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xbqg.net,穿书之离题万里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柔质慈民曰惠,这个封号是当今封赏的,可见惠王在当今心中胆小的形象。民间都说小儿子大孙子,老太太的命根子,可这条规律明显不适用于皇家,尤其是太后不在世的皇家。如同这一代皇子,十九皇子和二十一皇子在宫中犹如透明人,生母连嫔位都没有加封,可见一斑。
惠王比当今稍微大那么几岁,都是六十出头的人了,可惜儿孙早逝,连个有亲缘的孙子、外孙子都没给他留下,名副其实的孤家寡人,加之他又那么胆小,连封地的政务都不会过问,一说他谋反了,别人都不敢相信,图什么啊!
可周煄相信,书中原本就出现过此人。惠王对王妃一往情深,王妃之所以早早去世就是因为当时惠王世子出关游猎,碰上了蛮人叩边。惠王世子在关外被人抓住了,要求守将弃城投降,当时守城的就是靖安侯的父亲,满城百姓与君恩皇命压在身上,老将军自然不肯,惠王世子因此壮年早逝。
然后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惠王世子早逝,王妃伤心病倒,世子妃殉情,惠王孙子因照看不精夭折,王妃病逝,在那短短的两三年中,惠王丧妻丧子丧孙,连最后的血脉都没有保住,自然就把罪魁祸首定位成了当初不肯施以援手的守将。
老将军尽力营救世子,惠王记不得,他只知道自己的儿子就是被他害死的。惠王封地就在此处,做点儿手脚还是容易的,所以老将军马革裹尸了。皇帝也知道老将军委屈,找了个别的理由申斥惠王,又加封了靖安侯的爵位,还迎了如今的舒妃入宫,补偿有力。这都是许多年前的事情了,皇帝处理过后惠王一直没有反应,安静如鸡几十年,人人都以为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谁能想到他在心里憋大招呢。朝廷不肯让靖安侯一脉绝嗣给惠王报仇,惠王就自己动手了。
周煄不敢肯定靖安侯是不是冤枉的,书中提到此人的时候,他已经殉国了。原著中此时恭郡王已经升了亲王,和徐子旭一起赶赴边疆,开启战争副本,力挽狂澜,赢尽政治资本。最后徐子旭在惠王的尸身面前感慨:“炙热的感情太容易失控,烧毁一切,若是你我有一天分离,乃是天意弄人,不可颓废乱来,我们都要好好过日子,尤其是你肩上担负的是天下的重担。”恭王含泪回答:“你最爱我的责任感,我永远是你最爱的模样。”
这两句台词周煄记得很清楚,当时就觉得不对,可又想不起来哪里不对。
想了这么多,其实只在转瞬之间。
恭郡王一下子被吓住了,现在思绪慢慢回炉,沉声道:“父皇,靖安侯勤于王事,兢兢业业戍守边几十年,儿臣不信他会叛国。惠王谋反,他乃是皇室血脉,守边大将空震慑不住,儿臣请旨,亲上边关,捉拿此贼!”恭郡王是要把黑锅都扣在惠王身上了,如果靖安侯反了就当场击杀,保住其他人,如果没反自然更好。
“不妥,惠王是皇族血脉你就不是了吗?如今西北形势恶略,若有万一,你让朕和你母妃如何是好?”皇帝不同意,这事还需要调查,易北自然是能信的人,可皇帝担心易北都被人骗了,谋反二字,实在沉重。
周煄有些莫名的愧疚,他忙着伤怀自身,居然忘了惠王谋反的事情,这事儿不是他的错,可周煄觉得自己应该做点儿什么。
“皇爷爷,孙儿请旨。有事弟子服其劳,如今惠王叔祖和靖安舅公事设涉其中,没有皇家人在场是处理不好的。孙儿身份合宜,又小有办差经验,特请旨。”周煄没把话说死,这两人还不能定性。
在座大臣摇头晃脑,知道纯睿国公说的是实在话,这事儿必须有一个皇族中人去,最好是皇子或者宗正,可是宗正七老八十的人的,他的儿孙不一定能继承宗正一职,身份不够。皇子中大皇子早年和太子争锋,这几年把精力都放在培养皇长孙身上了,壮志早已消磨,他不会愿意冒这个险的。太子乃是储君,更不可能;接来下就是三皇子了,贤妃病重,三皇子和七皇子一家都在宫中侍疾,这种时候怎么能派到危险的地方去,恐怕贤妃听了这个消息,直接就过去了。
数来数去,还是周煄这个沾着几方血脉,又是皇族第三代中第一人的身份最为合适。
“不行!”太子想都没想出口阻拦道。
“二伯?”周煄不明所以,但他还是坚持,他对西北局势有别人都不及的优势,他想尽快解决这件事情,以免边关收到侵扰,当然,他也想要这份军功。
“陛下,纯睿国公所言极是,军国大事,宜早不宜迟,还请陛下早下决断。”李相出列谏言,不要以为镇州离京城有多远,万一边关没有防住,任由骑兵一路冲杀,不过三四天就能飚到京城城门之下,到时候贼兵临门,他们这群坐着丞相位置的人又有什么脸面立世,注定遗臭万年。
 ... -->>
柔质慈民曰惠,这个封号是当今封赏的,可见惠王在当今心中胆小的形象。民间都说小儿子大孙子,老太太的命根子,可这条规律明显不适用于皇家,尤其是太后不在世的皇家。如同这一代皇子,十九皇子和二十一皇子在宫中犹如透明人,生母连嫔位都没有加封,可见一斑。
惠王比当今稍微大那么几岁,都是六十出头的人了,可惜儿孙早逝,连个有亲缘的孙子、外孙子都没给他留下,名副其实的孤家寡人,加之他又那么胆小,连封地的政务都不会过问,一说他谋反了,别人都不敢相信,图什么啊!
