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xbqg.net,天地情道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一、全真教及全真七子简介
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王重阳东至今山东东部传教。在宁海(今山东牟平)讲道时,他对被宋徽宗宠信的道士林灵素弄的丧失人心的传统道教进行了改造,创立了全真教。在国难当头、“南渡君臣轻社稷”的大背景下,王重阳举起全真教的旗帜,为的是留住中国传统文化,把传统文化保存于宗教社会、民间社会。这实属无奈之举。
王重阳在山东传教过程中收纳了许多弟子,其中又以马钰(丹阳子)、丘处机(长春子)、谭处端(长真子)、王处一(玉阳子)、郝大通(太古子)、刘处玄(长生子)、和马钰之妻孙不二(清静散人)七人为翘楚,人称北七真,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全真七子”。
始创于中国金代初年。创始人王喆(1112~1170),号重阳子,陕西咸阳人。出身地方豪门,早年曾应金朝武举,为小吏,后辞职还家。正隆四年(1159),自称在甘河镇遇仙,得授金丹口诀。遂隐居终南山,修道三年。大定年间出关去山东传教。招收马钰、谭处端、刘处玄、邱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等七大弟子,号称全真七子。全真道至此正式成立。该教教义受时代思潮影响,力主三教合一,以《道德经》、《般若心经》、《孝经》作为信徒必读经典。修行方术以内丹为主,不尚外丹符箓,主张性命双修,先修性,后修命。认为修真养性是道士修炼唯一正道,除情去欲,识心见性,使心地清静,才能返朴归真,证道成仙。还规定道士必须出家住观,严守戒律,忍耻含垢,苦己利人。对犯戒道士有严厉惩罚,从跪香、逐出直至处死。金元之际邱处机嗣教时,全真道得到大发展。邱处机于1219年远去西域行宫朝见成吉思汗,大得赏识。赐给金虎牌、玺书,命他主持天下道教。邱回燕京后驻长春观(今北京白云观),开坛说戒,弟子四出建立宫观,使全真道组织发展到极盛。其后虽因与佛教辩论失败而受打击,但在整个元代全真道一直保持发展势头。
当金元时期全真道在北方发展时,南宋地区亦有专主内丹修炼的道派,称作金丹派南宗。该派以张伯端为创始人,其特点是修炼时主张先修命,后修性。元朝统一江南后,南宗与全真道(北宗)合并,共尊东华帝君、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王重阳为五祖,下设北七真(即全真七子)、南七真(张伯端、刘永年、石泰、薛道光、陈楠、白玉蟾、彭耜),五祖和南七真、北七真合称五祖七真,被后世全真派一起供奉。南北宗合并后仍称全真道,为封建社会后期道教主要宗派之一。全真道内部又分化出一些小派别,如南宗有清修派和双修派,北宗全真七子亦各传一派,其中邱处机所传全真龙门派势力最强。明代朝廷重视正一道,全真道势力相对削弱。清初著名道士王常月整顿教门,曾一度复兴全真龙门派,但终难挽救全真道在清代日渐衰落的总趋势。
全真道兴盛于金元时代,是宋元新道派中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一派。元以降,与正一道作为两大道派延续至今。
