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xbqg.net,裙钗记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和庆府是丝绸之府,大大小小的绸缎庄,手工作坊无数。
温家的锦绣坊成名于五十年前,以一幅高经三点三丈,方经六点六丈,江南烟雨风光为背景的巨型绣屏轰动业界。那张绣屏所用的一丝一线,从养蚕,缫丝,纺线,织绸,染色,所以的工序都是坊里的工匠独立专研精进,且动用了八八六十四位尚是处女的绣娘,几班轮换,日夜不休,历时三年才得大成,集刺绣的四十余种针法为一身。此集工艺绣技精华为一身的绣屏一问世,锦绣坊就以后来居上的姿态,执业界之牛耳。
绵延至今,锦绣坊温家不敢说是和庆府的首富,也是家资百万的巨豪之家,商贾大家。而温氏本身,就是和庆府的大族,百年来虽然没出一位出将入相的大才者,礼乐诗书,忠孝节义是不敢忘的。而今温家的老太君八十大寿,贺寿的筵席,从锦绣总坊所在的和庆府摆到本家所在的望宿县,这还不算,温家还请望宿县以下所有的乡民,吃寿包,听说书。就在望宿县以下的三乡九镇摆台,每个地方摆三天,摆满六六三十六天,每个人,只要遥祝一声‘老太君万福万安’,就能领到两个寿包,寿包就是一个二两重的白面馒头,正面用洋红粉敲了一个‘寿’字在馒头的正面上。
白面呐,细粮呐,两个馒头能饱一顿呢,庄子里的孩子们都要去石溪镇领馒头,反正初冬时节,地里没活儿干,空闲的时间没处打发。
夏语澹也要去石溪镇,倒不是为了两个馒头,她要去听说书。
这么单调枯燥的生活,一点娱乐都没有,只能偶尔听听说书了。
就像唐朝流行诗,周朝流行词,到了大梁就盛行话本了,大梁文风开放,你就是隐射本朝本代的事,也当不上多大的干系。所以呢,写话本的人很多,或是兴趣,或是生计,写出来了放到书局去,有人看就能得钱;看话本的人也很多,基本识字的,有几个钱的,没人不买几本的。当然,现在不识字的,比识字的人多,书很多人是看不懂的,所以要有人,再用一种更加通俗的口头语言‘说’给人听,就有了‘说书’这项行当了,
凡府上,县上有点规模的酒肆茶馆,都有说书艺人摆台,招揽食客茶客,边吃食边消遣,而乡间每次赶集的时候,不是每次,偶尔也有说书艺人当街说书,算是卖艺了,有人的捧个人场,有钱的捧个钱场,乡亲们听得痛快,听得高兴,留下一文钱,一个蛋,一把米,一棵菜,都随意啦。
夏语澹在闭塞的农庄生活,一半的信息,是从听说书里收集出来的,且说书本身很具有欣赏性,不比上辈子听的评书相声差,表演者声情并茂,一个人一张嘴就把一个话本故事,条理清楚的表达出来。听一出书,比买一话本要便宜,乡里人有了闲情也不无爱的。
锦绣坊温家这样请全县人听说书,真是豪气!
为了应祝寿的景儿,每天第一本书,都是母慈子孝的故事,讲一位母亲,是如何的相夫教子,持家有道,教养出来的孩子是如何的出息成材,或立下万贯的家业,或读了书,做了官,娶了贤惠的媳妇,生了子子孙孙,一家子孝顺老太太这样合家欢的故事。之后嘛,因为西北在打战,大家都爱听雄赳赳气昂昂破除鞑虏的故事,因此,以本朝皇帝登基之初,御驾亲征,大破辽国的真实史事为原型的一本《忠义群英会》就被搬上了台,这本书比较宏大,一天说不完,正好说他三天。
《忠义群英会》说的是某朝某代,新皇登基伊始,强邻大军压境。在新皇的领导下,君臣相得,举国上下,皆整军备战;满朝文武,相将相宜,皆同仇敌忾,新皇亲自登台,军前誓师,挂帅出征,在众臣的辅佐下,收复了一座座被强邻侵占的城池,且转败为胜,一路凯歌奏到了领国的土地去,就在一片行事大好之际,因为战线拉的太长,收尾不能相顾,新皇的御驾一不小心被敌方围困,考验群英,忠义的时候到了!群英如何救驾呢,新皇如何脱困呢,欲知详情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荷尔蒙爆棚的一出男人戏呀,卡在要进入精|彩的时候,虽然结局一定是群英成功救驾,新皇顺利脱困,夏语澹还是很期待后面的剧情的,巴巴的等着第二天下午的续书。
因为场子铺的太大,说书的场地和派发寿包的场地是分开的,说书的场地放在镇里的谷场,做寿包的地方,温家人早前就联系了镇里的大户,借了一个大院坝放粮食,砌简易灶台,做寿包,蒸寿包,蒸好的寿包一框框的抬到院坝门口,由温家的管事,和镇里的里正,维持秩序派发。
