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xbqg.net,浮云半书(全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br /> 从麟德殿往东看,太液池的碧波清凉,障日阁、景云阁、郁仪楼……楼阁鳞次栉比,一切都是生机勃勃的。
滕王讲他天南地北的奇遇,李治只是微笑地听。听到荆州数日不歇的大雨瓢泼,街巷间鱼儿蹦跳的奇景,李治唇角的笑意褪去了,微微忧心地沉吟:“荆襄之地的稻米收成,只怕会不如往年。”
这次滕王在长安住了一个半月,临走时带走了两坛樱桃酒,什么也没有留下,只是来和李治辞别时,他打量着近在咫尺的天子容颜,半是骄傲半是不忍:“陛下这三年长大了很多。”
“朕原本就比你大。”李治微笑回敬。
有些东西和少年时不一样了,但仍有些东西不曾变化。
“陛下,有空多到御花园中走走,有机会,也可以出宫去看看。”滕王深深看了李治一眼,说话间竟然毫不拘于礼法,将手搭上了天子的肩膀。有那么一瞬间,李治甚至有种错觉,对方要像小时候那样,给自己一个过肩摔。
但滕王的手掌只是停留了一会儿,那样温暖,像是没有说出口的珍重。
“陛下,就此别过。”
六
李治第一次发觉身体不对劲,是在显庆五年。
一开始只是寻常头痛,以为是休息不足,那一日在内殿批阅奏折,也许是坐久了,他起身时突然眼前一黑,耳边传来太监的惊呼声,却如论如何也看不清周遭的人和事,耳边轰鸣如鼓,心跳得格外快,恍惚看到媚娘奔了过来……他突然抓紧媚娘的胳膊:“朕……朕看不见了!”
太医云集内殿,会诊得出的结论是,风疾缠身,他不适合再处理繁重的朝务。
李治的父亲和祖父都有风疾之症,他也不例外,而且因为体弱,发作得更为严重。
待滕王再一次上长安时,李治的眼睛已经看不清东西了。
日光温润,滕王在他眼前,也只是一个模模糊糊的的影子。虽然看不见滕王的表情,但也能感觉到滕王锁眉的样子:“陛下,我从山中带来一枝梨花,颜色是很好的。”
长安的花都开尽了,山间却还有春日迟迟不归,李治的鼻端闻到露水与青草的气息,以及一缕沁人心脾的幽香,他微笑点头:“清气满乾坤,滕叔的梨花好颜色。”
滕王身子前倾,说话极为直接:“陛下真的看清了这梨花的颜色?”
李治笑了一下,他毫无焦距的眼睛仍然很美,像是苍白雪原上的两潭深水,沉静得令人感觉不到周遭的暑热:“朕看不清。但也无妨,世事有时未必需要看得太清,雾里看花,才不至于失望。”
“陛下说得对,”滕王摇着扇子也笑了,“倒是我俗人一个了。”
听到他笑,李治的唇角舒展开来:“为政原本就是俗事,皇亲国戚做了一州的父母官,操心百姓的柴米钱粮,也是俗人。”
这些年的风雨历练让天子的风度更加宜人,也更加沉静,仿佛仲夏的绿意在雪白的宣纸上渲染,自有丘壑与山川:“听说近来滕叔在洪州边防重用了几个寒门出身的武将,让天下门阀为之震动。弹劾的奏章,已有许多送到朕这里。”
“那些人要讲就讲,我难道会怕天下悠悠众口?那些抱残守缺的‘君子’,我向来看不惯,也不愿与他们为伍。”
滕王傲慢地挑眉,说起军国大事,他毫不含糊:“陛下,最终在战场上说话的,还是真本事,不是那些世代承袭的荫庇和勋爵。”
李治没有说话。
“若要论离经叛道,只怕我还比不上陛下。”滕王毫无顾忌地说,若有旁人听到这话,只怕会惊出一身冷汗,但滕王就这样直接地说了出来,“陛下从小就是这样,看上去一本正经,坐得比谁都端正地认真读《论语》,其实心里不知道有多不以为然,陛下对那些条条框框,是打从心里不屑的吧。”
梨花的清气沁人心脾,混合着青草的味道,也有一丝危险。李治问:“朝野中的流言非议,滕叔也听闻到了吗?”
滕王突然大笑,他笑得那样恣意,让宫殿中乏味的寂静荡然无存。他满不在乎地高声说:“行常人不敢行之事,这才是陛下。”
阳光落在李治略显苍白的脸上,也有些许动容。
他是循规蹈矩的君子吗?从来不是。
当今皇后武媚娘原是先帝的才人,令他饱受议论;他的身体有时无法批阅奏折,都是皇后代为处理。女子参政,朝中儒臣更多诟病,御史台的奏折不曾间断过。
“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李治说话间站了起来,没有要人搀扶,甚至没有扶桌案一下,旁人只怕看不出他双眼几近失明,“这天下有很多事,如果可以,朕会亲手来做。
“朕做不了的事,只能将它交托给可以胜任的人。皇后的才能胜过宰相,这是毋庸置疑的,”李治摇了摇头:“朕会守住这江山与城池,无所谓得到还是失去权力。”
滕王神色复杂地看着他,良久,眼中似乎隐隐有水光闪动:“我明白。”
“滕叔能不拘一格用人才,朕很欣慰。如今大唐在高句丽、西域和突厥都有用兵,中原的安稳与城防至关重要。”李治的目光投向远处,不知是在看远山的风云,还是在看帝国的未来。
史册中不曾浓墨渲染,大唐的疆域在这个温和的帝王手中达到了巅峰——东起高丽,西抵咸海,南至横山,北达贝加尔湖,此后终唐四百年江山,再无这样辽阔的版图。
七
麟德元年,媚娘以皇后身份临朝理政,与天子并称“二圣”。
这一年她的生辰格外隆重,宫中举行了盛大的宴饮,皇亲和后妃们纷纷送来厚礼。媚娘端详着一幅龙凤呈祥的屏风,笑着对李治说:“龙凤呈祥,臣妾出身寒微,又哪里是什么凤凰?”
