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xbqg.net,《明朝那些事儿(增补版)》全7册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上班了,更别想什么当尚书,进内阁,老老实实地去福建吧。
更为可恶的是,这位张学士还在皇帝面前狠狠地告了一状,搞得嘉靖也是激动异常,竟然让人在柱子上刻下了八个大字——徐阶小人,永不叙用。看样子是害怕自己记性不好,把这事给忘了(事后证明他记性确实不好)。
好了,有了这八字评语,徐阶的前程就算到此为止了。
但他没有多说什么,收拾行李准备上路。而在赴任之前,他还要回一趟华亭,去拜别在家的母亲。
徐阶连杀头都不怕,自然也不怕罢官,但对辛勤养育自己的母亲,他始终怀着歉疚。荣华富贵已付诸流水,何以见母?何以报归?
但当他见到母亲的时候,才知道自己错了。
母亲顾氏听他讲完所有的经过后,却欣慰地笑了:
“你因勇于直言而被贬官,这是我的荣耀啊!”
然后她站起身,去为一脸惊讶的儿子准备远行的行李。
毕竟我并非孤身一人啊!徐阶笑了。他最终下定了决心。
出发,去福建!普天之下,岂有绝人之路!
徐阶是幸运的,因为综合前人经验,但凡上天要你吃苦,一定会有好处给你。这次也不例外,如往常一样,老天爷早已准备好了一份珍贵的礼物,等待着徐阶去领取。
当然了,在此之前,他不把徐阶折腾个七荤八素是不会罢休的,因为老天爷他老人家的习惯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先收货,再付款。
秘诀、醒悟
福建延平府的推官是个好位置吗?
答案是,不。延平位于闽北位置,而且多是山区,在那里当知府连轿子都没法多坐,经常要骑马,而推官更是够戗,因为它专管司法以及各类刑事案件。
所谓穷山恶水出刁民。不巧延平完全符合这个条件,所以此地大案要案频发,而且其司法系统的下属官员大都由本地人担任,包庇徇私,也十分难搞。如此看来,当年张璁发配他的时候还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的。
于是,当个子矮小的上海人徐阶出现在当地属下面前的时候,当惯了地头蛇的人们几乎同时确定:这人很快就会滚蛋的。
总体上看,这句话的语法和真实性是没错的,但主语的指向并非徐阶,而是他们自己。
徐阶上任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处理积案。托手下的福,延平府这几年的司法成绩十分突出,案宗堆积如山,却总不处理,监狱已经成为了延平最适合居住的地方,老犯人没处理,新犯人又关进来,声势日益壮大。
当年也没有什么羁押期限,说关你就关你,说关多久就关多久,完全就没个谱。拖个三五年,判个一两年,审完后掐指头一算当庭释放,也算是常事。
于是徐阶对下属们说,从明天开始,加班加点审查案件。
下属们反应十分热烈,纷纷表示一定要协助领导搞好工作。徐阶非常之高兴。
第二天,所有官员都按时报到,然而徐阶惊奇地发现,这帮人虽然坐在了办公室里,却只是一心一意地磨洋工,出工不出力,根本没有任何作用。
徐阶终于明白了,眼前的这群看似亲切的部下,整日笑脸相迎,呼前拥后,背地里却搞非暴力不合作,推三阻四,其实只为一个目的——把自己赶走。
徐阶愤怒了,他严辞训斥了几个怠工的官员,却没有想到,这些人的脾气比他还大,当场就顶了他几句,之后索性不来了。
烂摊子丢给你,看你一个人怎么办!
徐阶握紧了拳头,他知道指望不上这些人了,但问题摆在眼前,一个人怎么办呢?
其实很多事一个人也是可以办的,只要你有足够的决心。
徐阶打开了尘封的卷宗,开始逐件审查整理案件。在这个陌生的地方,他没有助手,没有朋友,在孤灯下艰难地工作,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他最终完成了这件看似无法完成的任务。
该判的判了,该放的放了,什么千古奇冤、罪大恶极的也都处理了。这个世界第一次彻底清静了。
地头蛇们跌破了眼镜,他们想不到,这个看上去白白净净的外地人竟然如此彪悍,可他们更想不到的是,这并不是事情的终结。
在不久之后,徐阶突然下令逮捕了几个法司衙门的官员——那几位非暴力不合作行动的领导人,罪名是贪污受贿。以他们的那些烂底,这类证据实在不难找,于是分流的分流,下岗的下岗。
从此没有人再敢和徐阶作对,因为他们已经认识到,在这个文弱书生的身体里,蕴藏着极为可怕的力量。
在很多记载中,这个故事常常被引用,以说明徐阶的良好工作态度,并体现了其全心全意为百姓服务的思想境界,等等。
其实事情并非那么简单。
在这层光环的下面,隐藏着徐阶性格的另一面——先隐而后发,俗语又叫秋后算账,或是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而二十年后那些惊心动魄的事情,也明确地告诉了我们,在这位斯文读书人的心中,始终铭刻着这样一个人生信条——有仇必报。
不久之后,徐阶的名声就随着这件事情传遍了延平,喜欢他的人很多,恨他的人也不少。几位被他下岗分流的人还找来了当地的黑社会,扬言要给他放点血。
于是有人找到他,直截了当地告诉他,你已经不是京官了,在这小地方捞点外快,混日子就行,何必那么认真呢?