全真道创教人王喆(公元1113-1169),号重阳子,陕西咸阳人,出身富家,仕途无进,於是入道。他自称於正隆四年(公元1159)在甘河镇遇异人授以真诀,自此弃家入终南山南时村居於穴中修炼,号其穴为「活死人墓」,自号「王害风」,佯狂装疯。大定七年(公元1167),放火烧掉所住茅庵,云游至山东半岛,正式亮出全真旗号,收了马钰、谭处端、刘处玄、邱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七大弟子。这七大弟子成为全真道兴旺发展的骨干,各自形成门派,後称「北七真」。王重阳在山东半岛创教、传教的时间只有三年,大定九年(公元1169)秋,他留王处一、郝大通在昆嵛山修炼,自己携邱刘谭马四大弟子返关中,抵开封而逝。弟子搜集遗留诗词千馀首,编为《全真集》刊行。王重阳之後,大弟子马钰继任掌教,其馀六真在山东、河北、陕西、河南等地传教,在民间逐渐扩大了影响。马钰掌教期间,教旨以无为为主,离尘去俗,识心见性,以道士的朴素苦行吸引社会人士信向,尚未与统治者结上关系,也未营造宫观。这是全真道发展的第一阶段。从公元1187至1219年,为全真道发展的第二阶段。这是全真道进一步发展而渐渐壮大的时期,刘处玄、邱处机先後掌教,以山东半岛为活动中心。此时的全真道,特别注意争取金朝统治者的承认和重视,并开始营造宫观,建立宗教活动基地。随著全真道在民间势力的增大,金廷也日益重视它。泰和元年(公元1201)、三年(公元1203)王处一两次被徵召,皇帝的一再徵召,反过来又提高了全真道地位,促进了它在民间的流传。从公元1219年起,全真道的发展进入第三阶段,到达鼎盛,促这一局面的关键人物是邱处机。邱应成吉思汗之召,以七十多岁高龄率徒赴西域雪山(今阿富汗境内),劝其戒杀,取得成吉思汗尊敬,称他为邱神仙,令他掌管天下的出家人,并敕免全真道士差役赋税。邱处机於公元1224年东归,回到燕京(今北京),住於太极观(後改名长春宫),该观从此成为全真道首脑机关所在地。邱处机提出「立观度人」,此後全真弟子大建宫观、广收门徒的活动大为展开,全真道观逐渐遍布北方。公元1227年,邱处机卒,葬於长春宫处顺堂,即今天的北京白云观。从邱处机掌教後,全真道有了很大发展。
元代全真道的发展进入鼎盛期。全真道大建宫观,广收门徒出现许多知名道士,一派道门兴旺景象。邱处机去世後,继起掌教者尹志平、李志常进一步拓展全真事业,争取统治者支持,使全真道获得进一步发展,步入顶峰。全真道不仅在北方成为道教重心,还渡江南传,江浙鄂闽等地都有了全真道的活动踪迹。元初江南全真道最大的活动点在湖北武当山,徒众甚多。全真道南传之前,江南已有金丹派南宗炼内丹,自称丹法出於锺、吕、刘,与北方全真道同源异流。南宗教团不大,未受元室重视,於是南宗徒裔在元代纷纷合流於全真门下,其著名者有李道纯、陈致虚等。至此,全真道传遍大江南北,盛极一时,与正一道势力不相上下。全真道政治地位因元室册封全真祖师而有了很大提高。至元六年(公元1269),忽必烈诏封全真道所尊东华帝君、锺离权、吕洞宾、刘海蟾、王喆五祖为「真君」,後人称为北五祖;又封王喆七大弟子为真人,世称七真。至大三年(公元1310),元武宗又加封全真五祖为帝君,七真为真君,邱处机弟子尹志平等十八人为真人。不少全真道高道知集贤院道教事。大略从元中期至元末,可算全真道发展的第四个阶段,呈外盛内衰之象,教风有变,趋於蜕化,教内高道缺乏,落入发展平平的局面。与此相比,正一道成为元代中後期较兴盛的道派。
马钰
初名从义,字宜甫,一名钰字玄宝,号丹阳子。汉扶波将军援之后,本扶风人,五代兵乱迁宁海。世业儒,祖觉,字翠叟,至孝,通五经,父师扬,字希贤。仪观修伟,沉静有度量,以孝义称。母孕梦麻姑赐丹一粒吞之,觉而分瑞,太宗天会元年五月二十日生。师儿时常颂乘云驾鹤之语,及长为儒而不思进取。大定十年七月马丹阳祖师与乡人战师饮于范明叔怡老亭,酒酣师题诗云:“抱元守一是工夫,懒汉如今一也无。终日吃杯畅神思,醉中却有那人扶。”后重阳师自终南来,径入怡老亭,战师问:“布袍竹笠冒暑东来何勤如焉。”曰:“宿缘仙契有知己之寻。”既食瓜即从蒂而食,问其故曰:“甘从苦中来。”问从何处来,曰:“路远千里,特来扶醉人。”马祖默念言:“予从前所有醉中人扶之语,何以得知。”因问何名为道,曰“五行不到处,父母未生时。”后马丹阳师从重阳祖师,得祖师九转还丹功夫(悟五行不到之言,得九转还丹之诀)。后来马祖居东亭,墙外有林檎一株,枯已久矣,四月四日,师从环汲水以沃之复活。因作异术记。芝阳道友崔公,阅其文疑其过情。遂于四月移竹两丛,松一株于全真庵以移植,不时枝叶皆黄萎。崔启师曰:“此竹松可活否?”师答诗云:“窗外不惟君子绿,庵前又喜大夫青”之句。遂令门人于知一,去其黄叶,以涤... -->>
