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xbqg.net,[红楼]薛家子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真不知道是甄费历劫未满,还是真的已经到了不食人间烟火的地步,这离开了一僧一道之后,行走了一日这才反应过来自己身上那是身无分文,这可怎么去大如州找老妻?
好在这里已经是江南地界,他还能找到一些族人,说来这甄费其实和金陵的甄家还是同族,只是已然出了五服了,当日甄费也是中过秀才的读书人,不然也不至于看到贾雨村这样的贫寒士子就想着帮衬一二,只是他性子想来有个左性,不爱仕途功名,只喜欢闲云野鹤一般的过日子,在人情世故上也有些不怎么通,这才没有继续科考,和族人也因为他的性子,有些个龌蹉,称不上和睦,故而当日家中遭了灾之后,拉不下脸,也没有想着去投靠族人,而是去了岳父家,只是不想岳父是个吝啬之人,见着他不复往日的富贵,自然就没有了好脸色,虽然他火灾后好不容易通融官府,重新补办下田契,在想要搬家时悉数变卖成了银两,看着还有些家当,可是到了大如州在他想着重新置办家业的时候,却被岳父糊弄,欺辱他不懂经济仕途,用买良田的价格拿走了银子,给的却是一大片的薄田,这也是他灰心丧气,一蹶不振,最后被一僧一道忽悠走的缘由之一。
如今他吃了这样多的苦楚,又眼见着女儿有了消息,一心想着早日回家去,自然在没有端着架子不知道变通的道理,匆匆的寻到一处族人家中,想着求助一二。
到底都是自家族人,一笔写不出两个甄字,看着他如今这衣衫褴褛的样子,又听说他这些年为了寻找女儿走遍各处,心下都动了些恻隐之心,再加上听得是有了消息,想要去寻了老妻回老宅,族人们自然也纷纷相助,不说给他重新置办了衣衫行头,附近几家族人亲朋还各自出了些里力,凑了五十两银子给了甄费好做路费。
甄费看着这些族人,心下不由的有些愧疚,想想当年自己的所为,只觉得自己很有些不是,故而对着族人越发亲近了几分,并且说好了,等着自己重整了老宅,女儿归来,就想着在家中办个学堂,一来是能求个谋生养家的出路,二来也是从此安生,再不随意外出的意思,族人们若是想托付子弟来求学的,大可上门,也算是他为族人们做些事儿了。
这帮助甄费的这一支已然是甄家旁支的旁支,虽然多少爷算的上殷实之家的样子,可是下面的子弟们若想读书,却只能去一些外头的学堂求学,没有能力自己请什么先生的,这甄费虽然为人上有些不通,可是学问族人却知道还是不错的,比一般的学堂夫子强了好些。听得他这么说,自然一个个欢喜的很。甚至有一个家中稍微富裕些的族人还把自己身边的随从派出一个,让他跟着甄费往大如州去,免得甄家人让那封家小看了去。
等着甄费到了岳家,看到已经花白了头发的封氏,夫妻两那是抱头痛哭,又听说了贾雨村用两封银子换了封氏的丫头去,甄费直叹自己当年有眼无珠,那贾雨村已然做官,家中必然已经改天换地,却来欺负老妻,生生用寻常买丫头的银子换了老妻身边得用的人去,也不说帮村一二。看看如今这家里,房屋破败,当年他留下的最后家产,几百亩的薄地也被岳家侵吞了大半,每年竟是还要靠着老妻和留下的最后一个丫头做针线补贴过活,这可怎么好!
