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xbqg.net,重生电子帝国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汇丰银行彻底把竞争对手渣打银行甩在身后,成为香港金融业当之无愧的霸主,其实也就是战后这三十几年的事情。而汇丰在最近这三四十年迎来的飞速成长,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抓住了香港工业崛起的机遇。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香港的华人老板们根本无法走进像汇丰这样的英资大银行去寻求贷款。但汇丰最先放下了自己的身段,比如包俞刚之所以能成为世界船王,离不开汇丰前任大班桑达士爵士的大力扶持。
而沈弼早在六十年代担任汇丰银行会计部主任之时,就开始大力支持华人企业的发展。香港工业化初期的塑胶花、电筒、玩具、纺织、假发等行业,都得到了汇丰大量的信贷支持。汇丰也在香港工业的突飞猛进中,获得了巨额的利润。
资本都是逐利的,所以汇丰并没有任何的国别情节。李嘉城收购和记黄埔、包俞刚收购九龙仓和会德丰,李昭基收购中华煤气。华人资本把英资公司一个接一个收入囊中,背后都是汇丰在提供资金支持!
但是在最近这几年,香港工业向电子产业快速转型的过程中,汇丰对香港工业界的影响力→,却遭到了严重的挤压。而这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香港电子业的龙头企业东方集团,选择了与佳华银行以及渣打银行合作。
其实李轩与汇丰银行也有一定的合作,比如之前东方集团收购rca公司时,汇丰和他旗下的美国子公司海丰银行都是主要的信贷银行之一。但是信贷是李轩引导香港电子产业按照自己意愿发展的一支重要触手。所以他一直都有意无意的把汇丰银行这个香港的金融沙皇,排斥在东方系的影响范围之外。
经过这几年的布局。香港电子工业围绕电脑和游戏产业为核心发展的基础已经基本形成,东方集团在其中的统治地位已经不可动摇。而汇丰最近这几年的一系列动作。其实在不断的弱化自己在香港的特殊影响力。
汇丰在香港一直有影子央行之称,拥有许多特权。比如汇丰不但是港币的发钞行,还是港府的主要往来银行,更是香港银行公会中央票据结算所的管理银行。
这让汇丰在与其他对手竞争时,几乎立于不败之地。但随着九七大限临近,汇丰其实与怡和一样,早已经积极开始为自己寻找退路。只不过汇丰的管理层更加明智,低调的把所有行动隐藏在幕后。
汇丰早在十多年前就提出了“三脚凳”战略布局,希望能从一个地区性银行。转型成一个以亚洲、美洲、欧洲为三角支撑的跨国银行。所以早在1978年,汇丰就出手收购了全美第十三大银行——海丰银行,从而在北美市场建立起了扩张支点。
之后汇丰又把目光投向了欧洲,它先是在两年前收购了了伦敦的詹金宝公司,把自己的触角伸进了欧洲证券市场。而根据李轩得到的消息,汇丰最近又瞄上了英国四大结算银行之一的米特兰银行。
如果汇丰能够成功并购米特兰银行,那么它不但能一举跃升为全球十大商业银行之一,还可以借着合并后需要接受英国金融当局监管的理由,不动声色的把总部从香港迁移到伦敦。
汇丰在不断在海外并购扩张的同时。在香港却不断进行战略收缩。比如汇丰最近正在与港府金融事务科进行协商,准备签署新的会计安排,主动放弃对香港银行体系结算余额的控制和支配权。
