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xbqg.net,蜀山轶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此篇以一个非专业人士的记忆,来聊聊庐州城里几个名校的那些年的故事,先从小学和初中说起吧。
上世纪八十年代,说到合肥小学的教学资源,毋庸置疑南门小学肯定排在第一。地理位置好,政府也重视,刚刚开始搞电教化教学实验的时候,合肥市教育系统为数不多的教学用电脑全都分配给了南门小学。
其他小学孩子要想学计算机,必须拿到合肥市三好学生,每年暑假,南门小学会为全市三好学生免费开班。尽管用的还是DOS系统,CCED、BASIC语言,简单的游戏需要自己编写小程序,孩子们依然玩的不亦乐乎。
但是那时候的家长们好像还是比较青睐长江路第二小学,长江路第三小学,安庆路第三小学,不仅市内,包括合肥市二环外工厂区的家长,到处托关系找人,哪怕天天风里接雨里送,也要把孩子往这几个学校塞,趋之若鹜。
这倒不是说像市区内永红路小学,红星路小学等等其他小学不行,这里面有个原因,因为上面这三个学校考进四十五中、四十六中重点班的比例是比较高的,而只要能进了这两所初中的重点班,基本上半条腿已经迈入合肥一中的大门了。
如果能进合肥一中,在那个时候,合肥一中大学录取率就已经是百分之百了。
八十年代合肥小学毕业考试后还会有一次全市小升初考试,科目语文,数学,自然三门课,满分250分。如果想上四十五中、四十六中重点班,最低录取分不能低于235分。四十五中、四十六中每年招生都在240人左右,重点班1-2个,每班40到45人,如果240分以下考入重点班的,成绩只能算中等偏下。
学校为重点班匹配了最好的师资资源,平日严格教学,寒暑假老师还免费为孩子们补课,孩子们一直处于一个紧张学习的环境氛围内,成绩自然不错。比如1987年四十五中招了一个重点班,大概四十二三人,从初一到初三,基本霸榜全校前50名。1990年中考,参加中考的被一中录取26人,剩下的都去了六中,八中,还出了个全市总分第一。
1989年,四十五中、四十六中各招两个重点班。1992年中考,中考满分560分,或许是卷子简单了吧,这些孩子们愣是把合肥一中录取分数线从1991年的480分左右提到了502分。当时有个孩子考了501分,接到成绩单全家欣喜若狂,一起去海南旅游去了,等到回来,一脸懵。
四十五中八十周年校庆上,当年的班主任依然一脸自豪:“我一辈子潜心教育,最高兴的,就是曾经带过的两个重点班,出了两个中考状元。”四十五中严于管理,老师认真负责的作风一直延续至今。现在孩子多了,校区也多了,但各个校区的模式作风基本都能看到传承的影子。
四十六中也是如此,不仅教学严格,早在八十年代,学校就有了自己的英语角,不亚于现在的各类培训机构。
八十年代中考,重点高中第一志愿只能从合肥一中、六中、十中三所中选一个,合肥一中每年全市(含三县)招生300人左右,六中,十中也差不多。但十中在东市区,离市区有些远,并且重点高中里还排在第三,所以感觉自己成绩没把握报一中的学生大多会报六中。
而不管第一志愿填一中还是六中的学生,普通高中第二志愿必定首选八中,因为八中就在距离市中心不远的长江饭店边上,师资不错,学习氛围也好。因为几分之差,没被一中、六中录取的学生成绩又会差到哪去呢?于是,合肥八中的分数线往往比十中还高。由此,现在的一、六、八中格局逐步形成。
当然,那个年代一中、六中、八中也是有初中的,但可能是这些学校更重视高中教学的原因吧,几个学校初中升入本校的学生比例一直比不过四十五、四十六包括四十八等等学校,于是,逐步就把初中部取消了。
到了本世纪末,教育政策放开了,鼓励民办教育。四十五中的老校长退了,想想还得发挥点余热,于是找了一帮退休教师,办了个民办中学,居然越做越强,后来迁到了滨湖,折腾出了另一个名校——寿春中学。
