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xbqg.net,天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他不再怀疑,接过了手谕,手谕其实也是圣旨,因为它既不是中书省下发的黄麻外制圣旨,也不是翰林下发的白麻内制圣旨,而是李隆基自己写了下发的旨意,也可以称密旨,从制度上说,这种圣旨是没有什么法律效应,只是皇帝意愿的一种表示。
李琮见是这种圣旨,他更吓了一跳,也不敢打开,慌忙把圣旨收了,对冯三凡道:“冯公公请稍候,我看完再给你答复。”
李琮匆匆回到房内,打开了父皇给他的密旨,不由呆住了,父皇竟是命他去巡查河中风俗人情,让他掌控河中,并暗查李庆安有没有私建军队的嫌疑,李琮心中不由暗暗叫苦,去一趟河中那可不是上街溜一圈就回来了,行程万里,那可是要耗费几个月的时间,父皇却一拍脑门便想到了,他刚刚才习惯了敦煌,这又要让他起程,不是要他的小命吗?
但他又不敢不从,只得命人去把幕僚阎凯请来,片刻,阎凯快步走进了他的房内,躬身施礼笑道:“殿下,听说圣上有旨意到来?”
“不是好事啊!”
李琮叹了口气,把父皇的密旨递给了他,阎凯看了一遍,眉头一皱道:“怎么会是去河中地区?”
“是啊!我父皇头脑一热就写下几个字,他是毫不费力,可我去河中,那是可要越过千山万水,他怎么不替我想想?监军的事情要我去做,他应该让边令诚去做才对!”
李琮心中微微对父皇有了一丝怨恨,语气中也不太有敬意了,阎凯沉思了片刻便笑道:“殿下,卑职倒认为这不是坏事,而是件天大好事!”
‘天大的好事?’
李琮更加疑惑了,“此话怎讲?”
“正如殿下所说,这明明是监军的事情,怎么让殿下去,可如果我们仔细读其中的含义,这里面有四个字值得殿下揣摩,‘掌控河中’,这是何意呢?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这是要让殿下去河中建国。”
“什么?”李琮大吃一惊,腾地站了起来,脸上肥肉直颤,结结巴巴问道:“先生这是什么意思,让我去河中建国?”
“殿下别急,坐下来听我慢慢分析。”
阎凯笑着请李琮坐下,这才不紧不慢道:“河中不同中原可以设州县太守管辖,它地域太遥远,朝廷有什么文书,往来一趟也要大半年,而且那里是粟特人聚居地,我唐王朝既然已经用军队夺取此地,那么就不会再像从前那样作为宗主国管理,那样迟早还是会被大食抢走,所以办法要么军管,要么建国,长期军管会造成事实上的独立,圣上必然也是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建国才是最佳的方案,当然不是让粟特人建国,而是让汉人建国,那么国王是谁?殿下以为会是李庆安吗?”
“怎么可能是他,这是我李氏江山,他虽是郡王,却和宗室毫无关系,要建国也应由亲王来出任国王。”
李琮已经动心了,阎凯的分析点中了李琮的要害,十几年来,他梦寐以求能登基为帝,但大唐帝王之位最终和他无缘,他父皇宁愿让长孙来登位,也不愿意让他这个长子入主东宫,他已经心灰意冷了,他知道自己已和帝位无缘,但现在他眼前忽然打开了一扇窗户,去河中登基建国,当然不是皇帝,可就算是国王,又和皇帝有什么区别?
李琮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了,父皇万岁啊!他强烈克制住自己内心的激动,颤抖着声音问道:“先生,我现在该怎么办?”
“当然是要去河中,路途辛苦一点,但想到能登基为帝,这点苦我想殿下也忍受。”
“好!就听先生的,我这就准备动身,若我能登基为帝,我一定封先生为相国。”
“多谢殿下,不!多谢陛下!”
