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xbqg.net,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采取了两个办法来帮助她。
一是找了些高考状元谈经验的资料,尤其是那些谈刻苦用功的,让她知道凡是取得好成绩的同学,没有一个不勤奋。这表面上看是强化了学习要刻苦,实际上缓解了她对苦的感受。既然状元们都那么用功,那么自己用功也就是正常的了。在这个过程中,我注意没有向她提一句要求她吃苦用功的话。
二是和她一起读了本《科学的故事》,尽管她高中时学习很忙,我仍然建议她浏览了这本书。这本书编得很好,它呈现了数学、化学、物理、医学等各学科的大致发展脉络,以许多生动的故事讲述了其中艰难的历程。圆圆从这里看到人类科学知识的积淀是那样不易,仅仅是氧气的发现就经历了那么多年、那么多坎坷。想想自己可以轻易地拿着薄薄的教科书纵览前人每一种惊人的成就,她由此觉得很幸运——自己不过是这些伟大成果的享用者,有什么苦呢。
我做这些,无非是让圆圆站在高处看待事情,既能刻苦用功,又不觉得苦。高中生已有较为成熟的理性,她的认识已可以唤起她的毅力,而毅力可以降低痛苦感。
圆圆在高二、高三时每天学习十几个小时,非常自觉,从不无端地浪费时间。她平均每天睡六个小时,高三一年要靠喝咖啡来提神。高考完后我问她觉不觉得这样学习太苦,她说有这样一个机会全力以赴地做一件事,能透彻地了解那么多知识,也挺有意思;只是觉得自己应该用功,苦倒是不觉得。
高考结束后,很多孩子仿佛一下从地狱中钻出来了,有的人恨不得把书撕了。圆圆有些奇怪自己怎么没有这种感觉,日子好像和以前差不多,无非是生活内容不一样了。这可能是因为她在高考前一直没有那种特别压抑、特别苦累的感觉吧。
我发现,给家长讲让孩子“刻苦”,一般来说家长都乐意接受;如果告诉他们不要对孩子讲“刻苦”,家长往往不爱听,甚至会反感。
可能是因为“刻苦学习”的思想已深入人心,大家已这样思考好多年了;而“不要刻苦”的说法太新鲜,人们往往在没有用心去理解的情况下,凭感觉就拒绝了。再一个原因是,谈“刻苦学习”,是单方面去改变孩子,这是家长们愿意的;可不谈“刻苦”却要让孩子达到刻苦,这改变的首先是家长,家长们一般就会排斥,因为人是不喜欢被他人改变的。
有个中学老师对我说了这样一件事。她所在的学校一个男生在高考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男孩的家长被邀请去给在校学生的家长们讲自己如何培养孩子。这位家长总结的经验就是:“没别的,就是逼着他用功”。她说家里卫生间也摆着英语书,让孩子连上厕所的时间也不要浪费。这位家长的经验颇受其他家长们的认可,结果是许多家长都回家狠逼孩子学习,在孩子上厕所时也强行给孩子塞一本书。
不少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做得很细很有特色,恰是那些日常细节成全了孩子。但在总结经验时,很多家长不善于捕捉细节,没发现自己行事的精髓,往往只能按俗套谈出一些表面的东西。我相信这位家长说的“就是逼着他用功”是真的,但她只是孤立地陈述了一种状况。我几乎可以肯定,她一直以来一定有高于这一手段的真正聪明的做法,否则的话,孩子的学习十几年一路走来,一定不会有今天的结果。
不是她不想告诉大家,可能是她不会总结。这和现在市场上卖的一些成功家长谈家庭教育的书一样,家长的“成功”是真的,书中谈到的方法也不假,只是家长由于专业或表达水平的限制,没有把真正有效的、核心的方法提炼和展示出来,却更多地呈现一些皮毛的、非本质的东西。这些东西对其他家长并没有什么参考意义,甚至会有误指。家长们如果只是学点皮毛,回来简单地抓“用功”,把孩子上厕所的时间都要抓起来,恐怕最后要大失所望了。
还有一个原因使得人们特别愿意对孩子讲吃苦,是因为有太多的事例佐证着“吃苦”与“成功”的因果关系。
我们经常读到一些古今中外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们如何废寝忘食地工作和学习的故事,这些故事常常被当作“刻苦努力”的例子来激励后人。它们使人深信,“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是真理。
