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xbqg.net,三国重生之战神吕布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就在西边吕布错失敌踪、更西边雒阳遭逢各方云动之时,在冀州西部、巨鹿以西的安平国境内,统帅一万精锐吕军夹带三万西凉铁骑降兵的赵云,却是风生水起、声隆日盛。
要说起来,在原历史时空中,赵云在追随了刘备之后,更多的时候是作为一个打手或是保镖的身份出场,对于一个志向高远的好男儿来说,这虽然不是羞辱,却也绝不是让人心底乐意的安排,只不过赵云此人太过忠诚顺服,对此居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满来,反倒统统接受并且做得很好,殊不知正是如此,才使得刘备“变本加厉”对他,反正要用兵的话,有他的两个结义兄弟就足够了,其他人他还不怎么相信呢。
说来说去,刘备麾下能够真正得到他信任的人并不多,甚至就连关张二人,也未必是全诚托付,看看他对待马超的态度就知道了,那至少还是在争战中为帅统度一方经验十足的人,可不像是赵云这种从公孙瓒那里到刘备那里总共加起来也没有几次单独领过兵的。
而换到了吕布这边,前脚作为赵云杀夫仇人令他知欲除之而后快的感受至今残存心中,在与其切磋的初始阶段招招凶狠致命完全不似往日性格作风的情景也历历在目,连赵云自己也很难想到,在之前一次就委派了他作为先锋潜入邺城之后不久,竟然就直接委以重托,让他自己独领一军。独占一边战场。
说实话,在之前作为先锋的时候赵云心中还是难免郁闷,只是却也知道这是人之常情,或许自己就算立下了功勋,想要在吕布面前得到重视并且像这次这样单独派遣出来还需要更多的积累;他万万不会想到吕布居然能够这么放心,这么快就单独交托这个仇怨还未完全化解开的“仇人”四万兵马、如此重任,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如果是他自己处于吕布的地位和角度来说,都很难做到他这样。
这是什么样的气度,这又是何等的风范?
赵云自己都想不通。吕布怎么会如此信任自己。而若不是信任自己,那这一切又根本解释不通,毕竟若只为了试探无需花费这么大的代价,何况自己又哪里需要他做什么试探。现在这天下恐怕也没有几个人比他更了解自己的底细了。
所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何止搬山一般困难?
当然吕布也不是完全的放任,还派遣了谋士及军师祭酒良乐在侧,但却是为副。多数时候也是为了帮他查缺补漏,毕竟这也是赵云自己正儿八经第一次独自领着这么多人马迎战数量只多不少的敌人,但这更像是保险起见的第二手准备,而非是可以设下的监督。
有感于吕布这般重托和信任,赵云心中还残存的一些对于杀师之仇的怨愤,虽然还不至于就此消散去,毕竟赵云骨子里还是很倔强地,但却变成了更多的矛盾和犹疑,尤其是早已经分道扬镳的师傅与小公孙的安危、自己的志向之间到底谁更占上风?只要一想到这个问题,赵云就感觉自己脑中仿佛有两三个小人在打架,其中师恩这一边最大,道义是两边均沾,而自己作为男儿的承诺与尊严,还有远大志向则在另一边,却是联合起来,渐渐有要压过了前者的势头,而这放在赵云脑海只是让他感觉无尽纷扰和头疼,现在唯一的办法只能是尽量模糊不去想它,反正不管怎么样,自己现在其实已经做了选择,照着这个选择下去走就好了,至于对错,做过之后再分辨,不是更客观准确么?