媚娘虽是美人,但已经过了女人最为灿烂的年华,她的皮肤仍然白皙,眼角已经有了细细的纹理,对着铜镜能看出时光无情的流逝,哪怕再好的眉笔与腮红,也画不出少女的灵动。
可是,已经过去了那么多年,李治还记得当初她对着凤尾蝶吹那一口气的模样。
李治微笑:“在朕心目中,你还是那个折凤尾蝶的姑娘。”
比起龙凤被供奉在神坛之上,他更爱蝴蝶随心所欲,冬死春生,能用翅膀扇动满园花香,也能在天地间自在飞翔。
“陛下的心意,臣妾懂得,”媚娘笑起来总是很好看,她为李治宽衣解带,眼眸缠绵像是依靠着他的藤萝,又像是与他共沐风雨的烛光,“陛下是天子,天命所归,自然无法像凡人一样随心所欲。”
“有时候朕倒觉得,你比朕更适合这皇宫。”李治将朝服脱掉,露出月白色的内衣,身形修长如竹。
“是陛下给了臣妾这皇宫,臣妾做了皇后,虽要尽皇后的职责,但也是陛下的妻子。”媚娘眼波如水,带笑依偎在李治怀中,抚摸他下颌上淡青色的胡茬,“臣妾仰仗着陛下,和天下臣民一样。”
夜里飘来浅浅的梨花香,李治突然想起了什么,问:“前些日子有人跟朕说起洪州的事,言辞间倒是对滕叔有些不满。”
媚娘在黑暗中依偎着李治:“滕王在洪州都督的任上,也有大刀阔斧的革新气象,不过,近来的确有些不利滕王的风言风语。”
“什么风言风语?”也许是夜风吹进了肺腑,李治咳嗽了几声。
媚娘为他轻抚胸口:“倒也不是大事……近来风传滕王骄奢淫逸,大兴土木,陛下与滕王情谊深厚,臣妾也信任滕王。滕王的性子潇洒放纵,只怕在儒生们眼中总是出格的。臣妾会命人写信去,给滕王提点一二,滕王聪敏过人,应该会明白陛下的苦心。”
李治的眼睛不好,无法亲自写信,于是点了点头。
自从麟德三年的泰山封禅归来,朝臣们已经习惯了天后的身影从帘幕后施施然走到台前。她精力旺盛而聪明果敢,渐渐赢得了朝臣们的信任,对朝中政务的影响力丝毫不亚于天子。
天后的信函到了洪州,令人意外的是,滕王却毫无收敛,甚至比之前有过之而无不及。
渐渐的,滕王的奢靡到了令人吃惊的程度,他花费黄金数十万两,用数千名工匠在洪州建造楼阁,只为了玩赏饮酒用。
几年来多处虫灾,粮食歉收,民间已经不允许酿酒了,宫中也节俭用度,为天下楷范,皇亲国戚也纷纷效仿。朝中御史上奏弹劾滕王,激愤批评滕王骄奢无度,不仅让舞姬日夜陪伴宴饮,而且一掷千金,将喝不完的酒倒进赣水之中。
天后终于大怒,下令滕王来长安解释此事。
谁知道滕王散漫一如从前,得到诏令竟然姗姗来迟,直到四个月后,才来到长安。
“皇叔建造的阁楼豪奢,花费万金,如今洪州正遭受虫灾,百姓只能节衣缩食,想要一口浊酒而不得,皇叔怎能将美酒倒入江水之中?”李治的声音有几分中气不足,但仍然显得严厉。
听到天子的责备,滕王非但没有如同一般臣子那样惶恐认罪,反而满不在乎地轻佻反问:“陛下召我来长安,就是为了问我此事?”
李治气得呼吸一窒,冷冷站了起来:“还不止此事。洪州典签崔简的妻子郑氏[1],皇叔又作何解释?”
滕王的眼神黯淡下来,像被云层遮住了的明月,一轮辉光冷冷熄灭。
这次,滕王沉默了一会儿,半晌才冷笑:“陛下既然相信这是真的,还要我解释什么?”
说完这句话,他竟然不理天子,转身便走。
“站住!”李治的声音微微喘息,神色中带着浓浓的失望,眼中似乎有东西闪动,“以前你不是这样的。”
“人都会变。”滕王的脚步顿了顿,头也不回地说,“臣倒觉得,不是臣变了,而是陛下变了。”
“……”李治喉咙里涌上一股腥咸,手气得微微发抖,这些日子来他风眩之症日益严重,太医叮嘱不能劳神,更不能动怒,可与滕王这一见面,几句话便让他头痛欲裂。
咸亨四年,天皇天后下令拆除滕王阁,将滕王贬为滁州刺史。
此后六年,滕王不曾来过长安。
八
上元二年,重阳节时,天子与天后带着随从官员,从大明宫来到芙蓉园休养。园中菊花盛放,鲜车健马,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一年各州各地的收成好,李治的病也略有好转,在光线明亮的时候,眼睛有时也能模糊视物。
他停留在一匹高大俊美的白马前面,不知想到了什么往事,突然问左右:“滕王如今怎样了?”
