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xbqg.net,古时候那些爱情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司马相如和卓文君】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故事,是《史记》所载中唯一有细节的爱情。大概是因为司马相如和太史公生活在同一时代(司马相如比司马迁大约年长二十三四岁),又同朝为官,彼此相识。甚至司马迁很可能是认识卓文君的,所以对当年的事情颇为清楚,因而才能在《史记》中留下如此详尽的记叙。
我们先来看一看这个故事最初的模样罢。
据《史记》载:司马相如年少时好读书,才学很高,家里为他捐官,做了孝景帝身边的武骑常侍。但景帝不喜欢文赋,于是相如觉得自己的才华被埋没。后来逢梁孝王进京,结识了邹阳、枚乘几个精擅文赋的同道中人,便辞官随他们来到了梁国,做了梁王府上门客。
但几年之后,梁王过世,司马相如失了依恃,家境已经不比之前,而他自己也没有谋生的手段,因此落魄。
临邛县令王吉与司马相如交好,所以就开始替他打算。
当时,临邛多富人,比如程氏和富甲天下的卓氏。(在《史记·货殖列传》记载的富贾排行榜中,卓王孙排行第一,当之无愧的首富)。
卓王孙有个新寡的女儿,名唤文君,喜好音律。而司马相如仪表不凡,风姿出众,文采冠世,雅擅管弦。
综上所述:简直不能更适合美人计!
于是,司马相如和王吉两人合计好之后,就付诸行动了。
首先,司马相如带着车马随从风光地来到临邛,又“雍容闲雅”,很快便传开了名声。
其次,王吉时常拜访司马相如,态度谦恭,而后者则一度闭门不见,于是王吉更加谦恭。就这样成功地引起了程家和卓家的兴趣,取得了去卓府赴宴的资格。
然后,宴会当日,司马相如几番推托,直到王吉亲自登门出去,方才千呼万唤始出来,然后他风姿出众,“雍容闲雅”,满座宾客为之倾倒。
接着,酒宴进行到□□时,王吉请司马相抚琴以助酒兴,仍然是再三推辞方才点头。于是就调弦弹琴“以琴心挑之”--有预谋地投卓文君所好。
之后,酒宴结束之后,司马相如派人用重金买通卓文君的侍女,通信殷勤,既而成功引得文君与他私奔,当夜带她离开临邛,回到成都家中。
到了成都,卓文君才发现,司马相如家中一贫如洗,只有四面墙壁(“家徒四壁”这个成语的原始出处)——所以,他之前进临邛时所乘的车马,应该就是所有的家当了,就这个还是演戏的必备道具。
一步步细细推敲下来--这原本就是一出精心设计的骗局,意图骗到卓文君,进而谋取卓氏钱财。
但问题是--作为富甲天下的商人,卓王孙可不傻。
卓王孙听说自己的女儿私奔司马相如,而且,两个人已经离开临邛回了成都,气急败坏。不过,他是十分冷静的--或许早就看出了司马相如的算计,于是,态度强硬地--虽然女儿这么不争气,我不忍心杀她,但妄想从我这儿分到一个子儿!
司马相如大约也没想到卓王孙这么决绝,真忍心娇生惯养的女儿跟着他受穷--但是,他有足够的耐心,也足够厚颜。
文君自幼长于豪门,日子一久,终于,她忍无可忍,对司马相如说:若是我们一块儿回临邛,就是向我的兄弟们借点钱,也足以维持生计,何苦在这儿受穷呢?
司马相如等这一天估计已经等了太久,自然顺水推舟地点头,然后变卖了车马,在临邛买了一处房子,开了个酒舍。他让卓文君亲自站台卖酒(文君当垆),自己系着大围裙,和伙计们一块儿洗碗。
天下首富的女儿在自家门口当垆卖酒--放到哪个朝代也是了不得的笑料!
卓王孙深以为耻,却仍旧不愿被人算计,所以干脆杜门不出。
但文君的兄弟和长辈却纷纷从中斡旋:你膝下只有这一子二女,家中又不缺钱。文君已经*于司马相如,还能怎么样?而且这司马相如也算个人才,并非无能之辈,文君完全可以托付终身。再者说,司马相如还是王县令的座上宾,你又何必不依不饶呢?