事实上,每一个忘我地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的人,他一定是对学习和工作建立起了兴趣或责任感,这种兴趣和责任感是如此强大,以至于常常超越生理需求。平常人看到的是他们在饮食起居上的“苦”,看不到他们置身于喜爱的事情中的“乐”,就以为他们是凭借“苦”取得成功的。实际上,他们不“苦”,他们只是“痴”,其中的乐趣别人体会不到。
正如一些孩子对电脑游戏表现出痴迷,上了机,他们也可以做到不睡觉,不吃饭——这叫“刻苦”吗,是否叫“迷恋”更恰当?“刻苦”和“迷恋”都意味着付出了体力和心思,给当事者带来的感受却是完全不一样的。
尽管我们在生活中根本不需要区别“刻苦”和“迷恋”的异同,但在教育中一定要意识到不同的感受对孩子会产生完全不同的影响。
想让孩子做好一件事,就一定要首先让他喜欢这件事,至少不能反感,避免在这件事里掺杂进让他感觉不快的因素——学习不要“刻苦努力”,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培养孩子在学习上用功勤奋是必须的,但用“刻苦”的言语和思路来要求孩子,则往往是在干一件南辕北辙的事。
正是因为成人把学习暗示成一件“苦事”,或者用种种不正确的方法破坏了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使得学习成了一件“苦事”,孩子才想逃避,才想无度地玩耍和浪费时间,变得“不懂事”了。
小学阶段主要解决学习兴趣的问题,初中阶段主要解决学习方法的问题,高中阶段拼的才是勤奋。
在培养孩子勤奋学习方面,恰是不能强化“苦”,而要尽量消解“苦”——不要向孩子提示学习是苦的,也不要给孩子施加压力,避免他在学习活动中感觉苦闷。
不考100分
正因为我特别渴望孩子取得好成绩,我才绝不向她要分数。
庸俗目标只能给孩子带来庸俗的刺激,不会产生良好的内在动力。从上小学就追求分数,会使孩子形成畸形的学习动机,变得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反而降低学习兴趣,影响考试成绩。
采取了两个办法来帮助她。
一是找了些高考状元谈经验的资料,尤其是那些谈刻苦用功的,让她知道凡是取得好成绩的同学,没有一个不勤奋。这表面上看是强化了学习要刻苦,实际上缓解了她对苦的感受。既然状元们都那么用功,那么自己用功也就是正常的了。在这个过程中,我注意没有向她提一句要求她吃苦用功的话。
二是和她一起读了本《科学的故事》,尽管她高中时学习很忙,我仍然建议她浏览了这本书。这本书编得很好,它呈现了数学、化学、物理、医学等各学科的大致发展脉络,以许多生动的故事讲述了其中艰难的历程。圆圆从这里看到人类科学知识的积淀是那样不易,仅仅是氧气的发现就经历了那么多年、那么多坎坷。想想自己可以轻易地拿着薄薄的教科书纵览前人每一种惊人的成就,她由此觉得很幸运——自己不过是这些伟大成果的享用者,有什么苦呢。
我做这些,无非是让圆圆站在高处看待事情,既能刻苦用功,又不觉得苦。高中生已有较为成熟的理性,她的认识已可以唤起她的毅力,而毅力可以降低痛苦感。
圆圆在高二、高三时每天学习十几个小时,非常自觉,从不无端地浪费时间。她平均每天睡六个小时,高三一年要靠喝咖啡来提神。高考完后我问她觉不觉得这样学习太苦,她说有这样一个机会全力以赴地做一件事,能透彻地了解那么多知识,也挺有意思;只是觉得自己应该用功,苦倒是不觉得。
高考结束后,很多孩子仿佛一下从地狱中钻出来了,有的人恨不得把书撕了。圆圆有些奇怪自己怎么没有这种感觉,日子好像和以前差不多,无非是生活内容不一样了。这可能是因为她在高考前一直没有那种特别压抑、特别苦累的感觉吧。
我发现,给家长讲让孩子“刻苦”,一般来说家长都乐意接受;如果告诉他们不要对孩子讲“刻苦”,家长往往不爱听,甚至会反感。
可能是因为“刻苦学习”的思想已深入人心,大家已这样思考好多年了;而“不要刻苦”的说法太新鲜,人们往往在没有用心去理解的情况下,凭感觉就拒绝了。再一个原因是,谈“刻苦学习”,是单方面去改变孩子,这是家长们愿意的;可不谈“刻苦”却要让孩子达到刻苦,这改变的首先是家长,家长们一般就会排斥,因为人是不喜欢被他人改变的。