旁人不知道天子为何过问起被冷落许久的皇室宗亲,但还是有人回答:“滕王在滁州并无政绩,仍然与美酒美人相伴,他的水墨丹青声名越来越大,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代书画圣手。”
“对对!百姓们都说,‘滕王蛱蝶江都马,一纸千金不当价’。”
……
听到朝臣回禀滕王的情形,天子的眼底微微拂过一阵暖风。
“如今荒年已过,国库私库都仓廪丰实,将滕王阁重新建起来吧。”李治沉吟片刻,“另外,将滕王调到隆州。”
隆州是西南重镇,川蜀气候温润,适合休养身体,也远离了朝堂纷扰。
天气越来越冷,李治的身体每况愈下,冬日飘下第一场雪时,李治对身边的女子说:“朕想去隆州一趟。”
正在看奏折的媚娘诧异地抬起头:“陛下身体一直没有大好,怎么经得起路途颠簸劳顿?”
平时李治很少驳斥媚娘的建议,但这一次他固执地坚持:“朕想趁着身体还没有虚弱到无法离宫,去一次隆州。”
最近不知为何,他经常梦到往事,梦到故人,梦到早逝的母亲,威严的父皇,还有当初少年锐气的滕王。
十六岁时,他们击掌为誓,去最高的楼阁,喝最烈的酒,看最远的山。他失约了。
后来滕王说:“陛下,有机会的话到宫外去看一看。”
他想,是去看一看的时候了。
媚娘将手中的奏折放下来,她在李治眼里也是一个模模糊糊的影子:“陛下一定要出宫,也不能去隆州。当年臣妾有件事一直不曾告诉陛下……宫中有流言说,当年高祖皇帝对太宗杀兄夺位之事始终耿耿于怀,所以留下遗诏,命滕王继位。”
烛火惊心地一跳,李治的眉目好像被灼伤了一样:“荒诞!”
他霍然站起来,胸膛微微起伏。
“的确荒诞,臣妾也不信;滕王也许没有异心,但他底下的人是什么想法,却不得而知,这些年陛下疏远他,对他未必是坏事。”媚娘的话语清晰从容,却又惊心动魄,“滕王聪颖过人,也明白这一层道理,才能诗酒风流至今。”
李治气得手脚冰凉,眼前阵阵发黑,媚娘来扶他,也被他一抬手推开!
往事历历在目,他终于明白,为何其他皇子与诸王都在读书学治国之道时,滕王却独自一人去画画;为何幼时那样擅长骑马射猎的人,长大后却从未拉过弓,那右手腕上的伤痕,李治不敢去想……
滕王一直笑得那样毫无阴霾,只因为他比任何孩子都要早慧。当初在雨中他那古怪而悲哀的神气,都骤然涌现在李治脑海里。
李世民是最威严的天子,也是最无情的帝王。
文治武功的天赋,都如嫩草被掐断,滕王那恣意到随心所欲的青春,曾经让李治羡慕的自由,背后是血腥的猜忌。
这些年滕王冷淡疏远,李治只以为是时光和距离冲淡了年少的情谊,让他们愈行愈远……原来,他始终不曾明白,滕王真正回避的,是他的帝王之心。
李治给滕王写了一封长信,没有人知道信的内容是什么。但听说滕王拿着信,一连几日没有再饮酒放纵。次年春天,道路上的冰雪刚刚融化,滕王回长安来探病,宫殿上还有经冬的残雪,滕王一身青衫如同春日先至。
李治病容憔悴,但见到他时眼睛亮了一瞬,朝他笑了笑:“滕叔。”
这一次滕王没有冷嘲热讽,而是像小时候那样,行过礼之后坐在床边。两人离得近,滕王的鬓角也有了白发。曾经鲜衣怒马的长安少年,已经外任二十多年了。
因为帝王畏寒,炭火还没有搬走,宫殿里格外温暖,李治给滕王准备了樱桃酒,他自己也破例喝了两杯,原本苍白的面颊显出微微的红润,滕王很快有了醉意,将靴子一脱:“外面下着雪,我不走了,今日就和陛下抵足而眠。”
李治笑着点头,吩咐太监:“替滕叔准备一床被褥。”
这一夜风雪漫天,两人抵足而眠。
滕王醉眼朦胧地躺下,突然在黑暗中翻了个身:“我只是心疼你不能按照自己的心意生活。”
一夜的烈酒仿佛要浇透殿外三尺寒雪,这些年来,叔侄之间有太多的误会,心中有太多的块垒。
滕王很快便睡着了。李治躺在他身边,幼时的玩伴手足温热,像是在日渐流失的岁月之下,还有一颗滚烫的赤子之心,不曾改变。
临别之时,李治突然说:“滕叔回了隆州之后,再替朕画一幅河山图吧。”
滕王回过头来,眉宇间的意气已不再少年,但轮廓仍然俊美,凤目好看地弯了起来:“遵旨。”
细雨如丝,滕王潇洒一拜,转身离去。
那幅河山图画了很久,直到又一年大雪纷飞,才送到东都洛阳。
不知为何,滕王自己没有来,据说是他故地重游,在洪州滕王阁下种地,担心幼苗畏惧寒冬,便逗留了些时日。这些多年过去,滕王仿佛仍然是那个任性的少年。
对他来说,天子的邀约,也许真的不如几根草重要。
此时李治已经病得很重,双眼已不能视物,让太监替自己将画展开:“滕叔画了些什么?”
太监小心翼翼地展开画轴,露出错愕的神色:“这……是一幅空白卷轴。”
冷汗顿时从太监的脸上流了下来。陛下圣旨让画画,滕王竟然用一幅空白卷轴来敷衍?