要知道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汇丰凭借着管理结算余额的特权。不但完全控制了香港银行同业市场,还藉此赚取了巨额的垄断利润。但它现在为了淡化自己的存在感,心甘情愿的吐出这块大肥肉。
汇丰在香港进行战略收缩。对李轩来说自然是有利。毕竟一山不容二虎,李轩不断扩张自己在香港的影响力。势必会打破旧有的势力分配。
但是李轩也不愿意把汇丰打压太狠,要知道汇丰银行占据了香港银行业零售市场的六成份额。说它掌控着香港的经济命脉也一点都不为过。如果汇丰一旦进行全力反击,爆发出来的攻击力绝对是无限恐怖的。
李轩达自然不愿意与这样的一个对手真正彻底交恶,正好借着这次机会向对方示好。让汇丰在此时参与分享香港电子产业这块美味的蛋糕,对李轩来说其实利大于弊。因为汇丰接下来这几年的重点,势必会借着进行全球化布局的外衣加紧部署退路,自然不会与李轩来争夺对香港电子业的主导权。
而李轩通过加强与汇丰的合作,还可以达到平衡渣打银行势力的目的。佳华银行被李轩绝对控股,因此他指挥起来可以得心应手。但渣打银行则不然,李轩虽然是渣打的大股东,还是渣打董事会的董事,但却很难影响渣打的最高决策层。
李轩现在更多是借着,与渣打香港公司的大班高士敦的良好私交,来协调相互间的步调。而高士敦在香港渣打任职的年限已经不短,一直有谋求回英国总部任职的意愿。
而高士敦之所以与李轩交好,除了因为东方集团是渣打公司在香港最大的客户之外,也是希望李轩能在渣打董事会中助他一臂之力。而高士敦一旦调离,李轩不知道渣打总部派来的继任者,能否继续与他投缘。
实际上李轩一直希望渣打银行能把它的香港子公司,在港股独立上市,以便他更好的掌控香港渣打,但渣打的管理层对他这个世界首富却非常防备。
特别是李轩持有渣打银行的股份增加到15%以后,渣打的管理层就已经不在支持他继续增持渣打的股份了。生怕李轩的股份过高,将来可能会选择直接吞并渣打。
而李轩为了不再加深银行管理层对自己的猜忌。在把渣打的股份增加到17.5%之后,就放弃了继续吸股的行动。而且他在渣打董事会中也很少主动发言。免得给人一种咄咄逼人的形象。
所以说渣打银行与李轩的利益,其实并不是完全一... -->>
汇丰银行彻底把竞争对手渣打银行甩在身后,成为香港金融业当之无愧的霸主,其实也就是战后这三十几年的事情。而汇丰在最近这三四十年迎来的飞速成长,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抓住了香港工业崛起的机遇。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香港的华人老板们根本无法走进像汇丰这样的英资大银行去寻求贷款。但汇丰最先放下了自己的身段,比如包俞刚之所以能成为世界船王,离不开汇丰前任大班桑达士爵士的大力扶持。
而沈弼早在六十年代担任汇丰银行会计部主任之时,就开始大力支持华人企业的发展。香港工业化初期的塑胶花、电筒、玩具、纺织、假发等行业,都得到了汇丰大量的信贷支持。汇丰也在香港工业的突飞猛进中,获得了巨额的利润。
资本都是逐利的,所以汇丰并没有任何的国别情节。李嘉城收购和记黄埔、包俞刚收购九龙仓和会德丰,李昭基收购中华煤气。华人资本把英资公司一个接一个收入囊中,背后都是汇丰在提供资金支持!