也是因此,对于这一次针对于袁二公子和高干这两军人马之战,赵云势在必得,而且全身心投入进去,他积极的调兵遣将,手下虽只四万人,其中还有三万看上去更像是添头,实际能随意使用的只有一万人,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和外面其他诸侯不太一样的是,从吕布从雒阳带出来这六万人马中抽调出来的一万军,可谓是真正精锐中的精锐、骁勇中的骁勇,其中一个普通士兵都可堪一些诸侯手下的一些低级将领,而其中的将领则不止是战力强悍、执行力也强,也都是些临战之际还能用脑子思考的百战之将,由他们在军中具体分细,可以最大程度减轻统一调度的主将的压力,同时也可以避免到时候发生意外,全军有所脱节,他们自己仍能够作出决策。
训练出这样的军队来,可不只是张辽这些练兵之将的功劳,贾诩这个被吕布私底下称为自己军中的“政*治部主任”的谋主也起了极大的作用,尤其是对于那些将领的灌输指导,费尽了好大一番心思,现在才是检验成果的时候。
面对这样一支恐怖的队伍,在安平国当先迎战的袁耀部军马几乎是一战即溃,从双方接触的一刹那,就注定了胜负已分,没有丝毫悬念。
其实袁耀虽然在袁绍几位儿子中并不起眼,甚至可以说一直被压制和埋没,但论及统兵才能他当能排在一二位,只不过他为人一向低调,所以一直都不为人所知,而他手下带出来的这三万军马,其中大部分都是与他比较亲近的军中派系,这些人中很多未必是想要选择站队,只不过是可能对于袁谭、袁尚两位公子的为人不满,便只能退而求其次,在袁耀这边谋一个出路,而他们的战力在袁绍麾下所有军队中,也算是上游。
会被赵云一战而败之,这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首先便在于士气一方,尽管袁耀这个一军之主没有像是袁谭他们那样揪心与彼此争权夺利中,但他们毕竟也是在邺城被破之后,被破从那离开的败军甚至是残军。从这点上来说,袁耀跟他的两位兄弟一比也没有什么优势,因为同样是不敢于去直面强大敌人,非但如此,还是不战而逃,说得好听一点儿这叫做识时务,说白了就是胆小鬼、缩头乌龟,如此情形下,士气能高得起来才怪呢。
当然袁耀自己也能想到这点,所以他既然做出了相当于逃跑的撤退决定。那便干脆退得彻底一些。直接就从魏郡一直退到了安平国,中间还隔了一个河间呢,当然那地儿现在高干在,不同地是人家高干虽然显得更加狼狈。带回来的都是残兵败将。但却是实实在在打完一仗只不过吃了败仗知道袁绍身死袁氏也几乎分崩离析才退到这里来的。这可不是五十步与百步,而是巨大的差距,所以人家高干一军还是能够挺直腰杆站着的。士气相比于袁耀这一部都要好得多了。
战败之军比未战之军士气还更高,这或许也是一个不大不小的稀奇事儿了,这还有一个原因是各自主将不同,袁耀虽然贵为袁绍二公子,性格中却很懦弱犹豫、摇摆... -->>
就在西边吕布错失敌踪、更西边雒阳遭逢各方云动之时,在冀州西部、巨鹿以西的安平国境内,统帅一万精锐吕军夹带三万西凉铁骑降兵的赵云,却是风生水起、声隆日盛。
要说起来,在原历史时空中,赵云在追随了刘备之后,更多的时候是作为一个打手或是保镖的身份出场,对于一个志向高远的好男儿来说,这虽然不是羞辱,却也绝不是让人心底乐意的安排,只不过赵云此人太过忠诚顺服,对此居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满来,反倒统统接受并且做得很好,殊不知正是如此,才使得刘备“变本加厉”对他,反正要用兵的话,有他的两个结义兄弟就足够了,其他人他还不怎么相信呢。
说来说去,刘备麾下能够真正得到他信任的人并不多,甚至就连关张二人,也未必是全诚托付,看看他对待马超的态度就知道了,那至少还是在争战中为帅统度一方经验十足的人,可不像是赵云这种从公孙瓒那里到刘备那里总共加起来也没有几次单独领过兵的。
而换到了吕布这边,前脚作为赵云杀夫仇人令他知欲除之而后快的感受至今残存心中,在与其切磋的初始阶段招招凶狠致命完全不似往日性格作风的情景也历历在目,连赵云自己也很难想到,在之前一次就委派了他作为先锋潜入邺城之后不久,竟然就直接委以重托,让他自己独领一军。独占一边战场。
说实话,在之前作为先锋的时候赵云心中还是难免郁闷,只是却也知道这是人之常情,或许自己就算立下了功勋,想要在吕布面前得到重视并且像这次这样单独派遣出来还需要更多的积累;他万万不会想到吕布居然能够这么放心,这么快就单独交托这个仇怨还未完全化解开的“仇人”四万兵马、如此重任,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如果是他自己处于吕布的地位和角度来说,都很难做到他这样。
这是什么样的气度,这又是何等的风范?
赵云自己都想不通。吕布怎么会如此信任自己。而若不是信任自己,那这一切又根本解释不通,毕竟若只为了试探无需花费这么大的代价,何况自己又哪里需要他做什么试探。现在这天下恐怕也没有几个人比他更了解自己的底细了。
所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何止搬山一般困难?
