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xbqg.net,辛亥大军阀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就当李连阳为了攻克阿雷斯而想尽了办法的同时,中国第五集团军在西伯利亚地区的行动也算不上怎么顺利。
西伯利亚地区的战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是阿斯塔纳方向,另外一个则是巴尔瑙尔方向。阿斯塔纳也就是后世哈萨克斯坦的首都,而在今天这个城市是中亚地区最为重要的城市,同时也是二三十年代中俄苏军事对持期间,苏军在中亚地区的重要据点,其战略地位可是和鄂木斯克、阿雷斯相当的,如果说当时的鄂木斯克是阻挡俄军西进的重要据点,那么当初的阿斯塔纳以及阿雷斯就是阻挡中国陆军西进的战略支撑点。
不过当初俄军进攻苏军的时候,他们是直接利用大批的快速机械化部队绕过了鄂木斯克,并切断了鄂木斯克内的苏军补给,形成了包围,迫使苏军主动放弃了鄂木斯克,拿下了鄂木斯克后,失去了鄂木斯克这个重要的支撑点,不远的阿斯塔纳自然也就抵挡不住俄军来自侧后的进攻,加之当时在外界看来中国的态度还非常暧昧; ,苏俄也是怕中国突然参战,然后和俄军形成包围,所以说在鄂木斯克被俄军拿下后,中亚地区的大量苏军是主动放弃了固守的阵地,然后向西撤退,为的就是避免因为中国的突然参战而让苏军在中亚地区部署的上百万部队遭到歼灭性打击。
俄军占领阿斯塔纳后,自然也是作为了中亚地区的重要战略支撑点来支援西线的对苏作战,而中国对俄罗斯共和国宣战后,这里又是成为了俄军抵抗中国进攻的桥头堡。
从西伯利亚地区的中俄战线上看来,俄军是以巴尔瑙尔、新西伯利亚、鄂木斯克、阿斯塔纳形成了一个由四个战略城市支撑的防御区。
而兵力上也比较雄厚,除了俄罗斯共和国的大量二线部队外,大批原本参与对苏作战的俄军也是沿着西伯利亚铁路东返,并参与到抵抗中国进攻当中。
可以说到了十月底的时候,俄军已经是通过紧急调动,把主力从西线调到了东线,这固然是减轻了苏俄的压力,让苏俄避免了东线崩溃,而且也可以让苏俄抽调兵力增援西线尤其是莫斯科方向,而这一点也是中苏两国所希望看到的结果。
但是这同样也就造成了一个问题,那就是随着大量西线主力部队的东返,俄罗斯国防军在东线,尤其是西伯利亚一带的防御兵力越来越雄厚,也就让中国陆军的进攻变的更加困难。
造成中国陆军进攻迟缓的除了俄军兵力迅速回援外,也和俄罗斯境内的深冬气候有关,俄罗斯的冬天可不是一般人能够忍受的。
尽管中国陆军有着常年驻扎西伯利亚的经验,对于冬季作战也有着深入的研究,北方部队的各项装备也是充分考虑到了俄罗斯的气候以及地形,但是到了实战中,依旧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诸多问题。
比如最为重要的就是大量坦克在作战中被冻住,要知道西伯利亚这些夜间零下几十度都是极为正常的事情,很多时候往往早上起来很多中国的装甲兵们就发现自己的坦克被冻住而无法启动了。
这里说的被冻住的根本原因并不是中国使用的是汽油机的因素,也不是中国使用的汽油发动机是液冷的散热模式。很多人都认为汽油机是不适合在冬季作战的,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冬季作战中,柴油发动机的表现不会比汽油机好到哪里去,风冷发动机也不会比液冷发动机有什么好的表现,能不能在冬季作战中取得良好的防冻效果,最直接的因素只有一个:那就是你的防冻液够不够!
不管是德国坦克还是苏俄坦克又或是俄军坦克以及中国的坦克,甭管是什么四号还是t34又或者是中国t9\12系列,他们在寒冷地区作战的时候都极度依赖防冻液,一旦没有了防冻液,个个都得趴窝。
在二战期间,讨论汽油机还是柴油机又或者是风冷以及液冷那个更适合冬季作战都是伪命题。因为他们没有太大的本质区别,真正影响各国使用什么坦克发动机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各国的工业基础,中国的汽油发动机受到国内汽车产业的发展,所以技术成熟可靠,而战时经济中大量坦克的生产也是需要依赖各大汽车公司的转产,这一点和美国以及英国的情况都是比较相似的。而德国除了这些因素外,还因为他们自身缺乏石油的缘故,严重依赖煤转油的他们除了汽油发动机是别无选择,至于苏俄和日`本,那纯粹是汽油发动机技术不过关,只能用柴油机,苏俄早期的t26、bt5\7系列也都是用汽油机的,后来t34用柴油机的理由很简单,他们研发不出来大功率并成熟可靠的汽油机,只能用原本作为航空柴油机研发的柴油发动机拿来直接用了。
其他国家先不说了,单说有着冬季作战需求的德国苏俄、中国这三家,至于俄军用的是中国坦克,没有列入讨论的必要。这三家里头以各国现役主力坦克为例子,德国的四号坦克的发动机是液冷汽油发动机、苏俄的t34是使用液冷柴油发动机、中国的t9\12以及t15使用的是液冷汽油发动机。
而这三家的坦克发动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在冬季作战的时候都需要大量的防冻液。