好在他好歹是回来了,也不予岳父家多说什么,直接将这些家业又一次变卖,换了二百两银子,接了封氏就往苏州老宅行去,好歹那原本老宅的宅基地地契还在他们手中,回到老宅,重新修整了房舍就是,至于别的,他总是记得,那僧道曾对他说过,那老宅之中有祖宗留下的东西,是为了后人留下的退路,想来也能让他们以后不至于衣食无着,就是再不济,他不是都想好了嘛,就开个学馆,做个夫子,也能养活了老妻幼女。
不得不说,这么些年,这甄费行走了大半个天下还是有好处的,将往日的带着一丝迂腐的老书生,变成了一个雷厉风行的男子汉。
等着他们回到了老宅,打发了族人家的老仆,并置办了些礼物,让老仆带去给那几家帮了他的族人家中,然后立马就和封氏说了这祖宗留下后路的事儿,让那忠心的丫头在外头望风,夫妻二人在老宅中细细的寻觅,最终在他们家原本祠堂的一处地砖下寻到了两个大大的坛子,果然里头有一千两的黄金,这一下甄费送算是放心了,立马取出五十两金子,连带着身上卖了大如州产业的二百两一起,开始重新建造房舍,置办家私,甚至为了实现诺言,建立学堂,还将边上早就荒芜的葫芦庙的一处临街的跨院买了下来,历时两个月,终于将屋子重新立了起来,三进的院落,带着跨院,小花园,一应俱全,比这当年更齐全了些,家中家具多以楠木制作,幔帐也置办的很是精致,皆是正宗的苏绣,不为别的,单单想着若是女儿归来,也是将要十岁的女娃了,自是要想着将来出嫁的事儿,自家脸面自然不能差了,让人看不起。
然后又拿出金子,置办了田地,也是巧了,这苏州城里有一位晋商正想着回老家颐养天年,要把手里的产业全部卖了出去,甄费立马就去看了,三百亩水田,五百亩中田,再加上二百亩坡地,正好是千亩田产,只作价七千两,着实公道,甄费二话不说全部吃下,他如今也明白了世事,这金银古玩再多,也不及这田产家业稳当,若是当年家中产业都放到这田地上,也不至于损失了大半的家业,想想当年被烧毁的无数珍本古籍,古董珍宝,还有他花费了无数银两,心血建造的花园,他心下就觉得心痛的不行。哎,真是痛过才知道差距啊!
重新建起家业,家中一共有一万零贰佰两银子,买田产用了七千两,建造房子用了五百两,家具摆设,锅碗瓢盆,又是五百两,随后又花费了一千两,将自己的书房重新填满,虽然再没有什么珍本古籍,可是好歹也都是官刻本集,也算是精致。花了一百两,买了两房老实憨厚的下人,把门房,花匠,厨娘,洒扫,长随,丫头,一一都补充完整。还剩下一千一百两,甄费只留下一百两放在公中,其余的全交由封氏,由她开始重新筹备女儿的嫁妆。
这个时候普通人家一年花销不过是二十两银子,像是甄费家这样的,一百两也能花销上半年了,这半年里,甄费准备随时开学堂,到时候就会有束脩补充到公中,还有田产,到了夏季,三百亩一年两季的水稻就能收一次租子,无论怎么算,除了税赋之后,二百两的租子总是有的,也能补充到了公中,这样一算,确实够用,更不用说到了秋冬,这一千亩地总计的租子该有多少了,他们家就是凭着这些田产,不过一二年,也必然能恢复了元气。
封氏听了甄费的话,说是有大能告诉丈夫,女儿已经有了消息,即将回家,她虽然心里很有些不确定的,但是这么些年了,这是第一次能得到女儿的消息,不管真假,她都愿意相信这是真的,更不用说甄费回来后,那所谓的出家的事儿被一僧一道修改了记忆变成了四处寻找女儿,他自然也是这么和妻子说了,听的封氏心酸的不行,想着自家丈夫说不得就是在外头找女儿辛苦,这才让佛祖开眼,有贵人相助。所以也不反驳,自顾自欢喜的按照丈夫的意思置办起来。
这边甄费重整家业,一心等着女儿归来,而另一边,这甄英莲也出现了,还是冯渊先买了他,又说三日后来接人,拐子则是真的属于天数到了,就合该有这么一劫,虽然没有了薛蟠这个冤大头,却依然想着另外再卖一次,好多得些银钱,这一次的第二个卖家正巧也是薛家人,是薛家五房的一个爷们,准备买了给妹妹做陪嫁丫头的。
等到了两个买家碰面的时候,双方一说话,察觉了这拐子一女卖两家,自然是不干了,争执了起来,就差没有动手了,也是薛家这几年家教好了不少,虽然依然有些高高在上的样子,可是顾忌多了很多,唾沫横飞还能压制着没有先动手,生怕坏了他们薛家如今的仁善的名头。
这时候薛蟠安排的人出现了,(人家都不用等着甄英莲,只要盯着冯渊,看看,这不是立马及时就参与到其中了不是!聪明人就是有聪明人的法子。)及时制止了双方过激的行为,一边打着圆场,一边让人看住了拐子,毕竟这才是这场冲突的关键人物... -->>
真不知道是甄费历劫未满,还是真的已经到了不食人间烟火的地步,这离开了一僧一道之后,行走了一日这才反应过来自己身上那是身无分文,这可怎么去大如州找老妻?
