便失了美人爹爹最初办学的初衷。
不得不说文昌帝到底还是由孟明远一手教养长大的,对他的美人爹爹还是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的。
各地学生陆续到达凉州的时候,学校仍在建设中,但已经开始收纳学生。
学生到宿舍报到之后的翌日便会被安排参与到学校的开发建设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有一些富家子弟,权贵纨绔直接交了银钱便休息去了,在第一道关卡便被刷下去了。
千里迢迢而来,再千里迢迢而回,这是注定了的事——在他们缴纳了足够的银钱之后。
各地抱着不同目的而来的学子,陆续而来,也陆续离开,只有一少部分有机会被留下来成为这所“凉州之锦”的在校学生,还有一部分会成为非正式的走读生。
文昌帝将皇家子弟整体打包就派兵送去了凉州,给各家放话,要钱一律不给,让他们自己想辙去。
说白了,就是让那些皇子龙孙自己动手去完成学校交待的事情。
一些元勋武将也对自家子弟做了相似的训诫。
他们太清楚丞相这个人的不同一般之处了,想要学得真东西,那就得像丞相说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想得到的比别人多,那就必须付出的也比别人多,否则得到手的东西你只怕也没本事留得长久。
学院里有许多学士之前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东西,也有许多他们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东西。
在这里,经验丰富的老农可能会是你的讲师,厨房配菜的小工也可能会做你的一... -->>
太子回京的时候,带走了次年的策问题目。
等太子不紧不慢地回到京城的时候,正好赶上年后的会试。
本年的策问题目终于不再老调重弹,而换了新调——论边贸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太子其实一直是很好奇的,为什么外公看事物的切入点总和一般人不同?
父皇说这是因为外公是历侍三朝的相国,自然与众不同。
母后说外公从来都不走寻常路。
太子觉得母后比父皇深刻多了!
果然,亲生的就是不一样!
这句是父皇常常抱怨的一句话,常常出现在母后、舅舅他们受到的保护或者教育比他更多时。
他大舅舅是个奇葩,给他娶了个男舅母。
他二舅舅非人比较奇特,比父皇高了一辈儿。
他三舅舅完全继承了外公的腹黑与精明,常常就让他父皇吃了哑巴亏。
他大姑婆很剽悍。
他二姑婆更剽悍,当年跟肃郡亲王府的小世子和离之后,再嫁还是个在室男,夫妻琴瑟和鸣至今,她前夫却因她而终身再未娶。
至于他的大姨以及母后就更不消说了。
太子私下一琢磨,外公一系都是硬茬子,果断是要抱好大腿的。
实在是皇族这边的人看着档次明显低了许多,常常会让他产生出“跟这些人怎么能够愉快地玩耍”的质疑。
这边殿试点出一甲三名的时候,凉州城内丞相大人也揭牌开了一家农副产品综合贸易商行,其实就是个外贸商行。
这是继护卫镖行之后,丞相又搞出的新花样。
这个说白就是一个商栈,大庆朝国内的商家可以将自己的货物在此处寄卖,或者兜售,而商行则抽取一定的佣金及提成。
护卫镖行与这贸易商行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在赚钱方面丞相大人向来是花招百出。
这还不算,丞相在某天突然觉得一只羊是放,一群羊也是放,头脑一热,决定开所书院出来。
本来,丞相的意思是发挥余热,给边城的教育事业贡献一点点微薄的力量,尽量不毁人不倦,尽一己之力给边城的穷苦孩子们一个受教育的机会。
远在京城的文昌帝一听到这个消息,立时觉得机不可失,失不再来,马上就从翰林院抽调了一批饱读经书的学士,打包打包就发往了边城,美其名曰:支援相国的书院顺利开展。
又顺便让户部拨款,工部出图,兵部派人去给相国扩建书院校舍去。
搞得丞相大人本来只打算弄几个私塾先生,盖四五间教室,加盖个食堂,图书馆就算的计划彻底破产。
小书院被迫扩建成了一所大院校,从教室、食堂、寝室……等等,一应俱全,所教设内容工、农、兵、林、商、医五花八门。
无论你是想从商,还是想从政,想务农,还是想当兵,只要你有目标,这里就给你一个实现目标的平台。
在这所学校还在紧锣密鼓的建设时,各地的学子们就已经闻风而动开始打包行装,准备长途跋涉前往凉州求学。
这里是古代,建筑风格自然是不能搞得现代,但是孟明远还是尽量按后世名牌大学的整体教学设施进行学校的整体布局建设。
无论是图书馆、体育场、靶场、马场、游泳场等等,零零总总的设施尽可能做到全面而充足。
设施是一流的,师资是一流的,收费上自然也就相应的会很可观。
但这并不是说贫苦人家的孩子就没有了机会,丞相大人自然是不会干这样的事的,这与他的初衷相背。
勤工俭学——这么大的一所院校,设施多,就必然需要人清理维护保养,学校除了一些极少的教师、员工,其他的事情都是需要在校学生去做的。
这是这所院校与其他书院、私塾最大的不同之处。
吃不了苦、受不了累的或者体力弱的,可以适当多交学费,减少体力实践。
这看似是丞相大人给富贵子弟的一个福利,但文昌帝却看到了美人爹爹的“险恶用心”——用最简单的法子试出学子的求学心态。
文昌帝相信,后面自然就会有不同的待遇,这所名为“凉州之锦”的书院想学到真正的东西必然是在亲自动手上,否则这便失了美人爹爹最初办学的初衷。
不得不说文昌帝到底还是由孟明远一手教养长大的,对他的美人爹爹还是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的。
各地学生陆续到达凉州的时候,学校仍在建设中,但已经开始收纳学生。
学生到宿舍报到之后的翌日便会被安排参与到学校的开发建设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有一些富家子弟,权贵纨绔直接交了银钱便休息去了,在第一道关卡便被刷下去了。
千里迢迢而来,再千里迢迢而回,这是注定了的事——在他们缴纳了足够的银钱之后。
各地抱着不同目的而来的学子,陆续而来,也陆续离开,只有一少部分有机会被留下来成为这所“凉州之锦”的在校学生,还有一部分会成为非正式的走读生。
文昌帝将皇家子弟整体打包就派兵送去了凉州,给各家放话,要钱一律不给,让他们自己想辙去。
说白了,就是让那些皇子龙孙自己动手去完成学校交待的事情。
一些元勋武将也对自家子弟做了相似的训诫。
他们太清楚丞相这个人的不同一般之处了,想要学得真东西,那就得像丞相说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想得到的比别人多,那就必须付出的也比别人多,否则得到手的东西你只怕也没本事留得长久。
学院里有许多学士之前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东西,也有许多他们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东西。
在这里,经验丰富的老农可能会是你的讲师,厨房配菜的小工也可能会做你的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