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xbqg.net,时空走私1859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自己人看待了,也自动的把精武军看作是自己日后争权夺利的后盾,基于这个认识,哪怕李永吉其实做了很多过分的事儿,他也不觉得有什么奇怪,反而自己给李永吉找了N多借口,觉得那是少年人的赤子之心,以后多加琢磨跟提点就行,根本没发觉李永吉是心怀反心,压根就没有把官府放在眼里。
事实上,别说是他,就换了其他人,此时也很难想象一个十三岁的孩子居然能想到造反。
这是经验主义或者说选择性忽略,毕竟明眼人都知道,如今的江南地区离不开精武军,而精武军是李永吉的私家军,要想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就必须笼络好李永吉以及他的精武军,否则什么财富权势,一切都是镜花水月。
精武军已经在事实上具备了割据一方的力量,根本无人可以制约,好在李永吉的年龄很好的掩盖了这一切,让薛焕自动的认为对方是赤胆忠心,于是尽力笼络,并觉得自己能够掌控这一切。
不管怎么样吧,薛焕的奏折就这样顺利的用八百里加急的方式直达天听,被清廷的中枢大臣以及咸丰皇帝看到,这自然让朝臣与咸丰皇帝大为振奋。
很快,咸丰皇帝就下了指示,对何桂清,要求是立刻下旨革职查办,即刻捉拿进京,原两江总督的职位由薛焕暂代,对于张玉良则即刻革职,但准许戴罪立功,本部兵马受杭州将军瑞昌节制。之所以区别对待,主要是考虑到张玉良手下还有一支兵马,为了避免对方狗急跳墙,才没有抓他进京,只是革职留任。另外,江南提督这个位子,则给了精武军总办李永吉。
对何桂清与张玉良的处置,廷臣基本没什么反对的,薛焕的升官也在大家意料之中,毕竟是暂代,不是正式任命。不过让李永吉当江南提督,这就让大家接受不能。毕竟这是从九品一下跳到从一品,这跳的有点太快,哪怕是武职,大家也都有点接受不了,更何况,对方还是个十四岁不到的孩子,就更不能认同了。
这些大臣说的也没错,就连咸丰自己也觉得让一个十四岁不到的孩子当提督有些儿戏,不过再一想,照薛焕密折里的说法,此时江南地区只有精武军这一只强兵,而精武军是李永吉的私家兵,别人指挥不来,如今立下奇功,如果不加厚赏笼络,不但寒了天下之心,恐怕还会生变。
薛焕在密折中说,提督的官职虽大,但也要受巡抚以及两江总督的节制,一旦成了江南提督,整个江南地面他都有责任维护,这就叫名正言顺,再也没有推诿的余地,以精武军的战力,必能再建奇功。
当然最重要的是,提督要开府建衙,意思就是平时不下军营,有点类似文官了,这样一来,李永吉就无法整天去精武军的军营泡着,精武军官兵的具体指挥方面,就会交给部下,或者朝廷直接安插人手。
换言之,给李永吉一个提督当之后,官职是上来了,可他之前根本没相关经验,朝廷必然要派几个参赞或者参将副将的过去帮忙,帮着他帮办军务。
这样一来,朝廷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派人过去掺沙子,这个掺沙子由于不是下放到精武军的具体部队中,只是以提督协理之类的身份去给李永吉帮办军务,看起来就不那么惹眼。这样做既不会降低精武军的战斗力,惹对方不快,又能让朝廷更紧密的抓牢这支队伍。
另外,这也是向天下视恩,有千金买马骨的意思,告诉大家只要努力打长毛,只要立下大功,朝廷就不吝封赏,哪怕是一个九品的十三岁孩子,也可以直接当提督,这对其他人绝对是个不小的刺激。
这时候的咸丰皇帝还很年轻,没经过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也没有被迫逃出紫禁城去避祸,年轻人的心气还没被全面打压下去,所以多少还有点魄力,没有像历史那样为了逃避而不理朝政,相反,对朝政的事情十分上心。
在政事处理上,咸丰皇帝表面看起来一副广纳谏言的样子,但实际上很容易偏听偏信,只要信任你,你怎么说都行,要是不信你,你怎么说都不行。薛焕此时因为洋务办的好,每年都能从海关弄来大笔银子给朝廷,正是深得咸丰皇帝的信任,加上又身处前线,精武军这支救兵也是他搬来的,所以他的话,咸丰皇帝更乐意采信。
正因为相信薛焕,加上苏州大捷太过振奋人心,再对比一下其他部队的战绩,更显出其他人的无能。思来想去,性子急的咸丰皇帝就决定相信薛焕一次,真的给年仅十三岁的李永吉一个江南提督的身份,用这样的办法敲打一下其他人。为此,他除了不断说苏州之战的胜利意义,居然还拿出什么甘罗十二岁为相的例子来反驳廷臣,又说什么危急之时当行危急之事,还搬出大功不赏何以面对天下等借口。