可周煄相信,书中原本就出现过此人。惠王对王妃一往情深,王妃之所以早早去世就是因为当时惠王世子出关游猎,碰上了蛮人叩边。惠王世子在关外被人抓住了,要求守将弃城投降,当时守城的就是靖安侯的父亲,满城百姓与君恩皇命压在身上,老将军自然不肯,惠王世子因此壮年早逝。
然后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惠王世子早逝,王妃伤心病倒,世子妃殉情,惠王孙子因照看不精夭折,王妃病逝,在那短短的两三年中,惠王丧妻丧子丧孙,连最后的血脉都没有保住,自然就把罪魁祸首定位成了当初不肯施以援手的守将。
老将军尽力营救世子,惠王记不得,他只知道自己的儿子就是被他害死的。惠王封地就在此处,做点儿手脚还是容易的,所以老将军马革裹尸了。皇帝也知道老将军委屈,找了个别的理由申斥惠王,又加封了靖安侯的爵位,还迎了如今的舒妃入宫,补偿有力。这都是许多年前的事情了,皇帝处理过后惠王一直没有反应,安静如鸡几十年,人人都以为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谁能想到他在心里憋大招呢。朝廷不肯让靖安侯一脉绝嗣给惠王报仇,惠王就自己动手了。
周煄不敢肯定靖安侯是不是冤枉的,书中提到此人的时候,他已经殉国了。原著中此时恭郡王已经升了亲王,和徐子旭一起赶赴边疆,开启战争副本,力挽狂澜,赢尽政治资本。最后徐子旭在惠王的尸身面前感慨:“炙热的感情太容易失控,烧毁一切,若是你我有一天分离,乃是天意弄人,不可颓废乱来,我们都要好好过日子,尤其是你肩上担负的是天下的重担。”恭王含泪回答:“你最爱我的责任感,我永远是你最爱的模样。”
这两句台词周煄记得很清楚,当时就觉得不对,可又想不起来哪里不对。
想了这么多,其实只在转瞬之间。
恭郡王一下子被吓住了,现在思绪慢慢回炉,沉声道:“父皇,靖安侯勤于王事,兢兢业业戍守边几十年,儿臣不信他会叛国。惠王谋反,他乃是皇室血脉,守边大将空震慑不住,儿臣请旨,亲上边关,捉拿此贼!”恭郡王是要把黑锅都扣在惠王身上了,如果靖安侯反了就当场击杀,保住其他人,如果没反自然更好。
“不妥,惠王是皇族血脉你就不是了吗?如今西北形势恶略,若有万一,你让朕和你母妃如何是好?”皇帝不同意,这事还需要调查,易北自然是能信的人,可皇帝担心易北都被人骗了,谋反二字,实在沉重。
周煄有些莫名的愧疚,他忙着伤怀自身,居然忘了惠王谋反的事情,这事儿不是他的错,可周煄觉得自己应该做点儿什么。
“皇爷爷,孙儿请旨。有事弟子服其劳,如今惠王叔祖和靖安舅公事设涉其中,没有皇家人在场是处理不好的。孙儿身份合宜,又小有办差经验,特请旨。”周煄没把话说死,这两人还不能定性。
在座大臣摇头晃脑,知道纯睿国公说的是实在话,这事儿必须有一个皇族中人去,最好是皇子或者宗正,可是宗正七老八十的人的,他的儿孙不一定能继承宗正一职,身份不够。皇子中大皇子早年和太子争锋,这几年把精力都放在培养皇长孙身上了,壮志早已消磨,他不会愿意冒这个险的。太子乃是储君,更不可能;接来下就是三皇子了,贤妃病重,三皇子和七皇子一家都在宫中侍疾,这种时候怎么能派到危险的地方去,恐怕贤妃听了这个消息,直接就过去了。
数来数去,还是周煄这个沾着几方血脉,又是皇族第三代中第一人的身份最为合适。
“不行!”太子想都没想出口阻拦道。
“二伯?”周煄不明所以,但他还是坚持,他对西北局势有别人都不及的优势,他想尽快解决这件事情,以免边关收到侵扰,当然,他也想要这份军功。
“陛下,纯睿国公所言极是,军国大事,宜早不宜迟,还请陛下早下决断。”李相出列谏言,不要以为镇州离京城有多远,万一边关没有防住,任由骑兵一路冲杀,不过三四天就能飚到京城城门之下,到时候贼兵临门,他们这群坐着丞相位置的人又有什么脸面立世,注定遗臭万年。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