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xbqg.net,汉匠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看着教学案几上,两只秃笔,是真秃,几乎无毛。一块儿巴掌大小,外方内圆石质砚台,半截儿墨条和一把戒尺,除此之外再无其他。
潘阳的后槽牙隐隐发酸,原来的先生没有留下任何教案,《急就篇》、《凡将篇》之类的启蒙课本一概全无。更没有任何经史子集等方面的教材。
再看看堂下,总共有不到二十个学生。最大的约有十四五岁,最小的只有七八岁。每人在跟前有一块儿沙盘,还有一只形似毛笔的竹笔,再无其他。
定了定神,耐心询问学生们都学了些啥?七嘴八舌的回答中渐渐明白了,三四个月的时间里,先生给原来的野孩子们,每人都起了一个名字。
已经教这些学子们认识了不到二十个简单的字,天地人大小上下左右等,还教会他们背诵“关关雎鸠……”。
至于《孝经》,没有学过。《仓颉篇》、《爰历篇》与时下流行的毛诗、楚辞,以及儒家的的几本经典?那是什么鬼,连名字都没有听说过。
潘阳也没有气馁,自己对这时代的经史子集也不精通,在没有教材的情况下,更是一窍不通。
好在自己的书架里,有几册左传、诗经,虽然不多,教授小山村的毛头小孩儿还可以应付。
既然是前有车,那么他也可以后有辙,萧规曹随嘛。
在随后的日子里,潘阳教十来个大小不一的孩子们,先从识字开始。虽然后世的《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自己已经背不全,但是用还能够勉强记得住的部分,教一下这些初始学习的孩子们做识字启蒙,已经绰绰有余啦。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朗读声中,私学开始了全新的教程。
午后放学前,偶尔讲一些成语故事,顺便说教一些道理。让孩子们在学成语的过程中,也可以知道一些历史故事或者后世的故事,对他们的眼界是极大地开阔。
他这一套带有后世风格的教学方式,孩子们大多都很喜欢听。有些孩子把学堂里学的东西回家讲给父母听。很多父母听了后,虽然还不明所以,但也觉得孩子们新学的的道理很深奥,新来的先生的见多识广,貌似很有学问的样子。
出于对读书人的盲目崇拜,还是有不少人认为这小先生一定是天上的星宿下凡,不然怎么可能知道那么多的事儿。
于是在村人的眼里。潘阳开始变得有些神秘高深起来。
时光荏苒匆匆而过,不曾想,这一代教就半年多,直到现在,都是建安四年的暮春了,原来的先生也不见回来。
那人原本是唐豕家的一个账房先生,只能记一些简单的账务,让他教学也真是为难他了。估计回家奔丧是真的,但是不敢再误人子弟,怕也是另一个不回来的主要原因吧。
天光大亮,太阳还没有升起来,草堂外已经陆陆续续传来了赤足与地面接触的脚步声,不大一会儿功夫,院中轻微的骚动逐渐平静下来。
潘阳走出房间,看向院中按照大小个子整齐排了一排的学子,没有说话,只是微微向排头的兴儿额首示意他可以开始了。
“向右转,起步跑。”众学子在兴儿的带领下,跑出了小院儿。
潘阳接手私学后,发现这些孩子们格外的珍惜学习的机会,都很努力。但是大部分孩子的家庭都不富裕,穿着草鞋或提着鞋子赤脚来学堂,到学堂后再穿上鞋子是很平常的。
大多数孩子身材都不太健壮,明显的缺... -->>
看着教学案几上,两只秃笔,是真秃,几乎无毛。一块儿巴掌大小,外方内圆石质砚台,半截儿墨条和一把戒尺,除此之外再无其他。
潘阳的后槽牙隐隐发酸,原来的先生没有留下任何教案,《急就篇》、《凡将篇》之类的启蒙课本一概全无。更没有任何经史子集等方面的教材。
再看看堂下,总共有不到二十个学生。最大的约有十四五岁,最小的只有七八岁。每人在跟前有一块儿沙盘,还有一只形似毛笔的竹笔,再无其他。
定了定神,耐心询问学生们都学了些啥?七嘴八舌的回答中渐渐明白了,三四个月的时间里,先生给原来的野孩子们,每人都起了一个名字。
已经教这些学子们认识了不到二十个简单的字,天地人大小上下左右等,还教会他们背诵“关关雎鸠……”。
至于《孝经》,没有学过。《仓颉篇》、《爰历篇》与时下流行的毛诗、楚辞,以及儒家的的几本经典?那是什么鬼,连名字都没有听说过。
潘阳也没有气馁,自己对这时代的经史子集也不精通,在没有教材的情况下,更是一窍不通。
好在自己的书架里,有几册左传、诗经,虽然不多,教授小山村的毛头小孩儿还可以应付。
既然是前有车,那么他也可以后有辙,萧规曹随嘛。
在随后的日子里,潘阳教十来个大小不一的孩子们,先从识字开始。虽然后世的《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自己已经背不全,但是用还能够勉强记得住的部分,教一下这些初始学习的孩子们做识字启蒙,已经绰绰有余啦。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朗读声中,私学开始了全新的教程。
午后放学前,偶尔讲一些成语故事,顺便说教一些道理。让孩子们在学成语的过程中,也可以知道一些历史故事或者后世的故事,对他们的眼界是极大地开阔。
他这一套带有后世风格的教学方式,孩子们大多都很喜欢听。有些孩子把学堂里学的东西回家讲给父母听。很多父母听了后,虽然还不明所以,但也觉得孩子们新学的的道理很深奥,新来的先生的见多识广,貌似很有学问的样子。
出于对读书人的盲目崇拜,还是有不少人认为这小先生一定是天上的星宿下凡,不然怎么可能知道那么多的事儿。
于是在村人的眼里。潘阳开始变得有些神秘高深起来。
时光荏苒匆匆而过,不曾想,这一代教就半年多,直到现在,都是建安四年的暮春了,原来的先生也不见回来。
那人原本是唐豕家的一个账房先生,只能记一些简单的账务,让他教学也真是为难他了。估计回家奔丧是真的,但是不敢再误人子弟,怕也是另一个不回来的主要原因吧。
天光大亮,太阳还没有升起来,草堂外已经陆陆续续传来了赤足与地面接触的脚步声,不大一会儿功夫,院中轻微的骚动逐渐平静下来。
潘阳走出房间,看向院中按照大小个子整齐排了一排的学子,没有说话,只是微微向排头的兴儿额首示意他可以开始了。
“向右转,起步跑。”众学子在兴儿的带领下,跑出了小院儿。
潘阳接手私学后,发现这些孩子们格外的珍惜学习的机会,都很努力。但是大部分孩子的家庭都不富裕,穿着草鞋或提着鞋子赤脚来学堂,到学堂后再穿上鞋子是很平常的。
大多数孩子身材都不太健壮,明显的缺...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