一、全真教及全真七子简介
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王重阳东至今山东东部传教。在宁海(今山东牟平)讲道时,他对被宋徽宗宠信的道士林灵素弄的丧失人心的传统道教进行了改造,创立了全真教。在国难当头、“南渡君臣轻社稷”的大背景下,王重阳举起全真教的旗帜,为的是留住中国传统文化,把传统文化保存于宗教社会、民间社会。这实属无奈之举。
王重阳在山东传教过程中收纳了许多弟子,其中又以马钰(丹阳子)、丘处机(长春子)、谭处端(长真子)、王处一(玉阳子)、郝大通(太古子)、刘处玄(长生子)、和马钰之妻孙不二(清静散人)七人为翘楚,人称北七真,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全真七子”。
始创于中国金代初年。创始人王喆(1112~1170),号重阳子,陕西咸阳人。出身地方豪门,早年曾应金朝武举,为小吏,后辞职还家。正隆四年(1159),自称在甘河镇遇仙,得授金丹口诀。遂隐居终南山,修道三年。大定年间出关去山东传教。招收马钰、谭处端、刘处玄、邱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等七大弟子,号称全真七子。全真道至此正式成立。该教教义受时代思潮影响,力主三教合一,以《道德经》、《般若心经》、《孝经》作为信徒必读经典。修行方术以内丹为主,不尚外丹符箓,主张性命双修,先修性,后修命。认为修真养性是道士修炼唯一正道,除情去欲,识心见性,使心地清静,才能返朴归真,证道成仙。还规定道士必须出家住观,严守戒律,忍耻含垢,苦己利人。对犯戒道士有严厉惩罚,从跪香、逐出直至处死。金元之际邱处机嗣教时,全真道得到大发展。邱处机于1219年远去西域行宫朝见成吉思汗,大得赏识。赐给金虎牌、玺书,命他主持天下道教。邱回燕京后驻长春观(今北京白云观),开坛说戒,弟子四出建立宫观,使全真道组织发展到极盛。其后虽因与佛教辩论失败而受打击,但在整个元代全真道一直保持发展势头。
当金元时期全真道在北方发展时,南宋地区亦有专主内丹修炼的道派,称作金丹派南宗。该派以张伯端为创始人,其特点是修炼时主张先修命,后修性。元朝统一江南后,南宗与全真道(北宗)合并,共尊东华帝君、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王重阳为五祖,下设北七真(即全真七子)、南七真(张伯端、刘永年、石泰、薛道光、陈楠、白玉蟾、彭耜),五祖和南七真、北七真合称五祖七真,被后世全真派一起供奉。南北宗合并后仍称全真道,为封建社会后期道教主要宗派之一。全真道内部又分化出一些小派别,如南宗有清修派和双修派,北宗全真七子亦各传一派,其中邱处机所传全真龙门派势力最强。明代朝廷重视正一道,全真道势力相对削弱。清初著名道士王常月整顿教门,曾一度复兴全真龙门派,但终难挽救全真道在清代日渐衰落的总趋势。
全真道兴盛于金元时代,是宋元新道派中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一派。元以降,与正一道作为两大道派延续至今。
全真道创教人王喆(公元1113-1169),号重阳子,陕西咸阳人,出身富家,仕途无进,於是入道。他自称於正隆四年(公元1159)在甘河镇遇异人授以真诀,自此弃家入终南山南时村居於穴中修炼,号其穴为「活死人墓」,自号「王害风」,佯狂装疯。大定七年(公元1167),放火烧掉所住茅庵,云游至山东半岛,正式亮出全真旗号,收了马钰、谭处端、刘处玄、邱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七大弟子。这七大弟子成为全真道兴旺发展的骨干,各自形成门派,後称「北七真」。王重阳在山东半岛创教、传教的时间只有三年,大定九年(公元1169)秋,他留王处一、郝大通在昆嵛山修炼,自己携邱刘谭马四大弟子返关中,抵开封而逝。