还有句话太监没敢说,若要说一句大不敬的话,卷轴上倒像是被人胡乱踩了两脚,有几个歪歪斜斜的脚印,抹也抹不掉。
“什么也没有……?”李治怔了怔,良久,突然起身来到窗前。
太监等了许久,也不见天子动弹,那人影仿佛凝固成了天地间沉默的雪山,太监不禁担心地唤了一声:“陛下?”
“替朕收起来吧。”李治转过身来,摆摆手。这一瞬间,太监愣了,如果他没有看错,在帝王的眼角那微微闪动的东西,是泪光。
雪花落在洛阳宫殿前,像是朝露般的人生,转瞬融化。
最后那一夜,雪下的很大,媚娘一直紧紧握着李治的手,仿佛要用温热的手掌掐住冰冷的死神。朝臣们哭泣的声音,炭火燃烧的声音,簌簌落雪的声音,都只显得宫殿格外寂静。
李治弥留之际,突然望着虚空中的黑暗,喃喃说:“他不是不会画,他是不愿意画……朕小时候和他约定过,去最高的楼阁,喝最烈的酒,看最远的山……可是,朕坐上了这龙座,只怕此生……有负此诺了。”
恍惚中,李治看到旧时情形,滕王从风雨中策马而来,头上和身上都是雨水,笑容却一点儿也没被打湿。
他说:“雉奴,我来接你。”
一滴泪从帝王的眼角落下,失神的眼睛缓缓合上。
永淳二年冬天,唐高宗李治驾崩;消息传到隆州,一个月后,滕王去世。
九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2]。
自安史之乱爆发以来,战火燃遍了大江南北,火光、鲜血、离别都被那一场战争的寒冬席卷掩埋,大唐王朝没有在寒冬中死去,终于坚持到微弱美丽的早春,开始重建楼阁与人心。
滕王阁在战火中有所损毁,残楼仍然挺立,晨曦落在这座焦黑的阁楼上,一片金色璀璨,依稀遥见当年的风流华彩。土地上新草绿意破土,甚至开了几朵不知名的小花。
“终于到了!”
一行人从冬天走到春天,总算来到了洪州滕王阁,琳琅停住脚步,紧张而兴奋地东张西望:“将军你说的是不是真的?东西到底在哪里?”
裴昀让她陪着叶铿然,自己和祝静思分头寻找,阁楼下仔细找寻了整整一圈,甚至连长满青苔的石缝下也没有放过。
终于,当他走到楼阁的背后,最为背阴的地方,他看到了一株雪白的草。
不仔细看,就像是野草间一抹残雪,白得近乎透明。
它纤弱而细小,高贵而野蛮地生长,如同那些生长在人心之中,微弱得近乎幻想却又无法放弃的希望。
裴昀俯下身来,当他的手抚上叶片的一瞬间,溪水折射的清浅阳光也落在草叶上——苍白的叶片缓缓舒展开来,美得让人一时忘记了周遭的世界,难以描述它究竟是何种模样,那样简单而又那样瑰丽,仿佛不曾遗漏季节的任何细节,顽皮的古木新芽,清纯的溪水桃花,燃烧的烈焰晚霞,泼墨的雨后青山,沉默的苍穹星空。
它像一滴晨露倒映了世界,又像一只眼睛,映出了天地的模样。
“找到了。”裴昀抑制住声音的颤抖。
这是传说中能治疗眼疾甚至失明的宓雪草。
在气势恢宏的阁楼之下,种植着一份小小的牵挂与希望——滕王始终没有放弃的那个希望——带着深宫中日渐苍白的帝王,带着记忆中那个清澈的少年,走入这锦绣山河中,亲眼看一看。
这才是当初滕王执意大兴土木的原因。
也是那个大雪飞扬的冬天,滕王未能前往帝都的原因。
宓雪草要每日汲取昼夜交替时的温润曦光,但又绝不可暴晒,需要临水潮湿处土地的滋养。于是,滕王命人仔细计量,在水边建造阁楼,用高大的楼台丈量阳光,给予它最适宜的养分和水土。
宓雪草的生长需要百年。
虽然明知道等不到那一天,滕王还是不愿放弃这份奇迹。那一年冬天格外寒冷,他亲自日夜看护宓雪草,助它熬过寒冬,自己却感染了风寒病重,无法前去洛阳。
也就在那一年,未能成行的见面,成为了永诀。
世间并非没有东西能羁绊风的潇洒,只是风停留时,天地寂静,无人倾听罢了。
少年曾经约定过,一起去最高的楼阁,喝最烈的酒,看最远的山,后来李治失约了,他便连他的份一起,走遍天下山川河流;再后来,李治失明了,他便开始大兴土木,建造了这座恢宏的阁楼,用一块一块的砖石,去垒建心中的希望,等待奇迹生长。
更多的时候,他在寂静高楼独自饮酒,遥祭往圣先贤;他在山中孤身长啸,夜寻隐者风雪。
这是一个儿时的约定,滕王用一生来践诺。
曾经,十六岁的李治拿着一幅画儿,皱眉摇头:“你这幅风景画上怎么什么都没有?不带这么糊弄人的。”
“我画啦。”滕王摇着折扇,“而且我用了最好的墨。”
“什么墨?”
