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xbqg.net,南宋日记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乾道六年的腊月走到了尽头,三十那天,时人称作“月穷岁尽之日”,又讲“除夜”。
过年了,过年了,鹅湖村的孩童们细数着爹妈今日准备的“硬菜”,逢人便要夸赞一番……
今朝可累死了刘焕,他随着老头一起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正是忙得不亦乐乎。
可是到了祭祀祖宗的环节,老头却支走了刘焕。刘焕心底清楚得很,毕竟他与张老头,只不过是两个寂寞的人,在特定的时间碰出火花,大有文人一时躁动的意气相投……
是夜,早早地吃完了年夜饭。忽闻得响声震天,村里孩童一片欢腾,家家户户以爆竹鸣响而迎新年。最为厉害的要属永平了,毕竟是乡镇集市,人烟往来聚集之地,又距县城铅山最近,就中更是爆仗、锣鼓声、欢呼声响彻天地,直传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村里的人站在自家门口,仰望着那欢腾的地方,老人们的眼中有些落寞,也不晓得这样的日子此生还余几许;成年人则是多多少少有些遗憾和感伤,暗想为何自己不是生在那似锦繁华之地,却在乡野鄙俗间生了根,发了芽;唯有孩子们,眼眸之中尽是憧憬和向往,他们有的去过城市里,有的只是听说,有的却从℉,未涉猎过——那是什么地方?是皇城么,可有当大官的人坐镇,里面有没有糖块,里面的孩子玩不玩篱笆,会不会踢涣哥发明的足球……
世界那么大,谁不想去看看。只是很可惜,当孩子长成了少年,长成了青年、中年、老年……有的人,倾其一生,都没能立足在那“欢腾繁华的地方”,仍是守着自己的篱笆房,伴着门口的那颗老槐树苍老一生……
停了,永平的爆竹声终于停了,锣鼓和欢呼雀跃的呐喊声也停了。鹅湖村的人儿再也听不到了声响,忽地神游归来,陷入了往常的孤寂与落寞之中。除夜除夜,还不是在平平常常的日子中溜走。
农人回了家,把老少聚在了一起,爹妈穷困,实无多余钱财,只为儿女买了糖块、米糕。有些勤俭持家的汉子,一把抱起他的丫头,给了一尺丝巾,扎在了丫头的头发上。却有小儿不服,母亲溺爱地拿出耗费了许多心血做成的鞋子……
张老头没有给刘涣买衣服,倒是吃了一壶刘涣的“孝敬酒”,醉意蹒跚,翻箱倒柜地找来一支狼毫,笔的末端镶有玉石,显得高贵端庄,典雅大气。递给刘涣时,再三提醒这是他最珍贵的东西,交给了刘涣希望他靠此笔飞鸿腾达。
刘涣欣喜地接过来,磕了头,行了礼,暗道这老头到底有良心。
其实读书人大多寒酸得很,除去书籍和大小毛笔以外,又还有什么值得看重的呢。老头赐他珍藏多年的上等狼毫,却是他的福分了。
直到夜色渐以深沉下来,老头兴致不减,吟了一首王安石的“元日”,却是写春节情形的诗句,道是:“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刘涣也由得他折腾,与之一起备迎神香花等供物,以祈新岁之安……老头交代了刘涣两件任务,其一是要为除旧迎新写一首诗,二是明日醒来之时,要看到门边贴上的对子。刘涣都一一应允了,老头才疯疯癫癫地睡去……
临安府、皇城禁地,除夜呈大驱傩仪,并系皇城司诸班直,戴面具,着绣画杂色衣装,手执金枪、银戟、画木刀剑、五色龙凤、五色旗帜,以教乐所伶工装将军、符使、判官、钟馗、六丁、六甲、神兵、五方鬼使、灶君、土地、门户、神尉等神,自禁中动鼓吹,驱祟出东华门外,转龙池湾,谓之“埋祟”而散。
爆竹声一响,传于街巷之间,经久不歇,火光直把夜空都给点亮,如同白日。士人们围炉团坐,酌酒唱歌,击鼓而合,谓之“守岁”。
今时此夜,临安是一个样,信州是一个样,永平是一个样,鹅湖村是一个样儿,虽有天差地别,但都沉沁在年关的幸福之中。富贵人也好,贫贱者也罢,再无半点阶级隔阂,共同瞩目着新岁的到来,所谓举国同庆,大抵就是这个意思了……
刘涣没有停歇,乘着夜色烧了水,揉起面团,包上了肉沫饺子。
其实他并不晓得这时候的人们有没有吃饺子的习惯,但其心中思念“故土”,那后世千百年的积淀与传承,不是在朝夕之间能够改变的。
对于这吃饺子一事,后世传言“初一饺子初二面”。大年初一,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吃饺子。饺子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节日食品,自有他的原因:古代习俗,饺子是过年祭祀后食用的食品。过年时,讲究守岁时包,辞岁时吃,即到子时吃,此时为两年之交、迎新辞旧的时刻,具有特殊意义,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预示新的一年里交上好运。再者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饺子又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喜气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