好在这里已经是江南地界,他还能找到一些族人,说来这甄费其实和金陵的甄家还是同族,只是已然出了五服了,当日甄费也是中过秀才的读书人,不然也不至于看到贾雨村这样的贫寒士子就想着帮衬一二,只是他性子想来有个左性,不爱仕途功名,只喜欢闲云野鹤一般的过日子,在人情世故上也有些不怎么通,这才没有继续科考,和族人也因为他的性子,有些个龌蹉,称不上和睦,故而当日家中遭了灾之后,拉不下脸,也没有想着去投靠族人,而是去了岳父家,只是不想岳父是个吝啬之人,见着他不复往日的富贵,自然就没有了好脸色,虽然他火灾后好不容易通融官府,重新补办下田契,在想要搬家时悉数变卖成了银两,看着还有些家当,可是到了大如州在他想着重新置办家业的时候,却被岳父糊弄,欺辱他不懂经济仕途,用买良田的价格拿走了银子,给的却是一大片的薄田,这也是他灰心丧气,一蹶不振,最后被一僧一道忽悠走的缘由之一。
如今他吃了这样多的苦楚,又眼见着女儿有了消息,一心想着早日回家去,自然在没有端着架子不知道变通的道理,匆匆的寻到一处族人家中,想着求助一二。
到底都是自家族人,一笔写不出两个甄字,看着他如今这衣衫褴褛的样子,又听说他这些年为了寻找女儿走遍各处,心下都动了些恻隐之心,再加上听得是有了消息,想要去寻了老妻回老宅,族人们自然也纷纷相助,不说给他重新置办了衣衫行头,附近几家族人亲朋还各自出了些里力,凑了五十两银子给了甄费好做路费。
甄费看着这些族人,心下不由的有些愧疚,想想当年自己的所为,只觉得自己很有些不是,故而对着族人越发亲近了几分,并且说好了,等着自己重整了老宅,女儿归来,就想着在家中办个学堂,一来是能求个谋生养家的出路,二来也是从此安生,再不随意外出的意思,族人们若是想托付子弟来求学的,大可上门,也算是他为族人们做些事儿了。
这帮助甄费的这一支已然是甄家旁支的旁支,虽然多少爷算的上殷实之家的样子,可是下面的子弟们若想读书,却只能去一些外头的学堂求学,没有能力自己请什么先生的,这甄费虽然为人上有些不通,可是学问族人却知道还是不错的,比一般的学堂夫子强了好些。听得他这么说,自然一个个欢喜的很。甚至有一个家中稍微富裕些的族人还把自己身边的随从派出一个,让他跟着甄费往大如州去,免得甄家人让那封家小看了去。
等着甄费到了岳家,看到已经花白了头发的封氏,夫妻两那是抱头痛哭,又听说了贾雨村用两封银子换了封氏的丫头去,甄费直叹自己当年有眼无珠,那贾雨村已然做官,家中必然已经改天换地,却来欺负老妻,生生用寻常买丫头的银子换了老妻身边得用的人去,也不说帮村一二。看看如今这家里,房屋破败,当年他留下的最后家产,几百亩的薄地也被岳家侵吞了大半,每年竟是还要靠着老妻和留下的最后一个丫头做针线补贴过活,这可怎么好!