“……”
滕王还说了一句什么,李治当时没有听清,后世的史书也不曾留下任何痕迹。但百年之后,阁楼上仍有风和雨的唱吟,阁楼下仍有知己同行的脚印。
那时,少年滕王将折扇“啪”地收起来,朗声而笑:“我的脚步。”
以我脚步为墨,为你写下诗意河山。
注释:
[1传言滕王行事荒淫,风流无度,竟然把下属官员崔简的妻子郑氏召到府中,意欲非礼,却被郑氏用鞋履打脸,成为坊间笑谈。
[2]此诗为王勃的《滕王阁序》(全名《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中的诗篇,文中另有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完)
????
br /> 从麟德殿往东看,太液池的碧波清凉,障日阁、景云阁、郁仪楼……楼阁鳞次栉比,一切都是生机勃勃的。
滕王讲他天南地北的奇遇,李治只是微笑地听。听到荆州数日不歇的大雨瓢泼,街巷间鱼儿蹦跳的奇景,李治唇角的笑意褪去了,微微忧心地沉吟:“荆襄之地的稻米收成,只怕会不如往年。”
这次滕王在长安住了一个半月,临走时带走了两坛樱桃酒,什么也没有留下,只是来和李治辞别时,他打量着近在咫尺的天子容颜,半是骄傲半是不忍:“陛下这三年长大了很多。”
“朕原本就比你大。”李治微笑回敬。
有些东西和少年时不一样了,但仍有些东西不曾变化。
“陛下,有空多到御花园中走走,有机会,也可以出宫去看看。”滕王深深看了李治一眼,说话间竟然毫不拘于礼法,将手搭上了天子的肩膀。有那么一瞬间,李治甚至有种错觉,对方要像小时候那样,给自己一个过肩摔。
但滕王的手掌只是停留了一会儿,那样温暖,像是没有说出口的珍重。
“陛下,就此别过。”
六
李治第一次发觉身体不对劲,是在显庆五年。
一开始只是寻常头痛,以为是休息不足,那一日在内殿批阅奏折,也许是坐久了,他起身时突然眼前一黑,耳边传来太监的惊呼声,却如论如何也看不清周遭的人和事,耳边轰鸣如鼓,心跳得格外快,恍惚看到媚娘奔了过来……他突然抓紧媚娘的胳膊:“朕……朕看不见了!”
太医云集内殿,会诊得出的结论是,风疾缠身,他不适合再处理繁重的朝务。
李治的父亲和祖父都有风疾之症,他也不例外,而且因为体弱,发作得更为严重。
待滕王再一次上长安时,李治的眼睛已经看不清东西了。
日光温润,滕王在他眼前,也只是一个模模糊糊的的影子。虽然看不见滕王的表情,但也能感觉到滕王锁眉的样子:“陛下,我从山中带来一枝梨花,颜色是很好的。”
长安的花都开尽了,山间却还有春日迟迟不归,李治的鼻端闻到露水与青草的气息,以及一缕沁人心脾的幽香,他微笑点头:“清气满乾坤,滕叔的梨花好颜色。”
滕王身子前倾,说话极为直接:“陛下真的看清了这梨花的颜色?”
李治笑了一下,他毫无焦距的眼睛仍然很美,像是苍白雪原上的两潭深水,沉静得令人感觉不到周遭的暑热:“朕看不清。但也无妨,世事有时未必需要看得太清,雾里看花,才不至于失望。”
“陛下说得对,”滕王摇着扇子也笑了,“倒是我俗人一个了。”
听到他笑,李治的唇角舒展开来:“为政原本就是俗事,皇亲国戚做了一州的父母官,操心百姓的柴米钱粮,也是俗人。”
这些年的风雨历练让天子的风度更加宜人,也更加沉静,仿佛仲夏的绿意在雪白的宣纸上渲染,自有丘壑与山川:“听说近来滕叔在洪州边防重用了几个寒门出身的武将,让天下门阀为之震动。弹劾的奏章,已有许多送到朕这里。”
“那些人要讲就讲,我难道会怕天下悠悠众口?那些抱残守缺的‘君子’,我向来看不惯,也不愿与他们为伍。”
滕王傲慢地挑眉,说起军国大事,他毫不含糊:“陛下,最终在战场上说话的,还是真本事,不是那些世代承袭的荫庇和勋爵。”
李治没有说话。
“若要论离经叛道,只怕我还比不上陛下。”滕王毫无顾忌地说,若有旁人听到这话,只怕会惊出一身冷汗,但滕王就这样直接地说了出来,“陛下从小就是这样,看上去一本正经,坐得比谁都端正地认真读《论语》,其实心里不知道有多不以为然,陛下对那些条条框框,是打从心里不屑的吧。”
梨花的清气沁人心脾,混合着青草的味道,也有一丝危险。李治问:“朝野中的流言非议,滕叔也听闻到了吗?”
滕王突然大笑,他笑得那样恣意,让宫殿中乏味的寂静荡然无存。他满不在乎地高声说:“行常人不敢行之事,这才是陛下。”
阳光落在李治略显苍白的脸上,也有些许动容。
他是循规蹈矩的君子吗?从来不是。
当今皇后武媚娘原是先帝的才人,令他饱受议论;他的身体有时无法批阅奏折,都是皇后代为处理。女子参政,朝中儒臣更多诟病,御史台的奏折不曾间断过。
“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李治说话间站了起来,没有要人搀扶,甚至没有扶桌案一下,旁人只怕看不出他双眼几近失明,“这天下有很多事,如果可以,朕会亲手来做。
“朕做不了的事,只能将它交托给可以胜任的人。皇后的才能胜过宰相,这是毋庸置疑的,”李治摇了摇头:“朕会守住这江山与城池,无所谓得到还是失去权力。”
滕王神色复杂地看着他,良久,眼中似乎隐隐有水光闪动:“我明白。”
“滕叔能不拘一格用人才,朕很欣慰。如今大唐在高句丽、西域和突厥都有用兵,中原的安稳与城防至关重要。”李治的目光投向远处,不知是在看远山的风云,还是在看帝国的未来。
史册中不曾浓墨渲染,大唐的疆域在这个温和的帝王手中达到了巅峰——东起高丽,西抵咸海,南至横山,北达贝加尔湖,此后终唐四百年江山,再无这样辽阔的版图。
七
麟德元年,媚娘以皇后身份临朝理政,与天子并称“二圣”。
这一年她的生辰格外隆重,宫中举行了盛大的宴饮,皇亲和后妃们纷纷送来厚礼。媚娘端详着一幅龙凤呈祥的屏风,笑着对李治说:“龙凤呈祥,臣妾出身寒微,又哪里是什么凤凰?”
