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出外 (2/2)
笔趣阁 www.xbqg.net,知否之护姐狂魔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 得到赵宗全的授意后,韩章联合英国公等文武重臣,明里暗里地向曹太后讨要玉玺,然而,全都是无功而返。
赵宗全和韩章正愁眉不展之时,顾廷烨献上了个歪主意:“不如让韩大人找个名目从太后那里把玉玺拿到手,等太后查问时,再托辞不给。”
顾廷烨这个办法其实就是耍无赖,但这么市井气息浓厚的赖皮办法却是得到了当朝皇帝和首辅的一致认可。
就这样,韩章以祭天祈雨的由头从曹太后那里拿走了玉玺,随后就扣下不还了。
曹太后讨要无果,知道自己是被耍了,恼羞成怒。她把赵宗全身边的人想了一个遍,想来想去也只有顾廷烨能想出这种下三滥的法子。
只能说曹太后还是很有识人之明的,一猜一个准。
曹太后把顾廷烨召到福宁宫问罪,顾廷烨倒也光棍,自己做的事自己就认下了,气得曹太后下令鞭责。
最后还是看到顾廷烨一身伤痕,曹太后于心不忍,这才让顾廷烨逃过一劫。
长柏为人方正,对顾廷烨的所作所为并不赞同,觉得顾廷烨身为臣子,给赵宗全出这种主意,难免让皇帝和太后之间关系紧张。
盛长桢倒是觉得顾廷烨没做错,赵宗全身为一国之君,执掌玺印,那是理所当然,曹太后拖延不给,本就是有错在先。
至于长柏觉得这事会破坏赵宗全和曹太后之间的母子感情……,盛长桢也只能呵呵一笑了,母子感情?赵宗全和曹太后之间还有这种东西?
经历了兖王之叛后,没有亲生儿子的曹太后对赵宗全这个便宜儿子向来都不敢信任,所以才会一直把着权力不肯松手。
而赵宗全,对曹太后也是貌恭而心不服,若不是碍于礼法,早就让曹太后到别苑养老去了。
当然,顾廷烨此举很有效果,却难免遭人诟病,长柏的态度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因此虽然盛长桢赞同顾廷烨的行为,他自己却不能那么做。
顾廷烨敢如此出头,是因为他身为武将,走的又是皇帝近臣的路子,只要能得到赵宗全的信任和倚重,便是把满朝文武都得罪个遍他也不在乎。
但盛长桢就不一样了,他是文臣,晋升不仅需要圣眷,更要受清议影响,因此他就必须保持自己的名声,这种涉嫌违背礼法的事,那是沾都不能沾。
所以,本是赵宗全最重要智囊的盛长桢才会在这次风波中做起了隐形人,虽然让赵宗全略有不满,但收获却是更多。
盛长桢知道,夺玺只是赵宗全和曹皇后冲突的开始,接下来的礼议之争才是真正的朝局动荡之时。
到那时,赵宗全的铁杆和曹太后的势力将会展开激烈的交锋。
赵宗全靠着当赵开益的儿子才做了皇帝,登基后又翻脸不认人,想要认自己的亲生父亲为皇考,这件事,放到现代理所当然,但在古代却是悖逆纲常。
赵宗全本身并不占理,只能靠着皇权强行推行,所以盛长桢就更不能掺和进去了。
可是这事不是盛长桢可以选择的,礼议之争一起,就将会席卷朝堂,但凡身在汴京的文武百官都要被迫站队,没有人能袖手旁观。
到那时,盛长桢若是还不表态,赵宗全可就不会像这次一样轻轻揭过了,心里肯定会对盛长桢留下极坏的印象,盛长桢日后若想入阁,连赵宗全这关都过不了。
必须站队又不能站队,即将到来的礼议之争让盛长桢陷入了进退两难得境地,思来想去,也只有提前出外避祸这一条路子可走了。
; 得到赵宗全的授意后,韩章联合英国公等文武重臣,明里暗里地向曹太后讨要玉玺,然而,全都是无功而返。
赵宗全和韩章正愁眉不展之时,顾廷烨献上了个歪主意:“不如让韩大人找个名目从太后那里把玉玺拿到手,等太后查问时,再托辞不给。”
顾廷烨这个办法其实就是耍无赖,但这么市井气息浓厚的赖皮办法却是得到了当朝皇帝和首辅的一致认可。
就这样,韩章以祭天祈雨的由头从曹太后那里拿走了玉玺,随后就扣下不还了。
曹太后讨要无果,知道自己是被耍了,恼羞成怒。她把赵宗全身边的人想了一个遍,想来想去也只有顾廷烨能想出这种下三滥的法子。
只能说曹太后还是很有识人之明的,一猜一个准。
曹太后把顾廷烨召到福宁宫问罪,顾廷烨倒也光棍,自己做的事自己就认下了,气得曹太后下令鞭责。
最后还是看到顾廷烨一身伤痕,曹太后于心不忍,这才让顾廷烨逃过一劫。
长柏为人方正,对顾廷烨的所作所为并不赞同,觉得顾廷烨身为臣子,给赵宗全出这种主意,难免让皇帝和太后之间关系紧张。
盛长桢倒是觉得顾廷烨没做错,赵宗全身为一国之君,执掌玺印,那是理所当然,曹太后拖延不给,本就是有错在先。
至于长柏觉得这事会破坏赵宗全和曹太后之间的母子感情……,盛长桢也只能呵呵一笑了,母子感情?赵宗全和曹太后之间还有这种东西?
经历了兖王之叛后,没有亲生儿子的曹太后对赵宗全这个便宜儿子向来都不敢信任,所以才会一直把着权力不肯松手。
而赵宗全,对曹太后也是貌恭而心不服,若不是碍于礼法,早就让曹太后到别苑养老去了。
当然,顾廷烨此举很有效果,却难免遭人诟病,长柏的态度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因此虽然盛长桢赞同顾廷烨的行为,他自己却不能那么做。
顾廷烨敢如此出头,是因为他身为武将,走的又是皇帝近臣的路子,只要能得到赵宗全的信任和倚重,便是把满朝文武都得罪个遍他也不在乎。
但盛长桢就不一样了,他是文臣,晋升不仅需要圣眷,更要受清议影响,因此他就必须保持自己的名声,这种涉嫌违背礼法的事,那是沾都不能沾。
所以,本是赵宗全最重要智囊的盛长桢才会在这次风波中做起了隐形人,虽然让赵宗全略有不满,但收获却是更多。
盛长桢知道,夺玺只是赵宗全和曹皇后冲突的开始,接下来的礼议之争才是真正的朝局动荡之时。
到那时,赵宗全的铁杆和曹太后的势力将会展开激烈的交锋。
赵宗全靠着当赵开益的儿子才做了皇帝,登基后又翻脸不认人,想要认自己的亲生父亲为皇考,这件事,放到现代理所当然,但在古代却是悖逆纲常。
赵宗全本身并不占理,只能靠着皇权强行推行,所以盛长桢就更不能掺和进去了。
可是这事不是盛长桢可以选择的,礼议之争一起,就将会席卷朝堂,但凡身在汴京的文武百官都要被迫站队,没有人能袖手旁观。
到那时,盛长桢若是还不表态,赵宗全可就不会像这次一样轻轻揭过了,心里肯定会对盛长桢留下极坏的印象,盛长桢日后若想入阁,连赵宗全这关都过不了。
必须站队又不能站队,即将到来的礼议之争让盛长桢陷入了进退两难得境地,思来想去,也只有提前出外避祸这一条路子可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