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xbqg.net,窃隋好驸马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雕版印刷术既然可以在华夏历史上存在千年才被淘汰而且在理论上北宋时代活字印刷术被发明出来后,印刷术依然坚持了七八百年之久,可见雕版印刷术也还是有很强大的竞争力和生命力的。雕版与活字之间的竞争力关系,显然不是后者完爆前者那么简单。
活字印刷术最大的优势,或者说雕版印刷术最大的劣势,便是活字的字模可以反复排版,所以在一些偏门内容的少量印刷方面,活字印刷有巨大的成本优势——雕版印刷雕刻这么多字也许只能印五百本后便存着废弃了。而活字印了几百本之后可以重新排,再印别的内容,五六版下来说不定就有三四千,故而模具雕刻成本自然被平摊得低得多。
其余一些细节的优劣势,比如:活字版有个别字刻错字了磨损了,可以简易的坏一个字换一个字;而雕版若是一块板有一个字坏了就要整块换。活字版的仓储保存成本低得多……这些都是次要矛盾,并不是完全不可克服的,只要雕版印刷做出一些改良调整,这些小地方都可以弥补。
既然认清了雕版印刷绝对无法克服的主要矛盾,萧铣下一步当然是要抓小放大,扬长避短——对于小问题,以技术改良克服为主。对于不可能克服的大问题,就以回避为主。
回避雕版印刷“无法再版”的问题,最简单的办法当然是雕一些可以永远印下去的书,而且印多少就能卖多少,绝对不愁销路那种——一块雕版在磨损报废之前,或许可以一次性印两三千次之多。如果雕的书市场容量只有五百本,那么雕版的刻板成本当然会比活字高六倍;但是如果雕的书有无限的市场容量,可以卖几万本,甚至几十万本,能够让雕版印到报废都不怕销路,这个制版成本的差距就几乎抹平了。
说白了,雕版印刷只要不用于雕小众书,成本劣势并不大。这也是后世雕版印刷一直活到明清的最主要原因——在科举发明之后,四书五经和《文选》《广韵》《三百千》这样的书是永远可以不愁销量的。在科举“考试大纲”的不变,造就了教科书的千年不再版。活字的优势,只是在小众书杂书,比如某个自命不凡的文人,他的诗集绝对不可能有人主动去买得那种;那么他想要出版自己的诗集时,活字显然比雕版划算。但是如果是苏轼级别的百世文宗出版文集,雕版或者活字根本没区别。
如是这般,经过一周多的磨合努力之后,萧铣的印刷赚钱大业终于有了一些眉目。
……
“大家这几日的辛苦,本官也都看在眼里的。这些津贴,诸位先领走。后面的事情,本官再交待安排。”
一群工匠拿过沉甸甸塞了几百枚五铢钱的红包,纷纷感谢不提。沈光欧阳询和刘三刀则单独拿到了好几贯钱的好处,也算皆大欢喜。萧铣发完钱,开始交待他最终定下的方略。
“经过一周的实验对比,本官决定先放弃活字,正式用咱们如今雕刻好的雕版进行印刷。为了保障雕版的利用率。目前第一批就只完成《千字文》《论语》《大学》《中庸》。这四部书中,千字文仅有千字,可以依然按照如今雕刻的长卷纸排印,无需裁切装订。其余三部书篇幅都才一万多字,四百字小页四十页即可印完,按照前日教导的尺寸裁切,找些针娘缝制装订。
咱只要把这几部书都做得好了,一旦回了本钱,来日自然可以继续再弄那些三五万字的大部头,比如《孟子》《诗经《易经》,这些书籍也是将来贡举必定要背诵的经典,不愁没有销路。只要此法果然可成,读书人都愿意购买这种新书,咱便把这种法子献给圣上,也好为大家搏个功名。”
说到这儿,从刘三刀到工匠们都是热血沸腾,唯有已经不愁功名的欧阳询始终在一旁拿着几张用针线缝起来的书页在那里端详,心中狐疑地说:“师弟,这纸张脆硬,自古都没有如布帛一般用针线缝订的,只怕一翻就破碎了,还望三思啊。”
萧铣也知道欧阳询说的是实情,但是他也想不出什么办法,只好寄希望于他的中校署下属其他岗位的工匠能够尽快改良造纸工艺。当下安慰欧阳询说:“师兄,这也是权宜之计。若是不作线装书,还是如同古轴一般,却是没法印刷,根本对不齐啊。”