当然吕布也不是完全的放任,还派遣了谋士及军师祭酒良乐在侧,但却是为副。多数时候也是为了帮他查缺补漏,毕竟这也是赵云自己正儿八经第一次独自领着这么多人马迎战数量只多不少的敌人,但这更像是保险起见的第二手准备,而非是可以设下的监督。
有感于吕布这般重托和信任,赵云心中还残存的一些对于杀师之仇的怨愤,虽然还不至于就此消散去,毕竟赵云骨子里还是很倔强地,但却变成了更多的矛盾和犹疑,尤其是早已经分道扬镳的师傅与小公孙的安危、自己的志向之间到底谁更占上风?只要一想到这个问题,赵云就感觉自己脑中仿佛有两三个小人在打架,其中师恩这一边最大,道义是两边均沾,而自己作为男儿的承诺与尊严,还有远大志向则在另一边,却是联合起来,渐渐有要压过了前者的势头,而这放在赵云脑海只是让他感觉无尽纷扰和头疼,现在唯一的办法只能是尽量模糊不去想它,反正不管怎么样,自己现在其实已经做了选择,照着这个选择下去走就好了,至于对错,做过之后再分辨,不是更客观准确么?
也是因此,对于这一次针对于袁二公子和高干这两军人马之战,赵云势在必得,而且全身心投入进去,他积极的调兵遣将,手下虽只四万人,其中还有三万看上去更像是添头,实际能随意使用的只有一万人,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和外面其他诸侯不太一样的是,从吕布从雒阳带出来这六万人马中抽调出来的一万军,可谓是真正精锐中的精锐、骁勇中的骁勇,其中一个普通士兵都可堪一些诸侯手下的一些低级将领,而其中的将领则不止是战力强悍、执行力也强,也都是些临战之际还能用脑子思考的百战之将,由他们在军中具体分细,可以最大程度减轻统一调度的主将的压力,同时也可以避免到时候发生意外,全军有所脱节,他们自己仍能够作出决策。
训练出这样的军队来,可不只是张辽这些练兵之将的功劳,贾诩这个被吕布私底下称为自己军中的“政*治部主任”的谋主也起了极大的作用,尤其是对于那些将领的灌输指导,费尽了好大一番心思,现在才是检验成果的时候。
面对这样一支恐怖的队伍,在安平国当先迎战的袁耀部军马几乎是一战即溃,从双方接触的一刹那,就注定了胜负已分,没有丝毫悬念。
其实袁耀虽然在袁绍几位儿子中并不起眼,甚至可以说一直被压制和埋没,但论及统兵才能他当能排在一二位,只不过他为人一向低调,所以一直都不为人所知,而他手下带出来的这三万军马,其中大部分都是与他比较亲近的军中派系,这些人中很多未必是想要选择站队,只不过是可能对于袁谭、袁尚两位公子的为人不满,便只能退而求其次,在袁耀这边谋一个出路,而他们的战力在袁绍麾下所有军队中,也算是上游。
会被赵云一战而败之,这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首先便在于士气一方,尽管袁耀这个一军之主没有像是袁谭他们那样揪心与彼此争权夺利中,但他们毕竟也是在邺城被破之后,被破从那离开的败军甚至是残军。从这点上来说,袁耀跟他的两位兄弟一比也没有什么优势,因为同样是不敢于去直面强大敌人,非但如此,还是不战而逃,说得好听一点儿这叫做识时务,说白了就是胆小鬼、缩头乌龟,如此情形下,士气能高得起来才怪呢。
当然袁耀自己也能想到这点,所以他既然做出了相当于逃跑的撤退决定。那便干脆退得彻底一些。直接就从魏郡一直退到了安平国,中间还隔了一个河间呢,当然那地儿现在高干在,不同地是人家高干虽然显得更加狼狈。带回来的都是残兵败将。但却是实实在在打完一仗只不过吃了败仗知道袁绍身死袁氏也几乎分崩离析才退到这里来的。这可不是五十步与百步,而是巨大的差距,所以人家高干一军还是能够挺直腰杆站着的。士气相比于袁耀这一部都要好得多了。
战败之军比未战之军士气还更高,这或许也是一个不大不小的稀奇事儿了,这还有一个原因是各自主将不同,袁耀虽然贵为袁绍二公子,性格中却很懦弱犹豫、摇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