但是在最近这几年,香港工业向电子产业快速转型的过程中,汇丰对香港工业界的影响力→,却遭到了严重的挤压。而这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香港电子业的龙头企业东方集团,选择了与佳华银行以及渣打银行合作。
其实李轩与汇丰银行也有一定的合作,比如之前东方集团收购rca公司时,汇丰和他旗下的美国子公司海丰银行都是主要的信贷银行之一。但是信贷是李轩引导香港电子产业按照自己意愿发展的一支重要触手。所以他一直都有意无意的把汇丰银行这个香港的金融沙皇,排斥在东方系的影响范围之外。
经过这几年的布局。香港电子工业围绕电脑和游戏产业为核心发展的基础已经基本形成,东方集团在其中的统治地位已经不可动摇。而汇丰最近这几年的一系列动作。其实在不断的弱化自己在香港的特殊影响力。
汇丰在香港一直有影子央行之称,拥有许多特权。比如汇丰不但是港币的发钞行,还是港府的主要往来银行,更是香港银行公会中央票据结算所的管理银行。
这让汇丰在与其他对手竞争时,几乎立于不败之地。但随着九七大限临近,汇丰其实与怡和一样,早已经积极开始为自己寻找退路。只不过汇丰的管理层更加明智,低调的把所有行动隐藏在幕后。
汇丰早在十多年前就提出了“三脚凳”战略布局,希望能从一个地区性银行。转型成一个以亚洲、美洲、欧洲为三角支撑的跨国银行。所以早在1978年,汇丰就出手收购了全美第十三大银行——海丰银行,从而在北美市场建立起了扩张支点。
之后汇丰又把目光投向了欧洲,它先是在两年前收购了了伦敦的詹金宝公司,把自己的触角伸进了欧洲证券市场。而根据李轩得到的消息,汇丰最近又瞄上了英国四大结算银行之一的米特兰银行。
如果汇丰能够成功并购米特兰银行,那么它不但能一举跃升为全球十大商业银行之一,还可以借着合并后需要接受英国金融当局监管的理由,不动声色的把总部从香港迁移到伦敦。
汇丰在不断在海外并购扩张的同时。在香港却不断进行战略收缩。比如汇丰最近正在与港府金融事务科进行协商,准备签署新的会计安排,主动放弃对香港银行体系结算余额的控制和支配权。
要知道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汇丰凭借着管理结算余额的特权。不但完全控制了香港银行同业市场,还藉此赚取了巨额的垄断利润。但它现在为了淡化自己的存在感,心甘情愿的吐出这块大肥肉。
汇丰在香港进行战略收缩。对李轩来说自然是有利。毕竟一山不容二虎,李轩不断扩张自己在香港的影响力。势必会打破旧有的势力分配。
但是李轩也不愿意把汇丰打压太狠,要知道汇丰银行占据了香港银行业零售市场的六成份额。说它掌控着香港的经济命脉也一点都不为过。如果汇丰一旦进行全力反击,爆发出来的攻击力绝对是无限恐怖的。
李轩达自然不愿意与这样的一个对手真正彻底交恶,正好借着这次机会向对方示好。让汇丰在此时参与分享香港电子产业这块美味的蛋糕,对李轩来说其实利大于弊。因为汇丰接下来这几年的重点,势必会借着进行全球化布局的外衣加紧部署退路,自然不会与李轩来争夺对香港电子业的主导权。
而李轩通过加强与汇丰的合作,还可以达到平衡渣打银行势力的目的。佳华银行被李轩绝对控股,因此他指挥起来可以得心应手。但渣打银行则不然,李轩虽然是渣打的大股东,还是渣打董事会的董事,但却很难影响渣打的最高决策层。
李轩现在更多是借着,与渣打香港公司的大班高士敦的良好私交,来协调相互间的步调。而高士敦在香港渣打任职的年限已经不短,一直有谋求回英国总部任职的意愿。
而高士敦之所以与李轩交好,除了因为东方集团是渣打公司在香港最大的客户之外,也是希望李轩能在渣打董事会中助他一臂之力。而高士敦一旦调离,李轩不知道渣打总部派来的继任者,能否继续与他投缘。
实际上李轩一直希望渣打银行能把它的香港子公司,在港股独立上市,以便他更好的掌控香港渣打,但渣打的管理层对他这个世界首富却非常防备。
特别是李轩持有渣打银行的股份增加到15%以后,渣打的管理层就已经不在支持他继续增持渣打的股份了。生怕李轩的股份过高,将来可能会选择直接吞并渣打。
而李轩为了不再加深银行管理层对自己的猜忌。在把渣打的股份增加到17.5%之后,就放弃了继续吸股的行动。而且他在渣打董事会中也很少主动发言。免得给人一种咄咄逼人的形象。
所以说渣打银行与李轩的利益,其实并不是完全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