徐阶的回答是这样的:
“我虽官小,却有职责在身,一日不敢懈怠。此地虽偏,亦可励精图治!”
说得好,说得好。可是励精图治的徐阶先生,你很快就会遇到一个真正的麻烦,而这个麻烦,是你无法解决的。
事情是这样的,延平一带虽然穷,却还有个天然优势——产矿。这矿出产的东西也比较特别——银。
当年那个时候,银矿的地位相当于今天的印钞厂,只要能挖出来,就能用出去,还不用担心通货膨胀问题。
延平是个民风彪悍的地方,所谓民风彪悍,通俗点讲就是不读书,敢闹事,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不吃白不吃。
于是各地未经安全生产部门批准的小银窑纷纷开张,四处刨坑挖洞,还勾结地方黑社会,称霸一方,鱼肉百姓。
刚刚断完冤案的徐阶意气风发,他准备再显身手,彻底解决这帮为害百姓的人渣。但让他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虽然三令五申,反复清查,情况却丝毫没有好转。官员们依然喝茶聊天,恶霸们依然盗挖银两。
徐阶并不是个天真的人,他十分清楚,官员们之所以采取这样的态度,是因为在那些被盗掘的银子中,必定有属于他们的一份。
官匪勾结,蛇鼠一窝,没有人肯执行他的命令。这一次,徐阶真的无计可施了。文件可以自己看,案件也可以自己审,但是要他手提钢刀,深入虎穴剿匪,这玩笑就开得太大了。
最初,在徐阶看来,这只是一件他必须解决的治安案件,但他没有想到,对这件事情的处理将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
时间一天天过去,事情却毫无进展,在逐日的等待中,徐阶开始疑惑了。
即使在被张璁恶整,皇帝训斥的时候,徐阶也从未畏惧过,因为他一直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对的,是站得住脚的,但是现在他似乎有点心虚了。
二十多年以来,虽然饱经风雨,但徐阶始终是一个十分自信的人。他相信自己学到的四书五经,相信自己听到的圣贤之言,那些历史上的名臣名相和他们的不朽功绩一直都是他学习的榜样。徐阶曾经坚定地认为,只要信守圣人的教诲,遵循礼义廉耻,必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可是现在出问题了,徐阶惊奇地发现,雷厉风行、刚正不阿,在现实中失去了作用,至少对现在这件事情上,一点作用也没有。
而他的属下们并没有相同的道德觉悟,也不打算培养类似的品德。他们并不理会徐阶的苦心,只是站在一旁冷眼旁观,等待着徐阶的离去,然后继续获取他们的利益。
徐阶想不通,他愤愤不平了,他出离愤怒了,这个世界怎么会是这个样子!
它不是书中所记载的那个太平盛世,更不是人心向善的桃花源,这是一个丑陋的世界,所有的人最为关心的,只是自己的利益得失。
所谓舍生取义,所谓心怀天下,在他那些贪婪的下属心中,统统归结为两个字——放屁。
绝望的情绪弥漫在徐阶的心中,他突然发现,自己二十多年所信奉的圣人之道、处事原则原来竟然毫无用处,连福建延平府的几个奸吏恶霸都解决不了。治理天下,青史留名?真是笑话!
徐阶终于遇到了他人生中的最大危机——信仰的危机。多年所学已然无用,世上还有什么东西可以相信,可以坚持?!