什么是防冻液呢... -->>
就当李连阳为了攻克阿雷斯而想尽了办法的同时,中国第五集团军在西伯利亚地区的行动也算不上怎么顺利。
西伯利亚地区的战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是阿斯塔纳方向,另外一个则是巴尔瑙尔方向。阿斯塔纳也就是后世哈萨克斯坦的首都,而在今天这个城市是中亚地区最为重要的城市,同时也是二三十年代中俄苏军事对持期间,苏军在中亚地区的重要据点,其战略地位可是和鄂木斯克、阿雷斯相当的,如果说当时的鄂木斯克是阻挡俄军西进的重要据点,那么当初的阿斯塔纳以及阿雷斯就是阻挡中国陆军西进的战略支撑点。
不过当初俄军进攻苏军的时候,他们是直接利用大批的快速机械化部队绕过了鄂木斯克,并切断了鄂木斯克内的苏军补给,形成了包围,迫使苏军主动放弃了鄂木斯克,拿下了鄂木斯克后,失去了鄂木斯克这个重要的支撑点,不远的阿斯塔纳自然也就抵挡不住俄军来自侧后的进攻,加之当时在外界看来中国的态度还非常暧昧; ,苏俄也是怕中国突然参战,然后和俄军形成包围,所以说在鄂木斯克被俄军拿下后,中亚地区的大量苏军是主动放弃了固守的阵地,然后向西撤退,为的就是避免因为中国的突然参战而让苏军在中亚地区部署的上百万部队遭到歼灭性打击。
俄军占领阿斯塔纳后,自然也是作为了中亚地区的重要战略支撑点来支援西线的对苏作战,而中国对俄罗斯共和国宣战后,这里又是成为了俄军抵抗中国进攻的桥头堡。
从西伯利亚地区的中俄战线上看来,俄军是以巴尔瑙尔、新西伯利亚、鄂木斯克、阿斯塔纳形成了一个由四个战略城市支撑的防御区。
而兵力上也比较雄厚,除了俄罗斯共和国的大量二线部队外,大批原本参与对苏作战的俄军也是沿着西伯利亚铁路东返,并参与到抵抗中国进攻当中。
可以说到了十月底的时候,俄军已经是通过紧急调动,把主力从西线调到了东线,这固然是减轻了苏俄的压力,让苏俄避免了东线崩溃,而且也可以让苏俄抽调兵力增援西线尤其是莫斯科方向,而这一点也是中苏两国所希望看到的结果。
但是这同样也就造成了一个问题,那就是随着大量西线主力部队的东返,俄罗斯国防军在东线,尤其是西伯利亚一带的防御兵力越来越雄厚,也就让中国陆军的进攻变的更加困难。
造成中国陆军进攻迟缓的除了俄军兵力迅速回援外,也和俄罗斯境内的深冬气候有关,俄罗斯的冬天可不是一般人能够忍受的。
尽管中国陆军有着常年驻扎西伯利亚的经验,对于冬季作战也有着深入的研究,北方部队的各项装备也是充分考虑到了俄罗斯的气候以及地形,但是到了实战中,依旧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诸多问题。
比如最为重要的就是大量坦克在作战中被冻住,要知道西伯利亚这些夜间零下几十度都是极为正常的事情,很多时候往往早上起来很多中国的装甲兵们就发现自己的坦克被冻住而无法启动了。
这里说的被冻住的根本原因并不是中国使用的是汽油机的因素,也不是中国使用的汽油发动机是液冷的散热模式。很多人都认为汽油机是不适合在冬季作战的,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冬季作战中,柴油发动机的表现不会比汽油机好到哪里去,风冷发动机也不会比液冷发动机有什么好的表现,能不能在冬季作战中取得良好的防冻效果,最直接的因素只有一个:那就是你的防冻液够不够!
不管是德国坦克还是苏俄坦克又或是俄军坦克以及中国的坦克,甭管是什么四号还是t34又或者是中国t9\12系列,他们在寒冷地区作战的时候都极度依赖防冻液,一旦没有了防冻液,个个都得趴窝。
在二战期间,讨论汽油机还是柴油机又或者是风冷以及液冷那个更适合冬季作战都是伪命题。因为他们没有太大的本质区别,真正影响各国使用什么坦克发动机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各国的工业基础,中国的汽油发动机受到国内汽车产业的发展,所以技术成熟可靠,而战时经济中大量坦克的生产也是需要依赖各大汽车公司的转产,这一点和美国以及英国的情况都是比较相似的。而德国除了这些因素外,还因为他们自身缺乏石油的缘故,严重依赖煤转油的他们除了汽油发动机是别无选择,至于苏俄和日`本,那纯粹是汽油发动机技术不过关,只能用柴油机,苏俄早期的t26、bt5\7系列也都是用汽油机的,后来t34用柴油机的理由很简单,他们研发不出来大功率并成熟可靠的汽油机,只能用原本作为航空柴油机研发的柴油发动机拿来直接用了。
其他国家先不说了,单说有着冬季作战需求的德国苏俄、中国这三家,至于俄军用的是中国坦克,没有列入讨论的必要。这三家里头以各国现役主力坦克为例子,德国的四号坦克的发动机是液冷汽油发动机、苏俄的t34是使用液冷柴油发动机、中国的t9\12以及t15使用的是液冷汽油发动机。
而这三家的坦克发动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在冬季作战的时候都需要大量的防冻液。
什么是防冻液呢...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