等到次日清早,老头从梦中醒来,习以为常地接受了刘涣的“服侍”,梳洗完毕,往家门口一看,但觉得院门上、窗台便、正门处,贴满... -->>
乾道六年的腊月走到了尽头,三十那天,时人称作“月穷岁尽之日”,又讲“除夜”。
过年了,过年了,鹅湖村的孩童们细数着爹妈今日准备的“硬菜”,逢人便要夸赞一番……
今朝可累死了刘焕,他随着老头一起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正是忙得不亦乐乎。
可是到了祭祀祖宗的环节,老头却支走了刘焕。刘焕心底清楚得很,毕竟他与张老头,只不过是两个寂寞的人,在特定的时间碰出火花,大有文人一时躁动的意气相投……
是夜,早早地吃完了年夜饭。忽闻得响声震天,村里孩童一片欢腾,家家户户以爆竹鸣响而迎新年。最为厉害的要属永平了,毕竟是乡镇集市,人烟往来聚集之地,又距县城铅山最近,就中更是爆仗、锣鼓声、欢呼声响彻天地,直传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村里的人站在自家门口,仰望着那欢腾的地方,老人们的眼中有些落寞,也不晓得这样的日子此生还余几许;成年人则是多多少少有些遗憾和感伤,暗想为何自己不是生在那似锦繁华之地,却在乡野鄙俗间生了根,发了芽;唯有孩子们,眼眸之中尽是憧憬和向往,他们有的去过城市里,有的只是听说,有的却从℉,未涉猎过——那是什么地方?是皇城么,可有当大官的人坐镇,里面有没有糖块,里面的孩子玩不玩篱笆,会不会踢涣哥发明的足球……
世界那么大,谁不想去看看。只是很可惜,当孩子长成了少年,长成了青年、中年、老年……有的人,倾其一生,都没能立足在那“欢腾繁华的地方”,仍是守着自己的篱笆房,伴着门口的那颗老槐树苍老一生……
停了,永平的爆竹声终于停了,锣鼓和欢呼雀跃的呐喊声也停了。鹅湖村的人儿再也听不到了声响,忽地神游归来,陷入了往常的孤寂与落寞之中。除夜除夜,还不是在平平常常的日子中溜走。
农人回了家,把老少聚在了一起,爹妈穷困,实无多余钱财,只为儿女买了糖块、米糕。有些勤俭持家的汉子,一把抱起他的丫头,给了一尺丝巾,扎在了丫头的头发上。却有小儿不服,母亲溺爱地拿出耗费了许多心血做成的鞋子……
张老头没有给刘涣买衣服,倒是吃了一壶刘涣的“孝敬酒”,醉意蹒跚,翻箱倒柜地找来一支狼毫,笔的末端镶有玉石,显得高贵端庄,典雅大气。递给刘涣时,再三提醒这是他最珍贵的东西,交给了刘涣希望他靠此笔飞鸿腾达。
刘涣欣喜地接过来,磕了头,行了礼,暗道这老头到底有良心。
其实读书人大多寒酸得很,除去书籍和大小毛笔以外,又还有什么值得看重的呢。老头赐他珍藏多年的上等狼毫,却是他的福分了。
直到夜色渐以深沉下来,老头兴致不减,吟了一首王安石的“元日”,却是写春节情形的诗句,道是:“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刘涣也由得他折腾,与之一起备迎神香花等供物,以祈新岁之安……老头交代了刘涣两件任务,其一是要为除旧迎新写一首诗,二是明日醒来之时,要看到门边贴上的对子。刘涣都一一应允了,老头才疯疯癫癫地睡去……
临安府、皇城禁地,除夜呈大驱傩仪,并系皇城司诸班直,戴面具,着绣画杂色衣装,手执金枪、银戟、画木刀剑、五色龙凤、五色旗帜,以教乐所伶工装将军、符使、判官、钟馗、六丁、六甲、神兵、五方鬼使、灶君、土地、门户、神尉等神,自禁中动鼓吹,驱祟出东华门外,转龙池湾,谓之“埋祟”而散。
爆竹声一响,传于街巷之间,经久不歇,火光直把夜空都给点亮,如同白日。士人们围炉团坐,酌酒唱歌,击鼓而合,谓之“守岁”。
今时此夜,临安是一个样,信州是一个样,永平是一个样,鹅湖村是一个样儿,虽有天差地别,但都沉沁在年关的幸福之中。富贵人也好,贫贱者也罢,再无半点阶级隔阂,共同瞩目着新岁的到来,所谓举国同庆,大抵就是这个意思了……
刘涣没有停歇,乘着夜色烧了水,揉起面团,包上了肉沫饺子。
其实他并不晓得这时候的人们有没有吃饺子的习惯,但其心中思念“故土”,那后世千百年的积淀与传承,不是在朝夕之间能够改变的。
对于这吃饺子一事,后世传言“初一饺子初二面”。大年初一,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吃饺子。饺子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节日食品,自有他的原因:古代习俗,饺子是过年祭祀后食用的食品。过年时,讲究守岁时包,辞岁时吃,即到子时吃,此时为两年之交、迎新辞旧的时刻,具有特殊意义,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预示新的一年里交上好运。再者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饺子又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喜气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
等到次日清早,老头从梦中醒来,习以为常地接受了刘涣的“服侍”,梳洗完毕,往家门口一看,但觉得院门上、窗台便、正门处,贴满...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