然而他最终没有放弃,因为他还有第二个选择——良知之学,知行合一。
我的一位哲学系毕业的好朋友曾经这样对我说:大学里不应该开设哲学本科专业,因为学生不懂。
这是一句至理名言。作为这个世界上最为高深的智慧,哲学是无数天才一生思考、生活的结晶,他们吃过许多亏,受过许多苦,才最终将其浓缩为书本上的短短数言。
一个二十岁的青年人是不会懂得这些的,他们太天真,太幼稚,他们或许能够在考试中得到一百分,却不可能真正了解其中的含义。所以,他们虽然手握真理,却无法使用,满怀热情地踏入社会,却被撞得头破血流。
徐阶大致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也不懂,虽然他了解心学的所有内容,却不知道该怎样去做。至于六年前聂豹告诉他的那四个字,则更是不得要领。
什么是知行合一?答:就是知与行的合一。评:废话。
徐阶反复思考着这四个字,却始终摸不着头脑。聂豹说话时那郑重肃穆的表情依然浮现在他的眼前,他肯定这位先生不是在拿他开涮。
但问题是他怎么都看不出这四个字有什么作用,难道像念咒一样把它念出来,矿霸们就能落荒而逃,官员们就会老实办事?所谓良知之学,所谓光明之学,在这个现实的世界中,又有何用处?
于茫茫黑暗之中,光明何处去寻?!
百思不得其解的徐阶沉默了,在官员们的冷眼旁观和冷嘲热讽中,他开始了漫长的思考。
在痛苦的思索中,他终于发现,自己可能犯了一个根本的错误,他坚守二十余年的信念和原则是存在很大问题的。这套传统道德体系或许是对的,却并无用处。真正决定大多数人行为的,是另一样东西。
只要找到这样东西,就能解决所有的难题。于是徐阶决定,否定自己所有的过往,把一切推倒重来,去找到那样东西。
说教没有用,礼义廉耻没有用,忠孝节义也没有用,这玩意儿除了让人昏昏欲睡外,并没有任何作用。
在剥除这个丑恶世界的所有伪装之后,徐阶终于找到了最后的答案——利益。
胸怀天下、舍生取义的绝对道德确实是存在的,可惜的是这玩意儿太高级,付出的代价太高。从古至今,除了个别先进分子外,大多数人都不愿消费。
利益,只有充足的利益,才有驱动人们的魔力。这就是这个世界的真实面目,极其的残酷,却异常的真实。
在这个残酷的现实面前,徐阶终于明白了知行合一的真义:无论有多么伟大正直的理想,要实现它,还必须懂得两个字——变通。只有变通,只有切合实际的行动,才能适应这个变化万千的世界。
于是,在醒悟的那一天,徐阶丢弃了他曾信奉了几十年的文字和理念,面对那些肆无忌惮的矿霸、贪官,作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决定。
不久之后,徐阶的随从们惊奇地发现,几乎在一夜之间,那些霸占银矿的地方黑社会突然退隐江湖,老老实实地回了家。
在纳闷和兴奋的情绪交织中,他们向徐阶通报了这个好消息,然而出乎他们意料的是,徐阶并没有丝毫的惊讶和喜悦,似乎这早在他预料之中。
而事实确实如此。
几天前,徐阶带领着几个亲信,来到了银矿的所在地。他没有去那里的官衙,而是找到了另一群人——当地的里长。
当然,这些所谓的里长并不是什么善类,盗矿的好处自然也有他们的一份。就在他们不知这位大人来意、惶恐不安的时候,徐阶亮出了底牌:铲除那些矿霸,我将给你们更大的利益。
于是一切都解决了,这些以往雷打不动的人突然焕发了生机,他们立刻动员起来,发动各村各户,连夜把参与盗矿的人抓了起来,刻不容缓。
在徐阶的政策影响下,各地各村纷纷效仿,兴起了打击矿盗的高潮。对这种特殊的群众运动,当地官员个个目瞪口呆,束手无策。矿盗干不下去,只好走人,危害当地十余年的祸患就此解除。
徐阶终于成功了,他没有死守所谓的绝对道德,用利益打倒了利益。但当他将徐阶延平府清查非法银窖所有内情坦诚相告的时候,一位随从却十分不以为然,愤然而起,指责徐阶的处理方式是耍滑头,搞妥协。
“是的,这是妥协,”徐阶平静地回答道,“但我赢了。”
经历了艰辛的历练,徐阶终于知道了这个世界的生存法则,也彻底领悟了心学的含义和聂豹留给他的那个秘诀。
“知行合一,我想我已经明白了。”徐阶注视着当年他来时的方向,作出了这个自信的回答。
嘉靖十三年(1534),徐阶终于熬出了头,他因政绩优秀,被提任为湖广黄州(今湖北黄冈)同知。可运气来了挡都挡不住,他还没来得及赴任,就又得到消息——再次被提升,改任浙江学政。
在浙江干了三年教育工作后,徐阶迎来了他人生的第二次转机,这一次他的职位是江西按察副使。
作为江西的高级官员,徐阶再也不用每天爬山沟,深夜翻档案了。
但是麻烦还是找到了他的门上。
一天,他家的门卫突然前来通报,说有一个人想见他,徐阶还以为有何冤情,便同意了。
可是这位仁兄进来之后,既不哭也不闹,却直截了当地向徐阶表示,自己积极肯干,要求进步,通俗点说,就是想升官。
徐阶笑了,他从未见过如此莫名其妙的人,你说升官就升官?凭什么?可是很快他就笑不出来了,因为这位找上门来的人说出了他如此自信的理由:
我是夏首辅的亲戚。
这实在是个很合理的理由,也十分正常。提拔夏言的亲戚,夏言自然也会提拔自己,公平交易,符合市场规律。已经学会变通的徐阶似乎没有理由拒绝。
然而他拒绝了,留下一句话后,他把这个人赶出了家门。
“我到此为官,是来管束你们(尔曹属我诲),不是滥用职权,谋求晋升的!”