媚娘虽是美人,但已经过了女人最为灿烂的年华,她的皮肤仍然白皙,眼角已经有了细细的纹理,对着铜镜能看出时光无情的流逝,哪怕再好的眉笔与腮红,也画不出少女的灵动。
可是,已经过去了那么多年,李治还记得当初她对着凤尾蝶吹那一口气的模样。
李治微笑:“在朕心目中,你还是那个折凤尾蝶的姑娘。”
比起龙凤被供奉在神坛之上,他更爱蝴蝶随心所欲,冬死春生,能用翅膀扇动满园花香,也能在天地间自在飞翔。
“陛下的心意,臣妾懂得,”媚娘笑起来总是很好看,她为李治宽衣解带,眼眸缠绵像是依靠着他的藤萝,又像是与他共沐风雨的烛光,“陛下是天子,天命所归,自然无法像凡人一样随心所欲。”
“有时候朕倒觉得,你比朕更适合这皇宫。”李治将朝服脱掉,露出月白色的内衣,身形修长如竹。
“是陛下给了臣妾这皇宫,臣妾做了皇后,虽要尽皇后的职责,但也是陛下的妻子。”媚娘眼波如水,带笑依偎在李治怀中,抚摸他下颌上淡青色的胡茬,“臣妾仰仗着陛下,和天下臣民一样。”
夜里飘来浅浅的梨花香,李治突然想起了什么,问:“前些日子有人跟朕说起洪州的事,言辞间倒是对滕叔有些不满。”
媚娘在黑暗中依偎着李治:“滕王在洪州都督的任上,也有大刀阔斧的革新气象,不过,近来的确有些不利滕王的风言风语。”
“什么风言风语?”也许是夜风吹进了肺腑,李治咳嗽了几声。
媚娘为他轻抚胸口:“倒也不是大事……近来风传滕王骄奢淫逸,大兴土木,陛下与滕王情谊深厚,臣妾也信任滕王。滕王的性子潇洒放纵,只怕在儒生们眼中总是出格的。臣妾会命人写信去,给滕王提点一二,滕王聪敏过人,应该会明白陛下的苦心。”
李治的眼睛不好,无法亲自写信,于是点了点头。
自从麟德三年的泰山封禅归来,朝臣们已经习惯了天后的身影从帘幕后施施然走到台前。她精力旺盛而聪明果敢,渐渐赢得了朝臣们的信任,对朝中政务的影响力丝毫不亚于天子。
天后的信函到了洪州,令人意外的是,滕王却毫无收敛,甚至比之前有过之而无不及。
渐渐的,滕王的奢靡到了令人吃惊的程度,他花费黄金数十万两,用数千名工匠在洪州建造楼阁,只为了玩赏饮酒用。
几年来多处虫灾,粮食歉收,民间已经不允许酿酒了,宫中也节俭用度,为天下楷范,皇亲国戚也纷纷效仿。朝中御史上奏弹劾滕王,激愤批评滕王骄奢无度,不仅让舞姬日夜陪伴宴饮,而且一掷千金,将喝不完的酒倒进赣水之中。
天后终于大怒,下令滕王来长安解释此事。
谁知道滕王散漫一如从前,得到诏令竟然姗姗来迟,直到四个月后,才来到长安。
“皇叔建造的阁楼豪奢,花费万金,如今洪州正遭受虫灾,百姓只能节衣缩食,想要一口浊酒而不得,皇叔怎能将美酒倒入江水之中?”李治的声音有几分中气不足,但仍然显得严厉。
听到天子的责备,滕王非但没有如同一般臣子那样惶恐认罪,反而满不在乎地轻佻反问:“陛下召我来长安,就是为了问我此事?”
李治气得呼吸一窒,冷冷站了起来:“还不止此事。洪州典签崔简的妻子郑氏[1],皇叔又作何解释?”
滕王的眼神黯淡下来,像被云层遮住了的明月,一轮辉光冷冷熄灭。
这次,滕王沉默了一会儿,半晌才冷笑:“陛下既然相信这是真的,还要我解释什么?”
说完这句话,他竟然不理天子,转身便走。
“站住!”李治的声音微微喘息,神色中带着浓浓的失望,眼中似乎有东西闪动,“以前你不是这样的。”
“人都会变。”滕王的脚步顿了顿,头也不回地说,“臣倒觉得,不是臣变了,而是陛下变了。”
“……”李治喉咙里涌上一股腥咸,手气得微微发抖,这些日子来他风眩之症日益严重,太医叮嘱不能劳神,更不能动怒,可与滕王这一见面,几句话便让他头痛欲裂。
咸亨四年,天皇天后下令拆除滕王阁,将滕王贬为滁州刺史。
此后六年,滕王不曾来过长安。
八
上元二年,重阳节时,天子与天后带着随从官员,从大明宫来到芙蓉园休养。园中菊花盛放,鲜车健马,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一年各州各地的收成好,李治的病也略有好转,在光线明亮的时候,眼睛有时也能模糊视物。
他停留在一匹高大俊美的白马前面,不知想到了什么往事,突然问左右:“滕王如今怎样了?”