早年从一中、六中、八中退休的部分教师在一起也办了个民办学校,起名叫168中学。于是,又一个名校崛起。
此篇以一个非专业人士的记忆,来聊聊庐州城里几个名校的那些年的故事,先从小学和初中说起吧。
上世纪八十年代,说到合肥小学的教学资源,毋庸置疑南门小学肯定排在第一。地理位置好,政府也重视,刚刚开始搞电教化教学实验的时候,合肥市教育系统为数不多的教学用电脑全都分配给了南门小学。
其他小学孩子要想学计算机,必须拿到合肥市三好学生,每年暑假,南门小学会为全市三好学生免费开班。尽管用的还是DOS系统,CCED、BASIC语言,简单的游戏需要自己编写小程序,孩子们依然玩的不亦乐乎。
但是那时候的家长们好像还是比较青睐长江路第二小学,长江路第三小学,安庆路第三小学,不仅市内,包括合肥市二环外工厂区的家长,到处托关系找人,哪怕天天风里接雨里送,也要把孩子往这几个学校塞,趋之若鹜。
这倒不是说像市区内永红路小学,红星路小学等等其他小学不行,这里面有个原因,因为上面这三个学校考进四十五中、四十六中重点班的比例是比较高的,而只要能进了这两所初中的重点班,基本上半条腿已经迈入合肥一中的大门了。
如果能进合肥一中,在那个时候,合肥一中大学录取率就已经是百分之百了。
八十年代合肥小学毕业考试后还会有一次全市小升初考试,科目语文,数学,自然三门课,满分250分。如果想上四十五中、四十六中重点班,最低录取分不能低于235分。四十五中、四十六中每年招生都在240人左右,重点班1-2个,每班40到45人,如果240分以下考入重点班的,成绩只能算中等偏下。
学校为重点班匹配了最好的师资资源,平日严格教学,寒暑假老师还免费为孩子们补课,孩子们一直处于一个紧张学习的环境氛围内,成绩自然不错。比如1987年四十五中招了一个重点班,大概四十二三人,从初一到初三,基本霸榜全校前50名。1990年中考,参加中考的被一中录取26人,剩下的都去了六中,八中,还出了个全市总分第一。
1989年,四十五中、四十六中各招两个重点班。1992年中考,中考满分560分,或许是卷子简单了吧,这些孩子们愣是把合肥一中录取分数线从1991年的480分左右提到了502分。当时有个孩子考了501分,接到成绩单全家欣喜若狂,一起去海南旅游去了,等到回来,一脸懵。
四十五中八十周年校庆上,当年的班主任依然一脸自豪:“我一辈子潜心教育,最高兴的,就是曾经带过的两个重点班,出了两个中考状元。”四十五中严于管理,老师认真负责的作风一直延续至今。现在孩子多了,校区也多了,但各个校区的模式作风基本都能看到传承的影子。
四十六中也是如此,不仅教学严格,早在八十年代,学校就有了自己的英语角,不亚于现在的各类培训机构。
八十年代中考,重点高中第一志愿只能从合肥一中、六中、十中三所中选一个,合肥一中每年全市(含三县)招生300人左右,六中,十中也差不多。但十中在东市区,离市区有些远,并且重点高中里还排在第三,所以感觉自己成绩没把握报一中的学生大多会报六中。
而不管第一志愿填一中还是六中的学生,普通高中第二志愿必定首选八中,因为八中就在距离市中心不远的长江饭店边上,师资不错,学习氛围也好。因为几分之差,没被一中、六中录取的学生成绩又会差到哪去呢?于是,合肥八中的分数线往往比十中还高。由此,现在的一、六、八中格局逐步形成。
当然,那个年代一中、六中、八中也是有初中的,但可能是这些学校更重视高中教学的原因吧,几个学校初中升入本校的学生比例一直比不过四十五、四十六包括四十八等等学校,于是,逐步就把初中部取消了。
到了本世纪末,教育政策放开了,鼓励民办教育。四十五中的老校长退了,想想还得发挥点余热,于是找了一帮退休教师,办了个民办中学,居然越做越强,后来迁到了滨湖,折腾出了另一个名校——寿春中学。
早年从一中、六中、八中退休的部分教师在一起也办了个民办学校,起名叫168中学。于是,又一个名校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