这位仁兄灰头土脸地走了,自然不肯甘休,马上给夏言写信痛骂徐阶,还四处扬言,要给徐阶好看。
徐阶听到了风声,却一点都不以为意,对此不理不睬,只当是没听见。
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事件。经历磨难,懂得变通的徐阶已然成为了一个熟悉官场规则的人,他很清楚,讨好夏言能给自己带来什么,但他坚定地回绝了。
在很早以前,徐阶曾下决心做一个正直的人,匡扶社稷,为国尽忠。许多年过去了,他受到过无数打击,经历了很多痛苦,却从未背叛过自己的初衷。
事实证明,他始终是一个坚持原则的人,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嘉靖十八年,坚持原则的徐阶遇上了坚持原则的夏言,于是他又一次得到了改变命运的机会。在外历练八年之后,他即将踏上回京的道路。
一般来说,大兴土木搞工程是当官拿回扣发财的不二法门。所以凡有修理河道、建筑粮仓之类的项目,各级官员无不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而徐阶大概是唯一的例外。
但在他即将离开的时候,却也出人意料地提出了一个类似的要求——修建一座祠堂。
祠堂一般都是用来纪念某人的,可让经办官员惊讶的是,徐阶所要纪念的这个人,既不是他的朋友,也不是他的亲属,事实上,他根本没有见过这个人。
“此人是我的老师。”徐阶这样回答旁人的疑问。
于是在王守仁祠堂建成的那天,徐阶亲自到访,在众人诧异的眼光中,他整理衣冠,向这位伟大的先辈跪拜行礼:
“我曾随文蔚(聂豹字文蔚)公习阁下之道,磨砺十年方有所悟,虽未能相见,实为再传弟子,师恩无以为报,唯牢记良知之学,报国济民,匡扶正道,誓死不忘!”
拜别了这位素未谋面的导师,徐阶踏上了返京之路。
饱经近十年的磨砺与历练,那个不谙世事的青年翰林,已然变成了一个工于心计、老谋深算的官场老手。
但这并不是徐阶的唯一收获,更重要的是,他终于领悟了所谓光明之学的真义。
领教了黑暗中的挣扎、沉浮,天真幼稚的徐阶终于回到了真实的世界——一个丑恶现实的社会。但耐人寻味的是,那门追求光明的奇特心学正是诞生于这黑暗的世界,倔犟地闪耀着自己的光芒。而创立者王守仁先生一生饱经风雨坎坷,却怀着一颗光明之心死去。
天真的理想主义者纵使执著,纵使顽强,却依然是软弱的。他们并不明白,在这世上,很多事情你可以不理解,却必须接受。
只有真正了解这个世界的丑陋与污浊,被现实打击,受痛苦折磨,遍体鳞伤,无路可退,却从未放弃对光明的追寻,依然微笑着,坚定前行的人,才是真正的勇者。
不经历黑暗的人,是无法懂得光明的。
背负着黑暗活下去吧,徐阶,坚持下去,你会找到光明的。
参考消息
子欲养而亲不待
嘉靖十九年,徐阶被召返京。临行前,徐阶的母亲整了整他的衣服,笑着说:“我不盼你别的,到我七十大寿的时候,若你跟你哥哥(徐阶是次子)能回来,一起给我敬杯酒,我就知足了。”可惜当年徐母就离世了,享年六十八,距离她心心念念盼望着的七十大寿只差了两年。再遥想当年徐阶被打发到延平府时,徐母对他的支持,真让人忍不住感叹一句“子欲养而亲不待”。
上班了,更别想什么当尚书,进内阁,老老实实地去福建吧。
更为可恶的是,这位张学士还在皇帝面前狠狠地告了一状,搞得嘉靖也是激动异常,竟然让人在柱子上刻下了八个大字——徐阶小人,永不叙用。看样子是害怕自己记性不好,把这事给忘了(事后证明他记性确实不好)。
好了,有了这八字评语,徐阶的前程就算到此为止了。
但他没有多说什么,收拾行李准备上路。而在赴任之前,他还要回一趟华亭,去拜别在家的母亲。
徐阶连杀头都不怕,自然也不怕罢官,但对辛勤养育自己的母亲,他始终怀着歉疚。荣华富贵已付诸流水,何以见母?何以报归?