旁人不知道天子为何过问起被冷落许久的皇室宗亲,但还是有人回答:“滕王在滁州并无政绩,仍然与美酒美人相伴,他的水墨丹青声名越来越大,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代书画圣手。”
“对对!百姓们都说,‘滕王蛱蝶江都马,一纸千金不当价’。”
……
听到朝臣回禀滕王的情形,天子的眼底微微拂过一阵暖风。
“如今荒年已过,国库私库都仓廪丰实,将滕王阁重新建起来吧。”李治沉吟片刻,“另外,将滕王调到隆州。”
隆州是西南重镇,川蜀气候温润,适合休养身体,也远离了朝堂纷扰。
天气越来越冷,李治的身体每况愈下,冬日飘下第一场雪时,李治对身边的女子说:“朕想去隆州一趟。”
正在看奏折的媚娘诧异地抬起头:“陛下身体一直没有大好,怎么经得起路途颠簸劳顿?”
平时李治很少驳斥媚娘的建议,但这一次他固执地坚持:“朕想趁着身体还没有虚弱到无法离宫,去一次隆州。”
最近不知为何,他经常梦到往事,梦到故人,梦到早逝的母亲,威严的父皇,还有当初少年锐气的滕王。
十六岁时,他们击掌为誓,去最高的楼阁,喝最烈的酒,看最远的山。他失约了。
后来滕王说:“陛下,有机会的话到宫外去看一看。”
他想,是去看一看的时候了。
媚娘将手中的奏折放下来,她在李治眼里也是一个模模糊糊的影子:“陛下一定要出宫,也不能去隆州。当年臣妾有件事一直不曾告诉陛下……宫中有流言说,当年高祖皇帝对太宗杀兄夺位之事始终耿耿于怀,所以留下遗诏,命滕王继位。”
烛火惊心地一跳,李治的眉目好像被灼伤了一样:“荒诞!”
他霍然站起来,胸膛微微起伏。
“的确荒诞,臣妾也不信;滕王也许没有异心,但他底下的人是什么想法,却不得而知,这些年陛下疏远他,对他未必是坏事。”媚娘的话语清晰从容,却又惊心动魄,“滕王聪颖过人,也明白这一层道理,才能诗酒风流至今。”
李治气得手脚冰凉,眼前阵阵发黑,媚娘来扶他,也被他一抬手推开!
往事历历在目,他终于明白,为何其他皇子与诸王都在读书学治国之道时,滕王却独自一人去画画;为何幼时那样擅长骑马射猎的人,长大后却从未拉过弓,那右手腕上的伤痕,李治不敢去想……
滕王一直笑得那样毫无阴霾,只因为他比任何孩子都要早慧。当初在雨中他那古怪而悲哀的神气,都骤然涌现在李治脑海里。
李世民是最威严的天子,也是最无情的帝王。
文治武功的天赋,都如嫩草被掐断,滕王那恣意到随心所欲的青春,曾经让李治羡慕的自由,背后是血腥的猜忌。
这些年滕王冷淡疏远,李治只以为是时光和距离冲淡了年少的情谊,让他们愈行愈远……原来,他始终不曾明白,滕王真正回避的,是他的帝王之心。
李治给滕王写了一封长信,没有人知道信的内容是什么。但听说滕王拿着信,一连几日没有再饮酒放纵。次年春天,道路上的冰雪刚刚融化,滕王回长安来探病,宫殿上还有经冬的残雪,滕王一身青衫如同春日先至。
李治病容憔悴,但见到他时眼睛亮了一瞬,朝他笑了笑:“滕叔。”
这一次滕王没有冷嘲热讽,而是像小时候那样,行过礼之后坐在床边。两人离得近,滕王的鬓角也有了白发。曾经鲜衣怒马的长安少年,已经外任二十多年了。
因为帝王畏寒,炭火还没有搬走,宫殿里格外温暖,李治给滕王准备了樱桃酒,他自己也破例喝了两杯,原本苍白的面颊显出微微的红润,滕王很快有了醉意,将靴子一脱:“外面下着雪,我不走了,今日就和陛下抵足而眠。”
李治笑着点头,吩咐太监:“替滕叔准备一床被褥。”
这一夜风雪漫天,两人抵足而眠。
滕王醉眼朦胧地躺下,突然在黑暗中翻了个身:“我只是心疼你不能按照自己的心意生活。”
一夜的烈酒仿佛要浇透殿外三尺寒雪,这些年来,叔侄之间有太多的误会,心中有太多的块垒。
滕王很快便睡着了。李治躺在他身边,幼时的玩伴手足温热,像是在日渐流失的岁月之下,还有一颗滚烫的赤子之心,不曾改变。
临别之时,李治突然说:“滕叔回了隆州之后,再替朕画一幅河山图吧。”
滕王回过头来,眉宇间的意气已不再少年,但轮廓仍然俊美,凤目好看地弯了起来:“遵旨。”
细雨如丝,滕王潇洒一拜,转身离去。
那幅河山图画了很久,直到又一年大雪纷飞,才送到东都洛阳。
不知为何,滕王自己没有来,据说是他故地重游,在洪州滕王阁下种地,担心幼苗畏惧寒冬,便逗留了些时日。这些多年过去,滕王仿佛仍然是那个任性的少年。
对他来说,天子的邀约,也许真的不如几根草重要。
此时李治已经病得很重,双眼已不能视物,让太监替自己将画展开:“滕叔画了些什么?”
太监小心翼翼地展开画轴,露出错愕的神色:“这……是一幅空白卷轴。”
冷汗顿时从太监的脸上流了下来。陛下圣旨让画画,滕王竟然用一幅空白卷轴来敷衍?