“师弟,这桩事情愚兄倒是这... -->>
雕版印刷术既然可以在华夏历史上存在千年才被淘汰而且在理论上北宋时代活字印刷术被发明出来后,印刷术依然坚持了七八百年之久,可见雕版印刷术也还是有很强大的竞争力和生命力的。雕版与活字之间的竞争力关系,显然不是后者完爆前者那么简单。
活字印刷术最大的优势,或者说雕版印刷术最大的劣势,便是活字的字模可以反复排版,所以在一些偏门内容的少量印刷方面,活字印刷有巨大的成本优势——雕版印刷雕刻这么多字也许只能印五百本后便存着废弃了。而活字印了几百本之后可以重新排,再印别的内容,五六版下来说不定就有三四千,故而模具雕刻成本自然被平摊得低得多。
其余一些细节的优劣势,比如:活字版有个别字刻错字了磨损了,可以简易的坏一个字换一个字;而雕版若是一块板有一个字坏了就要整块换。活字版的仓储保存成本低得多……这些都是次要矛盾,并不是完全不可克服的,只要雕版印刷做出一些改良调整,这些小地方都可以弥补。
既然认清了雕版印刷绝对无法克服的主要矛盾,萧铣下一步当然是要抓小放大,扬长避短——对于小问题,以技术改良克服为主。对于不可能克服的大问题,就以回避为主。
回避雕版印刷“无法再版”的问题,最简单的办法当然是雕一些可以永远印下去的书,而且印多少就能卖多少,绝对不愁销路那种——一块雕版在磨损报废之前,或许可以一次性印两三千次之多。如果雕的书市场容量只有五百本,那么雕版的刻板成本当然会比活字高六倍;但是如果雕的书有无限的市场容量,可以卖几万本,甚至几十万本,能够让雕版印到报废都不怕销路,这个制版成本的差距就几乎抹平了。
说白了,雕版印刷只要不用于雕小众书,成本劣势并不大。这也是后世雕版印刷一直活到明清的最主要原因——在科举发明之后,四书五经和《文选》《广韵》《三百千》这样的书是永远可以不愁销量的。在科举“考试大纲”的不变,造就了教科书的千年不再版。活字的优势,只是在小众书杂书,比如某个自命不凡的文人,他的诗集绝对不可能有人主动去买得那种;那么他想要出版自己的诗集时,活字显然比雕版划算。但是如果是苏轼级别的百世文宗出版文集,雕版或者活字根本没区别。
如是这般,经过一周多的磨合努力之后,萧铣的印刷赚钱大业终于有了一些眉目。
……
“大家这几日的辛苦,本官也都看在眼里的。这些津贴,诸位先领走。后面的事情,本官再交待安排。”
一群工匠拿过沉甸甸塞了几百枚五铢钱的红包,纷纷感谢不提。沈光欧阳询和刘三刀则单独拿到了好几贯钱的好处,也算皆大欢喜。萧铣发完钱,开始交待他最终定下的方略。
“经过一周的实验对比,本官决定先放弃活字,正式用咱们如今雕刻好的雕版进行印刷。为了保障雕版的利用率。目前第一批就只完成《千字文》《论语》《大学》《中庸》。这四部书中,千字文仅有千字,可以依然按照如今雕刻的长卷纸排印,无需裁切装订。其余三部书篇幅都才一万多字,四百字小页四十页即可印完,按照前日教导的尺寸裁切,找些针娘缝制装订。
咱只要把这几部书都做得好了,一旦回了本钱,来日自然可以继续再弄那些三五万字的大部头,比如《孟子》《诗经《易经》,这些书籍也是将来贡举必定要背诵的经典,不愁没有销路。只要此法果然可成,读书人都愿意购买这种新书,咱便把这种法子献给圣上,也好为大家搏个功名。”
说到这儿,从刘三刀到工匠们都是热血沸腾,唯有已经不愁功名的欧阳询始终在一旁拿着几张用针线缝起来的书页在那里端详,心中狐疑地说:“师弟,这纸张脆硬,自古都没有如布帛一般用针线缝订的,只怕一翻就破碎了,还望三思啊。”
萧铣也知道欧阳询说的是实情,但是他也想不出什么办法,只好寄希望于他的中校署下属其他岗位的工匠能够尽快改良造纸工艺。当下安慰欧阳询说:“师兄,这也是权宜之计。若是不作线装书,还是如同古轴一般,却是没法印刷,根本对不齐啊。”
“师弟,这桩事情愚兄倒是这...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