弟子搜集遗留诗词千馀首,编为《全真集》刊行。王重阳之後,大弟子马钰继任掌教,其馀六真在山东、河北、陕西、河南等地传教,在民间逐渐扩大了影响。马钰掌教期间,教旨以无为为主,离尘去俗,识心见性,以道士的朴素苦行吸引社会人士信向,尚未与统治者结上关系,也未营造宫观。这是全真道发展的第一阶段。从公元1187至1219年,为全真道发展的第二阶段。这是全真道进一步发展而渐渐壮大的时期,刘处玄、邱处机先後掌教,以山东半岛为活动中心。此时的全真道,特别注意争取金朝统治者的承认和重视,并开始营造宫观,建立宗教活动基地。随著全真道在民间势力的增大,金廷也日益重视它。泰和元年(公元1201)、三年(公元1203)王处一两次被徵召,皇帝的一再徵召,反过来又提高了全真道地位,促进了它在民间的流传。从公元1219年起,全真道的发展进入第三阶段,到达鼎盛,促这一局面的关键人物是邱处机。邱应成吉思汗之召,以七十多岁高龄率徒赴西域雪山(今阿富汗境内),劝其戒杀,取得成吉思汗尊敬,称他为邱神仙,令他掌管天下的出家人,并敕免全真道士差役赋税。邱处机於公元1224年东归,回到燕京(今北京),住於太极观(後改名长春宫),该观从此成为全真道首脑机关所在地。邱处机提出「立观度人」,此後全真弟子大建宫观、广收门徒的活动大为展开,全真道观逐渐遍布北方。公元1227年,邱处机卒,葬於长春宫处顺堂,即今天的北京白云观。从邱处机掌教後,全真道有了很大发展。
元代全真道的发展进入鼎盛期。全真道大建宫观,广收门徒出现许多知名道士,一派道门兴旺景象。邱处机去世後,继起掌教者尹志平、李志常进一步拓展全真事业,争取统治者支持,使全真道获得进一步发展,步入顶峰。全真道不仅在北方成为道教重心,还渡江南传,江浙鄂闽等地都有了全真道的活动踪迹。元初江南全真道最大的活动点在湖北武当山,徒众甚多。全真道南传之前,江南已有金丹派南宗炼内丹,自称丹法出於锺、吕、刘,与北方全真道同源异流。南宗教团不大,未受元室重视,於是南宗徒裔在元代纷纷合流於全真门下,其著名者有李道纯、陈致虚等。至此,全真道传遍大江南北,盛极一时,与正一道势力不相上下。全真道政治地位因元室册封全真祖师而有了很大提高。至元六年(公元1269),忽必烈诏封全真道所尊东华帝君、锺离权、吕洞宾、刘海蟾、王喆五祖为「真君」,後人称为北五祖;又封王喆七大弟子为真人,世称七真。至大三年(公元1310),元武宗又加封全真五祖为帝君,七真为真君,邱处机弟子尹志平等十八人为真人。不少全真道高道知集贤院道教事。大略从元中期至元末,可算全真道发展的第四个阶段,呈外盛内衰之象,教风有变,趋於蜕化,教内高道缺乏,落入发展平平的局面。与此相比,正一道成为元代中後期较兴盛的道派。
马钰
初名从义,字宜甫,一名钰字玄宝,号丹阳子。汉扶波将军援之后,本扶风人,五代兵乱迁宁海。世业儒,祖觉,字翠叟,至孝,通五经,父师扬,字希贤。仪观修伟,沉静有度量,以孝义称。母孕梦麻姑赐丹一粒吞之,觉而分瑞,太宗天会元年五月二十日生。师儿时常颂乘云驾鹤之语,及长为儒而不思进取。大定十年七月马丹阳祖师与乡人战师饮于范明叔怡老亭,酒酣师题诗云:“抱元守一是工夫,懒汉如今一也无。终日吃杯畅神思,醉中却有那人扶。”后重阳师自终南来,径入怡老亭,战师问:“布袍竹笠冒暑东来何勤如焉。”曰:“宿缘仙契有知己之寻。”既食瓜即从蒂而食,问其故曰:“甘从苦中来。”问从何处来,曰:“路远千里,特来扶醉人。”马祖默念言:“予从前所有醉中人扶之语,何以得知。”因问何名为道,曰“五行不到处,父母未生时。”后马丹阳师从重阳祖师,得祖师九转还丹功夫(悟五行不到之言,得九转还丹之诀)。后来马祖居东亭,墙外有林檎一株,枯已久矣,四月四日,师从环汲水以沃之复活。因作异术记。芝阳道友崔公,阅其文疑其过情。遂于四月移竹两丛,松一株于全真庵以移植,不时枝叶皆黄萎。崔启师曰:“此竹松可活否?”师答诗云:“窗外不惟君子绿,庵前又喜大夫青”之句。遂令门人于知一,去其黄叶,以涤...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