满清的皇权,在咸丰时期还是相当稳固与集中的,地方上不提,至少中央的群臣基本是没有能力违逆皇帝的意志,就这样,当咸丰皇帝一意孤行之后,最终还是力排众议,不但继续给了李永吉一个江南提督的职务,还赏了他单眼花翎。
除了李永吉外,精武军的手下也大肆封赏,比如王三武与张威就一人给了一个副将的职务,周达、林春生、江海等人也都给了个参将的职位,可以说精武军所有叫得出名号的人,都给了一个像样的官职,但却没有一个人获得总兵这样的职务。
从朝廷的角度来说,这种封赏可以是恩宠有加,他们也都认为精武军众人接受了这些官职后,必定会感激涕零,再创辉煌。换言之,咸丰给李永吉提督的职位,不是因为正确的认识到了精武军的力量,纯粹是为了给天下人一个示范,本质是为了体现皇恩浩荡。
在大肆封赏的同时,翁同龢随身还带了一大票文武官员,都有朝廷任命的官职在身。
其中文官基本都是要派往苏州跟无锡两地任职的地方官员,这倒也罢了,但那两名武官,却都是从外省调来的高级军官,他俩的官阶是正二品的总兵,职务是江苏镇军务总帮办,就官阶职务来说,等于是江苏省军务系统中仅次于李永吉的存在。
根据翁同龢的解释,这两个人是朝廷为了帮助李永吉早日开府建衙,尽快熟悉提督职务以及大清军制,特意派来的军务帮办,平时都是跟在李永吉身边帮衬,并不直接插手精武军的训练与指挥。也就是说,以后这两个人并不直接领导精武军,只是给李永吉出谋划策的人物罢了,有点像军师或者师爷,无非就是品级跟官职高了点,但这样的人才更有经验,更容易办事儿不是,毕竟军营跟地方不一样,来帮忙的人还是得从过军的才行。
话虽然说得好,但大家一看就知道这是朝廷要往精武军里掺沙子,不过在大封赏的背景下,这点杂音也就无足轻重,何况这两个人都表现的还算听话,没有半点飞扬跋涉的做派,加上李永吉特意交代过,因此暂时来说相处还算和谐。
不管怎么样吧,一个十三岁的实权提督,甭管怎么当上的,这本身就带有很大的传奇性,无论放在哪里都是个热门话题,正因为如此,李永吉一下子就出了大名,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默默无闻了。
自己人看待了,也自动的把精武军看作是自己日后争权夺利的后盾,基于这个认识,哪怕李永吉其实做了很多过分的事儿,他也不觉得有什么奇怪,反而自己给李永吉找了N多借口,觉得那是少年人的赤子之心,以后多加琢磨跟提点就行,根本没发觉李永吉是心怀反心,压根就没有把官府放在眼里。
事实上,别说是他,就换了其他人,此时也很难想象一个十三岁的孩子居然能想到造反。
这是经验主义或者说选择性忽略,毕竟明眼人都知道,如今的江南地区离不开精武军,而精武军是李永吉的私家军,要想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就必须笼络好李永吉以及他的精武军,否则什么财富权势,一切都是镜花水月。
精武军已经在事实上具备了割据一方的力量,根本无人可以制约,好在李永吉的年龄很好的掩盖了这一切,让薛焕自动的认为对方是赤胆忠心,于是尽力笼络,并觉得自己能够掌控这一切。
不管怎么样吧,薛焕的奏折就这样顺利的用八百里加急的方式直达天听,被清廷的中枢大臣以及咸丰皇帝看到,这自然让朝臣与咸丰皇帝大为振奋。
很快,咸丰皇帝就下了指示,对何桂清,要求是立刻下旨革职查办,即刻捉拿进京,原两江总督的职位由薛焕暂代,对于张玉良则即刻革职,但准许戴罪立功,本部兵马受杭州将军瑞昌节制。之所以区别对待,主要是考虑到张玉良手下还有一支兵马,为了避免对方狗急跳墙,才没有抓他进京,只是革职留任。另外,江南提督这个位子,则给了精武军总办李永吉。
对何桂清与张玉良的处置,廷臣基本没什么反对的,薛焕的升官也在大家意料之中,毕竟是暂代,不是正式任命。不过让李永吉当江南提督,这就让大家接受不能。毕竟这是从九品一下跳到从一品,这跳的有点太快,哪怕是武职,大家也都有点接受不了,更何况,对方还是个十四岁不到的孩子,就更不能认同了。
这些大臣说的也没错,就连咸丰自己也觉得让一个十四岁不到的孩子当提督有些儿戏,不过再一想,照薛焕密折里的说法,此时江南地区只有精武军这一只强兵,而精武军是李永吉的私家兵,别人指挥不来,如今立下奇功,如果不加厚赏笼络,不但寒了天下之心,恐怕还会生变。