但当他见到母亲的时候,才知道自己错了。
母亲顾氏听他讲完所有的经过后,却欣慰地笑了:
“你因勇于直言而被贬官,这是我的荣耀啊!”
然后她站起身,去为一脸惊讶的儿子准备远行的行李。
毕竟我并非孤身一人啊!徐阶笑了。他最终下定了决心。
出发,去福建!普天之下,岂有绝人之路!
徐阶是幸运的,因为综合前人经验,但凡上天要你吃苦,一定会有好处给你。这次也不例外,如往常一样,老天爷早已准备好了一份珍贵的礼物,等待着徐阶去领取。
当然了,在此之前,他不把徐阶折腾个七荤八素是不会罢休的,因为老天爷他老人家的习惯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先收货,再付款。
秘诀、醒悟
福建延平府的推官是个好位置吗?
答案是,不。延平位于闽北位置,而且多是山区,在那里当知府连轿子都没法多坐,经常要骑马,而推官更是够戗,因为它专管司法以及各类刑事案件。
所谓穷山恶水出刁民。不巧延平完全符合这个条件,所以此地大案要案频发,而且其司法系统的下属官员大都由本地人担任,包庇徇私,也十分难搞。如此看来,当年张璁发配他的时候还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的。
于是,当个子矮小的上海人徐阶出现在当地属下面前的时候,当惯了地头蛇的人们几乎同时确定:这人很快就会滚蛋的。
总体上看,这句话的语法和真实性是没错的,但主语的指向并非徐阶,而是他们自己。
徐阶上任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处理积案。托手下的福,延平府这几年的司法成绩十分突出,案宗堆积如山,却总不处理,监狱已经成为了延平最适合居住的地方,老犯人没处理,新犯人又关进来,声势日益壮大。
当年也没有什么羁押期限,说关你就关你,说关多久就关多久,完全就没个谱。拖个三五年,判个一两年,审完后掐指头一算当庭释放,也算是常事。
于是徐阶对下属们说,从明天开始,加班加点审查案件。
下属们反应十分热烈,纷纷表示一定要协助领导搞好工作。徐阶非常之高兴。
第二天,所有官员都按时报到,然而徐阶惊奇地发现,这帮人虽然坐在了办公室里,却只是一心一意地磨洋工,出工不出力,根本没有任何作用。
徐阶终于明白了,眼前的这群看似亲切的部下,整日笑脸相迎,呼前拥后,背地里却搞非暴力不合作,推三阻四,其实只为一个目的——把自己赶走。
徐阶愤怒了,他严辞训斥了几个怠工的官员,却没有想到,这些人的脾气比他还大,当场就顶了他几句,之后索性不来了。
烂摊子丢给你,看你一个人怎么办!
徐阶握紧了拳头,他知道指望不上这些人了,但问题摆在眼前,一个人怎么办呢?
其实很多事一个人也是可以办的,只要你有足够的决心。
徐阶打开了尘封的卷宗,开始逐件审查整理案件。在这个陌生的地方,他没有助手,没有朋友,在孤灯下艰难地工作,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他最终完成了这件看似无法完成的任务。
该判的判了,该放的放了,什么千古奇冤、罪大恶极的也都处理了。这个世界第一次彻底清静了。
地头蛇们跌破了眼镜,他们想不到,这个看上去白白净净的外地人竟然如此彪悍,可他们更想不到的是,这并不是事情的终结。
在不久之后,徐阶突然下令逮捕了几个法司衙门的官员——那几位非暴力不合作行动的领导人,罪名是贪污受贿。以他们的那些烂底,这类证据实在不难找,于是分流的分流,下岗的下岗。
从此没有人再敢和徐阶作对,因为他们已经认识到,在这个文弱书生的身体里,蕴藏着极为可怕的力量。
在很多记载中,这个故事常常被引用,以说明徐阶的良好工作态度,并体现了其全心全意为百姓服务的思想境界,等等。
其实事情并非那么简单。
在这层光环的下面,隐藏着徐阶性格的另一面——先隐而后发,俗语又叫秋后算账,或是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而二十年后那些惊心动魄的事情,也明确地告诉了我们,在这位斯文读书人的心中,始终铭刻着这样一个人生信条——有仇必报。
不久之后,徐阶的名声就随着这件事情传遍了延平,喜欢他的人很多,恨他的人也不少。几位被他下岗分流的人还找来了当地的黑社会,扬言要给他放点血。
于是有人找到他,直截了当地告诉他,你已经不是京官了,在这小地方捞点外快,混日子就行,何必那么认真呢?