阎凯改了称呼,听得李琮心花怒放,他站起身道:“现在我就给父皇写一封信,表明我的态度。”
阎凯微微一笑道:“殿下,这封信不妨由我来写,写完后,殿下审读,再加盖宝印。”
李琮的头晕晕乎乎,哪里写得出信来,既然阎凯主动请缨,那最好不过,他毫不怀疑,便笑道:“好吧!就由你来写,写完给我看,把信送走咱们就动身。”
当然下午,李琮的回信便送回了长安,他随即动身西行,这也是李隆基的真实旨意中命令,不准他坐镇敦煌,命他返回安西,他的五千护卫军自然也要跟随离开敦煌,不过,其中的两千护卫军并没有回安西,而是控制住了安西通往河西的天险要道,星星峡。
和庆王的高效率相比,另一封密旨则慢了很多,原因是封常清已经不在龟兹了,被调到银城负责安置吐蕃牧民,李庆安要令吐蕃人为奴为妓,他却不忍,那么安置这些吐蕃人自然就是他封常清的事情了,从某种意义上说,封常清已经‘转业’了,从带兵打仗变成了文职官员,带领一群文官整天忙碌于安置这些离开故土的特殊移民,封常清也没有什么怨言,大食战俘被换成了粮食,而汉人又不大愿意来银城开矿,那这些吐蕃牧民便是最好的劳力,而且李庆安也答应了,开五年矿,放他们回萨毗泽盆地继续为牧民。
正是有了这个承诺,使背井离乡的六万吐蕃牧民和战俘终于看到了一线希望,他们被封常清带到遥远的银城,开始了新的矿工生涯。
一连几个月,封常清一直在银城忙碌不停,这批吐蕃人绝大部分都是平民,妇孺老幼都有,因此不能再像大食战俘那样管理,李庆安便授权封常清在这里建立银州,封常清便兼任银州都督,在银城内拆除原来破烂的房子,修建新屋、建造官衙、编造户籍、运送粮食、开办学堂、药店,建立商铺等等,这些都是封常清的强项,这样一来,封常清实际上便做了太守的事情。
这天清晨,李隆基的密旨经过万里跋涉,终于送到了封常清的手中。
他不再怀疑,接过了手谕,手谕其实也是圣旨,因为它既不是中书省下发的黄麻外制圣旨,也不是翰林下发的白麻内制圣旨,而是李隆基自己写了下发的旨意,也可以称密旨,从制度上说,这种圣旨是没有什么法律效应,只是皇帝意愿的一种表示。
李琮见是这种圣旨,他更吓了一跳,也不敢打开,慌忙把圣旨收了,对冯三凡道:“冯公公请稍候,我看完再给你答复。”
李琮匆匆回到房内,打开了父皇给他的密旨,不由呆住了,父皇竟是命他去巡查河中风俗人情,让他掌控河中,并暗查李庆安有没有私建军队的嫌疑,李琮心中不由暗暗叫苦,去一趟河中那可不是上街溜一圈就回来了,行程万里,那可是要耗费几个月的时间,父皇却一拍脑门便想到了,他刚刚才习惯了敦煌,这又要让他起程,不是要他的小命吗?
但他又不敢不从,只得命人去把幕僚阎凯请来,片刻,阎凯快步走进了他的房内,躬身施礼笑道:“殿下,听说圣上有旨意到来?”
“不是好事啊!”
李琮叹了口气,把父皇的密旨递给了他,阎凯看了一遍,眉头一皱道:“怎么会是去河中地区?”
“是啊!我父皇头脑一热就写下几个字,他是毫不费力,可我去河中,那是可要越过千山万水,他怎么不替我想想?监军的事情要我去做,他应该让边令诚去做才对!”
李琮心中微微对父皇有了一丝怨恨,语气中也不太有敬意了,阎凯沉思了片刻便笑道:“殿下,卑职倒认为这不是坏事,而是件天大好事!”
‘天大的好事?’
李琮更加疑惑了,“此话怎讲?”