还有句话太监没敢说,若要说一句大不敬的话,卷轴上倒像是被人胡乱踩了两脚,有几个歪歪斜斜的脚印,抹也抹不掉。
“什么也没有……?”李治怔了怔,良久,突然起身来到窗前。
太监等了许久,也不见天子动弹,那人影仿佛凝固成了天地间沉默的雪山,太监不禁担心地唤了一声:“陛下?”
“替朕收起来吧。”李治转过身来,摆摆手。这一瞬间,太监愣了,如果他没有看错,在帝王的眼角那微微闪动的东西,是泪光。
雪花落在洛阳宫殿前,像是朝露般的人生,转瞬融化。
最后那一夜,雪下的很大,媚娘一直紧紧握着李治的手,仿佛要用温热的手掌掐住冰冷的死神。朝臣们哭泣的声音,炭火燃烧的声音,簌簌落雪的声音,都只显得宫殿格外寂静。
李治弥留之际,突然望着虚空中的黑暗,喃喃说:“他不是不会画,他是不愿意画……朕小时候和他约定过,去最高的楼阁,喝最烈的酒,看最远的山……可是,朕坐上了这龙座,只怕此生……有负此诺了。”
恍惚中,李治看到旧时情形,滕王从风雨中策马而来,头上和身上都是雨水,笑容却一点儿也没被打湿。
他说:“雉奴,我来接你。”
一滴泪从帝王的眼角落下,失神的眼睛缓缓合上。
永淳二年冬天,唐高宗李治驾崩;消息传到隆州,一个月后,滕王去世。
九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2]。
自安史之乱爆发以来,战火燃遍了大江南北,火光、鲜血、离别都被那一场战争的寒冬席卷掩埋,大唐王朝没有在寒冬中死去,终于坚持到微弱美丽的早春,开始重建楼阁与人心。
滕王阁在战火中有所损毁,残楼仍然挺立,晨曦落在这座焦黑的阁楼上,一片金色璀璨,依稀遥见当年的风流华彩。土地上新草绿意破土,甚至开了几朵不知名的小花。
“终于到了!”
一行人从冬天走到春天,总算来到了洪州滕王阁,琳琅停住脚步,紧张而兴奋地东张西望:“将军你说的是不是真的?东西到底在哪里?”
裴昀让她陪着叶铿然,自己和祝静思分头寻找,阁楼下仔细找寻了整整一圈,甚至连长满青苔的石缝下也没有放过。
终于,当他走到楼阁的背后,最为背阴的地方,他看到了一株雪白的草。
不仔细看,就像是野草间一抹残雪,白得近乎透明。
它纤弱而细小,高贵而野蛮地生长,如同那些生长在人心之中,微弱得近乎幻想却又无法放弃的希望。
裴昀俯下身来,当他的手抚上叶片的一瞬间,溪水折射的清浅阳光也落在草叶上——苍白的叶片缓缓舒展开来,美得让人一时忘记了周遭的世界,难以描述它究竟是何种模样,那样简单而又那样瑰丽,仿佛不曾遗漏季节的任何细节,顽皮的古木新芽,清纯的溪水桃花,燃烧的烈焰晚霞,泼墨的雨后青山,沉默的苍穹星空。
它像一滴晨露倒映了世界,又像一只眼睛,映出了天地的模样。
“找到了。”裴昀抑制住声音的颤抖。
这是传说中能治疗眼疾甚至失明的宓雪草。
在气势恢宏的阁楼之下,种植着一份小小的牵挂与希望——滕王始终没有放弃的那个希望——带着深宫中日渐苍白的帝王,带着记忆中那个清澈的少年,走入这锦绣山河中,亲眼看一看。
这才是当初滕王执意大兴土木的原因。
也是那个大雪飞扬的冬天,滕王未能前往帝都的原因。
宓雪草要每日汲取昼夜交替时的温润曦光,但又绝不可暴晒,需要临水潮湿处土地的滋养。于是,滕王命人仔细计量,在水边建造阁楼,用高大的楼台丈量阳光,给予它最适宜的养分和水土。
宓雪草的生长需要百年。
虽然明知道等不到那一天,滕王还是不愿放弃这份奇迹。那一年冬天格外寒冷,他亲自日夜看护宓雪草,助它熬过寒冬,自己却感染了风寒病重,无法前去洛阳。
也就在那一年,未能成行的见面,成为了永诀。
世间并非没有东西能羁绊风的潇洒,只是风停留时,天地寂静,无人倾听罢了。
少年曾经约定过,一起去最高的楼阁,喝最烈的酒,看最远的山,后来李治失约了,他便连他的份一起,走遍天下山川河流;再后来,李治失明了,他便开始大兴土木,建造了这座恢宏的阁楼,用一块一块的砖石,去垒建心中的希望,等待奇迹生长。
更多的时候,他在寂静高楼独自饮酒,遥祭往圣先贤;他在山中孤身长啸,夜寻隐者风雪。
这是一个儿时的约定,滕王用一生来践诺。
曾经,十六岁的李治拿着一幅画儿,皱眉摇头:“你这幅风景画上怎么什么都没有?不带这么糊弄人的。”
“我画啦。”滕王摇着折扇,“而且我用了最好的墨。”
“什么墨?”
“……”
滕王还说了一句什么,李治当时没有听清,后世的史书也不曾留下任何痕迹。但百年之后,阁楼上仍有风和雨的唱吟,阁楼下仍有知己同行的脚印。
那时,少年滕王将折扇“啪”地收起来,朗声而笑:“我的脚步。”
以我脚步为墨,为你写下诗意河山。
注释:
[1传言滕王行事荒淫,风流无度,竟然把下属官员崔简的妻子郑氏召到府中,意欲非礼,却被郑氏用鞋履打脸,成为坊间笑谈。
[2]此诗为王勃的《滕王阁序》(全名《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中的诗篇,文中另有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