徐阶的回答是这样的:
“我虽官小,却有职责在身,一日不敢懈怠。此地虽偏,亦可励精图治!”
说得好,说得好。可是励精图治的徐阶先生,你很快就会遇到一个真正的麻烦,而这个麻烦,是你无法解决的。
事情是这样的,延平一带虽然穷,却还有个天然优势——产矿。这矿出产的东西也比较特别——银。
当年那个时候,银矿的地位相当于今天的印钞厂,只要能挖出来,就能用出去,还不用担心通货膨胀问题。
延平是个民风彪悍的地方,所谓民风彪悍,通俗点讲就是不读书,敢闹事,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不吃白不吃。
于是各地未经安全生产部门批准的小银窑纷纷开张,四处刨坑挖洞,还勾结地方黑社会,称霸一方,鱼肉百姓。
刚刚断完冤案的徐阶意气风发,他准备再显身手,彻底解决这帮为害百姓的人渣。但让他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虽然三令五申,反复清查,情况却丝毫没有好转。官员们依然喝茶聊天,恶霸们依然盗挖银两。
徐阶并不是个天真的人,他十分清楚,官员们之所以采取这样的态度,是因为在那些被盗掘的银子中,必定有属于他们的一份。
官匪勾结,蛇鼠一窝,没有人肯执行他的命令。这一次,徐阶真的无计可施了。文件可以自己看,案件也可以自己审,但是要他手提钢刀,深入虎穴剿匪,这玩笑就开得太大了。
最初,在徐阶看来,这只是一件他必须解决的治安案件,但他没有想到,对这件事情的处理将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
时间一天天过去,事情却毫无进展,在逐日的等待中,徐阶开始疑惑了。
即使在被张璁恶整,皇帝训斥的时候,徐阶也从未畏惧过,因为他一直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对的,是站得住脚的,但是现在他似乎有点心虚了。
二十多年以来,虽然饱经风雨,但徐阶始终是一个十分自信的人。他相信自己学到的四书五经,相信自己听到的圣贤之言,那些历史上的名臣名相和他们的不朽功绩一直都是他学习的榜样。徐阶曾经坚定地认为,只要信守圣人的教诲,遵循礼义廉耻,必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可是现在出问题了,徐阶惊奇地发现,雷厉风行、刚正不阿,在现实中失去了作用,至少对现在这件事情上,一点作用也没有。
而他的属下们并没有相同的道德觉悟,也不打算培养类似的品德。他们并不理会徐阶的苦心,只是站在一旁冷眼旁观,等待着徐阶的离去,然后继续获取他们的利益。
徐阶想不通,他愤愤不平了,他出离愤怒了,这个世界怎么会是这个样子!
它不是书中所记载的那个太平盛世,更不是人心向善的桃花源,这是一个丑陋的世界,所有的人最为关心的,只是自己的利益得失。
所谓舍生取义,所谓心怀天下,在他那些贪婪的下属心中,统统归结为两个字——放屁。
绝望的情绪弥漫在徐阶的心中,他突然发现,自己二十多年所信奉的圣人之道、处事原则原来竟然毫无用处,连福建延平府的几个奸吏恶霸都解决不了。治理天下,青史留名?真是笑话!
徐阶终于遇到了他人生中的最大危机——信仰的危机。多年所学已然无用,世上还有什么东西可以相信,可以坚持?!