有个中学老师对我说了这样一件事。她所在的学校一个男生在高考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男孩的家长被邀请去给在校学生的家长们讲自己如何培养孩子。这位家长总结的经验就是:“没别的,就是逼着他用功”。她说家里卫生间也摆着英语书,让孩子连上厕所的时间也不要浪费。这位家长的经验颇受其他家长们的认可,结果是许多家长都回家狠逼孩子学习,在孩子上厕所时也强行给孩子塞一本书。
不少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做得很细很有特色,恰是那些日常细节成全了孩子。但在总结经验时,很多家长不善于捕捉细节,没发现自己行事的精髓,往往只能按俗套谈出一些表面的东西。我相信这位家长说的“就是逼着他用功”是真的,但她只是孤立地陈述了一种状况。我几乎可以肯定,她一直以来一定有高于这一手段的真正聪明的做法,否则的话,孩子的学习十几年一路走来,一定不会有今天的结果。
不是她不想告诉大家,可能是她不会总结。这和现在市场上卖的一些成功家长谈家庭教育的书一样,家长的“成功”是真的,书中谈到的方法也不假,只是家长由于专业或表达水平的限制,没有把真正有效的、核心的方法提炼和展示出来,却更多地呈现一些皮毛的、非本质的东西。这些东西对其他家长并没有什么参考意义,甚至会有误指。家长们如果只是学点皮毛,回来简单地抓“用功”,把孩子上厕所的时间都要抓起来,恐怕最后要大失所望了。
还有一个原因使得人们特别愿意对孩子讲吃苦,是因为有太多的事例佐证着“吃苦”与“成功”的因果关系。
我们经常读到一些古今中外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们如何废寝忘食地工作和学习的故事,这些故事常常被当作“刻苦努力”的例子来激励后人。它们使人深信,“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是真理。
事实上,每一个忘我地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的人,他一定是对学习和工作建立起了兴趣或责任感,这种兴趣和责任感是如此强大,以至于常常超越生理需求。平常人看到的是他们在饮食起居上的“苦”,看不到他们置身于喜爱的事情中的“乐”,就以为他们是凭借“苦”取得成功的。实际上,他们不“苦”,他们只是“痴”,其中的乐趣别人体会不到。
正如一些孩子对电脑游戏表现出痴迷,上了机,他们也可以做到不睡觉,不吃饭——这叫“刻苦”吗,是否叫“迷恋”更恰当?“刻苦”和“迷恋”都意味着付出了体力和心思,给当事者带来的感受却是完全不一样的。
尽管我们在生活中根本不需要区别“刻苦”和“迷恋”的异同,但在教育中一定要意识到不同的感受对孩子会产生完全不同的影响。
想让孩子做好一件事,就一定要首先让他喜欢这件事,至少不能反感,避免在这件事里掺杂进让他感觉不快的因素——学习不要“刻苦努力”,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培养孩子在学习上用功勤奋是必须的,但用“刻苦”的言语和思路来要求孩子,则往往是在干一件南辕北辙的事。
正是因为成人把学习暗示成一件“苦事”,或者用种种不正确的方法破坏了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使得学习成了一件“苦事”,孩子才想逃避,才想无度地玩耍和浪费时间,变得“不懂事”了。
小学阶段主要解决学习兴趣的问题,初中阶段主要解决学习方法的问题,高中阶段拼的才是勤奋。
在培养孩子勤奋学习方面,恰是不能强化“苦”,而要尽量消解“苦”——不要向孩子提示学习是苦的,也不要给孩子施加压力,避免他在学习活动中感觉苦闷。
不考100分
正因为我特别渴望孩子取得好成绩,我才绝不向她要分数。
庸俗目标只能给孩子带来庸俗的刺激,不会产生良好的内在动力。从上小学就追求分数,会使孩子形成畸形的学习动机,变得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反而降低学习兴趣,影响考试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