卓王孙万般无奈,只好花钱消灾,分给文君一百名僮仆,一百万钱,另有一大笔嫁妆。
司马相如立即关了酒垆,带着文君回了成都,买田置地,富甲一方。
从此,司马相如琴挑卓文君的故事,便成为才子佳人间的传奇佳话,并千古流传。
看完了《司马相如列传》,心中实在感慨不尽……原来,自已从小听到的《凤求凰》《白头吟》都只是出自后人的杜撰。知道了直实的历史,心里反而有些空虚。
(这里需要澄清一点:纳茂陵女子为妾是晋代《西京杂记》里的杜撰。作为正史的《史记》和《汉书》中都没有过司马相如纳妾的相关记载。)
关于司马相如此人,读《史记》,我的感觉有三点:
一、文才盖世,一代之冠
史记里,对司马相如是单篇传记,可见对他的重视,而《司马相如列传》通篇,引用... -->>
【司马相如和卓文君】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故事,是《史记》所载中唯一有细节的爱情。大概是因为司马相如和太史公生活在同一时代(司马相如比司马迁大约年长二十三四岁),又同朝为官,彼此相识。甚至司马迁很可能是认识卓文君的,所以对当年的事情颇为清楚,因而才能在《史记》中留下如此详尽的记叙。
我们先来看一看这个故事最初的模样罢。
据《史记》载:司马相如年少时好读书,才学很高,家里为他捐官,做了孝景帝身边的武骑常侍。但景帝不喜欢文赋,于是相如觉得自己的才华被埋没。后来逢梁孝王进京,结识了邹阳、枚乘几个精擅文赋的同道中人,便辞官随他们来到了梁国,做了梁王府上门客。
但几年之后,梁王过世,司马相如失了依恃,家境已经不比之前,而他自己也没有谋生的手段,因此落魄。
临邛县令王吉与司马相如交好,所以就开始替他打算。
当时,临邛多富人,比如程氏和富甲天下的卓氏。(在《史记·货殖列传》记载的富贾排行榜中,卓王孙排行第一,当之无愧的首富)。
卓王孙有个新寡的女儿,名唤文君,喜好音律。而司马相如仪表不凡,风姿出众,文采冠世,雅擅管弦。
综上所述:简直不能更适合美人计!
于是,司马相如和王吉两人合计好之后,就付诸行动了。
首先,司马相如带着车马随从风光地来到临邛,又“雍容闲雅”,很快便传开了名声。
其次,王吉时常拜访司马相如,态度谦恭,而后者则一度闭门不见,于是王吉更加谦恭。就这样成功地引起了程家和卓家的兴趣,取得了去卓府赴宴的资格。
然后,宴会当日,司马相如几番推托,直到王吉亲自登门出去,方才千呼万唤始出来,然后他风姿出众,“雍容闲雅”,满座宾客为之倾倒。
接着,酒宴进行到□□时,王吉请司马相抚琴以助酒兴,仍然是再三推辞方才点头。于是就调弦弹琴“以琴心挑之”--有预谋地投卓文君所好。
之后,酒宴结束之后,司马相如派人用重金买通卓文君的侍女,通信殷勤,既而成功引得文君与他私奔,当夜带她离开临邛,回到成都家中。
到了成都,卓文君才发现,司马相如家中一贫如洗,只有四面墙壁(“家徒四壁”这个成语的原始出处)——所以,他之前进临邛时所乘的车马,应该就是所有的家当了,就这个还是演戏的必备道具。
一步步细细推敲下来--这原本就是一出精心设计的骗局,意图骗到卓文君,进而谋取卓氏钱财。
但问题是--作为富甲天下的商人,卓王孙可不傻。
卓王孙听说自己的女儿私奔司马相如,而且,两个人已经离开临邛回了成都,气急败坏。不过,他是十分冷静的--或许早就看出了司马相如的算计,于是,态度强硬地--虽然女儿这么不争气,我不忍心杀她,但妄想从我这儿分到一个子儿!
司马相如大约也没想到卓王孙这么决绝,真忍心娇生惯养的女儿跟着他受穷--但是,他有足够的耐心,也足够厚颜。
文君自幼长于豪门,日子一久,终于,她忍无可忍,对司马相如说:若是我们一块儿回临邛,就是向我的兄弟们借点钱,也足以维持生计,何苦在这儿受穷呢?
司马相如等这一天估计已经等了太久,自然顺水推舟地点头,然后变卖了车马,在临邛买了一处房子,开了个酒舍。他让卓文君亲自站台卖酒(文君当垆),自己系着大围裙,和伙计们一块儿洗碗。
天下首富的女儿在自家门口当垆卖酒--放到哪个朝代也是了不得的笑料!
卓王孙深以为耻,却仍旧不愿被人算计,所以干脆杜门不出。
但文君的兄弟和长辈却纷纷从中斡旋:你膝下只有这一子二女,家中又不缺钱。文君已经*于司马相如,还能怎么样?而且这司马相如也算个人才,并非无能之辈,文君完全可以托付终身。再者说,司马相如还是王县令的座上宾,你又何必不依不饶呢?
卓王孙万般无奈,只好花钱消灾,分给文君一百名僮仆,一百万钱,另有一大笔嫁妆。
司马相如立即关了酒垆,带着文君回了成都,买田置地,富甲一方。
从此,司马相如琴挑卓文君的故事,便成为才子佳人间的传奇佳话,并千古流传。
看完了《司马相如列传》,心中实在感慨不尽……原来,自已从小听到的《凤求凰》《白头吟》都只是出自后人的杜撰。知道了直实的历史,心里反而有些空虚。
(这里需要澄清一点:纳茂陵女子为妾是晋代《西京杂记》里的杜撰。作为正史的《史记》和《汉书》中都没有过司马相如纳妾的相关记载。)
关于司马相如此人,读《史记》,我的感觉有三点:
一、文才盖世,一代之冠
史记里,对司马相如是单篇传记,可见对他的重视,而《司马相如列传》通篇,引用...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