然而他最终没有放弃,因为他还有第二个选择——良知之学,知行合一。
我的一位哲学系毕业的好朋友曾经这样对我说:大学里不应该开设哲学本科专业,因为学生不懂。
这是一句至理名言。作为这个世界上最为高深的智慧,哲学是无数天才一生思考、生活的结晶,他们吃过许多亏,受过许多苦,才最终将其浓缩为书本上的短短数言。
一个二十岁的青年人是不会懂得这些的,他们太天真,太幼稚,他们或许能够在考试中得到一百分,却不可能真正了解其中的含义。所以,他们虽然手握真理,却无法使用,满怀热情地踏入社会,却被撞得头破血流。
徐阶大致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也不懂,虽然他了解心学的所有内容,却不知道该怎样去做。至于六年前聂豹告诉他的那四个字,则更是不得要领。
什么是知行合一?答:就是知与行的合一。评:废话。
徐阶反复思考着这四个字,却始终摸不着头脑。聂豹说话时那郑重肃穆的表情依然浮现在他的眼前,他肯定这位先生不是在拿他开涮。
但问题是他怎么都看不出这四个字有什么作用,难道像念咒一样把它念出来,矿霸们就能落荒而逃,官员们就会老实办事?所谓良知之学,所谓光明之学,在这个现实的世界中,又有何用处?
于茫茫黑暗之中,光明何处去寻?!
百思不得其解的徐阶沉默了,在官员们的冷眼旁观和冷嘲热讽中,他开始了漫长的思考。
在痛苦的思索中,他终于发现,自己可能犯了一个根本的错误,他坚守二十余年的信念和原则是存在很大问题的。这套传统道德体系或许是对的,却并无用处。真正决定大多数人行为的,是另一样东西。
只要找到这样东西,就能解决所有的难题。于是徐阶决定,否定自己所有的过往,把一切推倒重来,去找到那样东西。
说教没有用,礼义廉耻没有用,忠孝节义也没有用,这玩意儿除了让人昏昏欲睡外,并没有任何作用。
在剥除这个丑恶世界的所有伪装之后,徐阶终于找到了最后的答案——利益。
胸怀天下、舍生取义的绝对道德确实是存在的,可惜的是这玩意儿太高级,付出的代价太高。从古至今,除了个别先进分子外,大多数人都不愿消费。
利益,只有充足的利益,才有驱动人们的魔力。这就是这个世界的真实面目,极其的残酷,却异常的真实。
在这个残酷的现实面前,徐阶终于明白了知行合一的真义:无论有多么伟大正直的理想,要实现它,还必须懂得两个字——变通。只有变通,只有切合实际的行动,才能适应这个变化万千的世界。
于是,在醒悟的那一天,徐阶丢弃了他曾信奉了几十年的文字和理念,面对那些肆无忌惮的矿霸、贪官,作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决定。
不久之后,徐阶的随从们惊奇地发现,几乎在一夜之间,那些霸占银矿的地方黑社会突然退隐江湖,老老实实地回了家。
在纳闷和兴奋的情绪交织中,他们向徐阶通报了这个好消息,然而出乎他们意料的是,徐阶并没有丝毫的惊讶和喜悦,似乎这早在他预料之中。
而事实确实如此。
几天前,徐阶带领着几个亲信,来到了银矿的所在地。他没有去那里的官衙,而是找到了另一群人——当地的里长。
当然,这些所谓的里长并不是什么善类,盗矿的好处自然也有他们的一份。就在他们不知这位大人来意、惶恐不安的时候,徐阶亮出了底牌:铲除那些矿霸,我将给你们更大的利益。
于是一切都解决了,这些以往雷打不动的人突然焕发了生机,他们立刻动员起来,发动各村各户,连夜把参与盗矿的人抓了起来,刻不容缓。
在徐阶的政策影响下,各地各村纷纷效仿,兴起了打击矿盗的高潮。对这种特殊的群众运动,当地官员个个目瞪口呆,束手无策。矿盗干不下去,只好走人,危害当地十余年的祸患就此解除。
徐阶终于成功了,他没有死守所谓的绝对道德,用利益打倒了利益。但当他将徐阶延平府清查非法银窖所有内情坦诚相告的时候,一位随从却十分不以为然,愤然而起,指责徐阶的处理方式是耍滑头,搞妥协。
“是的,这是妥协,”徐阶平静地回答道,“但我赢了。”
经历了艰辛的历练,徐阶终于知道了这个世界的生存法则,也彻底领悟了心学的含义和聂豹留给他的那个秘诀。
“知行合一,我想我已经明白了。”徐阶注视着当年他来时的方向,作出了这个自信的回答。
嘉靖十三年(1534),徐阶终于熬出了头,他因政绩优秀,被提任为湖广黄州(今湖北黄冈)同知。可运气来了挡都挡不住,他还没来得及赴任,就又得到消息——再次被提升,改任浙江学政。
在浙江干了三年教育工作后,徐阶迎来了他人生的第二次转机,这一次他的职位是江西按察副使。
作为江西的高级官员,徐阶再也不用每天爬山沟,深夜翻档案了。
但是麻烦还是找到了他的门上。
一天,他家的门卫突然前来通报,说有一个人想见他,徐阶还以为有何冤情,便同意了。
可是这位仁兄进来之后,既不哭也不闹,却直截了当地向徐阶表示,自己积极肯干,要求进步,通俗点说,就是想升官。
徐阶笑了,他从未见过如此莫名其妙的人,你说升官就升官?凭什么?可是很快他就笑不出来了,因为这位找上门来的人说出了他如此自信的理由:
我是夏首辅的亲戚。
这实在是个很合理的理由,也十分正常。提拔夏言的亲戚,夏言自然也会提拔自己,公平交易,符合市场规律。已经学会变通的徐阶似乎没有理由拒绝。
然而他拒绝了,留下一句话后,他把这个人赶出了家门。
“我到此为官,是来管束你们(尔曹属我诲),不是滥用职权,谋求晋升的!”