薛焕在密折中说,提督的官职虽大,但也要受巡抚以及两江总督的节制,一旦成了江南提督,整个江南地面他都有责任维护,这就叫名正言顺,再也没有推诿的余地,以精武军的战力,必能再建奇功。
当然最重要的是,提督要开府建衙,意思就是平时不下军营,有点类似文官了,这样一来,李永吉就无法整天去精武军的军营泡着,精武军官兵的具体指挥方面,就会交给部下,或者朝廷直接安插人手。
换言之,给李永吉一个提督当之后,官职是上来了,可他之前根本没相关经验,朝廷必然要派几个参赞或者参将副将的过去帮忙,帮着他帮办军务。
这样一来,朝廷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派人过去掺沙子,这个掺沙子由于不是下放到精武军的具体部队中,只是以提督协理之类的身份去给李永吉帮办军务,看起来就不那么惹眼。这样做既不会降低精武军的战斗力,惹对方不快,又能让朝廷更紧密的抓牢这支队伍。
另外,这也是向天下视恩,有千金买马骨的意思,告诉大家只要努力打长毛,只要立下大功,朝廷就不吝封赏,哪怕是一个九品的十三岁孩子,也可以直接当提督,这对其他人绝对是个不小的刺激。
这时候的咸丰皇帝还很年轻,没经过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也没有被迫逃出紫禁城去避祸,年轻人的心气还没被全面打压下去,所以多少还有点魄力,没有像历史那样为了逃避而不理朝政,相反,对朝政的事情十分上心。
在政事处理上,咸丰皇帝表面看起来一副广纳谏言的样子,但实际上很容易偏听偏信,只要信任你,你怎么说都行,要是不信你,你怎么说都不行。薛焕此时因为洋务办的好,每年都能从海关弄来大笔银子给朝廷,正是深得咸丰皇帝的信任,加上又身处前线,精武军这支救兵也是他搬来的,所以他的话,咸丰皇帝更乐意采信。
正因为相信薛焕,加上苏州大捷太过振奋人心,再对比一下其他部队的战绩,更显出其他人的无能。思来想去,性子急的咸丰皇帝就决定相信薛焕一次,真的给年仅十三岁的李永吉一个江南提督的身份,用这样的办法敲打一下其他人。为此,他除了不断说苏州之战的胜利意义,居然还拿出什么甘罗十二岁为相的例子来反驳廷臣,又说什么危急之时当行危急之事,还搬出大功不赏何以面对天下等借口。
满清的皇权,在咸丰时期还是相当稳固与集中的,地方上不提,至少中央的群臣基本是没有能力违逆皇帝的意志,就这样,当咸丰皇帝一意孤行之后,最终还是力排众议,不但继续给了李永吉一个江南提督的职务,还赏了他单眼花翎。
除了李永吉外,精武军的手下也大肆封赏,比如王三武与张威就一人给了一个副将的职务,周达、林春生、江海等人也都给了个参将的职位,可以说精武军所有叫得出名号的人,都给了一个像样的官职,但却没有一个人获得总兵这样的职务。
从朝廷的角度来说,这种封赏可以是恩宠有加,他们也都认为精武军众人接受了这些官职后,必定会感激涕零,再创辉煌。换言之,咸丰给李永吉提督的职位,不是因为正确的认识到了精武军的力量,纯粹是为了给天下人一个示范,本质是为了体现皇恩浩荡。
在大肆封赏的同时,翁同龢随身还带了一大票文武官员,都有朝廷任命的官职在身。
其中文官基本都是要派往苏州跟无锡两地任职的地方官员,这倒也罢了,但那两名武官,却都是从外省调来的高级军官,他俩的官阶是正二品的总兵,职务是江苏镇军务总帮办,就官阶职务来说,等于是江苏省军务系统中仅次于李永吉的存在。
根据翁同龢的解释,这两个人是朝廷为了帮助李永吉早日开府建衙,尽快熟悉提督职务以及大清军制,特意派来的军务帮办,平时都是跟在李永吉身边帮衬,并不直接插手精武军的训练与指挥。也就是说,以后这两个人并不直接领导精武军,只是给李永吉出谋划策的人物罢了,有点像军师或者师爷,无非就是品级跟官职高了点,但这样的人才更有经验,更容易办事儿不是,毕竟军营跟地方不一样,来帮忙的人还是得从过军的才行。
话虽然说得好,但大家一看就知道这是朝廷要往精武军里掺沙子,不过在大封赏的背景下,这点杂音也就无足轻重,何况这两个人都表现的还算听话,没有半点飞扬跋涉的做派,加上李永吉特意交代过,因此暂时来说相处还算和谐。
不管怎么样吧,一个十三岁的实权提督,甭管怎么当上的,这本身就带有很大的传奇性,无论放在哪里都是个热门话题,正因为如此,李永吉一下子就出了大名,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默默无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