&... -->>
和庆府是丝绸之府,大大小小的绸缎庄,手工作坊无数。
温家的锦绣坊成名于五十年前,以一幅高经三点三丈,方经六点六丈,江南烟雨风光为背景的巨型绣屏轰动业界。那张绣屏所用的一丝一线,从养蚕,缫丝,纺线,织绸,染色,所以的工序都是坊里的工匠独立专研精进,且动用了八八六十四位尚是处女的绣娘,几班轮换,日夜不休,历时三年才得大成,集刺绣的四十余种针法为一身。此集工艺绣技精华为一身的绣屏一问世,锦绣坊就以后来居上的姿态,执业界之牛耳。
绵延至今,锦绣坊温家不敢说是和庆府的首富,也是家资百万的巨豪之家,商贾大家。而温氏本身,就是和庆府的大族,百年来虽然没出一位出将入相的大才者,礼乐诗书,忠孝节义是不敢忘的。而今温家的老太君八十大寿,贺寿的筵席,从锦绣总坊所在的和庆府摆到本家所在的望宿县,这还不算,温家还请望宿县以下所有的乡民,吃寿包,听说书。就在望宿县以下的三乡九镇摆台,每个地方摆三天,摆满六六三十六天,每个人,只要遥祝一声‘老太君万福万安’,就能领到两个寿包,寿包就是一个二两重的白面馒头,正面用洋红粉敲了一个‘寿’字在馒头的正面上。
白面呐,细粮呐,两个馒头能饱一顿呢,庄子里的孩子们都要去石溪镇领馒头,反正初冬时节,地里没活儿干,空闲的时间没处打发。
夏语澹也要去石溪镇,倒不是为了两个馒头,她要去听说书。
这么单调枯燥的生活,一点娱乐都没有,只能偶尔听听说书了。
就像唐朝流行诗,周朝流行词,到了大梁就盛行话本了,大梁文风开放,你就是隐射本朝本代的事,也当不上多大的干系。所以呢,写话本的人很多,或是兴趣,或是生计,写出来了放到书局去,有人看就能得钱;看话本的人也很多,基本识字的,有几个钱的,没人不买几本的。当然,现在不识字的,比识字的人多,书很多人是看不懂的,所以要有人,再用一种更加通俗的口头语言‘说’给人听,就有了‘说书’这项行当了,
凡府上,县上有点规模的酒肆茶馆,都有说书艺人摆台,招揽食客茶客,边吃食边消遣,而乡间每次赶集的时候,不是每次,偶尔也有说书艺人当街说书,算是卖艺了,有人的捧个人场,有钱的捧个钱场,乡亲们听得痛快,听得高兴,留下一文钱,一个蛋,一把米,一棵菜,都随意啦。
夏语澹在闭塞的农庄生活,一半的信息,是从听说书里收集出来的,且说书本身很具有欣赏性,不比上辈子听的评书相声差,表演者声情并茂,一个人一张嘴就把一个话本故事,条理清楚的表达出来。听一出书,比买一话本要便宜,乡里人有了闲情也不无爱的。
锦绣坊温家这样请全县人听说书,真是豪气!
为了应祝寿的景儿,每天第一本书,都是母慈子孝的故事,讲一位母亲,是如何的相夫教子,持家有道,教养出来的孩子是如何的出息成材,或立下万贯的家业,或读了书,做了官,娶了贤惠的媳妇,生了子子孙孙,一家子孝顺老太太这样合家欢的故事。之后嘛,因为西北在打战,大家都爱听雄赳赳气昂昂破除鞑虏的故事,因此,以本朝皇帝登基之初,御驾亲征,大破辽国的真实史事为原型的一本《忠义群英会》就被搬上了台,这本书比较宏大,一天说不完,正好说他三天。
《忠义群英会》说的是某朝某代,新皇登基伊始,强邻大军压境。在新皇的领导下,君臣相得,举国上下,皆整军备战;满朝文武,相将相宜,皆同仇敌忾,新皇亲自登台,军前誓师,挂帅出征,在众臣的辅佐下,收复了一座座被强邻侵占的城池,且转败为胜,一路凯歌奏到了领国的土地去,就在一片行事大好之际,因为战线拉的太长,收尾不能相顾,新皇的御驾一不小心被敌方围困,考验群英,忠义的时候到了!群英如何救驾呢,新皇如何脱困呢,欲知详情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荷尔蒙爆棚的一出男人戏呀,卡在要进入精|彩的时候,虽然结局一定是群英成功救驾,新皇顺利脱困,夏语澹还是很期待后面的剧情的,巴巴的等着第二天下午的续书。
因为场子铺的太大,说书的场地和派发寿包的场地是分开的,说书的场地放在镇里的谷场,做寿包的地方,温家人早前就联系了镇里的大户,借了一个大院坝放粮食,砌简易灶台,做寿包,蒸寿包,蒸好的寿包一框框的抬到院坝门口,由温家的管事,和镇里的里正,维持秩序派发。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