这位仁兄灰头土脸地走了,自然不肯甘休,马上给夏言写信痛骂徐阶,还四处扬言,要给徐阶好看。
徐阶听到了风声,却一点都不以为意,对此不理不睬,只当是没听见。
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事件。经历磨难,懂得变通的徐阶已然成为了一个熟悉官场规则的人,他很清楚,讨好夏言能给自己带来什么,但他坚定地回绝了。
在很早以前,徐阶曾下决心做一个正直的人,匡扶社稷,为国尽忠。许多年过去了,他受到过无数打击,经历了很多痛苦,却从未背叛过自己的初衷。
事实证明,他始终是一个坚持原则的人,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嘉靖十八年,坚持原则的徐阶遇上了坚持原则的夏言,于是他又一次得到了改变命运的机会。在外历练八年之后,他即将踏上回京的道路。
一般来说,大兴土木搞工程是当官拿回扣发财的不二法门。所以凡有修理河道、建筑粮仓之类的项目,各级官员无不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而徐阶大概是唯一的例外。
但在他即将离开的时候,却也出人意料地提出了一个类似的要求——修建一座祠堂。
祠堂一般都是用来纪念某人的,可让经办官员惊讶的是,徐阶所要纪念的这个人,既不是他的朋友,也不是他的亲属,事实上,他根本没有见过这个人。
“此人是我的老师。”徐阶这样回答旁人的疑问。
于是在王守仁祠堂建成的那天,徐阶亲自到访,在众人诧异的眼光中,他整理衣冠,向这位伟大的先辈跪拜行礼:
“我曾随文蔚(聂豹字文蔚)公习阁下之道,磨砺十年方有所悟,虽未能相见,实为再传弟子,师恩无以为报,唯牢记良知之学,报国济民,匡扶正道,誓死不忘!”
拜别了这位素未谋面的导师,徐阶踏上了返京之路。
饱经近十年的磨砺与历练,那个不谙世事的青年翰林,已然变成了一个工于心计、老谋深算的官场老手。
但这并不是徐阶的唯一收获,更重要的是,他终于领悟了所谓光明之学的真义。
领教了黑暗中的挣扎、沉浮,天真幼稚的徐阶终于回到了真实的世界——一个丑恶现实的社会。但耐人寻味的是,那门追求光明的奇特心学正是诞生于这黑暗的世界,倔犟地闪耀着自己的光芒。而创立者王守仁先生一生饱经风雨坎坷,却怀着一颗光明之心死去。
天真的理想主义者纵使执著,纵使顽强,却依然是软弱的。他们并不明白,在这世上,很多事情你可以不理解,却必须接受。
只有真正了解这个世界的丑陋与污浊,被现实打击,受痛苦折磨,遍体鳞伤,无路可退,却从未放弃对光明的追寻,依然微笑着,坚定前行的人,才是真正的勇者。
不经历黑暗的人,是无法懂得光明的。
背负着黑暗活下去吧,徐阶,坚持下去,你会找到光明的。
参考消息
子欲养而亲不待
嘉靖十九年,徐阶被召返京。临行前,徐阶的母亲整了整他的衣服,笑着说:“我不盼你别的,到我七十大寿的时候,若你跟你哥哥(徐阶是次子)能回来,一起给我敬杯酒,我就知足了。”可惜当年徐母就离世了,享年六十八,距离她心心念念盼望着的七十大寿只差了两年。再遥想当年徐阶被打发到延平府时,徐母对他的支持,真让人忍不住感叹一句“子欲养而亲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