“正如殿下所说,这明明是监军的事情,怎么让殿下去,可如果我们仔细读其中的含义,这里面有四个字值得殿下揣摩,‘掌控河中’,这是何意呢?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这是要让殿下去河中建国。”
“什么?”李琮大吃一惊,腾地站了起来,脸上肥肉直颤,结结巴巴问道:“先生这是什么意思,让我去河中建国?”
“殿下别急,坐下来听我慢慢分析。”
阎凯笑着请李琮坐下,这才不紧不慢道:“河中不同中原可以设州县太守管辖,它地域太遥远,朝廷有什么文书,往来一趟也要大半年,而且那里是粟特人聚居地,我唐王朝既然已经用军队夺取此地,那么就不会再像从前那样作为宗主国管理,那样迟早还是会被大食抢走,所以办法要么军管,要么建国,长期军管会造成事实上的独立,圣上必然也是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建国才是最佳的方案,当然不是让粟特人建国,而是让汉人建国,那么国王是谁?殿下以为会是李庆安吗?”
“怎么可能是他,这是我李氏江山,他虽是郡王,却和宗室毫无关系,要建国也应由亲王来出任国王。”
李琮已经动心了,阎凯的分析点中了李琮的要害,十几年来,他梦寐以求能登基为帝,但大唐帝王之位最终和他无缘,他父皇宁愿让长孙来登位,也不愿意让他这个长子入主东宫,他已经心灰意冷了,他知道自己已和帝位无缘,但现在他眼前忽然打开了一扇窗户,去河中登基建国,当然不是皇帝,可就算是国王,又和皇帝有什么区别?
李琮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了,父皇万岁啊!他强烈克制住自己内心的激动,颤抖着声音问道:“先生,我现在该怎么办?”
“当然是要去河中,路途辛苦一点,但想到能登基为帝,这点苦我想殿下也忍受。”
“好!就听先生的,我这就准备动身,若我能登基为帝,我一定封先生为相国。”
“多谢殿下,不!多谢陛下!”
阎凯改了称呼,听得李琮心花怒放,他站起身道:“现在我就给父皇写一封信,表明我的态度。”
阎凯微微一笑道:“殿下,这封信不妨由我来写,写完后,殿下审读,再加盖宝印。”
李琮的头晕晕乎乎,哪里写得出信来,既然阎凯主动请缨,那最好不过,他毫不怀疑,便笑道:“好吧!就由你来写,写完给我看,把信送走咱们就动身。”
当然下午,李琮的回信便送回了长安,他随即动身西行,这也是李隆基的真实旨意中命令,不准他坐镇敦煌,命他返回安西,他的五千护卫军自然也要跟随离开敦煌,不过,其中的两千护卫军并没有回安西,而是控制住了安西通往河西的天险要道,星星峡。
和庆王的高效率相比,另一封密旨则慢了很多,原因是封常清已经不在龟兹了,被调到银城负责安置吐蕃牧民,李庆安要令吐蕃人为奴为妓,他却不忍,那么安置这些吐蕃人自然就是他封常清的事情了,从某种意义上说,封常清已经‘转业’了,从带兵打仗变成了文职官员,带领一群文官整天忙碌于安置这些离开故土的特殊移民,封常清也没有什么怨言,大食战俘被换成了粮食,而汉人又不大愿意来银城开矿,那这些吐蕃牧民便是最好的劳力,而且李庆安也答应了,开五年矿,放他们回萨毗泽盆地继续为牧民。
正是有了这个承诺,使背井离乡的六万吐蕃牧民和战俘终于看到了一线希望,他们被封常清带到遥远的银城,开始了新的矿工生涯。
一连几个月,封常清一直在银城忙碌不停,这批吐蕃人绝大部分都是平民,妇孺老幼都有,因此不能再像大食战俘那样管理,李庆安便授权封常清在这里建立银州,封常清便兼任银州都督,在银城内拆除原来破烂的房子,修建新屋、建造官衙、编造户籍、运送粮食、开办学堂、药店,建立商铺等等,这些都是封常清的强项,这样一来,封常清实际上便做了太守的事情。
这天清晨,李隆基的密旨经过万里跋涉,终于送到了封常清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