好在他好歹是回来了,也不予岳父家多说什么,直接将这些家业又一次变卖,换了二百两银子,接了封氏就往苏州老宅行去,好歹那原本老宅的宅基地地契还在他们手中,回到老宅,重新修整了房舍就是,至于别的,他总是记得,那僧道曾对他说过,那老宅之中有祖宗留下的东西,是为了后人留下的退路,想来也能让他们以后不至于衣食无着,就是再不济,他不是都想好了嘛,就开个学馆,做个夫子,也能养活了老妻幼女。
不得不说,这么些年,这甄费行走了大半个天下还是有好处的,将往日的带着一丝迂腐的老书生,变成了一个雷厉风行的男子汉。
等着他们回到了老宅,打发了族人家的老仆,并置办了些礼物,让老仆带去给那几家帮了他的族人家中,然后立马就和封氏说了这祖宗留下后路的事儿,让那忠心的丫头在外头望风,夫妻二人在老宅中细细的寻觅,最终在他们家原本祠堂的一处地砖下寻到了两个大大的坛子,果然里头有一千两的黄金,这一下甄费送算是放心了,立马取出五十两金子,连带着身上卖了大如州产业的二百两一起,开始重新建造房舍,置办家私,甚至为了实现诺言,建立学堂,还将边上早就荒芜的葫芦庙的一处临街的跨院买了下来,历时两个月,终于将屋子重新立了起来,三进的院落,带着跨院,小花园,一应俱全,比这当年更齐全了些,家中家具多以楠木制作,幔帐也置办的很是精致,皆是正宗的苏绣,不为别的,单单想着若是女儿归来,也是将要十岁的女娃了,自是要想着将来出嫁的事儿,自家脸面自然不能差了,让人看不起。
然后又拿出金子,置办了田地,也是巧了,这苏州城里有一位晋商正想着回老家颐养天年,要把手里的产业全部卖了出去,甄费立马就去看了,三百亩水田,五百亩中田,再加上二百亩坡地,正好是千亩田产,只作价七千两,着实公道,甄费二话不说全部吃下,他如今也明白了世事,这金银古玩再多,也不及这田产家业稳当,若是当年家中产业都放到这田地上,也不至于损失了大半的家业,想想当年被烧毁的无数珍本古籍,古董珍宝,还有他花费了无数银两,心血建造的花园,他心下就觉得心痛的不行。哎,真是痛过才知道差距啊!
重新建起家业,家中一共有一万零贰佰两银子,买田产用了七千两,建造房子用了五百两,家具摆设,锅碗瓢盆,又是五百两,随后又花费了一千两,将自己的书房重新填满,虽然再没有什么珍本古籍,可是好歹也都是官刻本集,也算是精致。花了一百两,买了两房老实憨厚的下人,把门房,花匠,厨娘,洒扫,长随,丫头,一一都补充完整。还剩下一千一百两,甄费只留下一百两放在公中,其余的全交由封氏,由她开始重新筹备女儿的嫁妆。
这个时候普通人家一年花销不过是二十两银子,像是甄费家这样的,一百两也能花销上半年了,这半年里,甄费准备随时开学堂,到时候就会有束脩补充到公中,还有田产,到了夏季,三百亩一年两季的水稻就能收一次租子,无论怎么算,除了税赋之后,二百两的租子总是有的,也能补充到了公中,这样一算,确实够用,更不用说到了秋冬,这一千亩地总计的租子该有多少了,他们家就是凭着这些田产,不过一二年,也必然能恢复了元气。
封氏听了甄费的话,说是有大能告诉丈夫,女儿已经有了消息,即将回家,她虽然心里很有些不确定的,但是这么些年了,这是第一次能得到女儿的消息,不管真假,她都愿意相信这是真的,更不用说甄费回来后,那所谓的出家的事儿被一僧一道修改了记忆变成了四处寻找女儿,他自然也是这么和妻子说了,听的封氏心酸的不行,想着自家丈夫说不得就是在外头找女儿辛苦,这才让佛祖开眼,有贵人相助。所以也不反驳,自顾自欢喜的按照丈夫的意思置办起来。
这边甄费重整家业,一心等着女儿归来,而另一边,这甄英莲也出现了,还是冯渊先买了他,又说三日后来接人,拐子则是真的属于天数到了,就合该有这么一劫,虽然没有了薛蟠这个冤大头,却依然想着另外再卖一次,好多得些银钱,这一次的第二个卖家正巧也是薛家人,是薛家五房的一个爷们,准备买了给妹妹做陪嫁丫头的。
等到了两个买家碰面的时候,双方一说话,察觉了这拐子一女卖两家,自然是不干了,争执了起来,就差没有动手了,也是薛家这几年家教好了不少,虽然依然有些高高在上的样子,可是顾忌多了很多,唾沫横飞还能压制着没有先动手,生怕坏了他们薛家如今的仁善的名头。
这时候薛蟠安排的人出现了,(人家都不用等着甄英莲,只要盯着冯渊,看看,这不是立马及时就参与到其中了不是!聪明人就是有聪明人的法子。)及时制止了双方过激的行为,一边打着圆场,一边让人看住了拐子,毕竟这才是这场冲突的关键人物...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